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京味吆喝 {8 x3 U8 ?) \; ^; T- v
) V( _1 Z% ?0 B+ k; Q% U& l郝青 文
& r! ?9 i: R( ]& [0 j* _* P U& T6 U8 ~
1 W7 O5 F/ a& [; J; f% P7 j 走在北京的庙会上,一声“冰——糖葫芦儿——刚蘸得的葫芦儿哎……”不用吃,大老远的听见这叫卖声,嘴里就忍不住流了口水。
8 ` v' K' H, k+ h# O 一个多世纪前,这是老北京冬日一个最平常不过的声音。北京旧时各业小贩的“吆唤”,有不同的腔调,合为“市声”,颇能显现“北京味”的特色。张恨水曾在《市声拾趣》中谈过北京的 % `% f/ n6 s' f5 ]
: C( p" o! O, }! D. N吆喝:“我也走过不少的南北码头,所听到的小贩吆唤声,没有任何一地能赛过北平的。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复杂而谐和,无论其是昼是夜,是寒是暑,都能给予听者一种深刻的印象。” 0 w+ |+ U m4 X P; g! ~
吆喝首先用词讲究,形容词、动词、感叹词要用得精到,必须合辙押韵;语调强弱、语句快慢也要拿捏得恰到好处;声音婉转而有穿透力。比如夏天卖西瓜的吆喝:“吃来呗弄一块尝,这冰人儿的西瓜脆沙瓤儿;三角的牙儿,船那么大的块儿,冰糖的瓤儿;八月中秋月饼的馅儿,芭蕉叶轰不走那蜜蜂在这儿错搭了窝;沙着你的口甜呐,俩大子儿……”这小小的一段唱词就像一篇文学作品,又是排比,又是比喻。既有直白的自夸,又有隐晦的铺垫,每个词都紧紧围绕西瓜做文章。听了这么好听的吆喝,买家很自然地被打动了,而后再吆喝一声价格:“俩大子儿一牙儿。”
( l8 @7 h* L" b. D: d: J 叫卖的人气得足,句与句之间断气时间不能长,口齿要清白,韵味要浓,唱的时候要合理运用花腔、滑腔、甩腔,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句加韵尾,很多时候最后一个词的音调转折最有韵味。吆喝的时候,舌头一翻腔上去就是八度,“站稳了”之后还要拖出音的渐弱渐强,九曲八回的转折之后再翻一亮腔,最后拉长韵,把整个音都拖满了。这才是吆喝的真功夫。 9 J: K9 g* p8 ^( @
叫卖是一种文化,除了形容词要好听、合辙押韵、声音婉转而有穿透力外,唱词还要全,不能出漏洞。“香菜呃辣青椒茄子扁豆硬蒜苗,顶花的黄瓜白花的藕呃,卖扁豆西红柿挂霜的架冬瓜呃,饶香菜嘞韭菜嘞……”为什么买冬瓜要饶香菜?这里面“藏”了一个时间差:把冬瓜洗完做上锅后,再择香菜,出锅时刚好放香菜。几句话透着合理,即使是平头百姓,也要活得精致讲究,这才是老北京文化的精髓。 # K# |( ~( P$ l
如今,北京天坛公园里还能听见“磨剪子嘞——抢菜刀——”的吆喝,这是晨练的一大群人,把吆喝作为他们的练声曲了……北京人现在不容易听到原汁原味的北京老话了,更甭提五行八作那些多姿多彩的吆喝。不过,京味儿叫卖“吆喝”已经引起专家重视。(《北京晚报》2.20) # g! Q( n+ M' \3 H& I3 D%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