|
本刊记者 曾繁旭 发自北京
% ]8 `: s4 \) W* h! X" l 好人/坏人,朋友/敌人。
+ r7 ~, i' @& W d8 q. \* V " g* q! G! Q X: ?$ `6 z7 m
从1997年开始,她就陷入一场看不见刀光剑影的战争。她的世界里只有两种人,保护老北京城的,是好人,是朋友;破坏老北京城的,是坏人,是敌人。
) t, B& l" Q D5 W4 D 在她看来整个世界都和老北京城紧密相连,只有一种方式可以拯救世界,也只有一种方式可以毁灭世界——这种泾渭分明的逻辑,让她感到无比焦虑。
9 M4 O+ [% t% D3 l p5 W1 b: L! ] “北京城没有多少时间了,也就是这一两年的事情,尤其这一年,差不多就拆光了。” 5 e; d i0 D s7 C$ P" E
抱病在身,可一说起老北京城,她的脸上立刻绽放出激情,从房间里搬出一堆自己拍摄的老北京相片,一座座院子向我们讲解,手指缓缓地拂过那些充满历史感的画面:美丽的院落、古老的砖头、精细的砖雕以及厚重的红木门…… : s7 s* y, r& e$ _
这是一个有着1/4中国血统的中法混血女士,深蓝眼睛,栗发,但名字非常中国——华新民。 , j% u; Z# {- M" y: s5 i' H
碾碎记忆的推土机
9 h! y, T5 u2 J “每一座院子都那么美,一个院子就是一个美丽的故事,但是这里的所有院子都面临危险,随时可能消失,”她指了指相片册,“真的不想看着北京就这么没了。” - K; d8 P( C; V: b1 o
拯救老北京城的7年,对华新民来说,绝对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战争”,而且很悲壮。整整7年,几乎完全没有收入,几乎看不到曙光和安慰。绞尽脑汁,劳心费神,但老北京的3000多条胡同还是逐步被减少到1400条左右。
" a: r H& G! G& ]* L 每次上街她都提心吊胆,看一眼,再看一眼,她不知道,昨天看到的胡同和院落今天还在不在。她深怕鲜活在记忆深处的北京城转眼就会消失,她真的害怕。
: O! g& ?" N. Q' }: N3 N( G 关于北京城的记忆开始于1954年,那一年,她出生在北京无量大人胡同的一个院落里,那是一个建筑师的家庭。
1 n' c' K" ~5 |- M4 S6 Z: i' ^ 祖父华南圭早年留学法国,学习土木工程,娶了一位波兰女子。他曾任京汉铁路总工程师和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的总工程师,给胡同铺上沥青,整治永定河等都是他的提议。华新民说,祖父是开国大典时天安门观礼台惟一打领带的人。
) t. d2 _: C, j8 ~; E' l 父亲华揽洪14岁被送往巴黎学习建筑,学成后在那里工作,成家,立业。1951年,携妻儿回国。在梁思成的推荐下,担任了都市计划委员会的第二总建筑师。当今中国遍布各地的汽车与自行车双向形式的立交桥是他的构思。 * z, m- ]3 |6 G6 X
毫无疑问,祖父和父亲是新中国第一批为现代化动脑筋的人。但在华新民的记忆中,他们常常说起老北京胡同的好。
" M) g; \( u0 @9 z 更多的时候,则是她一个人去体会老北京城的魅力。 2 E! e, `6 X2 ~6 j/ e
她还记得,当年在史家胡同小学里,下着小雨,她在滑石板上学会了第一个汉字——“人”。
2 W/ C. O" \. f* Z: J 上小学的时候,她每天比谁都来得早,等着传达室的大伯把门栓拉开。上学路上走过许许多多的院落,遇见每一个胡同里的人都是那么满足,那么平静,那么热情。
9 r9 X5 z6 n; o3 a 在五六十年代,中法还没有建交,她家的小院就是北京开向巴黎的一个窗口,很多法国朋友都在家中的大枣树底下领略了胡同和四合院的美丽。
8 b. X3 e9 \. b) | 1977年她和父亲移居巴黎,在香榭丽舍大街徜徉时,却魂萦梦牵着她的北京胡同。 , t+ g- O, O8 x9 v7 c, H0 L
90年代初,她再次回到北京。身份是两个女孩儿的母亲,一位驻华企业职员的妻子,散文作家。 ( S0 X1 n8 M! j- W
但几年后她逐渐发现,北京再也不是记忆中的那个北京城。现代化的呼声正猛,许多刚尝到改革开放甜头的人恨不得一睁开眼,四周全都是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推土机轰轰碾过,北京城正在一寸寸消失。
" P( l/ Z+ p. ]5 t 她再也无法平静,她恨自己意识得晚了,她开始抢救胡同,终于在1997年由一个专职母亲转变成为职业的古都文化保护者。
3 }) l, M* M' A+ t: S. ]+ ^3 C2 k+ } “这一切和我太有关系了,我不能看着记忆中的东西一点一点地都没有了。”但奔向现代化的狂热一开始就注定了,她的路途荆棘密布。 ; ]# c; I3 z7 S) a; t) c, q
单纯的理想主义者 & `( B0 E, u7 X1 Y1 I$ H1 A0 m& ~
“我常常在电话里听到人们的求救,可是我又能做些什么呢?我们只是几个人。”华新民的语气充满无奈和激愤。斗争了7年,她似乎越来越明白,能做到的其实不是很多。 * ]. N6 z- n0 ?9 m5 C3 C2 w* w
但一开始,她并不是这样想的。 ' A) G6 V7 R6 j# Q
她不停地打电话,给胡同里的居民,给市规委,给记者,给那些爱北京的人;她还写文章,给市领导,给媒体——她认为,人们只是没有意识到破坏胡同的严重性,如果让他们明白这一点,问题就能解决。 " p6 T( U5 H6 L$ A
1998年,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一位官员问华新民:你说应该保护胡同和四合院,我们怎么知道哪些该保护,哪些该拆掉呢?华新民听后,骑着自行车,顶着烈日,在东城、西城转了近一个月,把胡同的现状全部标在图纸上,注明哪些是保存完好的院落,哪些胡同已消失,哪些应该重点保护。但这份图纸送交上去后,没有回应。 # g$ E4 K* i) F$ N
在友人的帮助下,她自费租了一间办公室,屋子很小,桌上摆满了四合院、胡同的各种照片。墙上贴满了纸条,写着哪个院落什么时候被拆掉了,哪个胡同正被划入拆迁范围。 # l( }! C, r5 ^. d. m' V+ Q
现在办公室没有了,她更多的时间泡在胡同里,带着摄影师,用照相机记录下那些可爱的胡同和四合院,然后设法把这些照片送到直接决定胡同命运的人手里。
, J- L5 |2 j1 u3 B 原来,她还偶尔在法语学校教中文,但已经很长时间不去了,因为“觉得时间不够用”。她奔波于胡同、区政府、规划院、房地产开发公司和拆迁户之间,她尝试去说服、去协调,同时也积累写作素材——这些素材可以写成一篇篇保护胡同的文章。 8 f: P1 U6 q! y' S. G
了解的事情越来越多,华新民逐步发现,保护老北京是一件复杂得远远超出她想象的事情,这涉及到户主权利、城市规划、文化保护,甚至还蕴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阴谋。 . l9 y# ^) X8 L' j( {6 Y
“我们总是说‘规划’,仿佛北京城永远都是白纸一张,永远都可以推倒重来,我们就没有对历史和文化的敬畏感,也完全无视财产。”
1 F7 ]- q- U6 j 她要求废除那些“毫无顾忌”的规划,她呼吁在传统的基础上理性地面对现代化,胡同并不影响交通和消防;她强调尊重户主产权,论证四合院不等于大杂院,房主完全有能力修缮自己的房子。她表示许多“直管公房”实际上是很明确的私房,是“经租产”,她问广州已经落实给主人了,为什么北京不落实? " J! l( l9 N2 u( S
现在摆在她面前的路逐渐清晰:尽力让方方面面了解四合院产权的真实情况。她坚信,只要尊重产权,一切问题都会解决。 # I7 |7 N9 @7 d
但实际上她很难单把精力集中到这个方面,因为要应付方方面面的事情:调查胡同的存有量并制作成图,请建筑系的一些学生为一些准备修缮的户主画设计图,用照相机和文字记录下胡同和四合院的故事……
6 |+ A Q9 t; C; y 疲备、无奈,但执著地坚持着,这几乎是一种“四面楚歌”的状况,“东挖一块西挖一块,都是突发事件”。她不得不争分夺秒,她告诉我:“我现在都坐不下来了,心里乱得很,着急,连跟你聊天都觉得浪费时间。”
. j$ e* Q3 _1 s9 q 渐行渐远 . T6 `' n- X. l
“累,”她不止一次说自己很累。有时也用断断续续的口吻说,“我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但更多的时候,她饶有兴致地讲述着胡同和四合院的故事,诉说她和它们的感情。
0 a) Q4 n: E! n- F! i4 S 察院胡同23号,被她称为“特别美丽”的院落。 ) V0 q% D x7 s" s; j
这个院落是华新民2002年夏天发现的。那时她听说这一带在拆迁,就风风火火地赶来。快走到胡同尽头,一堵墙后伸出了一角漂亮的房檐。习惯性地,华新民敲开了大门,门后出现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满头白发,满面笑容。
& b. s- M3 a' Q “我和老人坐在小凳上聊了很久。老人讲起这座院子的来由,讲起自己祖上在这里的生活,讲起哪座屋是哪位前辈修造的,住过什么人,讲起“文革”中自己在这个院子里遭受的一切痛苦。讲起怎样失去它,又怎样失而复得。他甚至张开嘴,给我看被打坏的牙齿。说着说着,老人哭了……” 6 Y3 M, A8 k5 f' v/ m3 i! t0 V/ y
这个院落,华新民后来去过很多次,带去过很多中外朋友。她能清楚地记得那古老和美丽的一切:纸窗格,透着沧桑的木头,院子里的槐树、枣树、椿树和苹果树,落了一地的叶子。 $ ?8 b0 I- J1 w1 L
这个院子是北京市划定的危改区内539个被保护的院落之一。然而他们还是来了,“开着铲车,把院子和邻院一起撞倒。那张着大口的锋利的铲斗,把一堵堵的墙抓起来,又摔到地上。还有高大的红门,被撞飞到半空。还有邻院那棵粗壮的核桃树,喀嚓喀嚓地响着,撅折了。只半天的工夫,那里就只剩下一地的碎砖。” # f- [2 ` K) J$ p8 K9 x
“在新鲜胡同一个已被拆掉一半的院落里,主人在残砖乱瓦里给我看自家的相册。精美的雕花窗格前,从几十年前的小姑娘,到刚刚满月的孩子,一张张泛黄的相片翻过,好像移动的电影胶片,时光荏苒,物是人非,服饰表情不断变换,只有这座老院子依然故我。” , I0 h1 l+ t' \
但是这些,都已经或正在消失。 5 Z9 z6 h# z$ F: \) f5 w, z5 I8 w
绝大多数时候,她的努力并不能帮助那些胡同和院子侥幸逃生,每次眼睁睁看着它们被推土机恨恨轧过,她泪流满面,心痛得整夜合不了眼。她说,有时感到从此都不会再睡得着觉。 3 x/ j; ~- L; h) v. y
当然,她的努力有时也获得成效。偶尔实现的想法就像点燃了的火柴,给她温暖,给她信心,然后再一次迈出坚定的步伐。
' D3 P) M$ X* B3 s, } 前不久,北京搞精品胡同,华新民前往观看,胡同的墙全部喷上水泥浆,她心痛,找到古代建筑研究所一位专家,连夜赶出一份改装精品胡同的建议书,转交给市政府,最终意见被采纳。 4 J: t4 C. s6 v) C; w: m3 }7 g
真想好好休息 / u; m0 k3 Q. t& @' z/ i
我问她:“努力了7年,你得到了什么?”她愣住了,隔了一会才缓缓地说,“有时候也能保护一些,也有成就感……,这里的一切都和我那么有关系……,真的不想看着北京就这么没了。” ) {: t( v$ i: f
尽管越来越多的媒体关注华新民为古城所作的努力,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有时她也会得到一些学生和学者的帮助,但至今,她还基本是散兵游勇的状态。但她坚信,保护胡同必须和政府沟通,沟通机制的形成才是最重要的。 & @. x" C& p( Z7 F8 {) `7 Q
正由于缺少机制,很多时候,她所努力的是怎样保存一座院落,怎样庇护一条胡同,离她保护一整座古城的想法相去甚远。 3 k5 M+ A3 ^8 b2 w% [/ q. f% e
按照她的说法,保护北京城也就这两年了,但她还没来得及考虑,两年之后自己会怎么样。
0 J1 N' V+ t5 D. {* u; L, N “现在到处都是推土机,要是推土机退出去,我真想好好休息一下。”她已经忘了自己有多长时间没有休息了,因为“情况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刻了。” 1 i6 x2 H( i( }& P; S
整天整夜地想着怎样保护老北京,法国对她来说变得很远。她总是很习惯地说,“我们中国人……,他们法国人……”,“当然,那边也不太需要我”。 + S8 S! K( D& T: `6 U
92岁的父亲还在巴黎,华新民已经很长时间没回去看他了。有人对老先生开玩笑,“作为建筑师,你没赶上好时候,现在北京有那么多的图纸需要设计。”老先生回答:“就算我在北京,也不会参与到这样的建设里去。”■ v. E2 c: ~' t; ^
华新民,1954年生于北京, 1977年她和父亲移居巴黎,1990年代初返回北京,从1997年开始从事北京胡同和四合院民间保护工作。 4 ~* ^0 s; X3 |: P# m+ _; b3 Z
华新民每天奔波在北京的胡同里,“连跟人聊天都觉得浪费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