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子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研究价值的课题之一。这一特定的群体或集团的兴衰荣辱,几乎使自17世纪以来至清末连绵三百年的中国社会历史所有的方面,都打上了它的烙印。5 h1 K, T" s4 s) M3 y
白山黑水是八旗子弟的幼稚摇篮。努尔哈赤以十三副盔甲起事,在松辽平原上创立了“八旗制度”。他把所属各部分编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而后又增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八旗。到了天聪九年(1635)又设蒙古八旗,崇德七年(1642)又立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旗。5 k. t+ K. F: m- K
好在当时国家尚无大的战乱,国库尚未捉襟见肘。令人不解的是,这个争王夺位那么工于心计的雍正,为什么在这时还不肯解放旗人,给八旗子弟以自谋生路的自由呢?乾隆曾想过一个好办法,把在京城生计艰辛的旗人,送回东北老家。第一批750人移垦黑龙江拉林,“每户给地三顷、外有闲荒叫其招民可垦,其不谙力作者,准其契买奴仆代耕”(《清高宗实录》)这个“招民代耕”仍是清初的办法。后来大多旗人难耐老家苦寒荒凉,而招佃户不忍盘剥大部逃亡。显然成效不大,加之后来对东北的封禁政策。乾隆的这个办法对水深火热中的八旗子弟,不过杯水车薪。, k" y* V' t' ^+ [6 y# R8 g. f+ Y B
当太平天国革命兴起,社会动荡、物价飞涨,靠军饷生活的旗人差不多被推进了生死边沿。从前的“铁饭碗”,现在常常没有饭可盛。国库空虚,旗人常常领不到饷粮。同治二年(1863年)山东青州无力支付饷粮二月有余,旗人如同断奶之羔羊,他们身无半技可自食其力,大批旗人理所当然地沦为乞丐。不少人饿死道路,陈尸荒野。多么无情啊,真应了《红楼梦》中所唱: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v" Y: G* q8 ?; k) B
八旗子弟行乞于乡村市井。有史料记载的最早可追溯到乾隆朝。这是清初的人们绝对想不到的无情一幕。这群曾给历史带来激动与热情的人们,二百年后,竟然还了历史不可名状的悲伤。; i3 N) {& f' m3 w8 r- B, _9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