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路丁

[原创]印象总在记忆中——长安街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楼主| 发表于 2009-9-8 2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怪哉!我已在三个网站上看到了我的文章成了别人的原创!更有甚者,“长安街”整版,连同朋友们的跟帖,一字不差、一帖不落,全载,只是名字都不一样了!!

. E. ^8 {# I" k+ N+ ^1 U

 

' T( X* q: A$ Y# Q- b

易房网、皇城根儿(走17)、北京论坛。

6 j4 i2 ~$ b$ h3 A

 

7 x& G+ t, ^9 j( z

继续发帖?继续抄袭?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9-9-20 23: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旧刑部街在我的记忆里一点儿都没有~~~~许是拆迁时我还小,不记事儿,从一些书中偶尔见到一鳞半角的,路兄的回忆很感人,

& W) F; z( Z# v* u& |( s% M0 k. q

昨天说到,杨家是住10号,我说11号是错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22: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t* o f, \4 x* v, j

                印象总在记忆中——长安街(旧刑部街3)


8 o* M' m" _9 `

      一条长长的辫子,大大的眼睛,笑起来俩酒窝。从我记事起,对桃姨就是这样的印象。南方人带小孩子,用一块四方的小垫子,四角各有一条带子,把孩子兜在背上,带子在胸前一系,手上的活儿都能干,孩子也舒服。我的幼儿时期就是在桃姨温暖的背上度过的。

8 e4 i! ]" M K+ ?6 X" q

      桃姨是广东人,直到前几年她去世时,也是只身一人。当时她是怎么来的北京,我全然不知,只是在爸妈和三叔的只言片语中知道,她很坎坷。桃姨会唱好听的歌、会讲有趣的故事,在我的成长中,她有很大的影响。

! y2 @/ E" _4 Y3 V

      我家搬到石驸马大街后,桃姨回了广州。我工作后,出差到广州总要去看她,听她讲我小时候的趣事,每每离开的时候,桃姨总要叮嘱一句:下次来,给我带一串北京的冰糖葫芦来。她还记得在旧刑部街时给我买冰糖葫芦。

8 Z6 @; X: R( p0 q* C! \

      冰糖葫芦儿,对北京人来说一点儿都不陌生,而且都知道它的味儿美在哪儿。用山楂、海棠、山药等果儿,用藤条逐个穿起来,把糖熬化了匀匀儿的蘸在外表,淡黄色透明晶状,酥脆酸甜不腻。在严冬里,红艳艳的,让人垂涎。

' {' T: p) s2 i% z1 Z; L& w

      那会儿北京的冬天,雪花飘飘、树披银妆的景色常见,“瑞雪兆丰年”的词句,在这会儿是祈盼,在那会儿是抒情。过年时候,坐在三叔儿书店的玻璃窗前,尽看见西单口儿拐进旧刑部街的人力车上坐着穿着富绰的人举着大大的风车,五彩的风轮迎着风转,还有长长的一串儿糖葫芦,在白雪的映照下更是耀眼,这串儿上少说也得有几十个山楂吧。桃姨说,一见到这景儿,我就会跑去找她。吵着要吃糖葫芦儿。桃姨就到旧刑部街口儿上,去买小串儿的,五、六个山楂一串儿。

" O+ y" {+ `% n, v9 }

      旧刑部街东口儿一直有家儿卖干果的小铺儿,虽年代的变迁,就是西单扩建了、长安街延伸了,它一直都在。只不过店面越来越大,由卖小干果到卖糕点、买酒品------,一直到现在的中国银行等建筑的出现它才消失了。桃姨说,那儿的冰糖葫芦是最好吃的。

2 Z' B& S' u6 _4 p+ G

      都说老北京当年最有名的是“吴大少的冰糖葫芦”这吴大少就是西城吴宅的大公子哥儿,喜欢吃冰糖葫芦,还喜欢自己做各种各样的糖葫芦送给亲朋好友吃。原料亲自选上乘的,山楂的个儿都几乎一般大,做工精致,花样新颖。后来居然买付挑子,让听差的上街卖,自己跟在后面吆喝,“葫芦来咳——冰糖儿的嘞”,完全是玩儿,售价还不及成本的一半儿。小孩儿们编顺口溜儿说:“半膘子,吴大少,卖糖葫芦是玩票”。后来吴家破落了,吴大少生活没了着落。有人出主意劝他卖糖葫芦,他就在旧刑部街口租了间门脸儿,开了个干果局子,主要卖冰糖葫芦儿。因为手艺好,生意特别红火,好多人还来学习,这吴大少糖葫芦就成了京城精品了。

1 p: n; N+ k9 a8 g/ O% b

      难怪呀,桃姨说那儿的糖葫芦是最好吃的,那家干果铺子还是不是原吴大少的,我也不清楚,但从小在旧刑部街东口儿吃的糖葫芦儿味道一直回味在嘴里。后来,长大了也买着吃,不象小时觉得那么香了。现在满大街都是糖葫芦,而且都是老北京糖葫芦,我不吃了。您想,不知从哪儿来的人,自个儿做些糖葫芦满大街卖,是老北京的么!

9 r1 E% w' } A4 n

     “燕市有名传巧制”,老北京的糖葫芦儿,吃过的人都能品出它特有的风味儿,尤其是吃过旧刑部街口儿的糖葫芦儿。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22: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跟张卖糖葫芦的图吧:)

8 C0 o1 |9 q! P3 a3 H4 e7 D i

 

1 @5 I, X4 r- {8 {" F3 f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22: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横窗瘦影在2009-9-20 22:33:00的发言:
路兄这些照片从哪儿淘来的?感觉老电车可比前门那儿的新电车中看多了~~~~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东西呀。
& K0 e0 ^: m! H! {$ ]$ g1 N

回老弟:是新华网。

% R1 D' C- t/ _" z6 |8 w8 l

            新前门那儿的一切只能叫玩意儿:))

发表于 2009-9-20 22: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路兄这些照片从哪儿淘来的?感觉老电车可比前门那儿的新电车中看多了~~~~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东西呀。
 楼主| 发表于 2009-9-21 0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横窗瘦影在2009-9-20 23:42:00的发言:
/ `0 t$ H: a7 P: ]8 ~# ~0 e4 @; Q

旧刑部街在我的记忆里一点儿都没有~~~~许是拆迁时我还小,不记事儿,从一些书中偶尔见到一鳞半角的,路兄的回忆很感人,

/ V p' n: B x+ O" X5 g

昨天说到,杨家是住10号,我说11号是错了。

5 A3 E; m( r2 |) v0 |( k6 u

谢谢老弟!我总推断是那小楼,拿不准,从我家过去隔一胡同,中间还有两间矮的土房,再过去点儿是西单剧场。

* A2 f1 Z" K: `8 x# B

唉,当时中间被拆掉的一大片我是没有一点印象了,只是脑子里还有模模糊糊的一张图------。

 楼主| 发表于 2009-9-21 00: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这理儿,既是印象就不做太详尽的考证了,“大方向不错就行”:)

; Z' @9 O% z- X5 H

那小楼也曾是当时西单剧场演出时大师们化妆的地方-----:)

发表于 2009-9-21 01: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找到的线索,“从旧刑部街进胡同三五步,长安大饭店就摆在眼前-----”

1 B! ~9 q* Q$ e

呵呵,有意思,就在咱老北京网站上《旧刑部街,奉天会馆赏冰灯》

. q" t; d' P% q8 w' _8 e% ~

作者李滨声,北京晚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1 0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进旧刑部街三五步,还是从旧刑部街进胡同三五步?若是后者,那我就确认是小楼了,因为小楼是在一个原是胡同的口上,,比街上其他的房子都退后一点儿。
发表于 2009-9-21 0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叫长安饭店,它总不会太小,也不会离长安街很远,旧刑部街又不是很长,总不会脱出这么一个范围,要想再具体,只好等有哪位熟悉的老人看到您的帖子,来做解答了。

4 P5 j+ a2 u; ^( {2 S% X: ?: ^

另外就是斑马版主手头资料丰富,或许他能给您找到答案~~~~

发表于 2009-9-17 00: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一在2009-9-13 20:18:00的发言:
, n+ d$ L! K. \" [ X* A f

 线路的变迁,公交公司应该有数,在网上看到过部分线路的变化记载

% f+ V3 i% F7 z+ C' J6 I. D) m

 据说正在建公交博物馆,公交公司的人说,一年半年就能建好开放

" d' B' y5 w/ I( P" F

 

8 [' B5 a J9 L3 `) c5 I

 我过去知道电车线路的时候,1路2路3路的总站都在动物园。长安街上东西向的电车,还真是没想到过,两张照片真不错。

) }% k& A3 E- i

 

1 i2 i* L; O8 s0 h1 ~

老弟说得是~~~~要有了公交博物馆,就能搞清楚了。

2 q6 Y L0 A, h; K6 v" D

长安街上东西向的噹噹车还有些记忆,可无轨真是想不起来了,如果路过天安门它怎么走呢?那儿的电线好像好久前就走地下了吧?

 楼主| 发表于 2009-9-17 2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i# @, d4 k, j' T9 q: w; r8 g) u) c

 

2 m9 k4 I5 s' T! u: H7 f

 

0 r" h9 ~2 u- t7 P% {' v, ^

 

! v4 ^% P* L9 R# U' C/ U

长安街西单往东段好像没有过无轨电车------。

发表于 2009-9-27 11: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你们几位有如此多的共同记忆,真是艳慕呀。
 楼主| 发表于 2009-9-27 23: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子屋在2009-9-27 11:16:00的发言:
看你们几位有如此多的共同记忆,真是艳慕呀。
6 m* J# A; ^9 G5 O

子屋:那天还问你师兄呢,这师妹哪儿去了:),来了好,窝窝头呢:))?

 楼主| 发表于 2009-10-4 19: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左边是报子街,右边是旧刑部街

4 o9 P' L! b6 g y" q$ H

 

. h. }& S s9 v


[& R) Y9 n0 C+ I/ E

 

 楼主| 发表于 2009-10-4 18: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1 ]5 P/ y0 f/ ]& k: r, |

     今天是大庆的日子,自然白天在家里看盛况,窗外,居然听着与电视里一样的长安街上传来的声音,不由感慨一番想当年------。晚上,走到东口儿,没想到仍戒严,再走到西口儿,想从麟阁路到长安街,可看看放花儿,没想到也戒严,原来都在长安街上看花儿,没这么严呐,真有点郁闷,没辙,就和志愿者街坊们聊会天儿,看看这空旷的长安街------。


, t& I# T- d. y% |$ t

             印象总在记忆中——长安街(旧刑部街——报子街4)


8 X$ b: O5 G2 | m% ]

      实际上到现在,长安街依旧是指的从东单到西单这一段,不信,您看看街道门牌,东有建国门内、外大街,西有复兴门内、外大街;再远,仍有它自己的街名。可是这天下第一街确实一直在延伸着,并不断的拓展,这其中有多少条胡同融进了这条街里,又有多少平房百姓离开了自己长久生活的地方,恐怕每个在这里生活过的人,站在这里,都会不由得回想起自己曾有过的一切。这样,就权且也把它当作是与长安街有关的部分了吧

$ R; s' x, U3 g' j7 r

旧时,从西单牌楼到现在的闹市口大街,北面是旧刑部街、南面是报子街。从闹市口大街到内城西城墙,北面是鹫峰寺街、南面是邱祖胡同。五十年代长安街向西的延伸,这四条胡同就都消失了。

( ~3 T* x3 c g% O+ K

报子街和旧刑部街是从西单口往西的两条平行的小街,两街之间全是挨的紧紧的平房,您想想,2500多间房呐,中间七穿八连的尽小胡同儿。

0 J8 f: r8 G& ~4 h1 b

     报子街和旧刑部街是风格儿完全不同的两条街,要说旧刑部街是达官贵人出入的地方,那报子街就聚显了人生百态。

: z5 l5 u2 o. |9 i

濒临西单路口,从报子街东往西,店铺林立,非常热闹。街东口就是记载的很多的同懋增纸行,这在当时的京城是赫赫有名的老字号。他的名气,除了老实本分的经营之外,也和历史上卷入了北洋政府教育部贩卖档案一事有关。

( b' C/ d5 W' L N8 }6 S9 d8 B

      1921年教育部经费紧张就把1916年因大库坍塌而保存在午门和端门门洞中的清朝内阁保存的档案卖掉换钱,竞争中,同懋增纸行以4000元购得,装了8000麻袋,拉了几天才拉完。连皇上的诏书、大臣的奏章、科考的考卷都在内。纸行挑出值钱的一块大洋一页卖掉,剩余的都造纸了。这咱只是从资料上看了,想想真什么时候都有腐败、那卖出去的页张,恐怕现在真是宝了------。

# s; W* h& G$ D/ y; |

      那同懋增纸行是一个二层小楼,五十年代还在呢。

' C7 C1 m! m1 g$ \3 L

      报子街里还有过两家老北京最有名的饭庄,聚贤堂和同和堂。那时的饭庄子才是真各有特色呢:聚贤堂拿手儿“炸响铃双汁”。烤好的小猪脆皮儿、回锅再炸、加甜咸勾汁双浇。西单东北角的天福号和聚贤堂是老交情,货紧就从天福号匀过点儿来,从来不断货。再加上三面儿有楼,还有新式戏台和演出,您想这买卖那能不红火吗?!

% q$ I2 [6 R# p& V- e

同和堂院落多,个个院落花木扶疏,别有一番景色。他的拿手菜是“天梯鸭掌”。用填鸭的鸭掌、用黄酒泡发、与火腿春笋一起抹上蜂蜜、再用海带丝扎起来、文火蒸透来吃,糯润适口。连末代状元刘春霖的小女婚礼都在这里举行,名声肯定也是大藻呐!

* F) C5 z& C! |5 R" @

      当然,这也都是在听老辈儿们说了,但就冲这俩饭庄儿,想着报子街历来也肯定冷清儿不了,何况还有些名人之辈陆陆续续的在这儿落居呢。

# ^- p* h0 O8 o9 U

      不能说现在了,街是早没了,听着馋食儿的这两道菜,哪儿吃去呢?!

$ @) V9 H5 e8 l7 q1 J% F! a4 c2 L+ T

       ------。

0 i& x7 X" [- l Y

      搬到石驸马大街后,在石驸马二小上学。那会儿,正好是一个政治风头儿,老师们都很紧张,也没什么心思管我们。西单在大拆马路,有个同学就住在报子街上,一天中午,踏进教室就神秘而炫耀的嚷:“猜我看见什么了?”,大家抬头看着他,“骷髅!”,女孩儿们给他个白眼儿,男孩儿们一拥而上,大侃忒侃。原来他在拆街的废墟中看到的,被他一脚踢到一个地洞里去了。我暗暗的记住了他说的地方,那会儿不知怎么会对这些感兴趣。放学早,我就顺石驸马后宅奔报子街去了。

0 Q8 S: g$ g8 m% k5 k6 M

      残墙碎瓦,街中心的房子还没有拆尽,那时没有掘土机,都是人工,拿着镐刨,做工的人还都忙着呢。我找到那个地方,果然有个地洞,有台阶下去。我下了台阶儿,洞口儿还亮,里面就黑了。

# n4 O: Q3 S6 k: [

我没有意识到已经是在地面下面了,摸索着往前走,一心想找到那个骷髅。前面有个拐弯儿,黑洞洞的,什么也看不见。隐约忽然听得有人说话的声音,我不敢走了,扭头往回跑,一脚踢了个什么,借着洞口的亮儿一看,就是个骷髅,肯定是被那同学踢进去的,我想。

! Q/ X) l6 _( {* n6 ?' |( W2 J# F) P6 S

      我出来了,又紧张又激动。

4 |& r9 K3 ~% M h% }

      在这一片拆倒的房屋之间,穿来穿去,竟发现有许多这样的地洞,有的仅是在地面儿上有一个洞下去。我第一次从报子街穿到了旧刑部街,但不知走的是什么胡同。找到三叔儿家,那会儿振贵儿还在,我讲给他听,他笑了,告诉我,那是人住家儿的地窖。

, B2 W& j8 G8 Y8 T4 F9 _7 W8 P- ?; {

      原来,老北京冬天的菜大多是大白菜、罗卜等类,天儿冷,上冻,平房四合院儿就挖些地窖储菜,地窖自然是和平房四合院配套的。好点的人家儿,地窖做得好——您看,那次说的南池子的一四合院地窖有九米宽呢;一般的人家儿也有在院儿里或屋儿里挖个洞子登梯子下去的。除了储菜,有人家也把一些物品藏在里面。

3 E5 v2 o3 M3 z9 J2 z* e# F. d( ?

      当时,振贵儿说完,一转脸儿,紧着跟我说:快回家去,以后别往那儿瞎跑。

: `' N' L0 B; r2 Z

天快黑了,街上车、马、人群,我还是在那废墟里穿穿绕绕回了家。

4 e' H9 g. q4 m0 f

     跟妈说了,妈说:再别去了,这几天那儿闹贼呢!

$ K7 A9 h* }: m$ E: T1 C

     第二天,我也没敢跟同学们说。

5 K }" W5 G( x9 F+ V5 Z

     ------。

. ]! F5 l3 {, D0 Q0 i- g# u

    这印象在记忆里刻的怎么那么深呢?

 楼主| 发表于 2009-10-4 19: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报子街东口的同懋增纸行

/ H2 V2 Y8 K2 S$ f

 

3 Y: n9 { Q2 T, p) v/ V


发表于 2009-10-12 11: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路兄写得真不错~~~~

# S# \2 s' \* _

这四条街我基本都没任何印象了,儿时只知道那地方住过一些有名有钱的人:)

! A% v# A" j% l* \& ^

图片也挺有意思的,那街口站着俩警察?岗亭上是不是还要有一个?呵呵--------有些好玩儿:)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4 12: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左慈戏曹在2009-10-14 5:46:00的发言:
( x7 ?! d% C+ u, |& G$ I

并非纠错。

* t o1 m6 i, K+ _, W

长安街现在是一个被泛化的地名,东到石景山西至通州都可以称为“长安街延线”。从严格的地名规范讲,长安街始终限定在东单路口至西单路口之间这一段。向西,至复兴门为“复兴门内大街”,至木樨地桥为“复兴门外大街”,至玉泉路口为“复兴路”,至首钢大门为“石景山路”。向东,至建国门为“建国门内大街”,至东三环路为“建国门外大街”,至西大望路为“建国路”,至八里桥为“京通快速路”。

. q) e4 w* P x4 Z: L @

谢谢朋友关注!我感觉您也是西单的老住户儿了:)。现在这一个“延线”、还有个“沿线”,把人给唬得够呛,房产商爱这么用。您说的完全正确,长安街始终就这一段儿。有张图我跟下边儿,可知原牌楼在哪儿,也就知道长安街原来并不长,最早先就是俩牌楼之间这一段儿。

- { z7 E } r- {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4 12: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年代西长安街西单牌楼工地

1 t4 F- t3 h* Y: L8 y

 

/ ]- e ?0 ?9 K: g3 a3 s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4 12: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年代东长安街东单牌楼

& Z$ q# A: H. U2 J1 w, ]7 h

 

; d8 ]$ o' o4 Z7 V, q! Y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4 12: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横窗瘦影在2009-10-12 11:36:00的发言:
3 {3 e2 s% J3 L% L9 B! u |

路兄写得真不错~~~~

& x5 p2 i/ B7 `: W

这四条街我基本都没任何印象了,儿时只知道那地方住过一些有名有钱的人:)

' |, T) _5 e% ^. W: r

图片也挺有意思的,那街口站着俩警察?岗亭上是不是还要有一个?呵呵--------有些好玩儿:)

1 g* F! c4 r2 @4 H1 H

老弟好!您没看见那岗楼上坐着一个!原来路窄,就像现在这样的单行线似的,记得说,旧刑部街是往西去的,报子街是往东去的。这会儿想想也挺逗的,那么窄的路,又是车、又是马、又是人,怎么走呢:),刚解放还有骆驼呢:))。这交通警不简单!说到交通警,就跟一张五十年代天安门的交通警,和现在比比:),那天还想着写天下第一警呢:)。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4 12: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50年天安门交通警

- J& ^$ S$ F7 z1 E$ ]

 

/ _/ q. C; H7 @- m- X, J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4 1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鸭子庙,好像说是太平桥那儿的一个关帝庙,那会儿关帝庙很多,具体就不清楚了:)。

7 }) _( E! `+ z6 W% @+ B

 

/ B& I7 N) j* z" c

不好意思,杨三儿朋友,我也就仅局限这些提供给您,很高兴与您交流,也希望能看到您的文字,咱们共享老北京的记忆!

$ k0 F% t7 k4 q. C6 C4 N ^

 

, b/ t" @+ |) p% \/ Z% R F

还有关于二龙路—二龙沟:):

; T) s0 v7 l4 _! s: \7 k- R

 

. p* g0 v% W4 Y% |& d3 O

 

" p7 F9 ^8 H/ P) E: M0 ~2 o6 Q/ L! V

      “说起北京的二龙路,老北京人没有不知道的。它地处长安街沿线,北达大木仓胡同西口,南到上岗胡同。虽然没有古庙、王府这些文物古迹留下来,但是它却有过令老北京人记忆犹新的一段“肮脏”历史。在过去,老北京人总爱说这样一句话:“被二龙坑的鬼跟上了!”意思是说遇上麻烦事了,甩都甩不掉。那二龙坑就是今天的著名街道二龙路。如果您有机会往西城区民族宫那边去,最好抽工夫去趟西边的二龙路看看,追思怀古。

  在老北京,凡是带“坑”的地名,全带水。二龙路也就是二龙坑的水形成,它和明朝的濠沟有关,明清时代,民族宫旁边的太平桥大街不是街,而是一条流着清水的壕沟。地势偏僻,树木葱郁,风景相当不错。壕沟从北至南直达南护城河。宁静的小巷中多为平房矮屋,也有几处轩敞的王府,如明代的武定侯、广宁伯等居住的府第,以及清代的顺承郡王府、德公府等,还有一些明代政府机关和专用场地,如巡按察院、提屯马察院,以及济州卫、藤牌营、养马营等。

  到了清末、民国时代,这里却成了“二龙山”。这山不是地壳拢起形成的自然山,也不是挖黄土堆成的山,而是倾卸垃圾脏土人工“造”出的垃圾山。这下可苦了住在附近的老百姓。路上行人和住户出门得“爬山”,回家得“越岭”。苍蝇满天乱飞,野狗遍地觅食,一片荒凉。到了晚上,没有路灯,黑黝黝的大山遮挡道路,那年月还有人管这儿叫“鬼门关”。鬼的传说加上这么一个黑洞洞不见人影的鬼地方,这里经常发生一些希奇古怪的事情,尤其是在九一八事变后的那几年。人说乱世出怪事啊!------”。

( \: P+ C& ~2 x% Y( i

 

- P) E' B" S! L R5 p7 D" J5 R; k

      后面就是闹鬼故事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4 13: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桥的问题:

: T8 S* {3 F A5 Q3 M5 A. B, @

文章:  西城区消失的古桥(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

9 z" j/ |* b f7 _% V; c

我摘其中一部分: 

8 t/ e" C1 [& _, ^1 a. }4 G

西沟(大明濠)上的古桥
    西沟是今赵登禹路北口、太平桥大街、佟麟阁路南一线,南北长约5公里的城市排水沟渠,元明清三代都在使用,到民国时称大明濠,1921年至1930年分段改暗沟,上边铺成碎石马路,称沟沿大街,1950年后修成平整的沥青马路。西沟因是在城区街巷中穿过,两岸居民众多,自然架设桥梁也多,而大部分桥梁没有名称,根据清宣统元年(1909)出版的《详细帝京舆图》所标注,横跨西沟上桥梁33座,由北向南依次是:
1.横桥。该桥在西直门内大街与赵登禹路北口的位置。明、清史籍都有记载,桥较小,不过结构比较规矩,当时桥木栏可能涂红大漆,也有人叫它红桥,因大多数沟上的桥是东西方向,横桥偏南北方向,所以叫横桥。今桥已埋入地下。
2.前公用胡同西口有一桥。
3.四格柏胡同西口,大臣巷东口有一桥。
4.宝禅寺西口,大角胡同东口有一桥。
5.后车胡同西口,翊教寺东口有一桥。
6.祖家街桥。祖家街在赵登禹路与平安大道交叉路口南。“祖家”指明朝末年参将祖大寿,后降清朝为汉军正黄旗总兵。因打仗功绩卓著,在京城赐地建宅院,地名称祖家街,清《乾隆京城全图》上就已有“祖家街”的地名。祖家的旧址就是今天的北京三中。祖家街桥就横跨在沟渠上。桥西是大桥胡同,祖大寿故宅;桥东是武王侯胡同,今改称西四北八条胡同。
7.太安侯胡同西口,为相胡同东口有一桥。
8.王贵桥。位于南位儿胡同西口(今西四北六条胡同),翠花街东口。
9.老石姐胡同明代称石老娘胡同,清代称呼演变成老石姐胡同,今称西四北五条胡同,胡同西口有一桥。
10.臭皮胡同,今称西四北四条胡同。胡同西口有一桥。
11.报子胡同,明代称箔子胡同,清代称雹子胡同,清末又改称报子胡同,今称西四北三条,胡同西口有一桥。
12.械粽胡同(今小绒线胡同)西口,回子营胡同东口有一桥。
13.驴肉胡同,1956年改称西四北头条胡同,胡同西口有一桥。
14.马市桥,也称马石桥。桥东西方向横跨在沟渠上,今阜成门内大街与赵登禹路的十字路处,明清两代的一座石桥。据清《日下旧闻考》一书记载:马石桥西北,有两处清军官员住地。而石桥以东是马、骆驼、牛羊的集市,曾经兴旺过一时。1930年将西沟填埋改暗水道,桥与暗水道连为一体,一并埋入地下,原桥的拱券仍未损坏。
15.羊肉胡同西口,六平胡同东口,有一桥。
16.能仁寺胡同西口有一桥。
17.麻线胡同东口有一桥。
18.兵马司胡同西口,顺承王府东南,有一桥。
19.安济桥。位于后泥湾胡同西口,桥下西沟水到了后泥湾胡同分流一支折向东流,经西斜街。过甘石桥,走东斜街入太液池(今中南海),明代称东沟。到清代《顺天府志》和《日下旧闻考》都提到这座年久失修的“安济桥”,“安济桥濒危,俗称舍命桥是也”。
20.前泥湾胡同西口,辘轳把胡同东口,有一桥。
21.十八半截胡同是条东西走向的胡同,这条胡同中有九条横胡同,从中间分成两半,成十八条短胡同,所以称十八半截胡同。胡同西口有一桥。
22.广宁伯街东口有一桥。
23.辟才胡同西口,集祉卫东口有一桥。
24.太平桥。位于今太平桥大街。原桥无名,明代时有一条小沟与西沟交汇处,有一桥。水沟旁有刑部大堂和大牢,水流经大牢墙外。到清代,无人清理水沟河道,水域面积慢慢加大,遂成弯弯曲曲的水坑,桥地处沟渠水坑之中,淤泥严重,这里成了“二龙坑”;刑部大牢中有的死囚尸体被扔到水坑里,这里又叫“鬼门关”。桥年久失修,名声欠佳,连抬死人出殡的人家也不愿过这桥,绕道避邪。1921年12月拆桥填沟,改建成大街,取名太平桥大街。
25.上岗桥位于太平桥南,上岗胡同附近。
26.刑部街中间有一桥。
27.报子街中间有一桥。
28.手帕胡同西口,茶院胡同东口,有一桥。
29.东铁匠胡同西口,西铁匠胡同东口,有一桥。
30.石驸马大街中间有一桥。
31.受水河胡同西口,东太平街东口,有一桥。
32.头发胡同西口,有一桥。
33.象房桥。宣武门西南城墙下有一水关。西沟的水从这里流出,入南护城河,象房桥就横跨在城内西沟上。城内沟东是大片象房,清代称“驯象所”,从南国(指缅甸、泰国、越南等国)购买、进贡送来的大象,圈养在象房里,每年夏秋季节大象成批出来到河边洗澡,有众多的人围观,场面颇为壮观。象房桥为石桥,出游的大象有时要过这座桥。

! D6 G& x0 F+ F e; ]4 C1 @ N) e. H

 

; U/ H) V+ g, r7 X) o9 Z

您说太平桥到石驸马桥是这段吗:)? 5 t o. i1 |6 J: b' a! J1 ~7 A F- F8 w0 K& C0 |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4 12: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杨三儿在2009-10-13 19:16:00的发言:
; m+ o8 Z- Y$ ~( J+ @' G

先生请了

9 c, S1 m4 r2 a0 I, Z, _5 A, P0 V

 

; D. d$ s F& d; C, r$ H

我就住在旧刑部街往西,沿沟沿北拐的二龙坑那,呵呵。当然现在这些地名早没了,连二龙路这个地名都快了。小时候一直说二龙路街道太南居委会,现在都统称金融街社区,金融街东扩的脚步越来越快,我们家这片老房子估计挺不到一零年带了

4 b, [( @. L6 F: w1 j r) E

 

) G9 k6 F; [3 L$ f) H

从google搜出这个论坛,原想找找二龙坑填坑建路的具体年份,没想到竟看到先生的文,也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事。我从小到出国一直在二龙路,确切地说一直没出过下岗胡同,呵呵,这名字我们街坊叫了几十年,谁也没觉得有什么,没想到到了现在竟然火起来了。我岁数不大,但自诩记性还行,您前文中提到的不少事我还有印象,不过只限于80年代,再早还没我呢,比如金三角附近的卖打字机的,我当初就是在那买的,还有天源酱园和中国银行地界儿买吃的的,说起这个,我爸一个朋友是当初这旁边开店卖空调的,他家就住在太平桥南大街的一个不通的小胡同里,就是当初银行宿舍院子旁边,口那还有一个高台阶小铺,好像叫华洁商店,胡同口另一边是一个小饭馆,里面的扬州炒饭是我吃过得最好吃的,呵呵,这些都已经是90年初的事了

! U8 \ ]0 F8 ^+ H/ _0 ^4 H, R

 

2 o+ d' T) k# i

先生之前写着,鹫峰寺街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卧佛寺街阿。先生说,鹫峰寺在百盛那,可我看这个论坛其他人的帖子说卧佛寺在现在长话大楼处。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是长话大楼,因为从我出生就有长话大楼了,可百盛那的平房似乎不像有有寺庙的痕迹,要是我错了,先生也别见怪。在论坛上似乎很少见到有我家周围的老人儿的,难得看到先生的帖子,真让我又说不出来的兴奋感。不知先生接下来准备往哪写,再往西就是复兴门了,小时候从民族宫到复兴门是我最熟悉的地方了,我记得大沙果胡同南通长安街的口有一个大花坛,每到夏天晚上全家乘凉,我总去吃那里的串红的蜜。还有旁边一家卖寿衣的,小时候一直以为念“涛”衣,知道是“寿”又说给我奶奶买一件穿了长寿,给我爸气的哭笑不得。复兴门桥再往西我就觉得是另外一个世界了,也就是说桥是我所熟知的世界的尽头。事实上也起如此,桥东边的马路都是柏油的,西面就变成水泥板的了,到了80年代末,改革开放都快十年了,我们去玉渊潭游泳,看到八一河南岸还都是玉米田,一个老农还放羊呢

' s! @; P% O$ A% \

 

) _- K) K6 |: E4 D: b: z3 h# P

我一直忘不了从太平桥穿到闹市口的小沙果胡同,闹市口的粮店副食店,成方街口卖瓜子花生的,二龙路商店,丁字胡同口墙根下的薄荷和磨盘,玉山居的散装啤酒,以及辟才胡同和南闹市口的柳树(或者槐树,这个实在记不清了)。前两天再往上买了一堆60到80年代的老地图,我的北京现在就被我丢在了那些个年代,而它已经把我忘了

, S( F5 T8 W( y* U

 

0 i: ]/ b- a- Q: m/ i

叨唠了一堆,还有点事跟先生聊聊,您能否找到些二龙路周边的照片,看您的帖子总能贴图,真厉害,呵呵。还有就是,先生可知当初金水河或者大明壕边的鸭子庙是哪?从老太平桥到石驸马桥之间是不是就没有别的过河桥了?

" j/ Q+ u9 ~" J g/ a5 e$ X" X2 W V

谢谢朋友啊!看了您的帖,我特别的感动!多少人梦魂牵绕老北京,自己生活过的地方,自己记忆中的生活,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把它忘记。

5 r Q% N" j$ J+ X

这里的故事太古老了,我们也就只能把自己经历的年代叙述,让后代知道、了解这里是老北京的------。我们也从前人那里知道,这里是老北京的------。这就是一部老北京的历史,也是老北京人的生活史。

/ [% u& b$ q) e" a2 ]

因为在这里生活得太久,印象就总是从记忆中跳出,没有顺序了,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了:)。从小我家是住在旧刑部街东口儿,紧靠着西单路口了,在这里我的生活时间不长,就搬到石驸马大街去了,在那儿过了一辈子。但从来的活动范围没有脱离这方圆之地,您说的地域也是我有印象的地方,看您的叙述,我也是感慨深深呐!

9 V. d, ] Y' H7 m/ w S

您说的几个问题,我在网上看过一些文字,提供给您,或许有些参考。

- H8 N* E8 H2 H1 u$ v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4 12: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篇文章叫“金融街”,里有一段: 1 b/ A- X7 Q! R/ G; |# \0 V

 “在现存东西方向的成方街南侧,曾有南北方向的小胡同藤牌营和大门巷,其南为东西向的卧佛寺街,这条街的西北端原有一座由九峰和尚建于唐代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的古庙,叫鹫峰寺,清代重修,因庙中供奉卧佛一尊,故改称卧佛寺街。此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尚存,当年我在藤牌营小学读书时,课余踢足球,有时把球踢进庙去,我们曾多次越墙寻球。无意中曾抚摸寺中残存的石碑,趴窗户看殿中的卧佛,只记得里边黑洞洞的有些怕人。现在这三条胡同的上边已盖起了百盛购物中心、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及长途电话楼。”

; J4 v+ Q7 g% ~, y

 

" i7 {! v% e5 n" x4 r8 F$ q8 S

这篇文字很详细记载了金融街的过去和现在,太长,我只取其中一段。卧佛在庙后面,因此我想这是一个范围。没有考证过:)。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4 12: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关大明濠的文字,不知对您有无用处: ( \0 G7 {1 ^, s; V3 ~' k4 g

 

5 _; y- g6 m1 Z% N

大明濠

2 S9 Y& N: _* \6 C4 O- F

  明、清城市水系的组成部分。原为元代的金水河。明代因金水河上游断流,河道逐渐演变成排水沟,俗称河漕,后易名为大明濠。北起西直门内的横桥,向南流经今赵登禹路、白塔寺路口、太平桥大街,折向东经今三十五中门前,再南折经民族饭店西侧,穿越今复兴门内大街,沿佟麟阁路走向,向南从宣武门以西的象房桥下(今新华社西侧),流入内城南城墙外的护城河,全长10余千米。濠上曾建北大桥、马市桥、厂桥、甘石桥、太平桥、象房桥等35座桥(据《燕都丛考》附图统计)。大明濠沿线留下许多与水有关的地名,有些地名沿用至今,如八道湾(鲁迅和周作人曾居此)、马市桥(今白塔寺路口)、太平桥、前泥洼、后泥洼、二龙坑(清郑亲王府在此,今名二龙路)、臭水河(今名受水河胡同)等。作为纵贯京城内城西部的排水干渠,大明濠一直沿用到民国初年。1921年开始明沟改暗沟工程,利用拆除皇城所得之砖(此类砖尺寸小于建筑城墙之大城砖,故有“二城砖”之称),砌筑大明濠暗沟。1930年工程完成,沿暗沟之上建成的马路统称为沟沿大街,后演变为佟麟阁路、赵登禹路、太平桥大街。


发表于 2009-10-13 19: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请了

# h2 A: @2 O4 z* o" b1 `

 

8 s2 Z0 _: ^4 g, b* @2 S# R& g

我就住在旧刑部街往西,沿沟沿北拐的二龙坑那,呵呵。当然现在这些地名早没了,连二龙路这个地名都快了。小时候一直说二龙路街道太南居委会,现在都统称金融街社区,金融街东扩的脚步越来越快,我们家这片老房子估计挺不到一零年带了

) c) {8 B# Y1 y$ F( u, o i

 

5 s {3 c1 Y! W

从google搜出这个论坛,原想找找二龙坑填坑建路的具体年份,没想到竟看到先生的文,也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事。我从小到出国一直在二龙路,确切地说一直没出过下岗胡同,呵呵,这名字我们街坊叫了几十年,谁也没觉得有什么,没想到到了现在竟然火起来了。我岁数不大,但自诩记性还行,您前文中提到的不少事我还有印象,不过只限于80年代,再早还没我呢,比如金三角附近的卖打字机的,我当初就是在那买的,还有天源酱园和中国银行地界儿买吃的的,说起这个,我爸一个朋友是当初这旁边开店卖空调的,他家就住在太平桥南大街的一个不通的小胡同里,就是当初银行宿舍院子旁边,口那还有一个高台阶小铺,好像叫华洁商店,胡同口另一边是一个小饭馆,里面的扬州炒饭是我吃过得最好吃的,呵呵,这些都已经是90年初的事了

1 `( ]+ L4 |6 b+ f% U

 

; o; b6 p' Y. H8 ~, l

先生之前写着,鹫峰寺街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卧佛寺街阿。先生说,鹫峰寺在百盛那,可我看这个论坛其他人的帖子说卧佛寺在现在长话大楼处。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是长话大楼,因为从我出生就有长话大楼了,可百盛那的平房似乎不像有有寺庙的痕迹,要是我错了,先生也别见怪。在论坛上似乎很少见到有我家周围的老人儿的,难得看到先生的帖子,真让我又说不出来的兴奋感。不知先生接下来准备往哪写,再往西就是复兴门了,小时候从民族宫到复兴门是我最熟悉的地方了,我记得大沙果胡同南通长安街的口有一个大花坛,每到夏天晚上全家乘凉,我总去吃那里的串红的蜜。还有旁边一家卖寿衣的,小时候一直以为念“涛”衣,知道是“寿”又说给我奶奶买一件穿了长寿,给我爸气的哭笑不得。复兴门桥再往西我就觉得是另外一个世界了,也就是说桥是我所熟知的世界的尽头。事实上也起如此,桥东边的马路都是柏油的,西面就变成水泥板的了,到了80年代末,改革开放都快十年了,我们去玉渊潭游泳,看到八一河南岸还都是玉米田,一个老农还放羊呢

, _0 A" ?! S" D0 [- D- B

 

$ G3 e0 o' f% a, h# x! E

我一直忘不了从太平桥穿到闹市口的小沙果胡同,闹市口的粮店副食店,成方街口卖瓜子花生的,二龙路商店,丁字胡同口墙根下的薄荷和磨盘,玉山居的散装啤酒,以及辟才胡同和南闹市口的柳树(或者槐树,这个实在记不清了)。前两天再往上买了一堆60到80年代的老地图,我的北京现在就被我丢在了那些个年代,而它已经把我忘了

. v8 `7 X( J. Q# @) c- k H

 

# _2 z3 D2 y, v! z

叨唠了一堆,还有点事跟先生聊聊,您能否找到些二龙路周边的照片,看您的帖子总能贴图,真厉害,呵呵。还有就是,先生可知当初金水河或者大明壕边的鸭子庙是哪?从老太平桥到石驸马桥之间是不是就没有别的过河桥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25 09:57 , Processed in 1.20167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