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145|回复: 1

瑞士《新苏黎世报》:北京的世外桃源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8-2 05: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瑞士《新苏黎世报》:北京的世外桃源

     三个小孩在一条狭窄的巷子里追逐搪戏。他们一边咕哝着,一边拖着系在细线上的蟋蟀,就像放风筝一样。他们大声叫喊着从一群靠着墙边坐在小板凳上的妇女身边跑过;妇女们则高兴地给他们鼓掌。这时,一位满脸皱纹的老大妈惊愕地从门框里探出头来,弓着腰打麻将的男人们抬头瞟了孩子们一眼,赞许地大笑。

  这是一个炎热的夏日,地点在北京市中心一个老居民区。弯曲的巷子里污浊的空气似乎凝固了,散发着灰尘和烧烤的味道,有的地方还有小便的臊臭味。

  这里房子矮小,房门大都敞开着。往阴暗的屋子里望去,可以看到里面的人有的在睡觉,还有的在做饭、吃饭、谈话。一些人把板凳或沙发搬到巷子里,三三两两地坐在那里。有的闲聊,有的扇着扇子,有的手里摆弄着什么东西,有的干脆在看过往的行人。他们旁边放着自行车或堆着箱子,不时有小商贩叫卖烤制食品或水果。小鸟在笼子里鸣叫,洗过的衣服挂在墙边或旮旯里晾晒。

  这一切都是北京一条胡同里的日常景象。胡同这个词来源于蒙古语,中国人用它称呼北京老城里面的窄巷子。这个大都市曾经有很多这样狭窄、弯曲的街道和紧挨着它们的四合院。

  随着上世纪60年代人口爆炸式的增长,许多带有封闭花园的四合院由独家住所变为十几人、甚至更多人的生活空间。墙被拆除,空地上建起了临时房屋,天并、小巷和街道拐角处也搭起了居住的棚屋。院里的东西被转移到院外。

  直到今天,胡同的交际生活大部分是在巷子里进行的。至少在天气晴暖的时候,巷子是公共活动场所。从那里往院子深处望去,很多情况下可以看到充满生活气息的多彩世界,经常还会发现世外桃源。

  这样的画面给人带来田园风光的感觉——似乎时间在数十年前静止,这个百万人口的大都市仍是一个村庄。但老北京胡同里的生活大都和舒适的田园风光无关。多户人家拥挤地住在一起。许多房子没有自来水和卫生设施,因此要在房间过道里用木盆洗衣服,上卫生间要去公共厕所。冬天的生活特别艰难,因为这些房子既缺少保温材料,也没有中央供暖。

  但今天的人们显然又在寻找古老的北京,因为在过去几年里,人们对现代化的热情一直在减少。随着中国首都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在新千年的头几年里;胡同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例如,市政府在2003年注销了66个地名,其中63个是胡同。目前,专家、文物保护者和历史学家的呼吁得到重视,旧城区已经划定了33个保护区。

  整个城市的大量胡同区成为富人喜爱的居住地。目前,修复好的或根据古典式样新建的但带有地热采暖和地下车库的院落,成为许多人的梦想。当然,这些奢侈项目失去了原来四合院的活力和纯朴。

  此外,它们还把胡同的地价推涨到难以想像的高度,强大的诱惑导致原来的住户被迫外迁。但文物保护规定、严格的建筑法规及许多中国人提高了热爱自己文化的觉悟,这些都憎加了北京不会完全丢失自己独特面貌的希望。(作者 科琳娜·施拉特)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8-8-6 22: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不明白了,把胡同都拆绝了,电影,电视剧,宣传片去哪找景。奥运人家......不是百姓吧。[em0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9-22 03:54 , Processed in 1.117625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