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古刹听松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关闭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4-20 12: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9-4-20 08: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4-20 09: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4-20 09: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ALIMALIN在2009-4-19 22:47:00的发言:
我让金老师给张凌、沈红、史健等带纪念章回去。给他们问好吧,非常想再去西安见你们。
% x: Z W$ q$ [9 E+ A

           谢谢!随时欢迎你们来我们陕西耍呦。

发表于 2009-4-20 09: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胡涂人在2009-4-20 8:40:00的发言:
$ T4 \( W- W* C" a4 G* I% m/ `
{不要直接在下面写,点“回复”再写,就可以编辑字体、字号及颜色了。}
2 H' n% @8 E+ M/ q
 
' Z/ f2 M# B: v; C" |0 H) l: \
 老三,谢谢,可是"回复"在哪?一点就"发表"了?!
/ B7 O7 i6 B+ a- c, b8 {
 
, q* _8 V& S' S/ P5 U7 {
 另,关于你在新浪开的"影集",待我近日忙完,就把原版发过去.到时候还的请教,通过什么路径进入,试过两次,没进去.笨哪.
8 _9 N) P& r. N0 @
 
: j! L+ Y! h. i2 ~/ R! K' G, h8 n
 
6 \3 X6 k- n6 w1 y
 

3 Y/ R, Q1 Z J1 k9 M

 

9 d0 ?5 y5 u/ S* T! ^. X: f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彼此彼此。呵可……

; ^1 V+ _9 W8 b0 j/ @# a% \ ? ~

你发这帖不是已编辑过了吗:字号5号、楷体、红色、加粗。

+ L4 N4 l0 Q9 i# ~9 u

 

发表于 2009-4-20 09: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66届小学毕业生与全体老师的合影

|4 V, h9 W! R+ A1 p! X# b3 t

 

& ^1 w: Z3 f3 p0 J

 


发表于 2009-4-20 09: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xingjianjun在2009-4-20 9:38: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91973b8b4448ea80ae95.gif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b/ k+ y$ r- K1 F; V

    你太有才了.......哈哈。我已回来,有事打电话。你从那搞来这些好看的花?你的QQ是?

发表于 2009-4-20 09: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kan kan 6868学友您好!首先我们大家向您表示祝贺!祝您的女儿幸福美满!另外还想跟您探讨的是我们论坛或贴子一路走过来越走越好而且成功举办了盛大的师生联谊会靠的就是大家的互相尊重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我们当然要笑声不断,但是开玩笑要注意语言这样幽默才起作用,才能体现出附小的风格和文化底韵。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论坛才能生机勃勃笑声不断。这一切的最终实现是要 靠我们每位校友发的每个贴子帮助的。与您探讨。祝好心情!
发表于 2009-4-20 11: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革命后代在2009-4-19 18:09:00的发言:
; ?8 Y6 e5 @7 q

雨中漫步:你放在你哥裴裴那里的同学们的徽章我今一起給带走了。省得给你哥添麻烦。

4 {* G8 w& }( f: o& q

那你和穆娴说一声,省得让她再白跑一趟。

发表于 2009-4-20 11: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老三)年轻就是好,真是年轻手快,200页由你刷...

老三同学:您好!承蒙夸奖,谢谢!其实我不年轻了,就是因为我的QQ和MSN的名称是年轻就是好,所以就沿用了这个用户名。
发表于 2009-4-20 11: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8 h; A8 D3 v' {7 s/ }+ q7 K

一机部职工子弟小学、北京机院附小

# [7 h; E; S! U" b# f# U

师生联谊会签到表

9 M$ B$ A+ x2 L+ j) ]& @! c0 L4 x' l! O" ^" C( k8 F* |( o2 T! J9 W' i+ C7 x- e: I# {* g: E4 v/ p! i* H4 S; l* n% n# l f- y- q: h" G7 g5 `3 ]4 f0 ?: X, l( Z1 n; S& e' @: a2 H& d- N. R" ^" ~) q- A4 d0 J& D3 b+ I8 e5 ]5 q& ^8 w8 v4 q8 i. Y' Q+ D5 C# b: U W' M/ \4 ~4 _0 n1 f4 D3 k# o; r0 E) ~9 C9 Z ?3 f s' K* v' O$ F: w+ `) N6 u4 L6 w' N# \$ t" X/ g' C/ h+ Y% ^( F( s/ b. ?1 E5 H" B. G& i2 T, U. h8 \3 L! w
$ O4 k9 E" n$ K: F1 e

届别/班级

# ?( a5 r( e1 V: n2 }7 U. O, i; d

姓名

. B6 c' d) D9 C9 U( v. j

曾用名

! p5 a6 y: X) c2 w" T

56、1

3 Y3 A- Z$ X! F( n& Q& P

王振刚


" V* W9 w# V( B* N" D

56、2

* H1 o4 x* P l( y; g

鞠衍行



% o4 u5 s0 {9 T) T" p$ ]/ V- w

黄韵芳


发表于 2009-4-19 2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1959年7月30日照

发表于 2009-4-20 00: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三在2009-4-19 19:41:00的发言:
( W" d( c% U# p8 z% T

请“我说我说”在这说

2 R0 Y8 U( Z, ?/ o

我说 我说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Post By:2009-4-19 14:48:00

- n8 E( @8 w, K( _ - `7 g. B. E5 \- s: K+ _" q- U3 P& f8 G" Z; x9 h. t" N4 @2 \; Q* B
8 l7 L/ j4 V0 K/ s& ~
' `4 z2 g y8 d# P4 G6 U7 b

     记得1964年,我去参加入学考试,地点在小学食堂。我一点不知道紧张,因为一切都不值得紧张。排队到一张课桌前,老师问问年龄,姓名等,记得还拿出一把“红蓝竹棍儿”,让我做几道简单算术题,然后从一数到一百。在此之前,还在针织路文化馆旁边的一所医院检查身体,照了透视。

* W9 W; E1 q; k0 D0 d3 \* y

     入学仪式是在操场举行的,记得高年级学生代表发言,是王建。因为平时同住一座楼,在这种场合相见,很觉自豪。不过,通过话筒和扩音器发出的声音是重叠的,有点变腔变调的,使我对他产生了一点点陌生感。

4 A7 q3 ?" D h0 x

     第一节课由班主任王彦声老师给大家介绍情况,叮嘱新同学以后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等等。下课铃响了,我就飞快跑出教室回家。第二天上学,王老师说,我说下课是休息十分钟再上新课。只有放学才能回家。有些新同学不知道,下第一节课就回家了,以后要注意。没有直接批评我,大概是不知者不怪罪吧。

1 M( n4 f% H' l. [* Q* A

 

* S7 _4 O' ?4 C. J3 u

      另,据水小子说,以二年级班主任为王彦声,三年级办主任原为徐老师,后因休产假,由于志纯、华秋岳两老师替代。人是没错,只是我们二年级后赶上文革,停了一年课,因此,待到“复课闹革命”,我们从二年级直接升到四年级,这就是说,我们的求学生涯中就没有小学三年级,不但我们如此,在机院附小的各年级均如此,全国也如此。不知我机院附小64级的同学有此印象否?同意我这不是论证的论证吗?

& |6 V4 ? R# Q1 k: J+ ?% u8 ~1 r- q3 l

      首次登上论坛,就品头论足,大为不敬,好在都是同学校友,师哥师姐,以及为数不会太多的师弟师妹(文革前),不到之处,必定海涵。


3 V! W) s& k' U+ I" t

“我说我说”是64级1班的同学吗?我就是想不起来班里是否有同学住6号楼(王建家就住6号楼)。这次聚会你参加了吗?

5 c$ r2 Z) s" j4 r$ g) T3 N6 t: T

 

/ b$ b. n8 {# k' @) R# S- p- m0 D

我所提到的“三年级”是按我们上过课的教室来推算的,你记不记得我们上过课的几个教室?我记得是:

" Y7 j* |4 K+ Q5 ]0 ~* v

一年级: 教学楼东南角一楼(窗户朝南方向)

3 n! R7 P" I" S$ [/ L, a( z' u* X5 @/ H

二年级: 教学楼拐角厕所北面一楼(窗户朝东方向)

% J& P& b* f0 j; E! z. o" x4 C+ E- K

“三年级”: 教学楼东南角二楼(窗户朝南方向,在原一年级教室的楼上)

4 n* O0 Q+ p3 l* q; P0 ~+ r

四年级: 教学楼拐角厕所北面二楼(窗户朝东方向,在原二年级教室的楼上)

6 g5 M# o2 l ]

五年级: 教学楼西南角三楼(窗户朝西,南两个方向)

7 p8 ^+ P( e) y- y1 ]5 C

六年级: ??(我已离开附小)

7 |7 l6 O3 M# u# _6 {% [! c- R

 

. O! I ?9 K" p) k) s/ @, h

复课闹革命始于67年11月。掐指算来,我们应该是失去了小学三年级,而我所说的“三年级”可能就是咱们四年级第一学期吧,嗯。。。你的论点有道理。另外你提到华老师,我想起来了,。。当年他和于志纯老师曾一同管过我们班。下课时,两人在一起商量事时,于老师双手交叉抱胸呈“稍息”姿态站立,而华老师个高,所以习惯手托腮帮,低头侧身和于老师低声说话,内容无非就是如何“整治”我们这些猴崽子们。。。。

: y. i* c3 k* B6 W0 C

 

+ `, T8 y5 V5 Z# c$ O

嘿嘿,终于有班友和我一道忆往昔了。。。咳,“我说我说”,以后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回忆,可别忘了抬上来一起分享噢。谢谢!

8 a$ n% \. F- H s& I) X! g# s

 

发表于 2009-4-20 0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路人在2009-4-19 14:39:00的发言:
4.11聚会时的合唱是否有人做了录音,现在如能再听听一定十分壮观.
( \% H* w. f. x3 n5 [6 Q, y

我盼啊,盼。。。。。

发表于 2009-4-20 07: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年机院附小师生重逢感怀》

睡了一觉,又想了几句。重新上传。

1 h6 ~& j6 r2 s3 y

 

' n6 D' {. w9 ~" C" X

少别时光冉, 再见双鬓白。

" N7 E/ V2 J5 e1 f3 L

师恩难忘却,孺子茅塞开。

8 \$ s" Y" Z3 K! f( O! |1 E* w7 x

身心初长成,马齿曾做菜。

5 R7 G5 h9 W7 @: G0 ^& A

海内存稚友,君我已成才。

( _4 D: w3 o% {& I5 \. f- Z

鹏程八万里,亦学燕归来。

, b o/ O( S1 D; ^: g6 l" _

盛世重聚首,放歌绕金台。

, h3 f1 `. N- g, n: {, J


注:1.“马齿曾做菜”是指三年困难时期曾经吃过马齿菜。
    2.“放歌绕金台”是指师生齐唱老歌的余音能传到九路公交车的终点站——“金台路”。

发表于 2009-4-19 22: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水小子在2009-4-19 8:46:00的发言:
) w0 C( Y5 B& r c# H+ V1 W

! u$ y2 Y* w/ u% m+ v0 x0 _9 D4 a

给你看看马家军老将的新照,真老了,

3 x8 V/ `" u2 N" R6 z( ?

谢谢你帖上来的一首的二胡奏曲:“想你想断肠”

: q# R0 p, @: F; x8 G. F0 w# O

 

, w2 Q1 b6 m u l

     夜深人静时,坐在靠椅上,两手抱胸,双目微闭,耳边缓缓索绕着悠扬动听的二胡曲,在陕西一起度过的时光岁月,一幕幕不断在脑海中翻转出来。。。。非常怀念。

+ y. t6 l7 c! \% Y+ g& N

你提到的放鞭炮一事,我当然记得。那个大炮仗是我第一次尝试做二踢脚的作品,可惜没成功,二踢脚最后变成一个大麻雷子,两响合为一响,事后分析主要是内部导火索设计过短而引起。记得当时一声巨响,耳朵里“嗡”的一下,就听不清谁在说话了,我还很朝天上观看,寻找那被崩上天空的另一节,可等半天也不见动静,低头一看,才发现整个炮仗全炸碎了。不过,这说起做炮仗,你可是勾起我的一些回忆。。。

" W- @" @: w# s* j


/ p: S, L3 e3 h3 Z0 V8 c

     放鞭炮,是大多数孩子们,甚至成人们很喜欢的一项活动,但也只有在过年过节或谁家娶媳妇才进行。过去小时候在北京,一到过年那几天,楼里的孩子们天天出来扎堆放炮。常见的炮有红,绿纸包装的小鞭儿,钢鞭,二踢脚,麻雷子。其他的炮仗很少有人放,比如炮打灯,黄烟儿炮等等,点炮用的引火是用黄色马粪纸自己搓的。那时候放炮,就讲究用炮炸点什么花活儿出来才叫过瘾,特别是用二踢脚,比如,找个一尺长的铁管子,在土堆上架好管子,在管子一头放个二踢脚,再顶上一块大砖头,点着炮捻,随后站直了身板,手拿一把木棍儿向前一挥,“亚给。。。”(八路不学,尽学小鬼子),跟着就听“叮”的一声,然后就看见从铁管子另一头窜出一道青烟,接着不远处传来一声“当”,得呵,算是完成一次模拟进攻作业。那时晨我最喜欢找地面上的哑炮,回家倒出哑炮里面的火药,再混上点盐,然后装在已经裹着一个钢鞭的粗纸管里,晚上拿出去一点,先开始“呲花”,由于加了盐,可以听见“噼噼啪啪”的响声,呲的花也很亮,最后一声钢鞭爆响,整个过程像放了一个“天女散花”炮仗,挺来劲的。有一次,我装完火药后,用工具把火药使劲压了压,然后把开口一端封严,拿出去一点,结果没看见“呲花”,直接就听见一声巨响,原来我无意中做成了一个大炮仗。当时那个高兴啊,回家又照新发现工艺做了两三个。这以后,别人放炮,我捡炮,然后自己再做大炮。不过并不保证每一个炮都能做成功,有时口没封紧,点燃以后,不是“呲花”就是“蔫儿屁”。

4 O: v. U! B9 L: s) U

做炮这嗜好我带到了汉中。那时各方面条件都不好,炮的来源也受限制。我就一直惦记怎样自己做火药。一次看电影“地雷战”,里面有一位老大爷描述做火药的话“一硝,二磺,三木炭”让我折腾了一阵子。于是乎,在厕所没人时,我跑进去在尿池墙壁上小心翼翼地刮下白色“硝酸”粉。听说灯泡封口用的是含有硫磺的材料,我一砖头拍下去就把4个新灯泡毁了。学“为人民服务”时,就知道木炭是烧出来的。下晚烧饭多加两根青纲木,烧透后往洗脚盆里一按,木炭也齐了。接下来就是捻磨,费了老大的劲,。。。不过最后还是没弄成功,估计是比例和材料纯度上出现问题。

8 q: ?/ z! t& U$ Q; h5 o$ |

做炮这嗜好不仅带到汉中,就是上大学放寒假过春节,我也折腾过。有一年初一晚上,我看完电视后又开始拆火药,弄了一小堆,当时也懒得卷纸筒,就把火药包成一个小包,然后用纸里三层,外三层的裹来裹去,最后拿做变压器的细漆包线又缠七绕八地裹了一层,用缝被子针在包上扎出一小洞,塞上导火捻,放炉子再烤了10分钟。夜里大概近12点左右,我看外面各家窗户虽灯火明亮,但路人不多,于是拿着药包下楼。说实在的,当时我也不知道这药包能弄出多大动静,点上火后就迅速跑楼道里观看。“嘶。。。”随着火捻的燃烧,我真有些紧张,突然,一个大火花呲闪了一下,。。。完了,我以为又做了一个大呲花。就在这时,眼前猛地一亮,然后传来一声闷雷似的响声,接着就听到对面家属楼玻璃窗的晃荡声,。。。等我窜回家,老妈追着说“我的天啊,你放了个什么炮啊?”,我无语。

( D0 h' {# ^( E


发表于 2009-4-19 22: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77]这几天我一直在极度的亢奋中,心久久不能平静.4.11我们重聚在了母校。这一天,我们以与自己的年龄不相称的方式宣泄着自己的情感。一个个涨红着脸,使劲捶打着对方的肩膀,激动的拥抱着,大声喊着半天才想起的名字,极力在对方脸上寻找自己曾经熟悉的影子。心还是那么近,情还是那么浓,笑还是那么甜,话还是那么亲,只是添了不少皱纹,曾加了许多白发,我们仿佛又回到了从前,没有老总、没有经理、没有大款,只有昔日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

# j0 f4 w n$ {2 Z" A# D& D

  40年!人的一生能有几个?联谊会,这根最能引起大家心灵深处共鸣的琴弦,今天我们重重地拨动了他。童年生活难忘,那是因为我们单纯;同窗友谊难舍;那是因为我们付出了真情,40年,我们天各一方,但我们的友谊没有中断。一条短信带来你的祝福,一封邮件,送去我们殷殷的关心。

# r2 R1 g: Q# @; i% ~' _9 Z; K

     我要特别向我当年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是你们用心血和汗水奠定了我们的人生基础,您们不仅仅教给我们学问和知识也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教给我们热爱生活的信念。今天看到您们日渐苍老的面容,一些酸楚不禁洒上心头,请老师珍重!感谢您我们的老师!愿您们一生健康幸福。

: L: }0 b; G8 ], F

      同时也要感谢建立这个网页的各位学长,是你们使我们大家有了这样一次终身难忘地美好记忆,谢谢谢谢!

发表于 2009-4-19 22: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4-19 22: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4-19 22: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4-19 22: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让金老师给张凌、沈红、史健等带纪念章回去。给他们问好吧,非常想再去西安见你们。
发表于 2009-4-19 22: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4-19 22: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4-19 22: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4-19 22: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4-19 22: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4-19 22: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4-19 22: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4-19 22: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4-19 22: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17 17:28 , Processed in 1.214763 second(s), 4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