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 e, m6 J( {4 F0 y
《新京报》2006年1月9日A09版报道:“金融街四合院今年移建- 新址选定历代帝王庙东侧,用途可能为老字号或青年旅社”。报道全文如下:8 r' I7 L2 ~: d9 Y
( F* k4 [* D5 T4 d: ^
# e; n8 r1 d. W% z0 c. a
( M7 B- b) Y' H( m7 i- Z0 B8 l
* B7 l5 A d/ P% ~; d$ l. H s
“原本位于西城区金融街的9处四合院将被搬到该区的阜景文化街,组成新的四合院群。在政协西城区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西城区功能街区管委会副主任吴树明透露,目前9处四合院已经拆完,移建工作今年上半年开工。" d5 P: W# X+ s" a/ y, K7 Q: L
+ L7 D& V& v/ x+ A9 t/ k
5 ?. s9 `! c/ B; u
7 t8 s1 G9 a1 s0 A
吴树明说,新的四合院群的具体用途还没有确定,有可能用作老字号餐饮或青年旅行社。
0 B/ Z( m" m/ z" l4 C
: u" R8 y+ r! n; W7 S
& o, s# g, N7 }# u9 G: @
5 y4 h) J3 J; t) n4 A. ]3 f
吴树明介绍,此举是为了体现金融街功能的完整性,同时也为阜景文化街(文保区)增添新的文化景观。移建采取“原拆原建”的原则,把从原来的院落上拆下的砖瓦进行编号、保存,然后全部运到新址,按照原样进行重建。
+ C$ ]9 V* R0 l, Y- d
! R% P$ `( |0 x# C+ C# s; w! m
2 x6 b! I; G# r, g
5 `( K1 y" B6 e( a+ e2 Q
这9处四合院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原来位于阜内大街和太平桥大街交叉口西南角一带。四合院的新址选在阜景文化街历代帝王庙东侧的孟端45号,目前该地已经平场完毕,今年上半年即可动工。”(亦可链接以下网址获取原文:http://news.thebeijingnews.com/0192/2006/0109/014@153606.htm)' y3 L7 ?; m6 v. s4 f) j
. n" q" e6 L% M2 C# m5 ?
7 P, t7 N5 h5 t) Z' z
9 e3 D1 D( S x( W* N0 @
这篇报道令人疑窦丛生,最先的疑问是:历代帝王庙位于阜成门内大街131号、阜城门内大街北侧,孟端胡同45号在它的西南方向大约一公里处,它们怎么会挨着呢?既然它们根本不在一处,这九处院落到底是往哪儿搬呢?7 R. {1 H3 t6 q: y; ~
9 x7 s4 W1 ]% q* U2 {$ S) w
A' k+ Y4 |9 O
0 w i- n; c k- \& u
9 v+ r5 `' E9 s3 i
- w/ M% Y1 l3 W7 g
% z# B; e1 T8 `4 T. t
假定一:迁建到历代帝王庙的东侧。
4 g, z: b: L- u) p
- p% }( K( G. J2 Z; `5 Y
5 W7 `. e2 B9 d& Q" r8 x1 `) J
9 C5 i( F Y' S9 q+ G9 m8 d
据上述报道说:“这9处四合院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原来位于阜内大街和太平桥大街交叉口西南角一带。”翻开地图看看,所谓的“阜景文化街(文保区)”就是阜成门到景山一线,这些院子原本就在“阜景文化街”的南侧,历代帝王庙实际上就在离这儿很近的马路对面,所以说,要是将这九个院子迁到历代帝王庙的东侧,等于就是搬到马路对面。于是从中可以读到未来“阜景文化街(文保区)”的含义,就是路北才算文化街(文保区),路南就不是,九个院子好好地呆在路南就得搬走,非得到了路北才算文化街(文保区)的一部分,这叫什么逻辑?看来“为阜景文化街(文保区)增添新的文化景观”是假,为金融街获取建设用地是真,而这些需要迁建的九个院子大约是因为有保护价值才得以被安排迁建,它们原本就在“阜景文化街(文保区)”,还不得不被搬家,可见所谓的“阜景文化街”不过是人工盆景点缀罢了。所以我怀疑这九处需要迁建的的四合院“位于阜内大街和太平桥大街交叉口西南角一带”只是一个笔误,否则岂不是将决策者隐藏在迁建背后的不可告人的勾当彰显于天下?要知道,九处院落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米,仅市值就将近一亿元人民币。既然可以迁建,这些房屋必是通过拆迁补偿已经成为国有资产,迁建究竟是为国有资产增值还是贬值?主事者与开发商沆瀣一气,可怜这些代表着文明的四合院,沦落成为大笔资金流转的筹码,一拆一建之间,不知又有多少纳税人的钱四散而去,成就了开发商巍峨的楼宇和迁建的1万平米假古董。就算这九个院落将来会成为“老字号餐饮或青年旅社”,谁又能够承受得了如此高额的房屋成本?
3 r; |( I5 ]+ _
2 D/ Z6 Z# u0 X: _# m9 Y, ^
0 k0 r9 V* E" \3 z+ K; h
7 _/ I- H/ O) N$ {" n1 d" r7 c$ T
+ J& d/ c# E1 g: w7 a% C& F
0 x2 U: n1 ~6 n" y2 d- L6 Q# |
; ?6 k* D7 ?/ U# q$ D, M
假定二:迁往孟端胡同45号' _* ~& J3 \+ [) O# f7 Y/ _
: J) _9 u# v: @0 `% x
& Q: H; o4 G( d+ Y) ^) A, q
1 p+ V# H$ h+ f7 }3 G7 q
孟端胡同45号究竟是什么地方?在2004年11月30日之前,它是果郡王府的遗存部分。2 W; a! t( _5 I: @( ^
) u4 I3 r( e) H" I; O' z$ ^1 f' _; q
5 C# T q- u: d. {
: O4 Y# r# x- y1 _. x6 b
果郡王永荼的父亲是果亲王弘瞻,弘瞻本是雍正帝(胤祯)第六子,和乾隆皇帝(弘历)是兄弟。乾隆三年二月,果亲王胤礼去世,因没有子嗣,遂将弘瞻过继给果亲王胤礼并袭了果亲王爵位,而这位果亲王胤礼不是别人,是康熙帝第十七子。果郡王府与王府仓胡同的贝勒府都是康熙帝位下皇子的府邸,形制规模决非一般王府、公府可比。果郡王府的范围西至阜城门南顺城街,北至大盆胡同,东边的府夹道通往小盆胡同,整个王府占有孟端胡同路北六个门牌,路南还有一所四合院,共有一百五十间左右房屋,从乾隆二十八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果郡王家族一直在此居住。王府的大部分建筑在近些年逐步被拆毁,仅存的孟端胡同45号是一组三所大院,是果郡王府的建筑精华,专家对它的评价是“因其规模宏大、保存完整而成为北京目前现存的四合院中的上品。朱门绿廊、树高庭廓、雕梁画栋、青砖碧瓦、百年老树枝繁叶茂。”它处处彰显着皇家气派,决不是碎砖烂瓦堆积的旧房、危房。从2000年起,许多人士为了保住孟端胡同45号上下奔走呼号,2002年,孟端胡同45号院被文物主管部门确定为北京539个保留四合院中之一。2004年6月,西城区政府召开论证会,组织一些老学者进行论证,结果学者们签字,同意“易地迁建”,之后,开发商承诺将孟端胡同45号院迁建到历代帝王庙东边的一个工厂里。2004年11月30日夜,孟端胡同45号以“易地迁建保护”的名义被拆除,现场一片狼籍,遍地碎砖破瓦,被工人随意踩踏。2004年12月3日上午,清华大学75岁的建筑学教授陈志华先生冒着严寒赶到孟端胡同45号观看迁建现场,当工人用十字镐野蛮拆墙时,陈志华教授愤怒申斥,然而工人丝毫未予理睬,现场保安将陈教授拦在了工地围挡之外。不久,华新民女士亲眼目睹了推土机开进所谓的“迁建工地”。迁建,每块砖瓦都必须编号的“迁建”居然要借助推土机,发明推土机的人要是知道了,也会从坟墓中起身抗议的吧?这就是孟端胡同45号的一段简史,它的末日为“野蛮迁建”作了最好的注释,始作俑者原本应该为自己的野蛮行为讳莫如深才是,怎么会又计划着将需要迁建的、有保护价值的九处四合院迁到这块血腥的土地?所以我坚信这还是笔误,如若不然,既然孟端胡同45号所在地可以容纳需要保护的四合院,那当初拆掉原本在此的果郡王府遗存岂不是天大的阴谋?
$ q8 t/ L/ ]( b7 d$ d# f/ q/ m
6 a. a' N; M: F) A- Q D
" l) o2 G+ s4 f5 A
- y" g) R# `9 ~! l
& J, L/ B8 ?$ _+ K3 t5 G4 z0 a- A- o6 ?
$ W# L5 b5 J3 s0 X, _: z
; A4 ?5 I& i- X7 M" C2 n0 G F
堂堂一个区政府关于2006年工作计划的安排,区区几百字,却说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干什么、怎么干,实在令人丧气,他们吃着纳税人的供奉,花着纳税人的钱财,以政府的名义行不义之事,这样的官员,要他何用?更有甚者,位于西城区的完好四合院,市场价格至少达到每平方米1万元,拆掉孟端胡同45号至少让数千万的国有资产化作粉齑,这笔巨大的浪费是否应当足以让一些官员摘乌纱走人?真要算经济账,不单是这一笔,还有迁建的费用、迁建地的拆迁费用等等,古有“一将功成万骨枯”,今有“一仕政绩亿银散”,其中潜藏的各方利益又有多少,大概只有上帝知道。( Z; L. O; `) l3 e! `9 Y T
" A& m$ N! Z) ~! X z2 Y1 p, O
* {9 k- H6 u: P, {- d: f1 }
1 x" k$ t; t8 H0 }) l: c
: V( I! D$ R9 W3 k0 w# G
2 R4 T" P; m% i* ]3 ~1 ^: i0 m' y
2 d* Q4 V& e( W2 H" e, F
然而最可悲的还是孟端胡同45号的果郡王府,不是在2004年就允诺要迁建到历代帝王庙东边去的吗?现在这块地方大约是要归了原先“位于阜内大街和太平桥大街交叉口西南角一带”的九座四合院,可怜的果郡王府,你躲过了文革浩劫,却没有躲过这一次对北京城市建设传统文明全面否定的灭顶之灾,你的那些支离破碎的肢体在哪个角落里哭泣呢?承诺迁建却又没了下文的例子并非鲜见,1998年,菜市口大街南延遇到了北京城内仅存的过街楼-儒福里过街楼,宣武区政府当时承诺将过街楼易地迁建到陶然亭公园内,至今没有下文;平安大道施工期间,东四十条77号垂花门,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也曾有迁建的承诺,如今不是迁建而是尸骨未见;宣武区南横街11号粤东新馆、珠市口西大街28号开明戏院无一不有同样的命运。; o- z" u( E+ B) w: s, ^
$ l/ ?. W$ D" |9 P N1 N" R
' x5 j& E+ I4 l; F- M6 Z8 |$ T3 g
; x- ^5 Q5 L4 t1 g
8 K4 F* t+ R* M0 Q6 Y
( \/ l0 s" ~3 B7 `- g4 W- F0 x; O
2 G' _7 F9 d+ ~, U) E( p% d( X# A! H
2006年1月15日,王岐山市长先生在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的分组讨论时说:“我现在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城市安全上。” “城市很脆弱呀!” “我怕万一建了高楼,时间长了不知会不会出大事”。他担忧是因为他比普通的老百姓知道得更多吧,但是不知道他想过没有,城市的脆弱源于这个城市缺乏起码的城市建设道德,当这一代决策者决定要用全面否定北京几百年来形成的城市建设传统文明换取所谓的“新北京”形象的时候,所有参与决策和建设的人都被鼓励破除一切,只求政绩和利益,由此埋下的隐患不仅仅是城市安全的定时炸弹,还包括在人们心中造就的道德废墟。+ h5 e* o7 p" V( }
6 F" t9 j% F9 G+ {. N8 |1 B0 X
/ u! g6 g$ V2 g/ J" z
4 b) y% e/ E8 K
3 X3 D" ^7 R" P' t
' R2 X: E+ `0 E; g, @! O
1 W4 ~! _: f7 }5 L3 F
中国向来有“亡羊补牢,尤未为晚”一说,但是面对今天的北京,我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