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N( G8 e Q1 h' ]- d* T
立冬之日,天气渐寒,老北京的味道是否因此又要淡一些?有媒体记者曾经这样报道:“我随着胡同的纹理,走进了另外一个北京,它们看起来破旧,但它却有北京的年轮、文脉和记忆。但是就在我找到北京的时候,北京却在消失。没有了年轮和纹理的北京还是北京吗?”
: v6 s" ~: g0 }7 l
1 f( d* l: N; v+ g7 R; q; B& |0 g + Y8 u" d/ [" U! o: b$ ~5 f {$ {7 }
拆迁别把咱古城之魂拆没了
# T2 q* k0 q, P 苏叔阳(剧作家)作为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城,北京的原有建筑风格和布局与它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拆迁和城市改造不能拆掉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千万别把咱们古城之魂拆没了。 * o4 B5 _ ?, T' x5 ?& ?
8 F: J1 ]2 l# q% E) ]4 w7 u
现场说话:北京的味道在胡同里,在胡同里的普通老百姓身上,胡同没了,老百姓出城了,味道自然就淡了!剩下的胡同在拆之前真得好好琢磨琢磨了,把北京的特色弄没了,可就不好往回找了! # J& K7 b9 N0 B
$ o# H( R. }- Q# {4 l 温情少了 ( k/ _& f1 L. v& L
赵大年(北京作家)我的女儿出生在西单,她从国外回来后却找不到自己的出生地了。西单的建筑标志如西单剧场、“又一顺”、长安戏院等都拆了。“老北京”都不认识北京了,更别说“新北京”了!著名作家梁实秋在台湾的几十年一直思念故土。当有朋友告诉他北京现在到处是高楼时,梁先生说:要是没了豆汁和冰糖葫芦,那还算是北京吗!北京的特色不在高楼大厦,外国人到北京他不看你的高楼,他要玩胡同。 ! c2 \! m7 S s' n! L0 e ^) D9 O% R
在北京和世界大都市接轨中,京味文化和特色建筑一块损失很多。我过去住四合院,后来搬上了楼。四合院里居民亲如一家,搬煤、搬大白菜、送病人,不分你我一块干。
2 ?, l7 M2 P7 U) ~$ y* T# V
5 |1 R" Y0 s' x p3 R* g 民风变“薄”了 * k" p$ x( g6 ]4 ]* H9 c5 m+ D. k
阎肃(北京作家)我在北京生活了50多年,一个真切的感受就是北京民风的淳厚。北京人待人透着的那股亲切、热情、纯朴劲儿,真让人感动。你要向道儿上碰着的老大爷、老大妈们问个路,他能给你说个底儿掉,生怕你找不着。这些年,北京的民风慢慢变“薄”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那么亲近了。现在的人,你在路上不小心蹭了他车一下,他下来就是大骂甚至报以老拳。“人艺”的剧目中,“北京的尘土味”也少了许多……
$ J7 C8 }( q8 h" @3 s9 q- I * ~7 m7 H* t: U1 W" H6 o
隆福寺食品店售货员现在小吃街净是外地人,这不是笑话吗?北京传统小吃外地人搞,能不走味儿吗?
$ S6 H0 \8 h9 H. x" E2 ]5 @
# p/ `6 E+ m3 v$ u4 V) Z( k" ] 北京小吃串味儿了
T" C( x0 ]) o1 E& _* O5 @1 A, V
$ s# f7 g/ Y5 V: ^+ g% p* A# N 李凤祥(原本报副总编辑)老舍的夫人胡青说过:看他是不是地道的北京人,就看他是不是能喝下去豆汁儿。可见北京人和京味小吃的关系。近年来川鲁粤沪各菜系大举进京,各国洋大餐也纷纷抢滩,北京人可谓口福不浅,可我还是偏爱京味小吃。可惜除了过年的庙会上,京味小吃已不好找了!
7 d3 O: A: I5 s X! F; ?' T( }% l: ~ 《辽沈晚报》老总要吃卤煮火烧,去了东安市场。结果他回来直摇头:唉,不是那个味了!”许多海外老北京回来寻梦,到处找京味小吃,在他们心中,京味小吃是北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京味小吃的消失,大约是因为不赚钱吧?真希望京味小吃能杀它个回马枪,再造辉煌,因为它是京味文化的重要组成!
3 c/ E6 z" h6 D9 c$ |
0 l3 w3 h8 u/ @, W% m屋是味,城是道,合为“味道” 7 v& W7 C; E* @; f2 a% W
8 A3 R. H% V9 X8 U" Z X2 d1 r( z# a 德性浅了,味道自然淡了 . B8 A8 m! A7 C0 n* C
梁秉堃(北京人艺编剧)我想到儿时的经历,常常在自家的大门口玩耍遇到有客人来访—不论是不是找我家的,都会主动为对方照看自行车,一直等到客人离开为止。北京人历来讲斯文、讲规矩、讲秩序、讲礼貌,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是“助人为乐”不离口。世间上的许多事物都在悄没声儿地、从数量到质量地变化着,当你发现的时候只能是大吃一惊后悔迟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