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53|回复: 10

火判儿和冰灯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2-12 10: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x+ U$ P, a/ r' `# Z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旧时称作上元节也叫灯节、元宵节。灯节的到来,也就标志着过大年的庆祝活动的狂欢时刻的来临。俗称“闹元宵”,就是以“闹”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式的狂欢节。家家户户都会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吃元宵,挂花灯。街上会有各种行业的行会在街面上走会,表演各种技艺:有耍狮子、耍龙灯、耍幡、跑旱船、踩高跷、太平鼓等等,一拨接一拨的在主要街道上做行进表演。从上午到夜晚,整个北京城,包括四郊八乡处处是欢乐的人群,到处洋溢着喜庆欢乐的气氛。

# N% R3 e# `, a' k9 s8 V

老北京的商家铺户每到灯节的时候,都会制作各种彩灯,悬挂在自家店铺门前。当夜幕降临时,彩灯纷纷点燃,大街上流光溢彩人影婆娑,观灯的人流就像过狂欢节一样人潮涌动。还有的大商店挂出灯谜,店门前更是人头攒动,人声鼎沸。每当一个灯谜被猜中,商家就会送出一份礼品,人群中就会引起一阵喝彩声。可以说从年三十开始的欢庆活动,到这天进入了真正的高潮。

7 d' I$ H! I, A3 _

在点亮夜空的各种灯火之中,最特殊的莫过于火判儿和冰灯。

1 k. A# A& H! \- E( L" S" w

火判儿是一种用陶泥塑造成盘坐的中空人型,谓之“判儿”,即地藏庙中的判官。到灯节时,从泥人的后面点燃腹中的木柴,燃烧的烟火,会从泥人的口、鼻、眼、耳、肚脐等处冒出,最后泥人就成了一个四处冒火的火人,这就叫火判儿。

) u0 k- G4 X _

我小时候,曾在后门桥的火神庙和北海公园天王殿前看过两次火判儿。

. U% ~! c* D# u8 v3 d

记得第一次是在后门桥的火神庙里看火判儿,是我的大哥领我去的。到了庙前,首先吸引我的不是火判儿,而是庙门旁的一个大葫芦。原来在火神庙的南面,有一个酱菜园,门前有一个一人来高的木制红色大葫芦,以此作为店铺的标志。所以人们都管这家酱菜园叫“大葫芦“,他的本名到被淡忘了。解放后酱菜园关闭,改成了饭馆,叫合义斋,那里的炸灌肠儿很有名。

* N7 g2 N" C! g0 d

后门桥的火神庙,是个道教寺观。这个庙有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庙里的大殿坐北朝南,唯独庙门不是朝南,而是面向东开的,而且庙门里外还各有一座木牌楼。进了庙门的左侧,就是火神庙的大殿。大殿前是一个不小的广场,广场的南侧有钟鼓楼,钟鼓楼的南面是院墙。看来原来的庙门是朝南的,不知为什么后来就朝了东。据说这个火神庙,和前清皇宫的关系还十分密切,经常能有宫里的太监来进香朝拜。

. N1 k1 o" O1 m5 j7 f# J( k$ c: [

当时的火判儿就在大殿前的广场中。我们进去的时候,已经天黑了。当时火神庙两侧的店铺,都已经点燃了彩灯,整条鼓楼大街和地外大街灯火通明,到火神庙看火判儿的人更是摩肩接踵。我们哥儿俩挤进庙门来到广场时,火判儿已经点着,熊熊的烈火从火判儿的五官、肚脐眼儿向外喷吐着,靠得近的人们被火烤的纷纷向后退,在火判儿的四周形成一个很大的人圈。等我们从后院看完彩灯转出来时,火判儿已经被烧得通身火红,连加柴的道士,也不敢靠前了。整个广场,被火判儿的火焰照的通亮。出了庙门来到大街上,还能感觉到火判儿的光亮。

/ g ?3 s* Z& ~

和火判儿相对的是冰灯。那时的冰灯和现在龙庆峡的冰灯是无法相比的,但是在当时也算是一种奇巧的玩意儿,所以看冰灯也成了一大乐趣。

# ]* o1 j8 J% k

从火神庙出来向北走,过了烟袋斜街的东口,在洪吉纸店的北面不远处,有一个高台阶。高台阶的大门里面,就是冰灯的展览处。高台阶的大门里也是一家商户,是做什么买卖的,我就不记得了。

, S4 @9 Q. F: E* x" r$ Q2 _$ X

当时的冰灯,就有大约十来个,还有许多彩灯。冰灯的造型,有船形,有房屋,有宫灯还有小兔等等。里面点着蜡烛,显得晶莹剔透,十分漂亮。有一个乌龟形的冰灯,是模仿龟趺驮碑的样子,在晶莹剔透的乌龟身上,点着四支蜡烛,把个乌龟照的四处透亮,特别好看。

3 d, Z: P9 ?; ?; o8 Y( q9 a t$ d

冰灯虽然不多,式样也平常,可是由于“水火不相容”的俗语,使人们对冰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都想看看冰里点灯的稀罕事儿。所以看冰灯的人也是络绎不绝,有时能把不大的院门堵的水泄不通。高台阶两侧没有护栏,人多的时候时不时的会有人被挤下高台阶,发出一阵惊叫声。

3 a3 g$ T" N$ B4 {9 _- X. e

第二次看火判儿是在北海公园的天王殿前,时间大约在解放后不久。

3 i4 u- q5 `6 B S7 s9 K

北海的天王殿在北海的北岸,在静心斋的西面不远处。是一座道教庙宇,也叫须弥春。在山门的前面,有一个不小的庙台儿,四周有黄绿两色的琉璃砖砌成的花墙。南面有三个台阶的通道,直对着三个山门。火判儿就放在庙台儿中央,火判儿的个头比火神庙的要大得多。

# H4 z U4 v2 r

我们去的时候,火判儿还没有点燃,于是我们几个小伙伴,就先去了小西天。等天黑了以后,我们跑回天王殿的时候,火判儿已经点着。熊熊的烈火,从火判儿的眼鼻口各处向外喷冒着,护墙上爬满了看火判儿的人。我们个子小,正好每人把住一个花墙的砖孔向里看火判儿。就是这样,火判儿发出的热浪,还能让我们的脸感觉的到。那天北海公园除了有火判儿以外,还有花灯和烟火。隔着北海的湖面,看到漪澜堂走廊上一片通明,挂满了各种花灯。北海的冰面上,还燃放大型烟火。

% ~" F6 M* G( L2 @, X& E: q3 C9 o: j9 L

我最近看到一篇讲什刹海庙宇的文章,说是平安大街上有个宛平县的城隍庙,那里的火判儿很有名。根据文章所说此庙“在嘉兴寺东面,距什刹海体校不远”,我想一定是在龙头井南口东面路北的那座庙。不过,在我记忆中,解放后庙里已经成了大杂院。庙门里面的第一进院子,成了“四民武术社”的练功场地,大殿里也被四民武术社占用了。这里的火判儿我没有看到过。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9-2-12 11: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发表于 2009-2-12 1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位真是老资格,

连大葫芦和烧火判都见过。我在1958年前后也在北海见过一次烧火判。还吃过合义斋的灌肠,但是以前不知道合义斋就是大葫芦。

$ Z9 r9 a6 _) M0 ?6 _8 S


发表于 2009-2-12 12: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补个合义斋
发表于 2009-2-12 13: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回复老盘子
补个合义斋,补个梅府餐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533141_14787979.gif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 d3 D- ]* Z8 h2 w, J

好像白色门头那个就是合义斋。后边是火神庙。左边那个破烟囱印象深刻,因为上边有一个铁套,不知道干什么用的。

# n _! `6 i, v; i6 _% p

1961年左右,家住白米斜街,出东口,往北走过古玩店,在后门桥南侧往西,走一溜河沿,过银锭桥,走后海南沿,进大翔凤胡同,在大翔凤胡同小学上学,现在小学是梅府餐馆。

# J S0 X3 f7 L& V6 n; l

 



发表于 2009-2-12 15: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着老先生们这么说话儿,感觉真好!!
发表于 2009-2-12 16: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草长鹰飞)感觉真好,那就再说几句

小时候看到的空间,觉得很大,长大了,再去看,没有印象里那么大了。

% ]; R2 f' d, @; O8 {! r6 o2 h- @9 u

1961年前后,家住白米斜街,张之洞府对门的大照壁旁边的小院里,觉得张之洞府门口八字墙之间的场地很大,简直是个小广场,经常在那里玩,放鞭炮,官兵捉贼,红绿灯,等等。那时觉得白米斜街又宽又长,现在看看,街头增加了很多小房子,停着汽车,狭窄拥挤。

. K; l% K3 J6 h* m5 L: [* L$ n

那时,东口有个麻刀铺,院里堆放着几个新的黑漆大棺材,好不吓人。

7 A! A" n# ]* e ?, V8 p- s

西口现在的23号,是溥仪儿时住的长春宫总管张谦和的宅子,就是电影里满院子追小溥仪那个人,好像是朱旭演的。1946年,文绣与北平行辕主任李宗仁部下的刘副官结婚,在23号张家租了3间南房居住。刘副官退伍用积蓄买了8辆三轮车,开了车场,运输货物,自己也拉车,三轮车存在地安门的棺材铺,棺材铺是乾隆弟弟和亲王的后人恒字辈的四爷开的。四爷住在恭俭胡同,我见过。

% U6 ?- T: I( e( J$ [

西口有个冰窖胡同,现在叫白米北巷,住着常家,是我同学。老爷爷养着半院子鸽子,公家提供粮食,任务是每年国庆节游行,要提供鸽子拿去放飞。

% e" w3 t9 p4 L+ W

以上说的那些人,都是旗人或官人或宫里人,因为老年间北京内城就是旗人的地盘。

/ P) {) M# M( h' k% P9 z0 m: L4 {

有人说,谁怀旧,谁就是老了,难怪鲁迅要写《朝华夕拾》,然而鲁迅那时并不老了。

4 v+ L. _4 T. V

还有,我的同院子住着傅作义起义的部下,当了工人。院子里还有二对长长的轿杆,因为有一家以前是轿夫,轿子没了,轿杆舍不得遗弃,但是也没有什么用,立在东厕的墙头。

" q% B: n: `- l1 B" j

院子里还有回民,每个月,一个穷苦老太太来,找那家回民要“捏捏钱”。后来知道,《可兰经》规定,有能力的人必须帮助穷苦人,支付“捏捏钱”,5分钱也可以,不给,不可以。

0 U x. ~ y1 Q+ u- f$ Y# B7 q3 G

这就是我的微型的《朝华夕拾》。

发表于 2009-2-12 21: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跟陆老师就是长知识。学习了
发表于 2009-2-12 21: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小小的我)补充恭亲王府冰窖

老师就不敢乱当啦,因为不差钱嘛。但是微型的《朝花夕拾》有人爱看,也很高兴。

% E2 }9 Y6 l S3 T

补充一个:白米北巷,旧称冰窖胡同,有资料说是恭亲王府的“府窖”,从什刹海取冰。

- r3 R( c' r, c1 e* h$ {% B$ |

以前大约对着冰窖胡同南口的白米斜街一处墙根,有一个“泰山石敢当”,字迹清晰,现在也没有了。

$ x x. P3 G: u2 Y7 _

白米斜街有一个岔道,叫“乐春坊”,以前叫羊圈胡同,1961年,有一个人家,养了几只奶山羊,脖子底下有一对“耳垂”似的东西,吃纸,现在想想,纸也是草做的吧?

' n* v& f8 Q+ [

上次去爆肚张,特意去了白米斜街,遇见了老邻居,这位先生就是轿夫的后代,居然他还认得我,但是我已经认不出他了。

5 Z: n4 b9 Q6 X) D) C

 




发表于 2009-2-13 09: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主帖根帖都不错。可是……可是为什么要烧火判?
发表于 2009-2-17 15: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今的元宵节都上班,没法狂欢了都~~也看不到很多好看的灯笼~~~

% Q8 [) \, Y% E$ |: a W

“有人说,谁怀旧,谁就是老了”,常怀旧。。。我也老了。。。

4 W( j3 c) G* _) j, J/ x# A( i. U

我也想亲眼看看“火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2 02:04 , Processed in 1.348141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