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古刹听松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关闭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4-23 12: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4 l8 A+ g2 \5 @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9-4-23 1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胡涂兄:“血色记忆”让人看了很心酸,往事不堪回首。[em221]
发表于 2009-4-22 23: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冬虫夏草在2009-4-22 23:16:00的发言:
4 z( F! [ w' _; R$ g: b: h( L3 Y

  beiwei学兄,感谢你这么快这么详细地为我释疑。使藏堵在我心中有生以来大半生的“智障”大部得以消除。学兄大概是62级的吧。  “老捋豆”原来是这些字,很长见识,隐约能妄猜其中的部分含义。名字确是三个字,许久没人提,记不住了。估计稍加提示就会恍然大悟,不过已无关紧要。他年纪不大,却岂止虎背熊腰,有点像倒拔垂杨柳的花和尚鲁智深,记得有一次他手抓一颗铅球,就像抓着一只小棒球。力气不会小。应该是一机部子弟,原来住校。文革时返校。    至于“横是个麦子”,等于出了个偏题。有点像过去常说的“一个傻瓜提的问题是十个聪明人也解答不了的”。关键在于,其话的字面意义很直白,但真正的含义就不得而知了。看来解铃还须系铃人。

) g/ c9 d+ d8 X- G

  在此,再次感谢beiwei学兄的点拨。

. W) u" x4 ?6 l5 A" {& d! E1 k9 i

学弟客气了。我是66届的。

0 O$ J" a% G0 X9 N7 o

1、WANG的外号应该真是“老绿豆”三个字,其来源待考,可能要找到其本人或者给他起外号的人才知道啦。但称呼时发声是“老捋豆”,或“捋豆”。

( A' v; H! m6 l5 H# q2 C' i% p

2、前面大约在107页左右,有1965年机院附小参加第二届全国运动会团体操的同学,打队旗的那位大块头就是他,真名WANG NANJING。看身材似乎比照片上的老师还猛。

) J9 F3 b9 w7 I2 q& M

 

% b/ g. m: l. U2 l: V; l

有时候回忆一下儿时一些片段真是挺有意思的,。。。。。。

发表于 2009-4-23 0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观上海国际汽车展

上海国际汽车展,汇集了世界和国内的众多厂商参展,同时汇集了香车美女,令人目不暇接。给大家发一部分 ,调剂活跃气氛,增加点活力和新话题。


我与马来西亚的老朋友



发表于 2009-4-23 0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4-23 00: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4-23 0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4-23 0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4-23 0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4-23 00: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4-23 00: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4-23 00: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偶然上网,看到校友提到韩波,顺便插两句,莫见怪。

3 z3 ?& M: m1 s$ N9 e# a5 Z

本人觉得小学五六年级时(我是65届),韩波是很多同学常提到的人物,尤其是喜欢足球的同学,记得附小足球队还和自新路小学足球队(北京市小学联赛亚军)赛过一次,好象还赢了,韩波的左脚很强,打左边锋位置,经常在左边路下底传中,很有威胁,而中锋则是一个不很高的同学,是不是叫王健?记不清了,他二人配合比较默契,经常有机会进球,其他人记不清了。韩波跳高确是全校第一。

发表于 2009-4-23 00: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4-23 00: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4-23 0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春华、三毛朋友:欢迎你们来此做客!我代表机院附小师生联谊会邀请你们帮助拍摄合影,因为你们是插过队的老三届,是值得信赖的朋友。除了我发上来校友们关注的各届师生合影,其他大多数片子没发,就是为了让你们署名发上来,给我的校友们、老师们一个惊喜。因为你们拍的专业,拍的精细,为我们带来无尽的快乐与回忆。我在外地,只能在此谢谢你们,我信赖的朋友!希望你们继续发片,为大家提供新的美好的留念!
发表于 2009-4-23 01: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玲)以下是引用雨中漫步在2009-4-22 8:47:00的...

请问玲你是谁?
发表于 2009-4-22 21: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冬虫夏草在2009-4-22 18:14:00的发言:
% a- U9 f% R1 [- C- c/ O

我有几件事不明,是有关机院附小的,借此论坛,向知情人请教:

* S# L9 C3 ]; z; _9 @' Z1 G

 

/ z2 I( _% l; \3 g4 l/ f3 k

1、有谁知道海波(或韩波)、凹岩(音)。他们应该是机院附小65或66届的。我在当一年级小豆包时,常常听到他们的名字,但从未见过。据说,两人在文艺和体育方面较出色。凹岩擅长“铲射”足球,这相当于现在的“倒挂金钟”,难度很大,成功率不高。

+ u+ Q/ G0 B: q+ V6 T) V

2、在64-66年中的某段时期,某年级迎来一个校外辅导员,是个解放军。帮助学生做木偶等。记得表演木偶戏时,这个军人一个箭步跃上舞台,煞是威猛潇洒,赢得在场同学的惊羡与喝彩。过后不久,他就销声匿迹了。据说,他是个骗子,假解放军。有人知道其来龙去脉吗?

' x4 m* U" p6 C& Q/ O

3、有“老绿豆”的信息吗?

7 U% M) ?7 B5 H

4、常听8号楼的jiaxi 有个口头禅“横是个麦子!”。不知什么意思,源出何典故。

4 _1 V* k# O! E$ n, J

5、赴411聚会的学长刘大力和住在机院平房的刘大力应该不是同一个人吧,可能同名同姓同龄同性同校吧。

# q* k$ e( V9 J2 z' M/ N

 

d" H) [7 }: n3 u; O/ e0 z
3 @ E' j% D6 F" D: g3 S

我也许能回答你提出的部分问题

k) a0 f6 P! u

1、韩波是65届的,当时算高个,体育很棒。跳高不错,用跨越式,学校比赛时跳高架的最后高度只属于他。足球和短跑好像也非常出色。好像带眼镜。据说后来个子倒不算高,那应该属于发育早的孩子吧。。。411聚会不知来没来。

0 C, J4 q9 T. N& ] D8 @. [1 |0 o1 _

2、“凹岩”这个音记忆得很对,其本名WU A YAN,也是65届的,是当时校足球队的守门员,动作很漂亮。是否去过少业体,待考。411聚会时,WU到场了。前面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他。

. r" G+ ~; k; w( L" ^2 t

上面两位,体育当然不错,但没听说文艺方面有何长项。

1 F$ w% M# U- @4 U# @5 w; V

3、假解放军骗子,确有其事。该骗子活动的一个时期,大致应该是64或者65年春季。为什么我有“春天”这个印象?因为该假解放军同我们一起种过树,地点应该是原机械学院西门内大路旁。那时,他脱下黄绿色的军绒衣,干得很猛。他的那些做派和形象,很像是比着雷锋的样子来的。

' w! z. D& {5 w' c! z

现在想起来,似乎那小伙子外观很周正,比很多真解放军更像解放军。怎么暴露的?好像是某位老师发觉这个假解放军某次说的话有破绽,比如假解放军某次离开学校不久打来电话说已经到了某地,而那位老师根据所需时间不符,或者是什么方面判断假解放军说了谎,等等,也许还发现他一些其它不正常的蛛丝马迹,因此就警惕了,因此就。。。。之后当然这个假解放军就被抓了。再之后,也没听老师们更多地提起此事,也许因为此假解放军蒙蔽了学校那么长时间,应该是个家丑吧,因此就。。。。。该骗子的企图是什么?不知。那时我们童稚的脑袋里,对此也有很童稚的反应。几个同学后来回忆说,他一定不是好人!他种树的时候,对树根一点都不爱护,拿铲子乱铲。。。。。。说了半天,有个问题还是没解决,他是谁?他的企图?

8 n( R4 M: d- [: b' D8 m$ j# q& p

4、“老绿豆”是否指 WANG N J?那么“老绿豆”应该念“老捋(一声)豆”,应该是66届的。WANG为何得此名,不知。也不知道他411来了没有。他应该也属于发育比较早,或者是有遗传基因的,比其他同学要高大健壮很多。当时甚至可能还是五年级吧,但他的体力已经可敌一个瘦小的成年人。21世纪的今天,北京的五、六年级的小孩子100斤体重的应该很多了吧!而那时我们一般五、六年级的男同学应该是80斤左右的体重,而他可能有100斤以上了!他也曾经担任过学校足球队的守门员,也许是“凹岩”的替补。

/ _* |7 w" C r7 T0 a$ O- h

5、“横是”也许是“横直是”,“横竖是”,或者“合着是”口语化省音而来的。有一种“横是”用法,大约是“原来是”(有点恍然大悟的味道),差不多这意思吧!比如“闹了半天,横是他呀!”,好像也有“横是你(重读“你”,意即强调“你自己”)去过了,你就不管别人了”这样的用法。但这些用法同jiaxi的口头禅“横是个麦子”是否有关系,不知。如果能说明jiaxi在何时用,可能便于理解,尤其是要弄清“个麦子”这样的发音到底是哪几个字。

发表于 2009-4-22 23: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beiwei学兄,感谢你这么快这么详细地为我释疑。使藏堵在我心中有生以来大半生的“智障”大部得以消除。学兄大概是62级的吧。  “老捋豆”原来是这些字,很长见识,隐约能妄猜其中的部分含义。名字确是三个字,许久没人提,记不住了。估计稍加提示就会恍然大悟,不过已无关紧要。他年纪不大,却岂止虎背熊腰,有点像倒拔垂杨柳的花和尚鲁智深,记得有一次他手抓一颗铅球,就像抓着一只小棒球。力气不会小。应该是一机部子弟,原来住校。文革时返校。    至于“横是个麦子”,等于出了个偏题。有点像过去常说的“一个傻瓜提的问题是十个聪明人也解答不了的”。关键在于,其话的字面意义很直白,但真正的含义就不得而知了。看来解铃还须系铃人。

) b3 n8 O4 Q: Z1 n, m8 U# `: `1 I

  在此,再次感谢beiwei学兄的点拨。

发表于 2009-4-22 23: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4 s# i P7 e6 S( U; q; `
    对老师称呼“您”,理所当然。校友之间,用“你”还是用“您”,要看具体情况,似不必一概而论。机院附小的同学在校时,都是小孩子,童言无忌,哪怕是一年级的小豆包同高年级学生的对话,当然也不会用“您”,大家互相都是如此。因此,那时机院附小不用“您”,不一定适用于目前情况。
' F& n0 J1 J2 V' w* p" e! g/ I _
 
* F' l5 e3 ?7 |) d) @* W) ?
    几十年过去,校友们如今都是成年人了。用比较客气的“您”来称呼届别较高的学长,或者是比较生分的校友,尤其是在书面语中,似无不可。从“您”过渡到“你”,可以是一个过程。这可视乎之间关系的发展而定。我乐于接受您的建议,把之后对您的称呼改为“你”。
$ Y" s/ W- I6 Z* f: W$ V; N' G3 T
 
0 N5 e/ v/ P1 F2 K! Q
    届别较高的学长称呼学弟学妹,也有用“您”的。下面我附上一位机院附小老学长给我的邮件,之中称呼“您”和“你们”,使用很得当。我想这是因为机院附小的前面还有“北京”两字。你引用的王力先生的那段话正好可以佐证:“您”(nin)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只在北京一带流行。
0 u$ ^- `% [ u1 q
 
% z& ^* h) N+ s: T( b& R* w* d( V
beiwei学弟:
6 \; c: y( F7 i4 l7 Q
   您好!
* B. i3 p# ]) H( }
   对您的夸奖不敢当。希望你们这些年轻一些的校友能更多光顾,因为你们比较我们距离这段历史更近一些,能更多的挖掘出的精彩回顾。从我们的回帖也可以看出,你们的队伍强大的多,我们离校较早,话题远不如你们丰富,所以这个帖子更多的靠你们的延伸了。。。。。最后祝您圣诞节快乐!
6 G- C% ^' |% ~1 X
                                                                                                                                          --XX
3 d8 n: M6 r! j7 T( X7 D
 
$ P) {) G5 [8 G
 
; ?8 \& e" o$ M2 d
    你所说的某些主持人在对同一谈话对象的称呼中,把“你”和“您”用乱了,等等,其实问题不在这些称谓,而是这些主持人应该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把握好“你”和“您”的用法。
+ G# U/ [; `9 p% B# |0 w
 
$ c o) ?* ^" |
    顺便再说一句,你说“如果不出意外,我的网龄比你长”这句话,原来指的是接触互联网的时间。。。。呵呵,还真出意外了。我开始上网的时候,国内似乎还没有互联网。至于国内互联网开始时20元一小时的费用,我当然也经历过。不过,网龄长短无所谓。长亦何欢,短亦何悲。。。。哈哈。
3 j# H& Z! f- ]8 d) H
 
5 I# {" Y; K' S- G
希望早日看到你的探讨文字。。。
发表于 2009-4-22 23: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说书人在2009-4-22 17:40:00的发言:
) K- c$ P+ i: D

 

6 v- G) M/ n3 ?1 z

关于“你”和“您”的用法

5 h' v6 Y; h0 p5 f+ o9 d

 

- A% ?5 Y- S! m- W6 \% l

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记忆之中,机院附小好像不用“您”字。我自己学会用这个“您”,也只是近十几年的事情。老北京对此特别讲究,对长辈用“您”,对生人、小辈和吵架也可能用“您”(不一定代表尊重)。

* b0 |- e1 x3 y" d/ i: Q0 V

 

9 k4 [7 z' L# `( K1 f: A

“你”和“您”看来简单,用起来并不容易,不信,看看现在许多广播、电视主持人,面对同一个谈话对象这两个字随时切换,甚至一句话里就能混用。

1 c3 c4 b3 y/ B1 a+ |. x( \, Z3 p+ |

 

! U# J9 w2 i8 r1 L, I) d+ q- T

建议,对同辈和小辈、一律用“你”,同学之间不必太生分。对长辈再用“您”。不知大家怎么看。

' `0 X \. e1 r4 U1 E$ @

 

4 E5 t6 w# h& A$ {/ h' |

 

. b8 v t* }. q8 Y: M' S) C

附上一段已故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和青年同志们谈写信》中有关文字。

# r+ Z5 K4 Q" j U+ {

 

" z& w4 r8 C$ j# e

我在《谈谈写信》里举“您们”为例。口语里不说“您们”(ninmen),书信里也就不该写“您们”。关于这件事,我受到很多的攻击。有人写文章和我辩论,说“您们”是不应该反对的。昨天我还收到一篇短文,说“您们”是新生事物,叫我不要枪毙它。我一向主张言文一致,所以我反对写“您们”。但是我并没有权力枪毙它。“您”(nin)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只在北京一带流行;从前还有个“怹”(tan)字,现在不用了。但是,口语里并没有“您们”和“怹们”。那也不要紧。中国几千年来没有“您们”,不见得就是没有礼貌。刚才说的那位同志和我辩论的文章很有分量。他说最近话剧《丹心谱》里用过“您们”。我说,《丹心谱》作者写“您们”是他的自由,但是演员在舞台上说ninmen则是不妥当的,因为口语里没有的东西,说出来不真实。这个问题不很重要。既然许多人反对,那就各行其是吧。写到这里,我查了一查《汉代汉语词典》,词典里只收“你们”,不收“您们”,那是对的。不写“您们”,那么,要写尊称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旧版《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说:“注意:复数不说‘您们’,只说‘您二位’‘您几位’。有人批驳说:“如果有360个人,难道要说‘您360位’吗?”我认为,旧时说“诸位”,现在说“同志们”不就可以代替“您们”了吗?对父母也不必说“您二位”,可以说“爸爸妈妈”。再者,就叫“你们”也不是没有礼貌。叫“你们”也未尝不可。

; H( e2 N! W! }& x( w- F5 {

 

( E* i1 Q5 I( g
" Y! t' ]$ d& T
  致“说书人”
% D/ }2 V; c( s# f y
 
~+ i/ _+ M1 v( g
  对老师称呼“您”,理所当然。校友之间,用“你”还是用“您”,要看具体情况,似不必一概而论。机院附小的同学在校时,都是小孩子,童言无忌。那时候,哪怕是一年级的小豆包同高年级学生的对话,当然也不会用“您”,大家互相都是如此。因此,那时机院附小不用“您”,不一定适用于目前情况。
. `3 X/ S6 N) C) x! a
 
6 N9 V! H9 Q- i
    几十年过去,校友们如今都是成年人了。用比较客气的“您”来称呼届别较高的学长,或者是比较生分的校友,尤其是在书面语中,似无不可。从“您”过渡到“你”,可以是一个过程。这可视乎之间关系的发展而定。我乐于接受您的建议,把之后对您的称呼改为“你”,如果你认为这样称呼更适宜。
9 C7 n6 f" J) t8 u! A
 
" |0 a. z9 W# z, b P$ {
    届别较高的学长称呼学弟学妹,也有用“您”的,。下面我附上一位机院附小老学长给我的邮件,之中称呼“您”和“你们”,看去也很儒雅。我想这是因为机院附小的前面还有“北京”两字。你引用的王力先生的那段话正好可以佐证:“您”(nin)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只在北京一带流行。
: F) l7 v" W" X# ?" T$ o
 
5 |7 e! t; j' p2 Q
beiwei学弟:
5 H3 t/ D/ t- e3 m/ r* N
   您好!
6 f, p* @# m/ S. ~$ d4 B
   对您的夸奖不敢当。希望你们这些年轻一些的校友能更多光顾,因为你们比较我们距离这段历史更近一些,能更多的挖掘出的精彩回顾。从我们的回帖也可以看出,你们的队伍强大的多,我们离校较早,话题远不如你们丰富,所以这个帖子更多的靠你们的延伸了。。。。。
- S% ` P N' H9 ^1 I
 
3 j( z; x4 a8 `+ D" y8 X( ~; L% @
   最后祝您圣诞节快乐!
: H: H+ h5 c4 ?
                                                                                                                                          --XX
, ~6 q- m! _# R) k0 g9 E& w1 S7 @
 
/ o7 I$ E: A& \7 w8 [
 
( U% h2 T+ E! W
    至少,我和上面提到的那位学长都不会使用“您们”作为称呼方式。而你所说的某些主持人在对同一谈话对象的称呼中,把“你”和“您”用乱了,等等,其实问题不在这些称谓,而是这些主持人应该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把握好“你”和“您”的用法。
8 l# [5 _% U$ ?( R7 Z. \# t
 
. e6 ^' h1 `% ~: J( Y
    顺便再说一句,你说“如果不出意外,我的网龄比你长”这句话,原来你指的是接触互联网的起始时间。。。。呵呵,也许还真“出意外”了。我开始上网的时候,国内似乎还没有互联网。至于国内互联网开始时20元一小时的费用,我当然也经历过。不过,我已经说过,网龄长短无所谓。长亦何欢,短亦何悲。。。。哈哈哈哈
& `& K. z( G# g4 R' k% S* p
 
5 G. v1 D7 y7 b$ P
希望早日看到你关于这个超长贴现象的探讨文字。。。
* B% R' \: g3 _: s+ X
 
( F* O: Y% Y7 n. n
 
2 e8 q0 H4 z- q& D2 \, h
 
0 I" E* n3 q. W- X2 k& q4 q2 U" c
 
; [9 q, P! Q. O3 H& g H/ x' i
 
发表于 2009-4-23 18: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胡涂人在2009-4-23 9:06:00的发言:
: O8 j) x& [' i

 

! G/ ~ R2 V2 F! V1 X: Z

                             血 色 记 忆             

& N& y7 a. W5 u6 }% p. o' M( j

 

l+ b2 ]7 P% O, X$ P' `! S

...

# u1 {* ?- x6 V6 w+ f

...

! o( a, u; O9 n/ x) r0 R2 b/ O' }

...

; b) Y5 q8 C9 y

        

- k; A; v7 `3 f! q7 j8 F: {: d7 }

                      父亲就是深爱着这个国家

' }3 G% W9 p% o$ S3 x: ?* Z+ e

  

3 K2 N* }1 p$ a% C$ ^0 R

   1983年,北京的中国长城饭店开业时正厅挂的那幅《长城万里图》就是我父亲带着4个研究生画了两个多月,整幅画长20米,高3米,画的是长城沿线的风景。此画后来在南宁刺绣而成。

: }0 ?& i3 k) k9 ]5 K! G

 

0 W7 \. ^% @# f' h+ w& L

   长城饭店当时是美国方面管理的吗。美方还送给我父亲一把长城饭店的金钥匙,让他做永久贵宾,但他从来没去住过。当时的轻工业部为了表彰我父亲为中美合作做出的贡献,特此嘉奖他一纸奖状。那幅画现在一直挂在长城饭店,他们还用玻璃把它罩起来。  fficeffice" />

4 [% H; }9 J+ l# k% K

 

) m$ D6 h$ }. c- z

我父亲为什么要画长城万里图,他就是深爱着这个国家!

3 V4 |( C+ d- D/ X* O: Z, x# g* u

               

1 H9 u8 i" U! q9 `3 h' G. L

               

o% n* O2 K* I. K! O% C# V! @

         我们不谈过去,应该想着将来。”

\: G' h* m! C+ G p# k1 f

  

& J% g% j' n; ^

    虽然我们家人历经坎坷与磨难,但是如果你要去采访我的父亲,老爷子什么都不会说。他的一句话:“我们不谈过去,应该想着将来。”

<!--EndFragment-->
- Q( j( l, k, R7 F$ z+ V$ v+ L- i, J

 

7 z# U+ B6 n; D* A. m" u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 s6 P+ Q( x9 t+ I" k4 ^

 

4 b5 y# r( w: I. R: h$ d

 

. u9 A: p5 `/ d) F" t* n. ]





- y1 j0 e( e. W


 

发表于 2009-4-23 18: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体贴与感动

                                                        体贴与感动
      最让我感动的是前两天,杨莉莉来家看我,我惊异地发现杨莉莉的左手背上,还粘着输液的胶布啦!我说:“你怎么啦?”她说她在工作时晕倒了,送到医院检查是:脑动脉硬化引起的急性脑缺血。多严重的病呀!已经连续五天输液了,在这中间,她接到她哥哥杨向东出差到日本打来的电话,她哥哥对她说:“这几天我都没有看到胡老师上帖子了,你赶紧去胡老师家看看,是不是胡老师病了呀?!”所以杨莉莉刚拔掉输液针头,就到我家来看我了。想一想,作为当事人的我,是什么样的心情啊?!杨莉莉自己有重病都不顾,还要来家看我,我想,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女,也未必能像他们兄妹想得这么周到,叫我怎么回报啊!
      杨莉莉是一个只顾工作、只顾他人,就是不知道顾自己的人,她经常工作太忙太累的时候,咳嗽起来没完没了,在旁边听到后都好心痛……。她不以为然,照常没日没夜地工作,她这次出差途中,还打电话回来,让高延龙赶快去定做大门外的大横幅,让参加大会的人一目了然,做成以后,果然效果不错,大增色彩。很提气!她是一个多么负责任的人啦!
      他们的父母都非常优秀,他们父母都是我的领导和老师,他们优秀品德影响了我的一生。但是,他们已经离我们而去,他们的儿女又这么优秀,像他们一样无私和忘我,我曾经是他们兄妹的老师,我现在对他们须仰视而得见,我能为他们作的只剩下‘爱’了,今后我会对他们,对我的学生们都要多献出我的爱,让他们感到,由于我的存在,而多一份温暖,多一份怜爱。
                                   胡世坚老师写于家中09年4月23日17:36

发表于 2009-4-23 18: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胡世坚在2009-4-23 18:02:00的发言:
3 C% C& v) h6 `8 }$ f$ B) R2 l

                                                        体贴与感动
      最让我感动的是前两天,杨莉莉来家看我,我惊异地发现杨莉莉的左手背上,还粘着输液的胶布啦!我说:“你怎么啦?”她说她在工作时晕倒了,送到医院检查是:脑动脉硬化引起的急性脑缺血。多严重的病呀!已经连续五天输液了,在这中间,她接到她哥哥杨向东出差到日本打来的电话,她哥哥对她说:“这几天我都没有看到胡老师上帖子了,你赶紧去胡老师家看看,是不是胡老师病了呀?!”所以杨莉莉刚拔掉输液针头,就到我家来看我了。想一想,作为当事人的我,是什么样的心情啊?!杨莉莉自己有重病都不顾,还要来家看我,我想,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女,也未必能像他们兄妹想得这么周到,叫我怎么回报啊!
      杨莉莉是一个只顾工作、只顾他人,就是不知道顾自己的人,她经常工作太忙太累的时候,咳嗽起来没完没了,在旁边听到后都好心痛……。她不以为然,照常没日没夜地工作,她这次出差途中,还打电话回来,让高延龙赶快去定做大门外的大横幅,让参加大会的人一目了然,做成以后,果然效果不错,大增色彩。很提气!她是一个多么负责任的人啦!
      他们的父母都非常优秀,他们父母都是我的领导和老师,他们优秀品德影响了我的一生。但是,他们已经离我们而去,他们的儿女又这么优秀,像他们一样无私和忘我,我曾经是他们兄妹的老师,我现在对他们须仰视而得见,我能为他们作的只剩下‘爱’了,今后我会对他们,对我的学生们都要多献出我的爱,让他们感到,由于我的存在,而多一份温暖,多一份怜爱。
                                   胡世坚老师写于家中09年4月23日17:36

$ L0 W9 z- T& T) x# Z% M% V7 f+ ?" V

 

7 S f' z# \) J2 ?

点点滴滴记在心。

$ f4 `7 _ H2 U8 D

 

发表于 2009-4-23 18: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beiwei在2009-4-22 23:39:00的发言:
e2 E% `9 }" S$ X
! Z5 e( i8 w. g3 J$ Z
  致“说书人”
" d$ m% H3 J( B, c: ^8 ^, h5 O
 
+ n6 h E5 ` I/ Q; c+ e
  对老师称呼“您”,理所当然。校友之间,用“你”还是用“您”,要看具体情况,似不必一概而论。机院附小的同学在校时,都是小孩子,童言无忌。那时候,哪怕是一年级的小豆包同高年级学生的对话,当然也不会用“您”,大家互相都是如此。因此,那时机院附小不用“您”,不一定适用于目前情况。
3 W6 N) M* J5 ]( k% S. z9 \
 
9 u- V2 u& W+ h3 Q
    几十年过去,校友们如今都是成年人了。用比较客气的“您”来称呼届别较高的学长,或者是比较生分的校友,尤其是在书面语中,似无不可。从“您”过渡到“你”,可以是一个过程。这可视乎之间关系的发展而定。我乐于接受您的建议,把之后对您的称呼改为“你”,如果你认为这样称呼更适宜。
2 Q5 t7 J5 ^) S0 K0 F: t3 x
 
/ c: n3 k9 e' |: s% ?
    届别较高的学长称呼学弟学妹,也有用“您”的,。下面我附上一位机院附小老学长给我的邮件,之中称呼“您”和“你们”,看去也很儒雅。我想这是因为机院附小的前面还有“北京”两字。你引用的王力先生的那段话正好可以佐证:“您”(nin)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只在北京一带流行。
, S% ^. J M( ?9 y- N- ]
 
! w: B% c% {1 T
beiwei学弟:
( z# X( K! V3 Z/ c/ w
   您好!
8 ^5 F i, E" q2 O$ \
   对您的夸奖不敢当。希望你们这些年轻一些的校友能更多光顾,因为你们比较我们距离这段历史更近一些,能更多的挖掘出的精彩回顾。从我们的回帖也可以看出,你们的队伍强大的多,我们离校较早,话题远不如你们丰富,所以这个帖子更多的靠你们的延伸了。。。。。
% Y# \( S3 h* x$ U" }
 
4 b L# Y# X4 j; [* t
   最后祝您圣诞节快乐!
* w- A/ g t6 |* j1 @1 L
                                                                                                                                          --XX
$ X( `! C0 o7 Z0 Z
 
/ v7 ` I" ]: V
 
) r- ]5 p8 J2 S5 p
    至少,我和上面提到的那位学长都不会使用“您们”作为称呼方式。而你所说的某些主持人在对同一谈话对象的称呼中,把“你”和“您”用乱了,等等,其实问题不在这些称谓,而是这些主持人应该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把握好“你”和“您”的用法。
3 k4 O+ [' J$ c B
 
& Z& Q" ?7 A* g4 p0 n; B6 p/ i
    顺便再说一句,你说“如果不出意外,我的网龄比你长”这句话,原来你指的是接触互联网的起始时间。。。。呵呵,也许还真“出意外”了。我开始上网的时候,国内似乎还没有互联网。至于国内互联网开始时20元一小时的费用,我当然也经历过。不过,我已经说过,网龄长短无所谓。长亦何欢,短亦何悲。。。。哈哈哈哈
' [, j f9 U; T) W1 f
 
3 Y1 Y) E% l$ w3 t) |3 `9 E
希望早日看到你关于这个超长贴现象的探讨文字。。。
) R. ^1 z; K4 P1 c! Z

 

: l4 [- G. ^6 G+ C

两个问题是有关联的,有想法了。不过务虚的文字需要时间。而且还有其他事情先做。

9 ?9 \& A. U' P; t% i2 o

 

) [! d5 R# q8 W. o

再说一点思考线索吧,
1. 搜索一下机械学院,在网上,好像世界上从没有这个学院。人过没留名,雁过不留声。
2. 中国那么多学校,一群校友用这种方式聚集到一起,看见过吗?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校园网是另一回事。
3. 网友年龄,如果这里的平均年龄不是最大,合计年龄也一定最大。就好像本来应该是一片荒地,却这么姹紫嫣红,绿意盎然。

0 O# ]' W" k& B

 

9 }. |/ i9 U; \" Y

再说说网龄,你在网上混了那么多年,时间费了,钱花了,看屏幕费眼睛,点鼠标手腕疼,在网上一定识多见广,对这个帖子的探讨我也想听听啊。(真怀疑你当过工头,嘴里吹着口哨,手里拿着小皮鞭,不住念叨“快点快点...”都让你吓出毛病来啦。。呜呜[em62])

5 B# X2 `* y) T. \% Y( {6 l* `" j! v" z

 

发表于 2009-4-23 14: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善若水的发言:

3 _% y1 z) ^ G( E* x$ L1 y8 }; F- O

      

6 c* s) G M5 ]' i7 W. h

1 u: f( n: I+ y6 E& n! H+ Y

7 ~6 H5 }7 u( N1 @0 [9 g+ x' V, r K+ V9 x, t) q+ U+ j9 T1 h- x
V% K4 V: H+ f0 F; I5 _ v
春华、三毛朋友:欢迎你们来此做客!我代表机院附小师生联谊会邀请你们帮助拍摄合影,因为你们是插过队的老三届,是值得信赖的朋友。除了我发上来校友们关注的各届师生合影,其他大多数片子没发,就是为了让你们署名发上来,给我的校友们、老师们一个惊喜。因为你们拍的专业,拍的精细,为我们带来无尽的快乐与回忆。我在外地,只能在此谢谢你们,我信赖的朋友!希望你们继续发片,为大家提供新的美好的留念!

1 ~0 K) F% c+ J1 l8 x




R$ E7 X- O& D: u0 Q# K% W- ^


     你的照片前面发过,怕你看不到重发给你。另外送你两张我21号、22号我抓拍的照片,不然车模太亮眼了!哈哈…

发表于 2009-4-23 14: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漂亮的照片,真不愧是专业的。
发表于 2009-4-23 14: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100]  O(∩_∩)O谢谢!漫姐,辛苦了!

4 I; j! X2 S( H

    

* f+ p0 E+ c! Z# R

         金老师走时建议她把电脑弄好。否则这么多美好的回忆——文

; t0 K" J5 b# g

 

% `. Y/ T- B* n6 A: d( |8 }

章、照片她都无法亲自看到。我们班长他们去了,但怕他们时间来

* h& N" O; G0 t9 m9 w, p

 

1 n R; t2 e/ m" r

不及。还是麻烦漫姐帮她装好,那她自己写文章也不用让胡老师帮

+ d2 D6 I9 M) o6 r

 

4 l, r" B0 H t3 M- J' }% o: l

她发了。大家也可以直接跟她交流了.再次谢谢!能者多劳辛苦了!呵呵~~[em106]

发表于 2009-4-23 15: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改错字

雨中漫步:感谢你花费了那么多的心血和和时间整理并上传名册。有个别的错误是难免的。请在顺便时将我的名字中间的字:南改成兰。麻烦了,谢谢!64.2班:序号97
发表于 2009-4-23 15: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客气!只要金老师想装电脑,我是义不容辞,本人水平不行还有老师呢。[em55]
发表于 2009-4-23 15: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4 q1 |7 E- H/ k, P, B9 |

 

$ Q' v5 n |0 Z1 ]3 A1 U: A

   胡老师辛苦了,自己要写文章,还要帮多位老师发稿。请您注意休息、注意健康![em11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21 23:27 , Processed in 1.315166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