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转载jingqizhu学长所发表的一篇文章,代为发表在这里,供老师与校友们回忆那些魂牵梦萦的往事------ 2 D8 Z8 q- a; g
大约毕业于58年,同届同学有姜阳、李辉青、刘秀信、郭庆丰、郭庆安等。
/ I3 Q! D8 w6 y“掀起你的盖头来”
: g1 e4 G' {7 f) P 谁都知道这是一首新疆民歌。但是你很难知道,我与这首新疆婚嫁诙谐歌曲的结缘,是在小学四年级。那时,这首歌写的内容是什么?不知道;唱的是什么?不知道;应该是什么人、在什么场合唱的?也不知道。
& V2 v1 |6 O' b; X+ D 那是1956年,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刚刚在北京组建,从各地调来了许多干部,其中不乏带了孩子的人。于是在一机部直属的北京机械制造学校建立了一个小学校—— 一机部子弟小学。
5 K0 t8 C( |% X; Z% ?: D+ J学校是住宿制,虽说学生都是干部子弟,但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外市,年龄相差很多。我的同学中有11、2岁的,甚至也有17、8岁的。 2 n7 w8 ?& X4 h0 Z# ^
教师也是从部里派来的,好像都是刚刚到部里的大学生。
8 \2 m, O! Y; A# u我上四年级,从一开始,我们的班主任就是走马灯般地换,原因是我们班特别闹。
3 C* q8 ~& t. l. [) Q6 i$ U# d不同来路,不同经历、不同习惯、不同性格的孩子硬凑到一起,自然要如梁山好汉般的排出个一二三四的座次,加之总有一二位勇憨而好斗者,自然班里山头林立,结帮结伙,比谁的“娄罗”多,比谁的势力大。我最好的哥们叫姜阳,此人长得十分精干,也十分强悍。可以说, 班上、甚至这个学校的一半火爆事情都与他有关。 % O! x1 g: Q1 d6 Q& P
一次,班上发木尺子,早年的木尺子二分钱一把,红黄油漆、厚薄、颜色大体一样,现在早已经绝迹了。但因为是木头的,总会有一二个不那么直的。如同每次发书本一样,都是从前面向后传。教师把一把尺子交到前面第一个手里,第一个留下一把,传给第二个,再传给第三个,李阳坐在最后,一开始他就盯着,一传二,二传三…… & g: u5 |* j. q
传到前面那个同学的时候,当然只剩下二把,这个同学是个倒霉蛋,他依前面同学的惯例,把两把尺子略微比较了一下,就把挑剩下的那把伸到脑袋后面,居然没有预期的接应。正纳闷的当儿,后面的早已气得脸红的姜阳一把揪住了他的后脖领子,隔着桌子就扑到了一起……这堂课还没开始,已经结束了。
4 w; ~; Y6 [8 E. N多少年过去了,我至今不知道这个倒霉蛋究竟该怎么做,才能免得这顿爆打。
+ y. j+ a" M1 b0 t. Z& d: L2 V男的如此,女的也不弱,我们班有个女的,17岁。每天把班上的两个她认为的“坏小子”打上一顿。凭着个子大,揪揪耳朵、踢两脚,踹两脚那是极平常的事。有一次她还踢到了一个”坏小子”的阴处。哇! 这下子可有热闹了,男孩子们立刻炸了窝似的,呼着、号着、拥着、围着, 一彪人马护着立刻将这个受了伤的小子抬到校医室,进去的快,出来也快,大夫只是给包了一块纱布。姜阳大大咧咧、象模象样地拉开这个坏小子的裤子,认真看了一下,以表示慰问。现在想来,那个模样也真有点滑稽。
^; K9 p9 ]- e1 ?这个大女孩子唯独不敢碰这个姜阳,其实姜阳也知道她难对付。在第一次冲突时他就使出了看家本事,直扑上去,胡抓乱抓。弄得这个凶恶的大女孩子再也不敢惹他。 * G4 E4 I# \1 {' ^3 ?
这都是“恶种”,在任何一个班上摊上一个,就足够让老师天天头疼不止,更何况是成了群,结了伙。班上学习最好的一个家伙,当上了大队长,居然也有一次因为对教师不满,上课铃刚刚响,老师还没进来,他从从容容地当堂把屁股下的椅子举到桌子上,再大模林样地爬上去,两只胳膊胸前一叉,宛如土地庙里的土地神,这个大队长也有如此手段。 . X* D/ V o8 F9 O! [% X
白天上课如此,课间自然更精彩,最精彩的是晚上宿舍,那是能够想象、却绝对描述不出来的“地狱”。 男孩子想得出来的所有的“坏主意”,都会在晚上这个没有约束的时候释放出来。此间有个叫刘秀信的,是从山东农村来的,平时蔫了巴叽,打架却十分凶狠,脑袋常涂了横一条、竖一条的红药水。也许他是从胶东来的,留着父亲夜战打过日本鬼子的传统, 他最特别的功夫是夜战。白天摆不平的事,夜里会继续。如此善战奇战,没有任何人敢惹他。据说有一个晚上有人跪在他床边,求他罢手。
8 [: Q" q# W' \: A9 H9 W0 T: Y白天打不完的架,课间打;课间打不完的架,晚上打。
4 L6 \0 C/ l4 l/ y放散了的马,野惯了的驴,个个都是争强好胜的主儿,个个都是当“山大王”的料,聚到一个山上已属不易,再想给他们上笼套,还能够怎么样?
* v" ^5 p: ^* i; o' t可以想象班主任老师的艰难。也可以理解班主任老师就像走马灯般地换。 3 \# l- S; J3 N
说来也怪,虽然天天都有打架的新闻,却也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打架者是强者“争夺地盘”的游戏,对那些弱者、家贫者、老实者,各方势力都不凌强欺弱,相反这些人还处于各方的共同保护之下,谁敢欺负他们,会让人看不起。还有一个例外,对有“特殊功能”的学生也不涉及。有个学生手特别巧,一块平常的木头到了他手里面,三天二天,就变成了一把精致的木头手枪,大家羡慕,自然都希望得到,但是又碍面子不好开口,于是,他就成了大家保护的人物。从来没有人找过他的麻烦。说来也好笑,那时的打架以“服”为主,并不故意伤人。凡是被打“服”了的,也再不逞强。大概也就是这个不成文的规矩,让这些无休止的热闹始终局限于淘气的范畴以内。
( b8 T3 S3 h1 X新鲜的故事天天都有,每一天,学校里、班上总有随时出现的突发事件。如果没有个结束,大概也就这样下去了。
7 a8 S( n) [6 c% D8 [后来,来了个宁老师。这个宁老师据说是个刚到部里报到的大学生。名如其人,文文静静的她,好读书,班上一闹哄起事来,她就摊开书读书了,不管多乱。也许当时她正读这本书,既然闹起来讲不了课了,她就读书。她读,也让我们听,读的是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
) Y1 K ^' J4 m' x- f文文静静的她,读一本文文静静的书。 7 W2 {0 V2 {- M& S8 q& ?
文文静静的声音,文文静静的情节。 # h+ ~# r5 K( ^6 O0 Y n% H# t
这群“野马野驴”那里会把这当回事?宁老师慢悠悠地读,下面乱哄哄地闹,极不和谐。可是打架总有打累了的时候,也就在好汉们想歇会儿的当儿,凡尔纳的才华,一句二句地溜进了耳朵里。 ; \' U- M" j( {" F
那是多么离奇的故事。 X3 R- W1 C) D1 T c: J
那是多么引人的紧张。 ; m; z& D+ b# E0 Z4 ]2 Z
那是多么敢冒险的家伙。 9 d& Q7 z1 Q+ a/ @/ c$ y; {; t% _
这些家伙胆子好大哟! 9 C; F4 s* i& X$ F6 b
终于,有人想听这个故事了,后来有更多的人想听这个故事了,再后来全班都想听这个故事了。
9 O1 ^7 n3 Q# v/ q于是,乱哄哄的课堂上,只要宁老师拿出书来,顿时会安静下来。哪个家伙捣蛋,下课必定有人找他的麻烦。 2 Z$ S1 a @0 }/ C O8 q f
我们对儒勒.凡尔纳科学幻想小说的兴趣,由这位宁教师而来。
# J) O& I5 l- C* L# J; S我们的理智、灵性和动力也由这位总爱读书的宁教师而来。 6 _2 ?; ]' b5 u% w( Y5 D$ {
我们终于知道了安安静静的好处,在安安静静中可以想许多的事。安安静静中可以听好多的故事,可以知道许多别人不知道的知识,安安静静中可以做好多的事……
* ^8 n7 V2 i0 o9 X榆木坨子开窍了,一道光线照进了尘土飞扬的脑袋里,一道明智之光驱逐着混沌。 0 m* d3 B9 N+ ^
这个班风变了,争强好胜的野性脱化成了一种显示自己、显示力量、显示聪明、显示优秀的竞争劲头。这个班开始在体育比赛中与别人较劲了,开始在文艺演出中与别人较劲了,开始在劳动中与别人较劲了。 ( k4 J3 e5 g3 ^/ a+ b2 K0 x
大家也都有了“理想”,有想当军人、当勘探队员、当科学家、记者的;也有一个自告奋勇想当大官的,让大家讪笑了好长时间。那时的价值观与现在不太一样。比方说那个时候,没有人会嘲笑一个穿了补丁衣服的同学。
# u; n2 {6 s- n这个学校也许是当时北京最好的学校之一,由一机部联络,我们与苏联的一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关系,互赠植物种子和礼物,参加北京市的一些外事活动,在那些外事活动中,这些淘气出了圈的家伙可是识大体,每次出发都弄得人模狗样的,也从没出过差错。苏联当时的德育与美育观念同时贯彻于教学与教育中,这些美德修养让我们终生受益。 ' j3 S& u. D" X/ v) I
这个学校模仿苏联的教育,建立了幻灯室,木工课,刺绣课,我们笨手笨脚地学会的这些初级本事,也让我们得益多多。尽管当时也曾让锯子划破了手,让针扎了手,发了炎……别瞧这些小本事,让我们在以后的独立中保持了足够的自尊,在以后的国家动乱生活中, 我们也经历了一些艰难,上山下乡,穷山僻壤,远离父母的时候,我们就凭这点小本事自己照顾自己,衣服破了自己补,家具自己打,鞋子再破也能够弄得体面。有一个同学大学毕业分配到处贵州山区,任着这点三脚猫工夫,他给自己打造了全套的家具,凭着这点小聪明如愿以偿地娶到了心仪的老婆。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做到的,这个学校培养了学生们开创的精神和动手动脑的能力,还有我们的美感。 . n [8 K8 z8 g/ d) H. Q
学校每年都搞文艺演出。这个文文静静的宁老师,还是个文艺演出的力导者。
2 y/ m7 r- Q& J: Q她曾给我们排练出一个节目。叫“掀起你的盖头来”。 + ^7 m, t3 Z4 V: F- p3 p: t: O
全班都是演员。大家先是学唱,一首很好学又很好听的歌,但那时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盖头”,更不知道这是在婚嫁中才会有的故事。
7 P' ?% N, Q8 i% T蒙着盖头的是两个演员,就是我和姜阳。 0 M7 p9 m* x& L8 B/ A6 B
两个秃小子,刚上后台,就被一块红布盖在了头上。 : u4 Q' `2 O5 u2 h, C
听大家唱,我们在盖头下战战兢兢。
% n+ @8 b3 A" ^等到大家唱得差不多了,一群同学将我们拥到台中央。
+ \& r3 p [; E" {+ K# H2 V大家又唱,我们两个又是战战兢兢。
- o7 \3 e$ p5 b% u/ w2 t8 d5 }等到大家唱完了,大家“哗” 地一下,把我们的盖头掀开。
8 V G' E6 h. K' B9 o4 G! K; i“哗――――――”
9 ~# y+ v! [/ [; a( t: T, y% o笑声,爆炸的笑声,几乎把整个礼堂的房顶都要掀翻了。
6 K: q% y, J& a4 F多少年后,我们才知道“掀起你的盖头来”,是一位远在新疆的民歌王王洛宾的作品。我们俩充当的是出嫁的新娘,我们成了全校同学的爆料。
" w& G" N" V/ v, `多少年后, 我们才知道这个文文静静的宁老师,其实并不文文静静,她能用一本文文静静的书驯服一群野马,把文文静静的理性灌输到野性与莽荒之中。 7 D, e1 M- S. E( t
多少年后,我们大多在自己的岗位上有了成绩,那个闹事率占了全校50%以上的家伙,成了一个在理论和实践卓有建树的、风云一时的人物。而一个小个子的同学竟然当了远在深山某重要装备基地的总指挥. / j' J) W) T3 v4 q% ^* \+ [ p
只是有一点, 我一直不明白,“掀起你的盖头来”这个歌舞,应该找两个长得漂亮的女孩子呀,怎么用我们两个秃小子呢? 3 R% L" g- g, O) {+ t
四十多年过去了,没弄明白。
3 k9 x5 j4 W0 Z+ y前不久,我跟李阳提及此事。
0 C0 \5 {/ G* N4 a4 J/ m' t6 h他的太太,一边捂着嘴暗笑。
6 w8 i6 V3 W! n% N, j- h我们两个还是不明白,这个让我们不明白的宁老师啊。 : ]1 N- t' }* I4 k: X
她现在,在那儿呢?
0 Y/ N4 U( F9 F“掀起你的盖头来,让我来看看你的眉,”
% B) q$ n. T v1 e0 O5 n$ s“掀起你的盖头来,让我来看看你的眼,” ' L/ {) h; |6 d7 z$ U( x
正处于混小子时期的我们俩,眉眼值得别人看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