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106|回复: 3

[原创][龙门阵] 消失的海淀镇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5-4-10 10: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龙门阵] 消失的海淀镇

2 [9 K- l% Z) j8 x- ^( @6 A/ D+ u; ~2 Z , T& L' w$ W7 a9 @. o

5 _& t8 K( w* E; }6 v6 Z7 `0 c; {9 j' f- a2 V ) j3 e8 f3 y" S' X# I

去年带儿子回北京的时候,在北大南墙外的四环路上,我指着脚下的路面对儿子说:"你爹小时候经常在这里玩耍"。儿子说:"您怎么老跑高速公路上玩儿呀?"

% v$ S9 d; X, [$ q2 r+ X2 m3 P% h$ N$ a, x4 H+ s 5 E {6 ]) K+ Y {

0 W7 w5 I5 n$ O9 Z/ d / l- R2 y a0 i, E1 c ; c* m" Q' Y; T+ O

那一带几年前还不是高速公路。在我小的时候,那一带还有农田。现在呢,海淀镇只剩下一条半街。四周的民房几乎全拆了,除了被四环路占去不少,其余的地方都盖起了大楼,被纳入中关村高科技区的核心部分。

0 E- b# f- Q; ~ {3 A- D4 k6 e9 O0 P4 ~- p$ v5 [! V , h2 v2 N* ^! Z3 @- R* l

1 Q6 q% T: T3 U0 ~ {# S 0 ]. I( L2 S3 V* K: s; Y5 o + N" Z4 F4 j1 n5 D

我小时候住在海淀镇的一条胡同里,出了胡同向左拐,沿着土路走不远便是农田,穿过农田,就是北京大学南门。当年淘气,我和小朋友们有时在土路上挖个坑,里面拉泡屎,盖上树枝树叶洒上土。然后我们就躲在玉米地里,看行人一脚踏进陷阱。

9 c3 O2 L7 e- V) w# I- t ) C1 X5 y( N2 q2 M" { ' q1 Q2 w. \9 ^9 {' B" ?5 s

, e7 T+ Y' j# W& t8 w/ W- |- s: S1 `; \9 P* r: c4 E$ m c: u8 c& R& P8 N- ^/ ~1 ?, c* i! W

海淀是个古镇,说是自打明代或更早就有了。到了清朝,皇上和太后在夏天搬到圆明园住,城里的官员们为了免于通勤之苦,就纷纷在圆明园门口的海淀镇修别墅。那里有好多王公大臣的别墅,现在海淀卫生局所在地则是李莲英的别墅。北大西南门外面有一条短短的胡同,名字就叫"军机处"。当年一入伏,那里是除皇帝以外,掌握中国最高权力的几个人居住的地方。在我小的时候,军机大臣堂前的麻雀早就飞入寻常百姓家了。有个同学住在那条胡同,院子里有棵枣树,枣子熟的时候,我们经常去打。那棵树结的枣子又大又脆又甜,军机大臣当年种的是难找的好品种。

7 K% \9 t! ~$ @, V" W0 V d" k8 e; w$ H o9 e$ k, J, ]3 \: V- z6 L2 U( p

5 u( X3 |& y4 X- B! | 7 {/ m; m n7 f. I* g( t! V * r- U- f! C# Q$ s0 p1 J, d

又想起看电视剧《大宅门》,里面的香秀第一次见白家老太太的时候说:"我们家住在下洼子",我听见特别亲切。下洼子在我小时候有个副食商店,是我打酱油、拿副食本买白糖、芝麻酱的地方。

/ g8 y! {( N6 ~, e) D6 q3 A" N" F% p. H & Y- _. _. n- n* k# G9 \

9 D* k. f8 w2 T9 T5 v0 t8 m5 z. [ w e& n8 M4 M - ?, E) k% q4 ^. d) w: W

% }! E2 j8 ^- ^/ ?8 r) p/ t 洼子那个时候是一条小街,只有这么一家商店。顺着下洼子朝北走,然后朝西拐,就是老虎洞大街,开始两边都是民居,快走到头,过了军机处胡同的时候,则进入. [8 N G' q# `- T6 E1 ` 了海淀镇的商业区。老虎洞以前有一个百货商店,海淀镇曾经就这么一个百货商店,旁边的一个茶叶店也一度是海淀一带最有规模的茶庄。那条街还有一个浴池,是 ' E$ l: H1 q+ S海淀镇周围唯一的公共浴池,八十年代搬到中关村,改名叫玉泉池。老虎洞现在已经全部消失了,变成四环路的路面。

+ T5 ]7 j: ]7 m ' B2 Q% N1 t3 @- h! P$ R' c ( C0 I+ M0 z: ]' X$ J# |# e

/ ]- |0 ~ e7 w- O! r' m# o# h 3 f( n( w, ~ F) E4 \- B * U4 ^$ F( E4 \3 C# U: b% Y

! {- ~6 W! T: P) D' E1 h1 B2 c: M+ [5 a年的老虎洞大街走到西头朝左拐,就是西大街,西大街最重要的商店包括新华书店、中国书店和体育用品商店,现在这三家商店都还在。有一个叫作桂香村的商店却! n; q4 I3 P% R' O1 ~, R 老早就没有了。桂香村类似北京的名店稻香村,专做香肠、猪头肉、笋豆这样的熟食,里面的作坊传出的香气是很诱人的。西大街走到头向左拐是南大街,在把角的 , n" ^3 c6 u m/ _, j8 |& L地方曾有个海顺居餐馆。旁边有一个百货商场,现在还在,规模扩大了不少。南大街当年再往下还很长,一直通到黄庄,但现在拆得只留下与西大街交界的那一点茬 ) h3 r- W) W( G& @3 u) x8 S: O子。

5 q3 _7 q* x( Q' t4 X ! r" Z( ~/ u { 5 w- p/ _( E4 P+ F) e

& p" W! N5 ?- J1 i- M$ d5 Y $ L" \( [( n" Z% I4 @. u2 D- x; Q$ Y/ {0 S! K1 c

这样,海淀镇以前的商业区基本上仅剩下一条西大街,这条街在九十年代后期修成了一个图书城,里面除了上面那几家老店、几家餐馆和一个药铺之外,是林林总总的大小书店和录像店。因为挤在一起,除了著名的国林风和新华书店,大多数的样子都不怎么景气。

% D y( R; M2 l2 K: \ `% _, h 9 s3 ?2 M% D6 T4 M& q 6 A/ W/ i6 K. w8 V

& R7 ]+ a! W9 j) D/ Y7 e 2 |3 G5 w/ e3 n" A4 a 6 D4 i" l# r/ b y8 R! r( H

/ N% k+ G( M6 p9 K8 m( {* N年,海淀镇商业区的周围是很多胡同。 9 C# r% z$ z0 L' O. `我们家住的那个胡同沿街是两溜大槐树,我们家住的那个院子,门口有两个上马石。一进院子右手是个小山,左手一大片空地,曾经是花园。沿着砖铺的甬道朝里面9 w' T5 w& x* A. K8 I$ |8 l/ v& d0 C 走,是一左一右两个青砖漫地的跨院。我们家房子后面还有一个后花园,花园围墙是白色青顶,墙头是用瓦拼出的花格。

9 l4 C! G2 L3 e" R3 ]2 Y$ g 6 S$ ~4 A9 Y. z: y9 I 2 q* W3 z! f T$ _& A

. h9 y9 ]& q2 s7 _4 z" }! ?; Q5 H# o5 o" W2 Q" i ) `( r9 [; ^' J' Q

这院子当然不是我们一家人住,是好几家人住。再后来,跨院前面的空地又隔出另外一个院子,里面盖了新房子,是中国从前常见的那种多快好省的红砖平房,一排一排的。

0 Q- D1 `# N. Q$ W( s: I$ p: g ; k, c* m+ F& W) [* r9 Z+ R9 V# B9 E' a2 ]( N" t5 H

^9 @! ?" c7 v- r! `* j, G1 m4 Q8 t . S: Z: N, {% C% L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结构变化,海淀镇四处都出现了这种见缝插针的扩建。一些大点的院子里面和原来的空地上盖了新的红砖房。在胡同里面走一走,到处可见讲究的老式房子和廉价的房子相间,磨砖对缝的青砖墙连着红砖砌的简陋的二四墙。有的地方绿树掩映,有的地方则是光秃秃的。

0 b f% N9 i0 J4 J; I( I; F+ a; k- W% k0 j2 j 2 j% g, @. Q, W( o

, p5 l, w7 o" K0 F8 v! d' X# @6 D9 m2 P& o; k& G: r 8 h$ @$ a; m& g. `4 H4 i; U

: d2 |7 ?, P3 K* y8 V3 D& i G的时候找街坊小孩去玩,很多院子虽然早已变成大杂院,但仍能看出当年很讲究,有影壁,有葡萄架,有石头鱼缸,有树,幽幽的。有的是几进的大院子,从里面老. l$ N- X4 `, F: l8 H 房子的章法和院落的布局上,当年的气派依稀可见。街道和院子里的树很多是槐树和枣树,想起北京的胡同里到处都是这样。中国的讲究是"桑枣杜梨槐,不入阴阳宅",这两种树可能是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吧。

5 S1 X5 c/ Y. ?: \9 Y" y4 o6 |' u" x" q* Z# `5 v) V! r % ^: q; F$ }- I# v

# Q& V9 [7 p. t s . P& W8 T8 V- ?0 G" D3 s, ` y i6 r( N' F3 y/ F

/ t( x0 A4 i( E: H9 h( G 子里的生活设备是很简陋的。有的院子有自己的公共厕所,当然是蹲坑的那种,有的是几个院子一个这样的厕所。隔些日子,就有马拉的大粪车走到胡同里来,淘粪4 x- L, a6 ?/ l* f 工人背个木头箍成的粪桶,拿个长把的粪勺串茅房,路人遇见都掩鼻贴墙而过。我很小的时候,一条胡同只有一个自来水龙头,所有的院子,几十户人,都到那里去9 E+ k( }! I* N1 b 挑水。后来每个院子安了一个自来水龙头,比以前方便多了,但仍是几家或十几家人合用。

, N K( j1 j+ p: h5 o* e; a; |5 G/ ^' n, {* k 7 V. f0 J6 }; @2 F

% q6 U! c2 c" Q/ u& B 0 h$ ]; i# n8 S- d5 D, m1 I0 J; u; `- J1 X4 i# i) _

所以,我想住在这些胡同的人一定是赞成搬迁的。我为原来的邻居们能够住上有现代设施的楼房感到高兴,但为把那些绿树掩映的四合院拆了感到可惜。在拆海淀镇的时候,北大环境学院的师生抢在推土机前面录像和拍照,最后一次纪录下那些精致的建筑和庭院,然后目睹古镇的灰飞烟灭。

) [0 ^% I/ ` K7 W$ z! ^ 7 F* A- c4 P, m @9 V + ^1 \+ t5 u+ y1 F9 q1 D% g

* Y, U! p; y: Q7 |8 G2 V: I+ k! Y) a+ {: T h9 N- R, N. m0 J+ a Q* h- Z* n+ u" i% r/ I

其实这个情况发生在整个北京。在对北京古城的摧毁方面,如果五十年代拆城墙如梳,那么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就是如篦,到了公元两千年,那简直是如剃了。

- i( B% _- q* G- E 9 }3 ~) z! a2 q$ G1 p3 q! `6 ~8 D6 _

' w2 I# `: d0 K' u0 q4 } / y* _1 w6 d; ^0 } A0 K" D7 D2 x! t3 A* B- Y2 }

+ w& Y; {' a8 Q初中快毕业的时候,我们家搬离了海淀镇,此后我回去的时候很少。出国以后多次回北京,只有一次骑自行车从原来的胡同穿过,一个熟人也没看见。其实我挺想回% x7 q. A3 D4 F" v! Q4 y# ]- I 去好好看看的。老是想,等下次回国再说。谁知道,因为这如剃的变化,我现在只能对着高速公路和陌生的高楼大厦来凭吊了。

( X* i9 k) @* x& u, h: j ( x, V' l8 o* T# d 9 `: t/ C. l& e$ m, F

& V6 \0 i1 e$ l $ O8 q7 F% ^6 w$ A% g 8 R6 C8 X7 H) k" p4 ~% ~ L

京人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5-4-10 10: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消失的又岂止是一个海淀镇啊!唉!!!!!
发表于 2005-4-10 13: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淀消失的时候我几乎天天去~可惜啊,当时没有相机。
发表于 2011-6-9 2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唉 又是一声叹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9-21 17:36 , Processed in 1.197427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