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R+ X1 R7 |# Q* S0 ]
3 A1 N A9 b6 Q( u$ l8 r! g2 o. @; f% P+ m
| ; T8 \% D/ c9 h. Y2 F% M) F
+ f- h; g4 B w G| □本报记者 张宇
$ x' a( P$ q3 S& T6 @6 X- T8 i; I" q2 f3 P# W' j9 r
北京明清古城共有四重城,中心为紫禁城,再往外是皇城,然后是内城、外城。据了解,北京市是国内率先完成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的城市。两院院士吴良镛、周干峙等专家认为,对于北京市日前制定完成的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规划借鉴了国际先进的理论方法,是国内第一次大规模地进行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规划工作,北京的具体做法值得全国各地借鉴。2 O9 {0 ~; w( }% ~% B( \
北京市此次邀请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12家单位,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了保护规划,明确了5项规划原则:(一)保护整体风貌;(二)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存历史遗存;(三)推行循序渐进,逐步改善;(四)积极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五)公众参与。* \3 m5 q, V) d* b2 N l& d1 N' t
此次北京市完成保护规划的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包括什刹海、南锣鼓巷、国子监、大栅栏、南池子、北池子、东交民巷等,占地面积为957公顷,加上旧城内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其建筑控制地带,占地面积共约2300公顷,占旧城总面积的37%。其中,南池子历史文化保护区西起南池子大街,东至普度寺东巷,北起普度寺西巷,南至灯笼库胡同,规划用地3.72公顷,共有院落93处,居民522户,1479人。
/ G) F3 ?+ c9 j9 Q( E' |! c 南池子在北京实在是一个特殊的地方。
5 P2 |2 Y- f; Z) w5 j 它位于故宫东南侧,历史上它是紫禁城的一部分,曾作为官署和库房用地,一直是一块不能随便出入的禁地。民国时期,厚厚的隔墙被人打开了一个门洞,后来发展成为以居住为主的街区。! o* v6 ~- l% M5 ^
近百年来,那道厚厚的高墙不仅屏蔽了长安街的车水马龙,保存了南池子幽静与安宁的品格,还基本完好地保存了北京传统民居区的风貌、格局及氛围。“捷报司”、“缎库胡同”、“灯笼库胡同”、“瓷器库”,一个个古老的名字和一座座上百年的老宅都蕴含着一段段古老的历史。, d9 l7 s; L) y) U+ }% t
2000年,北京市有关部门划定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南池子是其中的修缮与改建试点。不搞大拆大建,尽量保持原有街巷格局,遵循院落的基本风貌修缮。
; s4 u/ P2 S( q2 P- f$ {3 _ 居住建筑基本遵照原有的宅基地,其走向形式大致不变,最大限度保持街区肌理,保证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持续发展,也使得原来的胡同得以保留。对居民的安置,实行就地留住、外迁、房屋置换相结合,鼓励外迁。
" l, n! F; `& B+ y" g9 ` 可是,在6月的一天,住在南池子大街80号院的沈桂芝大妈忽然发现自家的院墙被画了一个大大的白圆圈,圆圈里面是一个大大的白字———“拆”。7 [" z# q* r- y: _# r2 I V
而两张没有落款单位的“北京市东城区南池子历史文化保护区(试点)修缮房屋和改建实施细则”(下称细则)贴在了南池子大街的墙上。这个细则的落款既没有公章,也没有单位。; Z5 p: [* O5 l: d
细则上表示,将拆除南池子240个院落中的231个,折除后的核心地带计划修建2层的单元式小楼,美其名曰“四合楼”,用于居民回迁,其余的拟建一批高档商品房。
6 O7 P& f) Z/ W5 t" Z- i1 i) f 细则给居民安置问题提供了三种办法:回迁、异地安置和货币补偿,并要求南池子的900多户居民必须在一个月内全部迁出。' g4 @ H& C: u/ i8 P4 t
在细则实施之前,南池子的居民们说,迁拆办的工作人员在没有征得私房主同意的情况下,强行进入居民家中进行房屋评估。7 c# A- g$ k# o: f2 o
拆迁受到了居民的抵制,一是因为细则与北京市政府的规划完全相悖,二是因为居民认为三条安置办法“都是死胡同”。, V3 T% w7 [8 ]
截止到6月底,只有1/3的居民迁出,600余户居民拒绝搬走。! \2 i. l# p8 p5 m7 _" q l+ C0 n
一封由15户私房主签名和一封由130多位居民签名的投诉信分别被交到了北京市市长、东城区区长和东城区房地产经营管理中心主任手里,同时也使南池子居民和拆迁部门的对立达到极点,负责起草投诉信的居民代表也因此先后两次被打。
; W7 W" ^- u' Z: ` A y 在接到了“必须在6月16日之前搬走,否则每天罚款500元”的最后通牒后,拖拉机出现在南池子,居民们的房子开始陆续地被强行拆除。“十几个人上房就揭瓦,见了玻璃就砸。”居民们说。# w, r0 @9 s7 a+ l! W8 Q2 E! K. l
6月11日,北京市市长刘淇赴南池子作现场调查,听取居民意见。
) x. u" x, I, t5 n5 B “市长指着普渡寺西巷的一处房子说:‘这么好的房子也要拆?把那个拆字抹了!’”市长的到来为居民们增加了坚守的信心,却没能使对南池子的洗劫真正停下来。
V6 k9 a- M( d 80号院就是在刘市长走后被拆掉的。 T+ b7 } [* m& z0 ~5 Q
南池子的问题引起了学者与专家以及北京市政府的关注。
% W1 F) M0 E1 Q* n p! c' } 专家明确指出这次修缮改建方案的问题:一、缺乏统一的组织和认真的研究,随着扩大试点范围,更改保护规划和策略,将改善类和改造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别简单归为改建类,许多风貌和质量较好的院落被强制拆除,破坏了保护区街区风貌。二、缺乏居民的参与,没有发动和利用居民对历史保护的积极性,使得保护方式简单化,无法实现将社区建筑和政府行为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方式。三、将《北京市关于历史文化保护区内房屋修缮和改建的有关规定》中保护为主、保持原有风貌、以院落为单位修缮改建、居民自己决定去留的方式完全抛弃。; R0 ?" X7 m+ d: M0 ?5 a
北京市建筑工程学院姜中光教授的研究生对南池子所有街道、胡同和居民房屋情况作过调查,他认为南池子有许多民国时期的民居保存完好,只是由于人口的增多出现了一些乱建的小房,只要把这些违章建筑拆除,古老的四合院的格局就会完整地显露出来。1 |% j* `6 R. p, T' X7 ~* |6 C
根据记者的了解,已经在南池子实施的拆迁方案并未得到北京市规划主管部门的批准。6月下旬,北京市政府召开了一个由刘敬平副市长主持的有关南池子修改方案的论证会。记者专访了与会的有关专家,据他们说,在论证会上,有关方面提出的方案中,受保护的四合院已从原来告示中的9个扩大到20个。; D7 u0 H. ^0 u" P
“以拆促迁”的行为已经停下来了。但我们不知道这种停止是暂停还是终止。望着被拆得一片狼籍的古建筑,我们不禁要问:早已被北京市列入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南池子,究竟惹着谁了?, f& j8 l. S, v' h4 [
| 9 T" I# |0 b3 V+ w( j( t. U
( l7 u. F7 ^# N/ Y7 p| 《市场报》 (2002年07月19日第六版) | # f1 |( R. {6 [4 l1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30 23:45:2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