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冬虫夏草在2009-7-13 11:07:00的发言:
+ t2 E: z. B9 d2 a水兄,这回我“加三”啦!ffice
ffice" />
. M, Y& Z9 w6 j) t2 \- j我说——我说
0 e# \- ^( {- W* w
谨以拙文献给曾一起看电影的小伙伴
1 w# K/ s; C$ Y8 t5 h% v) f! `3 {
' u; ~$ H4 v! Q0 u
电 影 观 感 杂 记 实 录
- W, C; _ x3 h2 K7 I9 S
& O; r# i. Y$ @8 s7 N9 X' I! T大礼堂“内部上映”《攻克柏林》,高年级老生和本楼上中学的学长交口称赞,众口一词,说它是史诗性的电影,我们那里懂什么史诗,就知道仗打得空前激烈,要知道那是世界大战呐!而且是统帅斯大林同志指挥的。据说影片中有个红军战士,很壮很胖,一直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冒着枪林弹雨,冲上纳粹议会大厦圆顶,让军旗高高飘扬。我们很关注这勇士牺牲没有,老生笑道,连毛都没伤着。其实,我们那时还不知道,主角特别是英雄是不会轻易死的,至少导演不让他死,观众更不答应。有一两部影片弄死主角,观众差点弄死导演。
3 _3 p" f! c/ s$ R起先,门口把守得挺严。后来,没票又想看的人越来越多,大家一使劲,就和把门人一起拥了进去——我们也“攻克柏林”了。
* `0 [: _9 A+ f9 j0 _4 H 进去一看,里面更热闹。电影还没开演,两派就开始争斗起来。一些人冲到幕前,据说是企图撕毁银幕,另一部分人则极力保护。直到传来停演的消息,双方在渐渐停手。
8 c$ x- k. A+ a, ]/ H
( i* g7 D7 ?/ v9 A$ u《清宫秘史》中,印象最深的是小李子——太监总管李莲英,善于讨好慈禧太后,为她梳个“丹凤朝阳”的新发式,哄得“老佛爷”舒服极了。暗地里,李莲英把梳下来的“凤毛”藏掖在衣袖中。。。。。。八国联军攻打北京,老佛爷仓皇西逃,下令将珍妃投入井中。。。我们中的有心人还真地到故宫怀旧,实地“考察”那口井,据他讲那口井确有,只是井口很小,连一个七八岁的孩子都塞不进去,更不用说珍妃啦。。。。。。
8 Q w+ O- R0 I* J: N
" @6 e1 K! Y/ q4 ]: h! d大学生特别喜欢《列宁在1918》,而且可以说乐此不疲,百看不厌。可又很少完整看到底。原来,影片中有戏中戏——《天鹅湖》片断,王子和白天鹅双人翩翩起舞,撑死不过十秒吧,大学生们却目不转睛,屏住呼吸,如痴如醉地观赏着。直到被影片中的红色水兵打断,大学生于是也就一哄而散,原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呀。大概中国人都想吸收外国的、古典的,高雅的、芭蕾舞形式的文化养分,哪怕只有点点滴滴。
# O0 D9 ?) E a/ R$ T5 k
! f9 {6 S" S$ a. d) w9 @0 q
有一天晚上,在大礼堂连演两部片子,第一部是所谓“大毒草”《独立大队》,郭振清的马龙,还有庞学勤的“老三”(据说庞学勤的亲哥哥就在机院工厂工作,其子即庞学勤的侄子曾在附小就读)中叔皇的叶联络员。记得马龙手下唱的旧军歌:“三国战将勇,当属赵子龙,长坂坡前显威风。还有张翼德,。。。。。。”正看的“入港”时,胶片突然定格,接着出现一个褐点,像水波一样扩散。大家瞪大双眼,茫然不知所措。好一会才听有人惊叫——片子烧啦!原来灼热的聚光把胶片烧化。我们既惋惜又感到新奇,毕竟平生第一次开眼目睹奇观。大概就连机器也愤怒了,效“焚书”之举,怒烧胶片。放映人员也就势将《鸡毛信》提前放映,大学生失望至极,怨声四起,纷纷退场出走。我们小伙伴却如鱼得水,兴奋得又喊又叫,不能自已。。。。。。
$ L; s* V7 x U- i
, H. ?' m! F7 A
《武训传》看得我们很压抑,应该说赵丹(后来才知道)扮演的武训很卖力,“拿大顶”,折跟头,惨然地说“打一拳,两个钱;踢一脚,三个钱。”要不就直着脖子呼喊:“小桃,小桃”。
* Q3 I+ F+ S5 M
! c4 e' A& S- M3 O* f 《静静的顿河》很长,大概是上下集,以我们的年龄、阅历,当然对其内容似懂非懂,首先不知主人公是好人还是坏蛋(后来知道叫格里高利),因为他一会当白军,一会有变成红军,过不多久又变了。记得影片最后,格里高利酩酊大醉,第二天清晨,枪声大作。格氏带醉慌忙上马,冲出村庄,沿路有士兵阻挡,只见格里高利挥舞马刀,连劈数人,真是勇不可挡,快出村口时,又见一人,格氏纵马甩刀,划出一个漂亮的弧线,那人饮刀而卧,格氏回首望去,却原来是个女性——和他又说不清道不白的关系。那女人向格里高利投来最后一瞥,说不清是怨恨还是欣然。。。。。。
9 i' V& u4 h7 R! H
- E$ g% w; @+ C+ L9 u* P2 l( s; Y
0 V/ i l8 k1 m+ o外国影片首推阿尔巴尼亚出产的,如《海岸风雷》,里面的老大,给中国观众印象极深。他不屑于打鱼,说“干打鱼这一行,连条上吊绳都买不起。”老大游手好闲,又贪杯中之物,天天混迹于酒馆。一次囊中羞涩,竟捡拾别人掉下的小钱,被人当场将其手踩在脚下,揶揄地说:“你已经到了这种地步!”我们最爱模仿这段,有人掉了东西去捡时,总有人会踩上一脚,接着就会说:“你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如果有人有“叛逆”行为时,有的伙伴就学着父亲教训老大那样说:“你可以不爱我,不爱为你们担惊受怕,抚养你们长大的妈妈,可你们要爱祖国,爱阿尔巴尼亚!”俨然一个伟大的爱国者。
, @; b4 o0 M# o+ g( Y0 |, Z
, |0 Z! f. a' r 还有一个《广阔的地平线》,主角乌拉恩原是抗击纳粹的游击队员,“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这脍炙人口的战斗口号大概就是第一次从他嘴里说出的,建设时期的百吨浮吊起重司机,爱买“钻石”牌香烟(据说是阿国制造,出口中国转内销的,好像见过,硬壳装的)。 还有落后转变的青工阿兹姆,“过去一直不安心船吊工作,后来在同志们的帮助下,有很大进步”。。。。。。一次,阿兹姆触景生情,大受刺激,从塔吊上坠入水中,就是因为有个“阿飞”——阿国的浮浪青年纠缠“二的”(音译,那是不兴字幕,只能大约辨音)。
( q( Z- A/ x' i+ Z 一天下班夜行,乌拉恩赫阿兹姆遇到浮浪青年,只见那人轻浮地对外国水手说,国际俱乐部在那边,可是没有。。。。。。”引起外国佬一阵淫笑,也引发两人的共愤,乌拉恩出手将那浮浪青年教训一番,然后说,第一。。。第二。。。第三,你给我滚!
9 N/ t0 b! A0 z. F3 c. G" H# e% q 船上有一个诙谐的大师傅,这厨师堪称“寓做于乐”,一面哼曲一面做饭:“我们这里,什么都有。。。。。”。“我是按《食谱》184页做的饭。”
6 j& X/ p, I( l
总爱说:“又一次,我也。。。。。”。
3 N7 ?! s4 S9 |. i# E
“又一次,我在。。。。”
: ~9 V" R$ K9 F+ C8 l8 B2 f
“在纳德纳尔。”
, k4 L, y" I* U$ [9 _$ n8 F# a4 Y“不,在加勒比海。我也救了一个希腊水手。你猜他说什么?他说,谢谢你,阿尔巴尼亚崽子。我说,我救了你,你还骂我!”
; M' C1 ?/ S1 D1 |( V0 b
女工“二的”和阿兹姆在马路上争吵,吵的“忘乎所以”,甚至没注意迎面开来的大卡车。现在开来,这司机估计心中有气,视若无睹,脚死踩油门往上撞,想撞倒的必定是阿兹姆,工作时间估计撞死白撞。直到近在咫尺,两个如酣战的斗鸡的男女才发现并拼命退逃。导演也没给阿兹姆决好的救美机会。。。。。。其实,两人是借吵架抒发情感吧。卡车一过,二的就绷不住了,冲了过来。。。。。弄得阿兹姆像傻小子似的又是眨眼又是摸下巴,莫名其妙。。。。。。
( U6 ^9 o# t% C- g8 s$ V: ]
这电影放映的时间大概是1967至1970年左右吧?是专门为了批判而放的。不过“攻克柏林”和“静静的顿河”那时也演了吗?但是,阿尔巴尼亚电影和“列宁在1918”可不是批判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