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古刹听松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关闭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5-21 15: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9-5-21 16: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5-21 16: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灌 水 贴 四

发表于 2009-5-21 12: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 A5 p4 `/ v- w

灌   水   贴   三

发表于 2009-5-21 12: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胡涂人在2009-5-21 8:35:00的发言:
- z& f4 s$ Z9 f. d

 

6 g$ U7 [9 |6 ~$ [! ]

            搜狐--视屏--我的视屏——久(下),即可。

2 v- l0 o$ W0 m: w; L+ F8 S

      

5 ]1 { t2 c' f. c% t7 ?

     由于种种原因,画面拍摄很不理想,这次摄像那位钟同学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准。他后来因大病一场,已经有十来年不摸机器了。

) a, ^0 D, i3 O o- V/ c1 O+ v$ e

      在此向大家伙致歉。不好意思了。另,我在剪辑时实在怕把哪位同学剪掉,所以基本没有剪,一直铺下来了。业余水准,大伙见笑了。

6 S7 J+ \) _$ Q- o9 x' B: N

 

: |6 s7 E/ c* H( t+ W4 ?7 C! C5 h. d

你还有笔呀,写写,一定专业吧。

h! \7 @! n7 ?- s: ^

 

发表于 2009-5-21 09: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胡涂兄:非常感谢你们所做的一切。你看看视频的播放次数:久(上)627,久(下)24。应该感到很欣慰了吧?
发表于 2009-5-21 09: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延边知青在2009-5-20 19:42:00的发言:
- U" [) R5 [1 {4 N. \, ^: f% F

直接点搜索就行,你是否没有登录,所以提示没有权限

7 p+ ?" G8 b5 U0 ?/ A

登录了也不行,我已经给版主发短信咨询了。谢谢!

发表于 2009-5-21 1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          版

发表于 2009-5-21 11: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H! |% R' |3 w. f) B

# a, K3 ~+ y- h( @8 H8 P" ]

灌   水  贴  一

发表于 2009-5-21 11: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胡世坚)胡老师的一点感想

胡老师:

* n+ g; U, q/ Y [

    

! P ?+ m3 W# F# X5 W

 您好!六六届一班的同学录(纪念册)会于本周制作完毕,您将是第一个收到纪念册的人。

+ B7 s# s" M0 Y( }) J3 M3 u

 

. v% k6 P c; s5 E, S1 L! J& C7 M$ _

                            向您表达深深的敬意,并祝您健康!

3 e) M {0 U2 R( ? Z

                               

0 y, B9 I" x9 }8 H. y6 n

                                 您的学生

5 S# S/ y6 M0 a$ u5 O9 k% h+ \

                               2009.5.21

发表于 2009-5-21 11: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5 G& x5 ]' r7 q9 x! B


灌   水   贴   二

发表于 2009-5-21 12: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胡世坚在2009-5-21 1:23:00的发言:
, {; S& k- T2 o @% W

                                           筹备活动中的高延龙

9 t* u4 e8 \7 v1 ]

   高廷龙在网上看到《机院附小》的老师们要组织一次...

: d# ?" T+ `: t. W6 {$ ]- v

    高延龙要保重身体啊!

3 @# O H% \6 T

 

" T k: e- Y+ C4 J* t5 Z

                丁锡珉老师投稿09年5月21日0:58上帖

" p$ \+ J) z8 j" p2 O

 

2 m% d: s$ B$ b1 W A! S2 u6 ~& ?

……。谢谢你呀——高延龙!胡老师的心里话09年5月21日凌晨2:18

6 p( {5 y5 S: O0 X' n

 

$ v: C1 [- E$ |2 [( B

 

* x- w# b, H9 |% ~ t1 L

想写一点作为玩伴的高延龙,始终没有动笔。一直没有见到他,细节只有反复讨论才能回忆清楚,再说这是小伙伴之间的关系。一个月前在网上认出他,但他太忙了,这么多人这么重要的事情需要他,先在心中为他鼓劲吧。

% S6 U. n. S" \3 \

 

* R+ |3 L$ S- g# G! M- W

文革停课期间,因为是邻居,经常在一起,那时常在一起的还有一个非常聪明、擅长游泳和跳水的Y伙伴,我比他们俩小。文革的喧嚣几乎被隔离在亲密关系之外。后来那个Y伙伴因为家庭出身原因,据说回到老家,再无音讯,文革的事情。

) w; W- L" s5 t1 [

 

( Q; r/ V1 u% n) e2 c

4.11过程,他确实劳苦功高,但我没有需要刮目相看的感觉,他的素质在少年时期就融化在血液之中了。

7 G5 M8 h/ s) n! G& J$ d

发表于 2009-5-21 1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g4 Y1 D# }( M6 Q4 D

革命后代,照片挺好的。

- v' S* q# l) G! y1 \

 

3 T' G' Q. e" c3 J

这回四姐妹翻拍没用闪光灯,好多了。聚焦始终差一点,如果不是原片的事,可能用扫描仪好点。

: ?% Y/ \* u1 _- C! Z

 

发表于 2009-5-21 01: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筹备活动中的高延龙

- X; }# W- H/ y% ]3 g8 m

   高廷龙在网上看到《机院附小》的老师们要组织一次让“老师回家看看聚会聚餐”的活动。他向胡老师第一个报名,要求组织同学帮助年老体弱的老师们,把这次聚会聚餐活动开好。接受任务后,他一面发动同学加入此事,一面就开始做一些具体工作。

: C7 _3 m9 k9 q% R3 R6 o$ ^3 y

   几百人的大会,没有场地开会,没有办公地点,更没有资金,就是老师们聚餐也是AA制。开会前,都要求,开大会这一天,把现场实况录下来,让国内、外不能来参加大会的同学,也能看到实况。摄像机和技术高的摄像人员,一时间成了大问题,虽有很多学友们都在帮助,因为都在职,只能出主意,没有时间做具体工作。

" j5 G! o% n; C T

    这一切,基本上都是高延龙自己去完成。他就成为:既是这次大会学生的专职领导,又是大会做全面具体工作的人。他工作认真、肯干、能干,还愿干。工作起来什么都不顾,他头脑清醒,做事有序:找场地、买物品、订餐、借电器、和同学们一起跑借照相机,摄像机,骑自行车,从早到晚,跑东跑西,经常一天只认真吃一顿饭(晚饭)。有一天早上没吃饭,上午开完会,到同学家办事,路上吃了一点饼干,就骑车到高金楼老师家里,请高老师在红布条上,书写30位老师的姓名,回家很晚了,吃完晚饭,还要把第四次筹委会的开会内容,当晚整理好,还要把当日的照片一起上帖在网上,让校友们及时知晓,推动筹建工作。

+ K. B. h' B1 r) L- M6 x

    两个月来,基本上天天都是这样度过来的。筹备期间,没有上、下班,没有节、假日,忙忙碌碌,既不管家,也不顾自己。终于,有一天他发烧了,也没有休息,更没有上医院,只在家里找点药吃,第二天就到胡老师家里研究工作,汇报他工作落实情况。有一次,他开会到半夜一、两点,他自己还要骑车到康家沟,真让老师们有点不放心,他却总是对我们说:“没有关系”。

7 `2 D/ J9 M) n7 l# L

    最使我们感动的是:他亲自设计纪念章图案,并把它放在网上,广泛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多次进行修改,直到师生们普遍满意为止,开始还瞒着大家自己垫钱,作了200个,后来又增加作到了300多个,这枚纪念章是40年前 《机院附小》校徽和火炬是原校和儿童的标志;上面的年、月、日,是4.11《机院附小师生联谊会》的象征,又把师生的真情厚意印在里面。纪念章戴在胸前,闪闪发光,既庄重又美丽,人人铭记在心中。

! m3 p3 q6 t F* x d: Q C% C, Q5 m

    高延龙两个月的辛勤劳动,上网上帖、洗相片,做横幅、买签到簿、留言簿等都需要自己花钱;工作时,从不叫苦叫累,没有抱怨,没有夸耀,他拍的照片,都为别人服务,很少留下自己的身影。在这次繁忙的大会筹建工作中,他确实是一位:由几十年前,机院附小培养出来的德、智、体、音、美、劳全面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型代表。他的一切表现,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本来不想写,但不写心不安,还是把他的表现写出来,让同学了解,并向他学习!

( l7 l% Y, t0 }( t

    高延龙要保重身体啊!

/ `8 L8 W# h' [1 C+ V

                丁锡珉老师投稿09年5月21日0:58上帖

- R6 F& x8 I7 ~3 g

   高延龙的事迹非常感人,我非常同意丁老师对他的看法和评价。高延龙是一个,从不为名利,而埋头苦干的人。甚至什么活重,他就挑什么活干。人们常说,在工作中,往往出主意的人多;干活的人少,而要真正干成一件事,没有干活的人是不行的。

* A6 `2 `7 X% h( ~

   有时候我常常在想,他人好朋友多,他的亲和力很强,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就是他为人处事实诚,从不耍花招,没有虚伪,没有面具,他好似一片洁净的土地,让人对他不用设防。和他相处,感到轻松不累。我很敬重这位学友,我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 {" P4 E" K) g3 k& J6 A( Z6 F

   为这次大会的筹建工作,他牺牲了很多,他家的新买房,已经装修好了,本该全家欢天喜地搬进新房,但是为了4.11,他家没搬。全家仍然住在旧房之中,自己全力投入,甚至有时工作需要,夫妻两人都投入4.11工作,能不让人感动吗?!在网上我常常看到学友们在表扬他!痛他!我又何偿不是如此呢?但是我很少表扬他,只是不止一次地内心感动,他促进了我,升华了我……。谢谢你呀——高延龙!胡老师的心里话09年5月21日凌晨2:18

发表于 2009-5-21 06: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wangrongju在2009-5-18 21:43:00的发言:
寻找67届 6.1班多年同窗好友 ; U- y4 R& j7 a6 c

4.11聚会,我没见到67届 6.1班的同学没来几个人,我碰见了陈明。他说闯春生来了但我没看到,当时的走校生来了几个人,后来,我碰见朱纪五。闲聊中,勾起了许多往事的回忆,我们俩想在这里向同学们发出信息:“现在是我们该见面的时候了!”

8 B6 A1 F5 G5 \$ c

经过我们回想6.1班名单如下(如有忘记请同学补充):

1 _4 k3 }2 D& Z, Z* P% x4 B& T

 

1 K* M7 N; [8 O2 ~# r

男生:陈延伟 闯春生 付勇康 葛伟得 李燕京 刘力峰 刘力力 刘小云 庞鸿 王宝生 王荣举 王晓明 王幼堂 许明

S( C! e* a; J* S! L3 n6 m9 b

许维建 许肖列 杨小午 张大建 张威威 张耀中 赵毛毛 赵元弟 朱纪五

6 `: c" E( [3 Y

 

! z% @$ k' d0 {: O& j/ Z+ [6 W* P

女生:陈明 崔建 崔玲 丁建 何莹 霍绍霞 刘京英 唐小梅 王淑英 吴春兰 吴微微 咸秀英 杨爱莉 杨晓燕

0 l5 G. X# }) C# d

 

* v; V/ q+ {5 ^2 u! X; o

如有想联系者 请留下您或您还有联系的同学的联系方式 通过联系人(电话:13611043252)联系 

5 y, g' K8 e( s: C0 I+ A* o

 

5 Q* ^4 i/ w0 A) d( J% K

 

4 `7 a8 R T9 _% s1 y' p3 p

wangrongju学弟:你好!

5 s0 E6 m4 \7 J

  谢谢你还能记住这么多同学!

# G% N% m. }& m

  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你的同学刘立峰于1973年1月15日因病去世,享年20岁。

: Q- i, x4 G, z$ I' ?

 


* t+ f6 ^$ h. H


发表于 2009-5-21 07: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 H( t: ^( u; q3 _4 {, R( [

刘立峰同学比我大一届,不认识他,但还是为他默哀。

7 s8 d v' S! B8 U# w/ F

 

s( X2 ]* R0 c; C4 S

活着的校友,珍惜生命吧,为自己,也为了把你装在心中的人。

. J, D' Y V( x$ s

 

发表于 2009-5-21 08: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5-21 08: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5-21 08: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5-19 09: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jiazhi 你好:

5 r( ~9 T: I- f1 A2 W5 m

   “别用香皂洗澡,剩着咱妈收拾你!” 40年前的这点小事你还记忆犹新,连我自己都忘了,让兄弟我佩服你的超强的记忆,我可记着你小时候爱把大??放在嘴里允“也没少挨咱妈和GG,JJ的收拾”哈哈谁让咱们自己不懂事呢!问你夫人好!我暑假争取去.

发表于 2009-5-19 07: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胡老师的一点感想

                                                      胡老师的一点感想
    1,玩玩流浪发言中指出:甘强同学把他们班现在,每一个相聚同学的22张相片,做了今昔对比。我认为这种做法很好,太有意思了,值得倡导。各班有此技能的学友,都来学一学,把你们班的男女同学的今昔照片,都拿来作今昔对比,那多有意思啊!
    2,心一在多次帖子上谈出的见解,都很有见地,不妨抓紧大胆试一试?!发挥你的才能。需要什么帮助,我想,大家会向你推荐有条件,有技能的学友,或在网上也会有毛遂自荐的热心学友来助你解决一些难题,把事情做成功的。
    3,就像六六届六二班陈幼平同学,自4.11大会后,她的心情很长时间不能平静,白天上班,业余时间编制了66届6《2》班的通讯录,她一片心,一片情结出了胜利果实,她班的《通讯录》编制成功。她送了我一本珍贵的通讯录,我万分感谢、珍惜和宝贵这本小册子。她编制得非常漂亮,实用,里面有重要的班级照片、同学及和她们班有关系的教师的照片,还有精心搜集的师生通讯录。非常有意义和价值。她没有白辛苦,她编制的这本通讯录,意义和作用都很大,将成为连接他们班师生友情的纽带,将把他们班师生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是我收到的第二本通讯录。
    之前,我还收到了66届6.3班孔亚莎4.11那天中午,送给我的一本最早的《同学通讯录》,这是一本由刘小群同学编辑;由郑凯梅版面编辑的《通讯录》 :这是他们二人联手在美国编制的《同学录》,他们真诚希望通过编辑这册《同学录》,似阵阵清风,吹散大家眼前的迷雾。似路线图,连接起地球村里的每个6.3班同学,这是他们的期待。
    我对制作这种看似简单,实为图文并茂,有情有义的册子非常感兴趣。制作完毕后,班级师、生人手一册,非常适用,值得推广。我想:这种册子,他们能做,我们也应该能作。
我希望我们附小的各班、(人少的)各届负责人,抓紧发动本班、本届有制作条件、又有制作技能的学友,赶快行动起来(趁4.11大会后,抓紧时机),为了永保我们附小各班级或各届师生的联系,发展我们之间的友情,都来制作你们的《同学通讯录》吧!制作完毕后,千万不要忘记多制作一本送给胡老师啊!不好意思了,目的当然是为了联络感情,有事时,和你们联系方便啊!见笑了……。
     胡老师的一点感想09年5月19日凌晨5:38

# B0 Y/ k: X u& R6 ?) i& v7 b" u

     修改后上帖时间:09年5月周二晨:7:59

发表于 2009-5-19 07: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zhhuwjh在2009-5-19 1:45:00的发言:

相片修理一下,好像比原来强一些!
& a B3 T" K2 v! e

 

% H$ z V2 E( m9 D0 Q

是强些,不是好像。不过看样子翻拍时候用闪光灯了,白天不用闪光灯重拍,那时再修效果更好。

" V8 c- L% w! V

 

- i" @/ c% R9 r

另外,何不起个汉字名字?你现在的网名没办法读出来。

! i, q1 r% h6 |. F6 {' E

 

发表于 2009-5-19 07: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叟在2009-5-18 19:31:00的发言:
+ i8 t% r7 Z/ X, e1 i* @+ i; b+ A. _

    yanzhaoyugon:你好,我的邮箱是错的.应是:min-zhang900@163.com   真抱歉

: C0 W B- h6 }5 m6 q% F; U

老叟兄:您好!

" Y, a8 U# @! V4 Q) S, Y

俺就是发往这个邮箱的,收到了吗?

发表于 2009-5-19 09: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机校第一任校长陈光熙          

9 l% v# a9 f/ U+ M; o8 f0 Z% h- ^

 

' B! e. x4 A5 l# Y+ D9 Q

4月11日机院附小同学聚会,网上涉及到机校事宜,使我想起在哈工大75年读书期间认识

# k7 n/ r/ v! b L

的陈光熙教授。陈光熙时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教授,20年代-30年代法国留学10年。据他自

4 O% D+ J( b9 A: d

己说“他是同周恩来一起乘船留学法国。当时17岁,浙江上虞人。出身地主。家里卖了十几亩地,拿着

5 c0 T* O! R5 E, \; Z! ?

银元去法国读书。后悔没有参加革命。”法国留学回国后,创办华北国立高等专科学校。任校长。解放后

8 Q! y2 }- g; Y' i9 q5 t y) A

,由后海迁入小庄即北京机械学院。1953年打老虎运动时受影响,调离学院,由一机部调入哈工大任

7 T# X1 K0 H% ?3 w) g% j! v

教授。80年代任哈尔滨工业大学付校长,是哈工大计算机专业祖师爷,死后,哈工大给他立碑树传,载

* ^3 c% c# I& G4 _& b

入哈工大校史。

发表于 2009-5-19 1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陕机院在2009-5-18 10:41:00的发言:
$ H5 k. c" ]: B7 y, _

jia zhi 你好:

2 z+ @3 }3 Q' S) d

    由于最近我事情特别多,我有一周多没上网看机院附小的帖子了,今天星期一没什么事忽然想起该上网..喽喽了,结果在网上忽然见到了你的名字很高兴。411聚会离京你专程送我们去车站,shi qiang 、hu pei让我向你表示感谢!我说都是发小不用客气,因此,回来后也就没个你去电话感谢。望你老兄海涵!听说大颖儿搞了一个QQ网专为8号楼的兄弟姐妹‘聊小天’用的,不只是真是假?你有时间问问他。

* T, @) q0 `3 w+ a- ~9 C

陕机院:还问什么啊?直接加入就好了。群号:86918292

发表于 2009-5-19 01: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陕机院:你好,送你们三人是我的责任。不足挂齿。到北京就等于---你们到家了!问你母亲和二位姐姐好。问夫人及孩子们好!暑假盼你们来京。“别用香皂洗澡,剩着咱妈收拾你!”
发表于 2009-5-19 0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相片修理一下,好像比原来强一些!
发表于 2009-5-19 0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ia pia 的就到家了?是在京沈高速 nei 疙瘩么?嘿嘿
发表于 2009-5-19 0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胡涂人在2009-5-18 9:27:00的发言:
/ ?: l' [; f' m- u

 

7 w/ E2 @! @% O( E1 r/ M. C

 jiazhichen:  胡涂人学友好,

6 M/ b* F6 H+ v
3 e; E8 a8 ?8 ]6 E3 M' t. ^

我在运送“非典”病人的工作中有很多令人可歌可泣牡的事,通县的一位医生临终时,我们就在旁边。转运他的是我和一位120急救中心的一位医生。是死者的朋友!眼睁睁看他走的……。这些在非典时牺牲的医生、护士的纪念碑设在北京卫生局党校内。]

8 F7 |; T X, m' b3 u( M9 T8 ^

 

' d! q. d5 u& u5 `

这位同学,我们应该庆幸自己参予并目睹了,新中国现代史上所发生的一次最为严重的“瘟疫事件”…… 

- Y- @. t, ~/ D; U7 p* |- o

 

7 s% K9 H4 y; X+ y" y- a2 j6 l

当时,我想自己作为一个做健康类报道的记者,在SARS期间如果没有机会去SARS一线,这让我感到很遗憾、很自责。我们生活在一个稳定国度的和平年代,很难遇上一次这样大的灾难……这是一次展示一个记者勇气的机会。我想该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去探望一下这位最后的SARS患者,了解他在如此危重的情况下是怎么样生存下来的,对懦弱者也是一种激励。

9 w/ e2 O( j4 |( U1 R( W) g

 

8 \- ~. J. D4 X3 o, b5 ^

因为,那时报社领导担心记者出现意外,不让进入SARS病房采访病人。一旦被谁传染,整个报社都得被隔离,后果也很严重。我是在SARS后期自己偷着去的,那时相对比较安全。

- g: X: o5 K1 E/ \4 x( F( D

 

+ i7 V' ?3 k B

我记得当时《南方周末》的一位姓李的记者,在当年4月中旬,SARS最严重的时刻,冒死进驻地坛医院SARS病区呆了七天,现场私下采访了医务人员和患者,写的那篇报道非常真实、感人。我十分钦佩这位大无畏的同行,他是我的榜样。

$ ~3 U! v( h' k+ M* a

 

5 M+ X) a& {3 X0 E; E2 n

! O0 r" w' o* U& Q) X: T7 L( U1 h- k

                  探访最后的SARS患者             

5 U: H$ v: f: b% r4 K6 k$ c

                                  胡涂人fficeffice" />

1 _ [% j. R& m2 N

          “儒子一去兮,谁知凶吉”

* z; i" b6 j1 u9 n1 Z0 r$ ~! g

200385日上午830分,我走进北京人民医院的大门时,心想:此去不至于“凶多吉少”吧我真是上有80岁老母,下有14岁小女。王河毕竟是国内最严重的SARS患者,可称“SARS患者之最”。

; e& C0 w1 b J. r+ W1 Z# l

我的邻居北京某医院一位去过SARS一线的小大夫海某听说,我要去探访一个SARS重症患者。他脸色立马严峻,嗓音郑重:“我可是知道SARS的厉害了!像您这样岁数的人,一但被感染,死亡率是45%!您可别冒那傻气!”。

2 i2 d, b1 S& Y4 `; q, Z! J

这小大夫的话,我吓一大跳,可采访已定,不能推委,否则也太雏儿了吧。王院长总不能让一个记者冒被感染的风险吧。何况,猎取SARS最后新闻的本能,唆使我一头钻进人民医院的门诊大楼。当时,我到有“儒子一去兮……”的悲壮感。

7 L s. }# \+ U

          上午:900 人民医院 

3 Q$ z3 L w! \& K& }! T @

我来到该院专门为这位北京地区最严重的SARS患者王河修建的隔离病区,这里安静极了,静得让人心里发毛。我在闷热的走廊里,一捂上这套厚厚的立领防护服,全身开始冒汗然后戴上硬挺厚实的防护口罩(价值30块钱),感到有点呼吸不畅。

6 L# H5 W* ^/ w3 R6 t9 @

王院长说:“一线的人员,要穿3层防护服,戴三个这样的口罩,真是喘不过气来。这里还有个金属片,一按就夹紧了——”

9 Q# t5 W6 j3 k# j0 o* O

他说着在我的鼻梁上用力一捏,我的嘴脸立马被捂得严严实实。哎吆,真有点透不过气来了。然后,我带上浅蓝色防护帽和透明鞋套,裤子角还得塞到里面,整个非典一线打扮。自己终于上了“非典一线” 。

; X! _* @& Z: R# B" E4 g2 K

我在王河的主治医生解教授引导下,小心翼翼地钻进隔离病房内的外间。这里是恒温的,顿时浑身感到凉爽。解教授指着里间的大玻璃窗说:“王河就在那。” 我听这话,心中一紧!我以往听得、看得,写得有关SARS的报道多了,但就是从没亲眼见过任何一个活生生的非典病人。我悄悄地抬起眼角向里面一瞥,房间明亮,有许多器械、仪器,还有两个穿防护服的护士,一张床上躺着一个看不清楚模样的人:他就是王河。

6 u: \" Z+ Y, H& V1 G1 E! `2 h

王河52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细菌室主任,因工作感染SARS,是国内病情最严重的SARS患者。2003421日早晨5点钟,王河发烧38·5度,后到该院发烧门诊检查,白细胞4400,胸片右肺可疑阴影。423日王河被转往北京地坛医院,后确诊SARS

7 R# o' d9 s2 j; q

          哒、哒、哒“爱斯摩尔电码”预示恶兆

' t7 A X2 y6 v4 O, o" c2 D* W

王河的妻子对我说:“开始,我和王河每天还可以通过电话互通音讯。有一天晚上,我家里电话响,那是我们约定每天的联系时间。我拿起电话,那头却没有声音,我对着电话大喊:‘王河!王河!你说话呀!你说话呀——!’我这时只听见‘哒、哒、哒’用手敲击的声音……。他一定想说什么,他已经说不出话了,因为他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

; b. i3 ^$ N/ R% `9 b" I

“我心里痛得在哆嗦……再后来,他不能讲话了,我们就互相发送短信,慢慢的他发来的字越来越少,到最后就只能发来一个字,以后连一个字也没有了,可见他病情很重,连发短信的力气都没有了。”

6 @- c; g# g; ]* X

“王院长几乎每天都把他的病情通过电话告诉我,甚至有几次,他说:‘他很危险’,还有一次告诉我:‘他凶多吉少。’专家会诊几次都认为他活不了了。那时,我甚至做好了捐献他遗体的思想准备。”

; m1 N' d9 j5 y, s

解博士说:“有一次,我们都为他开追悼会做准备了。”

) }8 e( x3 {7 n1 M' ~" S

国务院副总理、卫生部部长吴仪亲自过问他的病情,并责令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王河。623日晚9点钟左右,北京市市长王歧山在电话中对王的妻子说道:“以抢救王河生命为主。”

0 ?+ S H) V0 e! ~0 R$ G& f

             王给妻子的短信:“呼吸机在练我”

" S9 @1 {2 S/ D1 k9 A+ o; o) ^

解教授从电脑里点击出一幅照片:SARS病房几个捂得严严实实医务人员,监视着被带子捆绑在病床上的一个光头男人。

: u( f6 W5 w& _; V; R1 F

解教授说:“这是给王河上无创呼吸机。上呼吸机是非常痛苦的,尤其是在开始,人和机要有一个调试阶段,要在进出气的频率上达到一致。但是,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的。你需要吸气时,它却进气。你呼气时,它却抽气。这样患者就感到憋闷的几乎窒息,非常难受。患者会处于‘肌体自卫’本能拔掉管子,以减轻痛苦,放弃生存的希望。(注:有不少患者因忍受不了呼吸机造成的痛苦,放弃治疗而死亡。

$ L0 s" b/ Q9 L$ g: U

 

. f4 y1 I/ q" w

“王河51日就上了无创呼吸机,他曾忍受不了也拔掉过管子。但是,我们告诉,他要想治病,就得上呼吸机,这是你活下去的唯一希望。而且我们告诉他,你的爱人和孩子今后不能没有你啊!

1 c4 {( ?( x0 e0 @! q9 F2 r- I

 

, D K" z d% w8 K% o( X* Y) k( l

“你的病情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和王岐山市长的特别关注。我们医院所有的同志都在关注你的病情。你要是有个意外,我怎么和院里的同志,还有你的爱人孩子交代?最后,他同意将自己手捆在床上。他就这样从51日到18日,一直上无创呼吸机。后来,他的病情恶化。519日切开气管上了有创呼吸机,它比无创呼吸机还要痛苦。医院采取了小局部麻醉,而且他那时甚至已经处于半昏迷状态,受的痛苦还算小一些。从519号到716号,他一直靠有创呼吸机维持生命。”

+ B3 n5 _6 P0 K5 B2 L! z8 p+ C

 

7 X$ }9 Z2 m1 n9 ~$ a T

解教授说,一般上到有创呼吸机的患者,基本上没有什么生存的希望了,所以活下来的人很少。大概王河是从有创呼吸机上活下来的第三个人。他要是没有承受巨大痛苦的意志力,没有强烈生存下去的渴望,他恐怕早就死好几次了。”

0 g8 v$ G3 Y; h+ @: x" V* N1 Y

                   高层领导对他病情的重视启到起死回生的作用

3 n/ ~ B- W: ~

吴仪副总理和北京市长王歧山对他病情的关注,为此中日医院为他专门改建了一间条件非常好的高干病房。凡是王河所需要的药物,物品,要什么买什么。近百名医生护士组成六个班次,专门护理他。王院长对他病情的非常在意,几乎每天将王贺的病情通过电话告诉他爱人。方方面面对王河的关怀,对他战胜SARS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王河本身也非常有毅力。所以,他才能忍受SARS的折磨,挺了过来。他身曾经上插着5根管子:胸腔引流管、鼻饲管、中心静脉插管、气管插管、导尿管。

3 D9 ~5 |) X. c. t% z

                        我看到一个危重SARS病人的“白肺”

" s; d5 \$ I4 s* y7 V- K

解教授特意为我打开电脑,查看了王的胸片:“你看这就叫‘白肺’——”

4 Y, `5 e) w7 o: Y

我看见眼前的屏幕上出现一幅人体的胸腔X光片,这是王514日拍的片子,其胸部右侧下有一片像升起的白色浓雾,左侧上胸部肋骨条逐渐被白色的浓雾所覆盖。

8 l8 f; e* D2 d; x- B7 q: S! C

解教授指着“雾”说:“这是开始。”。

- R A6 o; t7 J& L

614日的这张胸片,整个胸部基本上被白色的浓雾所笼罩,只是隐隐约约可见左上角的部分肋条骨。我的印象就好象是被浓浓的雾遮掩住的树木。解教授指着我眼前那一片阴森森的白色的‘雾’说“这就叫‘白肺’,这是王614号的胸片,他这时病情最为严重。他的肺部感染严重,出现严重低血氧症,呼吸衰竭,需要高条件呼吸机支持。”

3 \$ k. d; R7 b9 {' t, r

                        政府各界为他倾其所有尽其所能   

% y& g2 T% O0 i

王使用过的药物3大类29种包括各类进口国产高档抗生素、抗真菌及高级营养类药物 、激素、免疫治疗、抗纤维化、营养治疗、镇静治疗及其他药物,合计3大类29种。像泰能(216元一支)、稳可信(170元一支)、日达仙(800元一支每天一支)、丙种球蛋白、白蛋白都很贵很贵的。

, y9 Q4 q" |' i( ]1 \2 {* Y

国家为了挽救他的生命,为他倾其所有,尽其所能。人民医院为了王721日转移回来,专门改建了隔离病区,为他一个人修建了独立的空气站。

! K+ ?6 Z. F$ M% [. P$ a

解教授说:“咱们人力,设备、医疗、药物,设施,都不算了。我就跟你算了一笔帐吧,光防护服一项费用就很高,参加王治疗的医务人员,包括中日医院、协和医院驻中日医院ICU、地坛医院、人民医院共有几百人次。防护服是一次性用品,每天每个医生护士都要换下一套扔掉。一套价值近100元。几百个医生护士,在治疗护理王贺的100多天里,得使用多少套防护服啊!折合多少钱哪?”

1 j1 F0 y9 a# [& q! R; L0 |1 W& H

目前,人民医院医务人员仍分四大批:12个科室的25名护士,10个科室的医师21人次,在轮流护理王贺。

7 @- z' U( r' u1 J7 k) ]& `2 Y

我还听王院长说:“你知道吗,在SARS基本结束时,北京的医院陆续恢复正常门诊时,但是由于王河在每次转移中病情都会恶化,无法转移离院。中日医院为了保证王河的医疗质量和生命安全——就这家拥有1000多张床位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无法恢复门诊 ,3000多职工在家只拿待业金。为王河,中日医院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和自我牺牲!我们非常感谢他们!”

/ t& {' n7 r3 f4 o# p: S

         解教授对王贺的医疗中总结:三大特点

" [% v3 S/ X& y

人民医院的心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解基严教授从地坛医院、中日医院到人民医院的100多天里始终陪伴在王的病床,这位已经53岁的教授非常感慨地对我说:“我通过这次陪护王河,亲身感到我们的政府对一个普通的医务人员真是非常关爱!我太感动了!对在王贺的治疗,体现了三大特点:一、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一个普通医务人员的生命健康的高度关注。二 、体现了多家医院协同作战战胜SARS的能力和优势。三、 体现了一个人生命力的坚韧和顽强  

4 n7 _. c" r8 H( h4 W

         我进入SARS病房与患者零距离

1 v. x& \: d* H6 q; A: M

王在护士扶持下,坐在床沿。他一头刚长出来的稀疏的白发,表情木纳。他那一双大大的眼睛,蓝的清澈透亮,但无神。他的思想或记忆,似乎在经历了100多天的磨难后,被SARS淘空了。我注意到他裸露在裤子外的腿,由于长期卧床,两条腿和脚裸瘦骨嶙峋。解教授说:“当时他两条腿瘦的就剩皮包骨头了,现在养得还不错了。”

5 I) y( U, s: H4 V/ r% y

我问他妻子:“他还记得里面的一些什么事吗?”

6 l+ g: O [ Q( }8 k$ ]

她说:“他的记忆只记得,刚进入隔离区的那24天。”

) \' h/ U* g# p

解教授说:“他基本上一直处于昏迷状态。你不要问他过于刺激他的问题,他现在有心理障碍。怕受刺激,影响他的康复。”

2 o& K8 C g, N' K# c+ h

我采访提纲中有14个问题,其中还净是些比较刺激和读者可能感性趣的话题。我不能提问,心里挺着急,但是很无奈。

( j% l; Y; b0 r: _- R

我对他说:“你真幸运!”

0 g' [+ W3 i; u6 [; G) p6 H @0 @

他点点头,睁着大眼睛,声音很低,很混浊地说:“可能,是我的耐缺氧的能力比较强,因为我曾在青海XX地工作过17年,那里海拔3000多米。”

, ]# N4 `9 }' h2 Q \. r: R

我轻声问:“你知道你的病很严重吗?”

( R- W: l$ H" R- m

他点点头。

# K- k; |9 v2 b6 H& B9 ^) }2 ]

我小心翼翼地选择着字眼:“你怕过吗?你曾想到过自己会发生什么意外吗?”。

2 }5 Z0 E& ^* c! ~

他摇摇头:“我只想,我能活过来一天算一天,就这么挺过来了。”

6 `" b& l! @4 @3 I; V2 a5 E4 Q

我问:“你在清醒的时候,在隔离病房的夜晚……是不是……挺难熬的?”

' U ^- T4 Z. m. ]

他声音混浊地说:“我想家,想爱人和孩子,想同志,想早点回去工作。”

% n5 @) w0 J4 M5 M

  我说:“你知道吴仪副总理和王歧山市长对你的病情,非常关心吗?”

( j/ X. S. d, P8 z' g A# P9 r7 ]9 V

他一听这,有些激动,眼睛有泪光:“我感谢政府,我感谢我们医院的领导,感谢解大夫他们……感谢……”

: g* D E- ^ h" G! O S6 w

他有些激动,激动对他恢复不利,我赶紧说:“我和你照张像好吗?”。

3 X. }8 u/ E1 O/ {

他眼睛里一下又露出了笑意:“好。好。”

* G2 y1 G% @. ]' C

我拿出相机递给解教授,然后坐在了王的身边——相机摄“咔哒”一下,记录了一个历史时期、一个非常事件中的一个重要的瞬间。我们都是目击者。

9 y6 O: _' \8 h. G$ p/ p

(注:王河为此帖处发时用的代名)

: u0 v, \( n% c4 f) N# W; t4 {0 L2 s

胡涂人学长:您好,英雄所略同。 

0 D+ {" ` d6 z1 ^' s3 ?

                                                                                                                                           

2 M& X! F3 E* v8 V

                           我在03年“非典”时期和同事也说过:“我们虽然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但那都是间接的,现在我们抢救、转运非典病人是直接的为人民服务!”“抗美援朝”、“抗美援越”那都是国家行为,权宜之际。老百姓也不明白“为谁扛枪,为谁打仗?”。                                                        

) ^. u4 N( N" k

                           今天我们在“非典”一线抢救、转运“非典”病人是何等伟大、高尚!人的一生中很少有人有过这样的行为,并且是在和平时期,明明白白的为了百姓利益奋不顾身的投入到这生与死的较量。                                                                                                          

+ ]5 B5 e: D9 _) Z: B1 S- j9 Z: m' E

                           记得在我去120急救中心报到的那天,我爱人在我出差多少次从未送过我的习惯中第一次送我上车……。彼此心照不喧,不知以后将发生什幺。女儿问我:“你们单有那幺多人,为什么让你去“非典”一线?”。我说:“我们单位有那么多人,为什么我不去!”。(我们报名时有400多员工积极申请去“非典”一线,只要26人)。好在我们光荣的完成任务,全须、全尾的回到家!
 

' E1 {$ _( G2 T: F! t; ^7 @. R

发表于 2009-5-18 23: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一在2009-5-17 22:06:00的发言:
' o0 N. p- \, \* A

好一个“巴路军”,有觉悟,有见识。 还记得他们怎么从二楼下到一楼的吗?

3 H) F/ [3 u+ W4 ]" T9 t# C4 H! ^

 

. w# c) V) f2 v5 a Q- Q# s4 k

心一学友好,我回答你:该支队的二楼和一楼之间有一个洞。洞中心有一根铁棍,有任务战士们就从铁棍上滑到一楼。战士们的裤子和鞋是放在一起,裤腰朝上,裤腿插到鞋子里……。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00450a.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G% o9 p1 S( Z( F7 X% b

 

' [& ?; k `( _5 v: j

关于那场事故:

7 Z0 O z8 R, g# p" x


新华网2009年2月9日快讯:晚21时许,北京市京广桥附近的央视新大楼北配楼发生火灾,火势蔓延、火光冲天(照片网上有)。

" `* V; Z; |5 B) R; T6 p

另据消息说,红庙消防中队指导员张建勇灭火过程中,将自己佩戴的呼吸器让给受困人员而吸入过量毒气,于2009年2月10日凌晨牺牲。北京市消防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骆原说:“张建勇的生日就在这个月,令人悲伤的是,他没能迎来自己30岁的生日。”

5 n% I X0 R- `8 T# ~# N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w020090211340162120795.jpe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K5 s- f2 i9 K4 q; a

 

C- z1 Y& p6 ?& x6 @( `* ?

 

0 D* C3 h3 r, _$ Y2 `( `$ O

前两天看到的央视配楼样子:

% r ?7 q$ I/ _" {. C2 m2 O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00471a.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U$ D0 [3 D9 H. i/ M- t8 }% Q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00473a.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3 c- r- m9 F8 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19 09:09 , Processed in 1.24106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