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佃户的佃字 % d; d4 u9 I% |' u
衙还有争议
& e3 t9 n* [- k) T: [9 v) `8 P“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
0 ~& e& w: B0 w 老北京有句顺口溜儿: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我估计50岁往上的北京人不差嘛儿的都知
6 L0 k, y( y* g( w7 T
* c' P9 B* f6 I9 o6 {: R4 p
0 ]5 Z( e; c9 [8 I
/ F& t+ E- Y, E5 i | 道这句顺口溜儿。
/ m& l! M& S: _; R8 O7 C 车船店脚牙,这5个字,实际上说的是5个行当。不过,“车船店脚”好理解,这个“牙”字,一般人就不知所以然了。 * F3 k% Z& A; p; b6 A
什么叫“牙”呀?是的,我头几年,对这个“牙”字也琢磨不透,甚至闹了笑话,把它理解为口中之牙的牙行,也就是给人看牙病的牙医。 . ?( z* b/ s0 x* X$ `* S
我曾经看过一篇回忆旧京往事的文章,把车船店脚牙的“牙”,写成了“衙”,大概这位先生把“车船店脚牙”的“牙”,理解为衙门的“衙”了。
/ Z9 X6 |6 S( X$ U- v* w 照这位先生的理解倒也说得过去,因为老北京“车船店脚”,还有衙门口儿的“衙役”,也就是当差的,都属于“宰”人不眨眼,雁过拔毛的行当,自然,在老百姓的眼里,把他们纳入了“无罪也该杀”之列。 9 H( M/ u! b+ }7 ^4 {
当然,“该杀”不过是一种带着气儿的说辞。实际上这些行当别说“无罪”,就是有罪,谁也杀不了他们。 # S) o5 c5 S6 ?, w3 c @* Z
但是,这位先生说的车船店脚衙的“衙”,实在是理解错了。
) ?# D9 W2 M' ^9 R 老北京的那句顺口溜儿说的是车船店脚“牙”。这个“牙”,的确在老北京是一个行当,但它并不是修牙补牙的牙医,跟咱们嘴里的牙一点儿没关系。 * Y5 Z) U0 o! Z7 D5 P
什么是“牙” ' T& J! X: S; q" ~
“牙行”到底是一种什么行当呢?我查过不少资料,没有找到佐证。 1 d9 d5 Q6 W4 Z( ?- V
著名的民俗学者齐如山先生写过一本《北京三百六十行》的书,他把老北京的行当分门别类地归纳了三百六十种,因为过去有句老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 n8 R( E' I: s$ S/ P 但是齐先生几乎把旧京的行当搜罗尽了,也没有“牙行”。看来,“牙”如果算一种行当,在三百六十行里,属于漏网之“鱼”。 : M1 @5 E& I5 ^/ D k
八十多岁的老北京贾先生约我聊北京旧事,我跟他请教这个“牙”字,想不到他在老北京干的就是“牙”这一行当。
3 U7 j$ w$ E- P5 G! w w( e 我从贾老先生这儿了解到老北京“牙行”的一些内幕。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 Z# X7 N. |0 l3 S1 E" O
“牙”字何解 / _, g" |; i# W* O# b
牙行,究竟是一个什么行当呢?说白了就是为买卖双方撮合交易,然后从中抽头(提取佣金)的中间商,类似现在的中介。过去,人们也叫他“牙子”。 ; V. V: y7 z% @: }! ^& |- u. i
根据贾老先生的说法,“牙子”这个词儿,汉朝就有了。不知哪本史书上有此记载。中间商为什么叫“牙子”?目前还难以找到最权威的解释。
5 ~* @+ i/ q1 X2 ~# X2 I% D7 x 贾老先生认为之所以把中介称为“牙”,可能是一种形象的比喻,人们吃嚼谷儿离不开牙,就嘴和舌头而言,牙是谁也离不开谁的重要器官,也是中间的一道“门槛”。 7 l: D Y' `# D
这种解释听起来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认为从字义上还难以说得通,笔者希望有人能给予更恰当的解释。
: `. q/ y8 h0 H6 z7 W, ` 老北京的“牙行”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当。干这行的人得一手托两家。也就是先找“上家”,再找“下家”。“上家”一般是出品人,即生产者,“下家”是出售者或消费者。
) E# M3 f6 J7 [+ d/ G 所以,吃这碗饭的人得路子“野”,门子多,熟悉行情,了解市场,还要揣摸人的心理。
1 I7 V& [- g: }" F. o! D' H 比如赶上天津地区发大水了,“牙行”的人便会跑到上海、南京、武汉等地方,寻找生产搪瓷、毛巾、肥皂、牙膏的厂子。 8 V- R5 g( M. ]3 Y& y0 F5 ^
为什么呢?因为天津离北京近,那儿的地势低,北京的地势高,天津一发水,天津人一般都往北京跑,到北京避难,他们得用脸盆洗脸,用搪瓷缸子刷牙漱口,这类小商品肯定在市场上紧俏,当然小商小贩们不会放弃这种赚钱的机会,上哪儿趸货去?只有找“牙行”的人。 & G1 E0 F) `+ n9 o+ ^ q
“牙行”的人从南方找到货源,再转手给北京的小商小贩。通常他自己不去卖,只去中间说合的。 9 G0 w' _5 o) N0 D2 u9 x
最早的“牙”是“私牙” : o0 I, \2 }% U, W/ B
老北京的“牙商”最初都是“私牙”,也就是所谓的个体户。不过,那会儿的个体“牙商”,没有营业执照,也不用缴税。
/ L* x. e9 e4 [( V# I* } 由于“牙商”在买卖地的作用举足轻重,虽说还达不到有欺行霸市的势力,但是他可以在价位上玩猫儿腻,比如福建产茶,北京的茶商要找货源,得找“牙商”。“牙商”从福建茶农手里要“铁观音”乌龙,十斤是二两银子,经他之手给北京的茶商,也许十斤就变成了五两银子,他身不动膀不摇,十斤茶叶从中干赚三两银子。
1 Z, \) j6 j) M* Z' H: c2 n 当然茶商拿到市场上卖,还要加价,十斤茶叶,他也许能卖到六两或七两银子。
# q' L% z( ^0 A- W, M" { 您看“牙商”的利有多大吧。难怪老百姓对这一行当有“无罪也该杀”的解恨说法。可是恨归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还离不开“牙商”。 1 `( m8 E1 b( Z+ e$ G( ?
政府也看到了“牙商”们的暴利。这中间盘剥的利不能全都便宜了“牙商”呀,于是,从明朝开始,北京才有了“官牙”。 ! M& A# O0 `/ r3 p7 y! O2 b% N
明代以后的“官牙”
8 e8 f; ^' v- R# A% @ 所谓“官牙”,就是政府允许其吃这碗饭的“牙商”,换句话说,“官牙”手里有政府部门发的营业执照。 $ i8 P- W2 e- ^, x, i' K, j K
当时的营业执照其实就是一种营业凭证,这种凭证叫牙帖。为了避免“牙商”扰乱市场秩序,控制物价,明朝政府对京城的“牙商”实行了相对统一的归口管理,比如限制他们“串行”。 + F8 v# E, o! H% V; N {* e$ x
您是吃茶叶这碗饭的,只能当“茶叶牙子”,不能再到菜啦、肉啦这些行里刨食开“牙”。对政府来说,分行管理的最大好处是能监督他们纳税。 9 |* e8 o6 U) S7 ~8 Z) W
当时“牙行”的税相当高。每一行都有官员负责收税、评价、处理商人之间的摩擦碰撞等事由儿。
0 s& O0 p$ ]9 q* U# G, c- u' |* N- u: S: M 有了“官牙”以后,政府下令一律取消“私牙”,没有官方发的牙帖,谁也不许私下当“牙商”。 2 Y. w/ D& r# I `, D7 \. B" Z8 p% H/ {
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清朝的北京叫“京师”,京师专门有掌管“牙商”事务的官员,官位为正六品,相当于现在的副局级,官称是顺天府通判。 5 h! y+ H9 D( ?+ F4 B4 d/ X0 p
通判办公的地方在顺天府衙门,地址在今天的鼓楼东大街路北。 . j/ e7 p" K0 a" l0 F! a
通判的权力不小,他不但掌管京师各个行当的“牙商”,还根据行业情况,设置“牙商”的数目,向“牙商”颁发牙帖,不是光发,还要定期审核,类似现在的工商部门对企业的“年审”。此外,还要查禁“私牙”。 * o" Z# h; a1 h- H# ]& L( H0 e
“牙商”与龙帖 6 w& f# [3 F" T4 t- {$ Q
“牙商”申报牙帖要缴帖钱和税金。牙帖又叫官帖,老北京人俗称“龙帖”。 , M; c5 `/ |, i3 u- Z3 O6 v
清代的牙帖上写着名、色、埠等内容。“名”就是持有者的姓名,“色”是经营的种类,“埠”是买卖坐落何处。 ! L, H0 D- C4 n: A
政府有明令,严禁牙帖“朋充”,即多人合用一帖;也不许“越色”,即超越指定的经营种类;不许“移埠”,即到非指定场所去经营。
. w+ v, F1 B. A* J 老北京有牙帖的行当有粮行、菜行、果行、茶行、花行、布行、柴炭行、牧草行、房地、车船、拉脚等行。
* J( B0 T& m4 j; V' ] 牙帖有合帖和独帖之分。合帖可以经营某一类商品,如蔬菜、水果,独帖指只能经营某一类中的一种商品,如大白菜、心里美萝卜。
3 ]# T. r; U6 M+ o) K 以“牙商”从“私牙”到“官牙”的演变来看,到了清代,“牙商”实际已成为类似现在的批发商,最初的那种单靠“牙”(脑子和嘴)来从中牟利的情况已然变了,虽然他也是“中介”,但可以直接参与经营了。 ) C) J* ]1 N& Z5 V, t
“牙商”的历史演变 $ m# Z# i3 \% c0 A0 e2 P) S7 f" @. l
我曾看过这样的报道,说某老字号经营的某种商品,有当年皇上发的龙帖。拿着龙帖可以直接进宫。意思是这家老字号是如何有名,其经营的商品因有龙帖而身价倍增。
3 T' Y5 h8 q! ]$ E- k( J6 `3 S6 ] 其实,所谓的龙帖,就是牙帖。
) Y6 O, s! H+ g9 a5 b: _ 如上所述,龙帖只不过是营业凭证而已,也不是皇上发的。您琢磨呀,发一张营业凭证,还用皇上动手吗?
& ?! ~+ L. k) n$ _( e
8 D) i) k$ f9 B1 S % x& [9 F- |, N" ^9 _- T3 k3 o
( r- C% ]7 b! x O) o
& Z% V- ]+ {; T: z/ p | 0 s. {* _% y9 n, K/ P
+ r% U- b: t, R; z
/ M3 E+ N' V; g$ W" C% S. ` 明清商图
| 当然,给某一类商品发龙帖是有的,如老北京“天福号”的酱肘子就有龙帖,“桂馨斋”的酱菜也有龙帖,但这龙帖属于顺天府通判署发的“独帖”,即只准“天福号”经营酱肉,不能经营烤鸭。 $ I g% ^9 O3 K5 d& R& N
当然并不是因为“天福号”的酱肘子做得好,有名儿,官府才给他发龙帖。龙帖跟字号的有名没名、商品的好坏没有什么关系。 4 i; g+ K0 {5 [! x$ c( h6 O9 Q& y: @
不过,给宫里送货,持有龙帖倒是事实,因为皇上吃的东西不能马虎大意,经营者必须有合法的身份。但是每天送货都拿着龙帖又太麻烦,于是才有“腰牌”的说法。
; V! }2 a4 {' ?) k7 J) `: Q 民国时期的北京,顺天府改叫京兆地方,“牙商”由京兆尹负责掌管,直接隶属于当时北洋军阀执政的中央政府。
" I' ?" R# { x" W+ w! h 迁都南京以后,“牙商”由北平地方政府管理。随着“牙行”批发商的角色凸显,加之后来有了商会,“牙商”渐渐成了名副其实的批发商。
: k# H2 v# w9 @& t: m1 S$ F) V 到了北京解放以后,“牙商”已完全消失,人们对它的称谓也变了,因此年轻人说到这个“牙”字,往往不知其所以然了。
$ z7 j1 B0 ~: | “牙”没了,经纪人有了 . s) ~7 n8 r) c% m" Y- J/ C
“牙商”的出现,是老事年间商品流通和市场经济的产物。不过,明清两代政府对“牙商”的严格管理倒是有可借鉴之处。
f7 |% K2 s3 O" U; t- F 首先,老百姓虽然恨“牙商”,但生活中又离不开“牙商”。“牙商”的牟利手段比较多,下招儿比较狠,获利非常大,如果政府采取“杀”的办法,将其灭掉,肯定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老百姓不但受不了益,反倒会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 A' q7 X4 \1 V8 h4 d 当然政府要想灭掉这一行当也很难,因为它是在市场经济的土壤里生长出的“怪胎”,“灭”了它,它还会长。政府采取必要的手段,把它纳入自己的掌握之中,让它合法化,名正言顺地做自己的买卖,该纳税就纳税,该赚钱就让它赚钱。
8 ~8 n, {) {" ^; }# ^' D 这招儿可谓一举两得。其次,在让“私牙”穿上合法的外衣,成为“官牙”以后,又通过严厉的手段制裁那些不穿合法外衣的“私牙”,这一手扶持、一手出拳打击的做法,让“私牙”没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条件。这招儿又从反面促使想吃这碗饭的“牙商”走正道儿。 . T# l- Q. P: i! z3 K: g" e9 t
实际上这种以疏导为主的管理方法,比那种一味地严厉打击,“堵”或“灭”的方法要有成效。 ) _( S5 U B K. I
由此联想到我们现在城市生活中的“怪胎”和“顽症”,比如“号贩子”、“黑车”、贴小广告的、卖假发票的等,这类当今社会“无罪也该杀”的行为,政府部门是否也应该对他们采取以疏导为主的管理方法呢?从某种意义上说,世上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
* x- d: n( u( ]/ j9 X' C 号贩子也好,黑车也罢,之所以能生存,肯定有需要。只要社会上有需要,他就难以“灭”掉,因此,光出重拳打,还不是除根儿的办法,必须得想疏导的主意。 ( j' ]% E6 G9 Y- Z- |8 `4 k
“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是句老话,老得已经掉了“牙”。现在看它早已成为历史。我们倒腾出这些过了景儿的京城老话,只不过是重温历史,寻找一些可以借鉴的东西而已。您可千万别拿它比照现在的这五种行当。 : n9 L: o1 u5 H6 P2 J; ^7 _
现如今京城的这些行当,已然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中非常规范了。 ! L& ~5 d; S8 ~3 l, e
(摘自《开眼》,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3月版,定价:26.00元)
0 a; X6 ^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