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照片引自老北京网论坛
* Z0 A* M+ {: k! Z J- K* t 《故宫匾额上的文字》
: n9 h0 |; Y- g% _9 A/ F- Y8 W陆元 : e: G. `0 w' ~# f% [
人们去故宫游览,会看到在每座宫门和宫殿的屋檐下,都悬挂着题写此门此殿名称的匾额(横书者为匾、直书者为额)。这些匾额,有用单一汉文题写的,有用满、汉二文题写的,个别还有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题写的。这些差异,都是反映时代变迁的历史遗痕。
1 W1 `2 I! H/ _& G/ a# `4 N' _ 讲述北京城市历史的名著《燕都丛考》引用《四友斋丛说》记述,明成祖建都北京时,“其宫殿牌额,皆朱孔阳笔”。朱孔阳是松江人,松江县今属上海市,他为明朝皇宫题写的匾额,当然是用汉文。
: ^$ y$ ?: ?, W( e: T) S/ M 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占北京,推翻了明朝统治。6月4日凌晨,李自成撤离北京,临行时放火烧毁了明朝皇宫,只有他在6月3日举行过登极典礼、当过一天皇帝的武英殿未被焚烧。因此到6月6日清军统帅多尔衮占领北京城后,就住在劫后仅存的武英殿里。史载,这年8月多尔衮下令修复乾清宫,以备迎接顺治皇帝由沈阳来北京时居住。而2个月后顺治皇帝来到北京时,乾清宫尚未修好,顺治皇帝只好也住进了武英殿。
! c: Y& S& a7 b, F 此后,定都北京的清朝,因忙于追击李自成残部、消灭南明政权、平定三藩之乱等一系列战争,历经顺治、康熙两朝数十年时间,才将被烧毁的皇宫陆续修复重建。所以,现在故宫各宫殿门前的说明牌上,多注有此宫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重建于清顺治或康熙年间的内容。 8 ?1 @# Y& U9 W C
清初的皇宫,除天安门、三大殿等处更换了新名,其余各宫门、宫殿多沿用明朝旧称,但匾额改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题写。这是因为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命人创制满文之前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曾以蒙古文为官方文字。后来的满文也是以蒙古文字母为基础创制的。
9 y# x. ]; i! u$ y 顺治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57年2月7日),顺治皇帝颁旨,“太庙牌匾停书蒙古字,只书满汉字”,此后,皇宫逐渐取消了匾额上的蒙古文字,但是也有例外。如故宫外西路区域的慈宁宫大门,匾额上保留至今的“慈宁门”三字,就是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题写的。因为慈宁宫是顺治皇帝母亲孝庄文皇后的寝宫,而孝庄是蒙古族人。
8 a R7 S7 E4 c 乾隆时期国力强盛,对皇宫进行了全面的修葺和增建。现在故宫所留满、汉二文的匾额,大部分是由乾隆皇帝题写的,一律是满文居右,汉文居左,旧称“满汉合璧”,因为汉文直行书写的格式,以右为先。
: X* g9 t) Z9 [( ^- \3 R. W 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溥仪的养母隆裕皇太后迫于“辛亥革命”的压力,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袁世凯代表民国与清室达成了《优待条件》,其中第三款规定:“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但是象征国家权力的皇宫南部三大殿等外朝部分,要移交给民国政府。《燕都丛考》记述:“保和殿……殿旁东为后左门,西为后右门,门各三间,南向。民国元年将此二门堵塞,由此以南归民国管理,由此以北归清帝居住”。继续居住在皇宫北部内廷部分的清室人员,只能由紫禁城四门之一的北门神武门出入。
3 J4 i- j/ _! r. N8 a' o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就任民国正式大总统的典礼,在故宫太和殿举行。为此,典礼处事先将已经移交民国政府管辖的故宫外朝部分的各处匾额,由清朝遗留的“满汉合璧”形式,改为用单一汉文书写,以示改朝换代。据说汉文题写者为前清翰林、曾任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监督(副校长)的著名书法家袁励准。至今中南海新华门悬挂的匾额“新华门”三字,也是由袁励准题写的。
# H3 n3 G9 [& w3 [$ Q由于继袁世凯之后的历任民国大总统,都与清朝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溥仪移居颐和园之事一直没有实现。1924年11月5日,发动“首都革命”控制了北京的冯玉祥,以溥仪曾于1917年7月1日借军阀张勋势力实行过复辟为由,宣布溥仪已丧失享受《优待条件》的资格,要求他“永远废除皇帝尊号,即日移出宫禁”,派兵将他赶出了故宫。此后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了故宫北半部,并于1925年10月10日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后来故宫北半部各处匾额上“满汉合璧”的状况,作为历史遗存,大多未予改动,一直保留至今。 , @ A+ o3 D1 ?: i; K
i7 O- p+ ^( Z3 w: i9 R
补充说明:
6 n% c5 y# r2 J) t1,汉文直行书写,自右开始,满文直行书写,自左开始。所以满汉合璧的文件,结尾落款日期都在中间,印玺也是盖在中间的。 % Q7 {3 N# f, C
2,满汉合璧匾额,多数是满文在右,以示领先。也有例外,例如6图正阳桥匾。
# ^7 `1 a( ] u/ G$ n6 M; F5 p3,满蒙汉三体合璧,多数是右起汉、满、蒙顺序,满文居中,以示领先,汉文居右第二位,蒙古文居左第三位。也有例外,例如3图慈宁宫门匾额,满文居中第一位,蒙古文居右第二位,汉文居左第三位。这是因为慈宁宫是顺治皇帝母后居所的缘故,母后是蒙古族。 ; y/ `" E9 I% K0 M8 k7 O# @
4,雍和宫、碧云寺的匾额都是满汉藏蒙四种文字,顺序也是右起为上,满文领先。因为清代的藏传佛教相当于国教,此四个民族皆信仰佛教,清代尊崇佛教,就是团结各族人民的用意,因为满族还有更早的萨满教。但是清代最为尊崇的是藏传佛教。
+ i+ O2 v1 U, q5,字体最多的碑碣,也许要算历代帝王庙门前的下马碑,6种文字题写“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是满、汉、蒙、回、藏、还有托忒文字。
. i* L8 Y- E/ \" S' L2 d* ~' ` F6,对于我和其他不识满文蒙古文的人们来说,可以观察区别: $ R5 F; C0 t5 z3 f) w
一、满文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建的,因此字形相似。呼和浩特的朋友告诉我,蒙古文特点是两旁伸出很多只“脚”,脚更多的就是蒙古文。而满文会向两旁伸出较长的脚,3图4图都很明显。
6 j/ O4 k" Y1 n二、满汉二体合璧,另一种当然是满文啦。一般没有汉与蒙古文二体合璧的匾额。但是蒙古族自治区、自治州例外啦,那里的机关门口都是蒙汉合璧的牌子,但是那和古建筑的匾额不是一回事。 % P$ V: v0 d+ ?) }
三、满蒙汉三体合璧,满文居中,多数是汉文居右第二位,但是前边说过,慈宁宫宫门例外。 - |: F5 m: {, i/ L' ?! v( Y* V
以上都不能算作定论,仅供参考和解闷看看。因为常有变例。比如正阳桥五牌楼,首都国门之紧要所在,为何破例让满文居左,我也不知道的。但是不远的大清门就是相反的顺序。 8 H$ s# W9 s5 O
兼答朗木网友《故宫匾额上的文字》
兼答朗木网友《故宫匾额上的文字》
兼答朗木网友《故宫匾额上的文字》
兼答朗木网友《故宫匾额上的文字》
兼答朗木网友《故宫匾额上的文字》
兼答朗木网友《故宫匾额上的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