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兰台秘笈

[原创]寻70年代原北京花丝镶嵌厂的工友们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1-4 2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国际金匠在2010-1-4 19:38:00的发言:
& ^6 b+ Y9 o u9 L5 ^$ h& n

杨大姐听说您最近出了一本书。不知哪里有售,能否告诉我。是关于花丝制作方面的。

3 X4 E( p4 j) |$ N4 |4 m1 \" t

        国际金匠:您好,

G: R; a) F7 {6 P; ]2 M

        我们是同行,我会送您一本的,望看后多提宝贵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0-1-4 21: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a% G% C# X, H0 K, B$ k' a8 q/ B4 W$ p6 h, S9 `5 J, D1 t3 M8 l5 S
Y$ k! \* f4 v0 N' |- e& C
4 f9 D% k- Q9 r. C
QUOTE:
以下是引用国际金匠在2010-1-4 19:38:00的发言:
6 m% v; s) T8 l6 W( ]) X& u

杨大姐听说您最近出了一本书。不知哪里有售,能否告诉我。是关于花丝制作方面的。

/ I4 @& ~2 [/ j9 l- t

        国际金匠:您好,

6 G* K9 h* |) \ P

        我们是同行,我会送您一本的,望看后多提宝贵意见。


                俺也要买一本!
发表于 2010-1-4 21: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8 r8 |5 r# M3 O: P+ R& E
; p4 }/ ~6 ~6 e2 m

 

8 M' X4 C& R& i/ H$ E

中国细金工艺与文物(精) $ `" b) Y/ W! E9 h" J! R

/ D" o! v* N8 k8 _' G o4 r
! B2 c& O4 o6 W1 N4 U' W1 S' Y7 Z
9 s# E/ l& X. @& t
) s& F4 G7 R: E& V' N
* m8 b$ ^- z4 p; R \, z
中国细金工艺与文物(精)
点击看大图
% i+ b. c) ~: j$ g7 f4 f/ l8 Q
3 }1 M) M. c- y0 r+ X
    3 d& z5 N4 |7 `
  • ISBN:978-7-03-022576-4 0 }! q3 z* k7 r! K6 _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I/ M7 z; t- U5 q
  •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版次:第1版 0 S# u) c; y" `& x' w# ?6 R" s/ ?; S
  • 作者:杨小林  译者: 原价:¥128.00  
2 H& P8 m, s& j& P+ c9 ^' V" q

小林:

$ }- P: V1 L4 T4 j

花丝厂的工友中,真是人才济济!祝贺你的成就!我去网上订吧!

. i% O. |" `6 u4 o

 

8 I& s$ B, I7 T

 

发表于 2010-1-4 21: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国际金匠在2010-1-4 19:43:00的发言:
7 t$ M/ m/ Y2 Y5 N. c! C

我记得70届进来204名学生吧。

# Z* c1 e1 Z; h' s, X- U* a4 f3 y F

   70届一共就是201名,6月29日进厂的,没错,,所属学校为:和平街、外管、120、119、64、呼家楼、80、三里屯2中、共8个学校。

发表于 2010-1-5 08: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北雁南飞在2010-1-4 22:21:00的发言:
5 h+ P6 M. u% L) R
国际金匠:北雁南飞您好,最近有设计什麽好的图纸了,能否合作合作。
& B% I: f- N+ G5 K! P
不了解你的产品?首饰?摆件?工艺特长?
* U2 \. Y* f f1 g6 Q# ?7 I
 
- \$ g; ^% M# |
 
& ~- e* ~$ S" e2 q6 V2 `3 S2 H

花丝首饰,摆件,镶嵌,都可以。

发表于 2010-1-5 08: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花丝厂的传统产品都可以,现代镶钻的也行。
发表于 2010-1-4 22: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见笑了, 如方便,请将您的地址和邮编告知,我会将此书邮寄过去。还请北雁南飞多指教。
发表于 2010-1-4 22: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际金匠:北雁南飞您好,最近有设计什麽好的图纸了,能否合作合作。
2 Y' p0 N+ O" F A
不了解你的产品?首饰?摆件?工艺特长?
6 d- O$ L. p7 N4 e) E& J" m
 
' S4 F' N! M. x3 @& u0 m
 
发表于 2010-1-4 23: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哇,看北雁南飞一说,小林真是厉害,我们花丝厂的70届出书的可是第一个?看来个人的努力是主要的,呵呵,小林和时光都是学者了,也算是花丝厂出来的佼佼者了,佩服。
发表于 2010-1-4 23: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麻烦您啦!

兰台秘笈你好:

      看了你的帖子很兴奋。我有一女学生,七零年后在通州的花丝镶嵌厂工作,叫张淑玲,属马的,今年五十多岁了。多年来一直挺惦记她。那时她家住东直门外小关。您如知道她的一些信息,请您告诉我。我姓崔,已经老了退休了,麻烦您啦!

发表于 2010-1-4 23: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cty4637在2010-1-4 23:02:00的发言:
兰台秘笈你好:

      看了你的帖子很兴奋。我有一女学生,七零年后在通州的花丝镶嵌厂工作,叫张淑玲,属马的,今年五十多岁了。多年来一直挺惦记她。那时她家住东直门外小关。您如知道她的一些信息,请您告诉我。我姓崔,已经老了退休了,麻烦您啦!
您好,我认识您说的张淑玲,您是哪个学校的老师?我现在记不清张淑玲是哪个学校的了,只能靠当时是哪个学校的来回忆,请告知。
+ O5 I8 k/ m0 M" a2 z# D

发表于 2010-1-8 05: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细金:往您的邮箱发信,但这不是个真实的邮箱(nmc_sina@yahoo.com.cn  )信都退回来了!

' }% f Y' l1 w+ b9 g

 

& D/ l! S$ ?+ m8 u) y; H1 m, C" M/ z

版主:有些传统工艺可否在本版面上刊登或探讨?是兴许是挽救一些传统工艺的具体办法,国内的网上也应是个先例,也会使部分人少走弯路。目前再不整理的话,这一代几乎都退休了,乘这些人还有记忆尽快挖掘。不知70后、80后还有多少人掌握传统工艺了!前景渺茫…

发表于 2010-1-8 08: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北雁南飞在2010-1-8 5:45:00的发言:
, d, K* \5 B1 Z) t1 `9 |

細金:往您的郵箱發信,但這不是個真實的郵箱信都退回來了!

+ ]; W- O* l. ^

 

+ A/ {+ b3 j. d1 K

     北雁南飞:已给您的邮箱发了回信,请查收。

发表于 2010-1-8 08: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潮宏基花丝镶嵌工艺设计工作室成立

; K" x/ @+ q B
1
6 [+ ~; O' i9 I: j5 q/ ~0 z% `: m
青岛新闻网 2009-10-29 09:51:08 
; y% e+ x; Z E1 P$ r
2 I" |6 n) `& I7 C+ b; s 2 m2 v( i/ |! v; \# U3 r8 ~9 z+ z) [9 v/ F( ^- w( N4 n3 g: l Y) D' i; M% N( L
1 |2 i; N% M1 W% i+ @. L; n

 

W6 ^6 }# h" J

    近期,“潮宏基花丝镶嵌工艺设计实验室”正式投入运作,实验室占地367平方米,毗邻北京著名的798艺术区。“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是濒临失传的中国古代皇家首饰镶嵌技艺,被纳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潮宏基花丝镶嵌工艺设计实验室的启动,是中国珠宝业首例对民族瑰宝进行保护、传承、发展的文化工程,将推动中国珠宝首饰在设计 6 J7 @6 n, r' `" X) L* I

5 h& X4 t# ~0 N0 | / T0 N( c0 L* y* S5 s: Y t+ K7 X& K6 |
% d, G; J+ |# X3 d, Q6 U; j) H 27CDB6E-AE6D-11cf-96B8-444553540000">6 }+ O+ B$ E( r% Z* P , J1 U1 @1 ^2 b' J7 h quality="high"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 v- k1 ?9 v/ L0 D2 hPLUGINSPAGE="http://www.macromedia.com/shockwave/download/index.cgi?P1_Prod_Version=ShockwaveFlash"> : {8 h- V* L9 }; W
及工艺上向更高层次发展,也会对中华民族珠宝文化的复兴产生重要作用。






. ]0 M' M8 ^9 r3 \) }7 w

6 E1 @4 q( w8 ?( |; `0 H0 G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又称“细金工艺”,是中国传统的宫廷艺术,被称为“燕京八绝”之一,其工艺复杂而且烦琐,大的工艺就分掐、填、攒、焊、堆、垒、织、编八种技艺。一件优秀的花丝镶嵌作品不是一个人能制作出来的,而是需要每道工序上工人的水平都很高,由于用料价值昂贵和制作工艺复杂费时,几千年来一直是皇家珠宝的御用技艺。花丝镶嵌在历史上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有雏形,在经历了明清两朝的迭起兴旺,后又因侵略者的掠夺、战争动荡和文革冲刷,几近消失。由于花丝镶嵌的工艺极依赖手工技巧和经验,培养一名师傅的时间短则十几年长则数十年,许多年轻学徒都望而却步,花丝镶嵌也逐渐陷入失传的境地,目前全中国花丝镶嵌师傅不超过50人,分散于全国各地各民族。

m! |( H& q; s$ @/ S

7 n. m+ b# F7 c. r9 J' x1 I& C

刘永贵,苗族,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
擅长于花丝工艺和錾花工艺,其作品被国内外诸多博物馆、艺术品收藏家所收藏

; V5 j8 g( I4 D; h6 D5 }5 i

 

5 a6 u v) {* V4 F4 d2 z

 随着中国国力的提高,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也更加重视,国务院颁布了相应文件并呼吁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抢救花丝镶嵌这项极高艺术底蕴的工艺,特别是要适当地吸纳和保护有代表性的传承人,确保花丝镶嵌这门宫廷御用技艺后继有人。

2 F- Q" ?* Z4 a8 x

 “弘扬东方文化,汲取世界精华,引领中国时尚,璀璨人类生活”是潮宏基人的使命,也是企业执着于设计领先和卓越工艺的理念源泉。潮宏基北京花丝镶嵌工艺设计实验室,是企业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工程的重点项目,为筹建此项目,企业耗时数年,斥资重金,于全国各地寻找花丝镶嵌继承人,并聘请国内首屈一指的首饰设计专家和行业技艺精英,共同组建成这支集敏锐的设计意识及原汁原味的传统工艺于一体的精尖团队。

* P, ~2 \% }2 o+ E/ T+ {

 “传承皇家工艺,弘扬东方文明。”——潮宏基信心笃定让这条皇家血脉延续下去,令中国的珠宝爱好者不仅可以看到只深埋在皇宫贵族之中的秘笈工艺,更可以亲身拥有这种曾经只有皇族才可佩戴的奢华首饰。为此,潮宏基致力将现代珠宝制作理念和国家级的技术工艺保障,注入传统工相融相结,使其在保持皇家灵魂的同时,创造出更适合现代人审美观念,更具文化底蕴和艺术表现力的珠宝艺术臻品。

) }% _( [1 c6 Z) }) g

    随着潮宏基北京花丝镶嵌工艺设计实验室的启动运作,企业将凭借其在设计及工艺方面所拥有的先进技术,系统性地对中国传统珠宝制作工艺进行整理和保护,以自身鲜明的风格和核心文化作为基础,对东方珠宝文化进行元素层面的吸收和融合,光复昔日中国首饰制作的艺术高峰,将古老绝技经过现代审美和技术的传承,重现于世界珠宝艺术之巅!

4 G4 b+ R* l, _0 n" w" R

 

' r; b* y! x( S7 |9 e/ _2 s$ _" b

........................................................................................................................................................

* E5 U* r5 r# D Y" i# P

备注:怎么不是由原北京花丝镶嵌厂的大师掌舵?毕竟那是皇族艺术!会更加精彩!

# x4 t1 C0 K4 S8 ~/ D) D

 

发表于 2010-1-7 19: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8 l. U: _% H0 y, b

是的。中国的细金工艺(花丝镶嵌制作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自成体系,并世代传承。近年来国内出土的大量金银器为我们真实的展现了历代细金工匠高超的制作手法和精湛的手工技艺,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如商代的简约灵巧,春秋战国的清新活泼,两汉的粗放工整,魏晋南北朝的异国情调,大唐的勃勃生机,宋元的典雅秀丽,明清的精致浓艳。

, i4 W8 N4 {3 p$ a9 h

你我有幸成为这一体系中的一份子,接触并学习到了一些金银器的制作方法,可谓与其有缘。

发表于 2010-1-6 22: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看了细金,兰台的帖子,赶紧写“吃饭像冲锋”。

. Q: M1 P3 Q6 }- i8 T

    当时的那个年代,物质不丰富,食堂每天供应的品种有限,再加上人多,去晚了就会有些想买的饭菜卖没了,很多人喜欢吃烙饼,可是每天供应有限,只好尽快跑到食堂,于是乎:每当差1-2分钟就要打钟时,很多工人就提前洗好饭碗,等在各自车间的门口,只要钟声一响,就看各车间忽的涌出一片人流,手里拿着各种餐具,用不同的姿势,不同的速度,冲向食堂,不管年轻的,年老的,动作之迅速,神情之专注,让人看了有如士兵一样训练有素,场面如宋丹丹在某小品中的台词一样:那叫颇为壮观。现在想起来,真是好笑中带一丝酸楚。

发表于 2010-1-6 22: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80后、90后的孩子们动手能力不强,因为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中的许多琐事是家长们包办的。

. M5 G$ `3 a* x

    记得我们刚进厂时,只有每星期日休息才可以回家,平时是不让回家的(当然后来就好多了),因当时年轻爱打闹,晚上不定在哪个宿舍就开展一次或几次枕头大仗,加上条件有限,衣服,被子等脏的很快,尤其是冬天,等不到天热换季,被头、被里就很脏了,拿回家洗又来不及,(当时只休息一天)无奈之下,就休息时不回家,自己动手拆洗被子,经过一天的洗晒,晚上再一针一线的缝好,虽然开始时缝得有些歪,可后来就有模有样了,现在想起来。当时我们才十七、八岁,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好“被子自己缝”了。

发表于 2010-1-7 12: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 W+ g l- \: Y5 Z ^* H

     花丝镶嵌的工艺,在北京乃至全国都是工艺美术行业里的“顶级艺术”,其复杂的工艺和艺术要求,使人感到这是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行业,当时,分配到各个车间的“学员”,年轻气盛,在学习钻研技术上可是费尽苦心。

w; T( K/ K2 ^

      记得那时2车间的“大北屋”(后来的木工房)和靠北面城墙的一长条北房,都是新学员集中的车间,在白天工作后,晚上会有许多人自觉地到车间来学习技术,把白天和老师傅学的再反复练习,许多人经常到深夜都还在车间,长久之下,车间的老师傅和各级领导都劝说要早些休息,可还是不能止住,甚至当时的车间主任贾海勇都要反复轰学员回去休息,有时不得不拉掉电闸。回想我们当时的学艺热情,真是历历在目,现在的很多工艺大师,大部分是由当时新进厂的学员中脱颖而出的。

发表于 2010-1-6 10: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林你好,上面的崔老师说的张淑玲家住东直门,那么应该不是119的,我们再打听吧。
发表于 2010-1-6 13: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往事追忆:上班要敲钟,吃饭像冲锋,被子自己缝,学艺不熄灯。

. p' r9 I* u. c0 x* l3 u; f) {# O

    1、上班要敲钟:刚到花丝厂时,就感觉一个不一样,上下班要敲钟,在厂门口的传达室里,有一个直径约40公分的黄铜钟,吊在通往全厂各个车间屋里的广播系统的麦克风前,表面露出黄澄澄的颜色,据说是厂内西北角的燃灯佛舍利塔上的,上面还有当时建塔时捐助人的名字,每当上下班时,传达室的师傅就打开广播扩音器,敲响那个大钟,声音之洪亮震耳欲聋,连一里地外的南宿舍都听得见,这个古钟的声音,一直陪伴我们,只是不知后来这个钟到哪里去了,留在现在,也是一个古董。(先到这里,有空再写其他的)。

发表于 2010-1-6 05: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8 ]7 b4 B9 P/ A- h9 q& A" M2 z3 m# j S' C. @- s$ q6 z* L/ _0 h8 ~( _6 K8 E- c
3 q8 V1 j0 m' b/ A
老花丝厂的传统产品都可以,现代镶钻的也行。
3 R: g6 F | C6 H

 

% J2 G7 B4 Q, O: k' T% O

国际金匠:可不可以搞点现代材料的?图案用现代图案,工艺用仿景泰兰工艺?但做一些新款型的一些东西?我基本的定位二个方向,一个是纯传统的,象原在花丝厂的,另外就是开发一些新的材料或工艺,但这些新的确实很难,每个人都想去搞,碰运气吧,有时边研发,会出很多副产品,副产品也许会成功,我就有这些体会。

发表于 2010-1-6 08: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北雁南飞在2010-1-6 5:57:00的发言:
# Z; e& \9 Q" B/ W" \8 B I+ ~3 I8 |$ U7 {/ X L6 l6 }9 [9 a; D( L% s0 L6 y+ F& D' R1 j4 x! p, g" r
0 l- c! b0 Y. `9 t3 ?
老花丝厂的传统产品都可以,现代镶钻的也行。
1 v8 V" Z0 T& u6 d

 

6 K1 Y* ^9 X; H7 W7 r2 A$ E: j& Q1 j

国际金匠:可不可以搞点现代材料的?图案用现代图案,工艺用仿景泰兰工艺?但做一些新款型的一些东西?我基本的定位二个方向,一个是纯传统的,象原在花丝厂的,另外就是开发一些新的材料或工艺,但这些新的确实很难,每个人都想去搞,碰运气吧,有时边研发,会出很多副产品,副产品也许会成功,

还是搞传统的好。
 楼主| 发表于 2010-1-6 15: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淑玲是哪位我可不记得了,抱歉!各位能有印象的赶紧给帮下忙吧!

发表于 2010-1-6 16: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兰台秘笈在2010-1-6 15:57:00的发言:
張淑玲是哪位我可不記得了,抱歉!各位能有印象的給幫忙吧!
9 o2 f; z0 r/ j. ~8 }, C

     兰台、老街您们好,张淑玲是70届的,曾在厂医务室工作过,我和咪咪核实过,是119中学毕业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1-6 16: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街在2010-1-6 13:16:00的发言:
1 p6 t1 k4 U7 G7 ?7 ^0 Y4 a

   往事追忆:上班要敲钟,吃饭像冲锋,被子自己缝,学艺不熄灯。   

; v% i0 G* i2 k# c. i

那个钟声很好听的!传的很远。。。在汽车站都能听见。还记得全厂人打电话也在传达室,有来的电话,传达室就大喇叭广播:XXX接电话。所有的人谁有电话来了全厂都知道,哈哈!

发表于 2010-1-6 16: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街在2010-1-6 13:16:00的发言:
' r& X' ?4 |$ T6 k4 _# S( B

   往事追憶:上班要敲鍾,吃飯像沖鋒,被子自己縫,學藝不熄燈。

0 P- |1 _5 L* Z% { o# r0 T. k! H

    1、上班要敲鍾:剛到花絲廠時,就感覺一個不一樣,上下班要敲鍾,在廠門口的傳達室裏,有一個直徑約40公分的黃銅鍾,吊在通往全廠各個車間屋裏的廣播系統的麥克風前,表面露出黃澄澄的顔色,據說是廠内西北角的燃燈佛舍利塔上的,上面還有當時建塔時捐助人的名字,每當上下班時,傳達室的師傅就打開廣播擴音器,敲響那個大鍾,聲音之洪亮震耳欲聾,連一裏地外的南宿舍都聽得見,這個古鍾的聲音,一直陪伴我們,隻是不知後來這個鍾到哪裏去了,留在現在,也是一個古董。(先到這裏,有空再寫其他的)。

' A, K! V7 g! ~5 l% D

 

% }) Q# v) ]5 d; E7 X, ]& [+ }

啊呀,老街,我和您的感受是一样一样的。

% e( U& s. C/ ?; d

上个世纪70年代,别的工厂上下班早已用电铃了,花丝厂呢,确始终响着古老的钟声。每当上下班的时间,传达室的师傅就开始敲起了有节奏的钟声,上班的钟声伴随着匆忙进入厂门的师傅们和从宿舍急急忙忙奔向车间的小小子与小姑娘,而下班的钟声则送走了忙碌了一天的师徒。

/ r" `* q5 O: x5 @) ]5 {

燃燈佛舍利塔上的铃铛,分小铃铛和角铃两种,花丝厂建新楼的时候我的宿舍就搬进了塔院,每当有风的日子里,清脆的铃声就叮叮咚咚响起来,悦耳的声音陪伴着我们宿舍的十几个女生度过了上千个夜晚。记得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燃燈佛舍利塔大修过一次,所有的铃铛都换了,从此后的铃声就变成噼噼啪啪的了。

7 h3 J5 l j7 _! {% ]8 G5 P' r

我曾近距离的观察过一只角铃,它是由青铜铸造而成的,铃上布满了古色古香的铜锈,铃的上下俩部分装饰有花纹(多年后才晓得那是缠枝纹),过去听老师傅们讲燃燈佛舍利塔也叫寡妇塔,确实,我看到的那只角铃的中间部位有建塔捐助人的名字,写的都是XX氏,XX氏…。很遗憾,这只铃铛被厂里的一个师傅要走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6 16: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咱们捡了一个铃铛,记得吗?上面铸有什么“门”,什么“氏”捐。这个我也有印象,放在三车间很长时间那。大家都把玩过那。
发表于 2010-1-6 16: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是的,那时只要一刮大风,塔根底下就会掉下个把个铃铛。
 楼主| 发表于 2010-1-6 17: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留着就是文物啦!我怎么记得是唐?看来记错了。

$ O z1 ?9 Q \ a- S# V) z

还记得一进厂每人就发两个蓝边大瓷碗吗?记得我抱着大碗笑了半天:太大了!每顿也就吃个碗底!

2 m" m3 t; h( a: Q

可到了食堂一看:哎呦呦!师傅们的蓝花碗更大!记得还有师傅拿锅去吃饭的,往里装7、8个大馒头或大窝头;还有拿筷子扎着的,两根筷子,一根上串4、5个。

! _+ _( E6 U- e$ o4 t) u- Y8 O- {

当时觉得师傅们的饭量太惊人了,其实还是当时生活困难,油水太少了。

发表于 2010-1-6 17: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据史料记载,燃燈佛舍利塔,始建于南北朝北周宇文时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I- a5 G( b1 A3 S& E& ~

     我俩太心急了,还没等老街继续追忆第二主题“吃飯像沖鋒”你我就开始聊上了。

$ S9 ~' s' I# P, w3 N6 b5 z- C0 O! p

     记得当年去食堂买饭,看见小黑板上写的菜谱中有“炒白菜头”,4分钱一份,我还以为是纯白菜叶那部分,结果盛到碗里一看,哈哈,全是白菜帮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23 21:15 , Processed in 1.226016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