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70|回复: 9

[转帖]大师老了百种绝活要失传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5-6-2 04: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 L$ J7 }8 r2 l7 H& H$ ^: v& X. U8 y8 e }0 `) w' e: }0 b7 l0 R, h8 h( K! D5 d
* F1 v- o2 Y1 t 1 r* _9 b8 v }3 ^6 b% H p/ I由于商业运作,京城百工坊找到了一批绝活传承者 摄/田宝希) `1 O4 M4 H- R: l+ X 0 [6 P+ p9 r& ^( q: s, B: n4 V+ F, w5 X4 K5 u* F3 Q( t4 h “泥人张”的作品 # M% n1 {/ y C6 Y , E- a4 u& q, ~7 k5 c, G0 G # u3 q2 |4 ^0 g. {0 z, { # Z! v$ H- g, L( I  民保工程普查发现 八成老艺人已经年过半百 近百项艺术门类后继无人———' b# m% u9 |3 n$ p4 q' ~& Q% E 6 E$ V% ~7 b# @1 b   莲花落、凤凰琴、杠箱会、拉洋片……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老北京的民俗绝活渐渐隐匿于胡同之中。为了抢救这些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去年下半年,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简称民保工程)在北京正式启动。 3 \! C6 B: i8 A% V 5 ^# E- y$ Y2 ~: |/ Q& `8 a" f; _  北京群众艺术馆副馆长石振怀今天向记者表示,民保普查虽然已在北京寻访到了300多个艺术门类、数千位老艺人,但50岁以上的老艺人占了8成,近百种艺术门类后继无人。因此,尽快找到老艺人、确定传承人,成为了一项万分紧迫的任务。0 y; y4 B& y" b% u/ s7 g$ @. L 3 \. G I/ S3 m% {   从今天开始,北京群众艺术馆将联合本报开设“民保”专栏,在详细介绍艺术门类的同时,征集传承者。有志于传承某项艺术门类的读者可以通过本报报名。9 O/ A1 S5 y* d) E3 @ T6 W& | & o `4 X# l4 M3 x . ]/ d+ m) ^: ~' E) {7 |) [   濒危绝活 杠箱会毛猴' [) h6 x' ^0 Q0 w0 b! d . m! P( E6 V* r1 H% N& a$ d( P: L" x/ O  大师85岁无法传技 3 ?8 V. C6 `1 x, h- \" _; I1 |# n% h5 e1 q5 ~& I% d   杠箱会属于珍贵的民间走会项目之一,所表演的内容是杠箱官风趣断案。其自同治年间为西太后去妙峰山朝拜表演后就已绝迹,而杠箱会的惟一传人———隋少甫先生已85岁,目前无传人。 * j; U6 V' `. V0 b' s1 @1 @% ^4 E/ _   西城区毛猴的创始人———85岁的曹仪简先生为曹雪芹家族第十九代世孙,曾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颁发的“民间艺术大师”称号,目前因手部疾病无法再从事毛猴制作。 ; v3 Q8 P5 g) ~, I, f5 Q# N9 ~- ^ L! d: D$ u ! a9 X1 T! l6 U% }  失传危机 / Z' [/ m2 ?' X7 G/ ? % ?' D3 m/ M, [7 B( Z) r" f  当年看家本领不外传 5 V, E4 a3 R- N) D( o1 g+ t) F9 g9 b1 T   隋老先生的父亲是清代最后一个杠箱官。他对记者说:“以前我总觉得杠箱会是自家绝活,不愿意外传,现在政府也重视了,我却表演不动了。”在旧社会,很多珍贵技艺是养活一家人的本钱。因此“看家本领不外传”的家族式传承方法客观上造成了目前传承人匮乏的局面。 . a1 w* m4 h! O 9 @5 e$ Z' [1 q. E9 `  曹仪简先生对记者说:“我以前认为毛猴制作只需要制作者相互交流,从未收过徒弟,现在眼看着手艺要失传。”% O' F A) y& G . v7 t; K# O2 d. b4 T ( s# J X; y7 |  濒危绝活 皮影戏绢人 1 o- i% i: P- o ) m; \: A. {. f' [6 w4 n' d  大师尚在 传人走了/ }, c- w: U- f1 Y3 K$ ]: }, H ' B: g) D% i3 d( J/ E   绢人艺术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目前55岁的滑树林先生是北京绢人工艺的惟一传人。“绢人制作时间长,商业利润很小,没人愿意学。”滑先生焦急对记者说,北京群众艺术馆曾派专人学习绢人工艺,但学习者觉得没前途,已改行做保险了。# g% S Y2 S: K! h$ G; U8 j 3 a6 g6 G% }( @; }2 B   北京西派皮影艺术目前惟一的传承人是路宝刚。由于皮影戏的制作过程复杂,愿意学习皮影戏的人寥寥无几。“很多人学不了多久就又走了。”路先生说。9 v6 O) ^7 ^* p' q* Q, O* K' T 失传危机 9 w. Y! e9 a/ q7 N1 z+ H* {' a- b, i" I% o( [# ]6 X   技艺不是饭碗弟子改行 2 p8 @" @# T( v3 X- O- F5 F2 [   皮影爱好者曲先生是一家饭馆的老板。他说:“演一天皮影戏还不如捡破烂挣得多,只能当作业余爱好玩一玩了。”很多技艺跟皮影戏一样,由于不能成为弟子的“饭碗”,也就渐渐被弟子抛弃。 * x0 [6 ~$ s e9 I. @" m 1 u& B, ^ w! f4 Y" _  京绣曾是中国名绣之一,但由于学习京绣工艺艰苦单调又清贫,很多学习者已经放弃了京绣的学习。 ' S. o$ c) }4 Z ' l3 p6 y7 N% }7 B* k# P- k/ U) o( c" p   濒危绝活 莲花落、盔头等 9 `% |- @( s9 d* Y+ i* c5 E$ Q2 [& _5 |" I( |   大师老了传人没着落9 ?3 t: _: W7 _" j0 ]1 w& X% L+ s 4 x9 Y1 h3 K, e8 [. ~8 R   被列为濒危曲艺形式的莲花落,其表演形式起源于唐五代———“散花乐”,上世纪40年代以后演员日益减少,目前后继无人。 3 q, ? ]& @( ?) {* u ( }# q1 |- [" Y  盔头是我国传统戏曲中人物头上戴的精美装饰道具,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目前的传人是剧装厂的两位退休老师傅,因为没有资金无法传承。* j! m U6 D9 r9 Y- h 6 b3 |: F7 P$ v6 ?; B7 ^- ^  京西古幡乐已经在门头沟区山村古庙会中流传了几百年,被列为抢救工程。“1981年我们采录古乐时还有十几位七八十岁的老人,现在都吹不动了。”门头沟文化委员会的董秀森表示。" u+ l: A& h( B) p I! N* b; a: \ D   剃头挑子、锔锅锔碗等曾是老北京的传统技艺,如今只能在影音资料中看到。 % Z+ w6 K& g: n+ v- ~/ x, c+ k# T: m5 I; x% I- I 9 Q& z7 I/ `- S& x8 z' x( P- k  失传危机 0 [# z& p# z4 n4 o# M ; @: m9 }5 Z; G V) ?' M/ Z  非主流文化重视太晚8 F0 ^+ {" s S( i P$ j E z, I3 i6 z+ G! ]  “我们对于民间遗产的狭隘理解,加上战争、文化大革命等人为破坏,失去了很多保护基础民间文化的机会。”石馆长遗憾地表示,当年对一些非主流的民间文化,像京味叫卖、拉洋片等等,都没有足够的重视。$ e5 i! [* b& R3 u( Y+ c, f3 }$ w* J- g, V 3 `# s o( \6 K9 L- }( O( X5 h) n& h   手工艺展示+商业运作2 o( T. D+ I; k7 S' Q d( c! q6 z+ z2 L* h8 z   ●解决方案之 1" {7 N8 `' R0 S$ M$ r6 H8 l/ Z 2 q1 v$ \# @$ V4 o9 v- A   在北京市的民保工程中,“京城百工坊”是一个特例。在百工坊内,精美华丽的“玉雕”、巧夺天工的“雕漆”,使每个到访者都为之一振。# H- e x- E+ C: L; j1 X ! P# | s, c y) |) M   由于及时地将珍贵的传统工艺纳入坊中供人参观,并将部分工艺制成商品走向市场,百工坊内的工艺美术技艺不但没有萎缩,反而依靠老艺人的亲传,培训出了一批传承者。3 c0 c- q6 p# l / U, ] ~& Y% t. a& d( S  目前,“百工坊”内囊括了全市范围内50多个工艺美术门类,102位工艺美术大师。其中包括受到国务院嘉奖的“四件翡翠国宝”的作者———玉雕大师郭石林先生、玉雕艺术门类代表人物李博生先生等。著名的工艺手艺“燕京八绝”也被收录其中。8 c( z; _2 K( {( s: b $ F$ X, w/ L- A% D4 V8 s  ●解决方案之 2" {9 \/ u7 j% i8 l5 H 2 ^# m- M* u4 W( P' h3 v* t, [   影视技术保存+找传人 7 b1 R) d6 ?2 B   “对于濒于失传的技艺,我们将用现代影视技术保存下来。”崇文区文化馆副馆长武良田表示,对一部分很难走向市场的工艺,除了用录音录像的方法及时保存下来,重要的是寻找传人。他们目前仍然在苦苦支撑,并一直在寻找有兴趣的传承者来学习。# f% p& B5 N& ~7 S ! u( ^" S4 [/ `# E/ F * j- ]* U8 ^, H   ■相关链接 + _: f! N7 d. I! J4 |, b' h+ J/ m @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评选项目。, d- m: c0 r0 K6 {* n2 R1 y1 c/ E * j$ I9 Q9 u( D1 t" A, q1 B   2002年,中国正式启动大规模“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3 v, ~; n; E3 i( t! ] & O6 j4 [- |( J# d) x7 T  2004年7月,北京市正式启动民保工程。1 a w: _8 w3 j+ _5 b # V; H& B3 k1 [; [4 @0 Z8 F9 F/ K% b: h2 @( _, K   ■专家说法 + m7 v& r8 P) d3 @ b/ y3 Q; _7 u + p" i& W- c7 V6 r0 M  唤起民保意识才是根本 $ b& r0 @( n- Q0 ]/ C 9 k/ b- J( O3 d9 c# I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民族民间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宋兆麟先生表示:“我觉得最根本的保护还是要唤起社会对民间文化的重视,激发年轻人对民间文化的兴趣,从而自觉自愿地去学习,使之能够得到传承。这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W+ i) S0 M3 h2 l2 u, T& e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5-6-2 11: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中国人似乎并不关心这些,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口袋里是否有钱,至于什么工艺、绝活,好象和他们没关系。
发表于 2005-6-2 19: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觉得当务之急还是把这些绝活儿的诀窍或者说练习方法以及使用方法不做保留记录下来,最好可以成书成册。虽然这在原来属于商业机密,但是现在却是传承文明的火种,这样至少先可以有个保底的文本资料。

- Q! U$ g& K+ w

现在靠这些老手艺生活的确是有现实上的困难。所以个人认为作为抢救,先不要总是强调大师们的境界有多高,能不能学到大师们绝艺的程度。毕竟学手艺这种事情,还要看个人的天分等很多客观原因。这样无形当中抬高了这些老手艺的门槛儿,使部分人望而却步。

) k7 z9 q- O; [# H2 b) C1 }$ w

可以首先加强宣传力度,让人们知道这些手艺的存在。然后可以像现在很热门的陶塑这样,作为一种休闲当中的艺术,在社会上流传开来。这样可以拉近这些老手艺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扩大他的受众面。并不一定要求学习者一定要成为专业演员或者手工艺者。

i) d7 F1 Q3 g3 Q0 Z/ {

我想说不定从学习的人中,会出现一些手艺出类拔萃而又有机缘的人来传承发展这项手艺。当然这肯定这是少数人,但毕竟不会人人成为大师。

发表于 2005-7-30 23: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民族的瑰宝 随着岁月而流逝 悲哀
发表于 2005-8-25 2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工坊我去过,不错

但很萧条

有变成旅游商品部的迹象

发表于 2006-7-31 15: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早就听说百工坊,就是事知道具体位置,请各位告诉我。

发表于 2006-7-31 15: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蒙古格格0811在2006-7-31 15:21:23的发言:

早就听说百工坊,就是事知道具体位置,请各位告诉我。

天坛公园东门往东,顺体育馆路往东。与幸福大街交界处,马路东南角。也叫百工博物馆。
发表于 2006-7-31 15: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啦!!!过几天一定得去看看。早就想去了。[em01]
发表于 2006-12-30 05: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哎,现在要失传的又何止这个呢?

我在王府井的工美见过这个,很棒!

价钱也挺棒的! 哈哈

发表于 2007-1-18 01: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和幸福大街交口,是过了幸福大街,然后再过铁道桥的涵洞,在大宝饭店的正对门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13 22:40 , Processed in 1.148991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