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H8 f) j+ j# Q$ R& } C/ e; D7 Z3 F
瑞典前驻中国大使
. I# D! o) K, H( b3 @ 4 I4 i! f' S& P6 U( Z* j2 b
住过多座城市,但论变化,没一座赶得上现今一日千里、热火朝天的北京。北京城是干净多了,河流变深,湖泊变清,街道变宽。古老园林青春焕发,新建园林处处开花,大小寺庙修复一新,新扩机场现代一流。北京人的日子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8 [$ i4 A- g8 K! d
- r) t, y0 M h2 y6 x- T这一切没得说。
( E2 B1 ~7 r3 x: E) F 5 N9 }' ?0 D! z0 e; Y) q
但与此同时,北京失去的也是多多。老城区拆迁风风火火,原来还是一片房屋,几天工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寺庙宫殿也好,名人故居也好,这些价值连城、铭刻人心的建筑转眼间就再也找不到了。 6 n! I/ h3 E8 R9 J
, `, ]( K+ |! a$ B四合院啦,胡同啦,其命运也差不多。这些普普通通的院落、小径单个看并不起眼,放在一块看就不得了,它们可是北京的灵魂啊,没有它们,北京也就不成其为北京了。 j0 T; B6 J. {* V) m+ v; Q
, q! w) `) z* ]* |/ W2 }9 b1 H; X
四合院住着温馨,构思别致,美观耐看。布局也好,用料也好,都是人们历经数百年摸索总结出来的,极尽上乘建筑之风范。四合院可说是中国对世界文化所做的独特贡献,华人引以为自豪,洋人叹为观止而流连。但就在本文撰写之时,这些残留下来的四合院还在被人为地拆毁。原因何在呢?
* G \* Y( k0 Y) R5 X
" q; y& I# y9 x( W2 r今日北京四合院大多已年久失修,连象样的暖气、下水都没有。几代同堂,住着确实不得劲。里面的人对四合院没啥感情.时刻盼着搬出来。这我完全理解。但这些房屋其实修一修就可用,大可不必一拆了之。如内部搞精装修,外部原封不动,这样不出几年。四合院肯定会成为北京最抢手的民居。 # L% \. T) S; r6 G, Z& X
* {5 f7 ]+ N& H+ k) S3 o6 I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在城建方面犯过大错,而北京正在重蹈覆辙,目睹此景我怎不难受。我的故乡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就是这样,把成片十七、十八世纪的老房子纷纷拆除,盖上高高的写字楼、购物中心、停车场、宽街新路。现在百分之九十的斯德哥尔摩人认为这样子是大错特错。原来是老房子的地方现在是冷冷清清,了无生气。
8 ^2 V& G6 r. A/ B6 p* E' o 7 y% Z5 r7 |1 t/ N0 z
多亏当时还有一些热血之人,大声疾呼,大力抗议,结果城中一块历史较为悠久的地区幸免"现代化",保存了下来。这个地区就是现在的老城,此区多为十七、十八世纪的建筑,有些甚至是十四世纪的建筑。不久前--上世纪四十年代。老城还是破屋陋巷,到处是人,拥挤得很,有头有脸的人根本不到那儿安居。里面的人是天天盼着装暖气,安下水。换言之,当时那儿的情形跟眼下北京胡同的情形像极了。
& `' h9 R* Z6 u/ _7 t; d% W1 ? + Z, [" u q: {4 b8 e* P; V0 _
但是现在斯德哥尔摩的老城已进行过改造,门面外表原封未动,内部加以装修,全都配备暖气、洗澡间、厨房等。对古代大师的建筑之道,从事古建修复工作的专家们要学,要懂,要品味,要尊重。今日老城已是斯德哥尔摩品位最高的居住区。部分老城地区辟为步行区,机动车只允许于上午05:00-11:00期间行驶。老城满是餐馆、办事处、艺术馆、小买卖,许多每日还需上货,但考虑周密合理,故一切也井井有条。老城是斯德哥尔摩人气较旺的旅游点,可见尚古还能赚钱。
% H/ t% c& G) q# x1 }& k6 P g& K/ U f; h
' P% N0 W) s9 O3 v( f' v不光斯德哥尔摩有老城。几十年前,欧洲城建工作就欠考虑,一窝蜂地搞"现代化",即使如此,欧洲各国首都还是保留了相当规模的古建区。也正是靠着这些古建区,这些个都城才得以卓然而立。现在欧洲人的共识是现代生活不能缺少过去,现代生活必须崇尚传统。中国人说"古为今用"也是这个意思吧。心血来潮、盲目追求现代化属过时之举,既无意义,又无品位,这种举动的效果往往是来也匆匆,去更匆匆。 8 B7 u2 j' g4 j6 y' Q, y
) U: i5 ~" F* b$ w# c保留老城对北京来说似已晚矣。五年前尚在的古建现如今还在的是少之又少。但是如果能从今日做起,把尚在的古建予以保留修复,不再拆毁,则北京古建的数量仍很可观,仍可让世界眼红。令人遗憾的是,根据现今规划,为筹备2008年奥运会,要对城区进行大规模改造,届时只有很小很小一段老城得以留存下来。
! Z9 W3 S6 p1 z- Z( V" a% i! Q 2 l) l7 r1 B* v1 ~0 w
这留一块,那留一座,这不是个办法。地区要有连贯性,胡同的曲里拐弯正是其引人入胜之处,故要讲整体性。这些地区修复如旧之后可以作为步行区,可以开餐馆,可以建艺术馆。如果斯德哥尔摩的经验有借鉴意义的话,大多数房子应该住人,不然这些地区似会失去人气,缺乏情调。修复工作要慎之又慎。要尊重原貌。上世纪八十年代对琉璃厂的那种"修复"千万不要再搞。众所周知,当时是先把整个街给扒了,然后再用现在的材料重建一遍,谁都看得出这是假古董,一钱不值。
+ _3 ]: H; q7 S- P# S: Q
7 S7 F' C& h/ Z- e老墙之内的城区部分仅占现北京市总面积的6%。对这区区6%还要拆,还要占,盖高楼,扩马路,建不伦不类的现代化东西。难道真的有这个必要,非这么做不可吗? 0 `) u) ^! v: R7 x1 t7 r
2 T! d+ P6 l2 z# t. C4 S z" Q: l {2008年奥运会之际,北京将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游客,届时光靠一个故宫、一个鼓楼加前海地区怎能容得下。如果老北京就剩下那么一点点,那么这个城市似踉其他现代大都市毫无二致,没有自己的个性,没有独特的韵味。游客们会问一座名扬四海、气象万千的城市怎会弄得这般俗气。
# E. L$ A# `7 ~$ f# y1 Z
6 A% x) S1 o* R, L0 m/ G! _游客们会问对自己伟大历史和文化一向大谈特谈(确应该谈)的这个民族怎会这般作践自己呢。游客们会问这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怎这么不放在眼里而一味崇洋呢。
. d% z, ~1 q# I6 U; ^9 w) U
2 K0 |4 [' ~* [, F1 B! X你会说我无权写这篇文章,而我要说我有权写这篇文章。老北京是(或者过去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这座城市我相识热恋了二十多年,现在却眼睁睁地看着她变得已不再是她,痛苦无奈的我不能不写。
: _$ A. c# ` h T$ ]%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