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14|回复: 18

请问各位内行人士,这种墓制形式是哪个朝代的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4-26 23: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今日在温州市区景山的一个山坡上发现一个古墓群,从坡底一直往上,一层一层,视线所及不下几十座。古墓均为横穴砖室券拱墓,墓室上方均未培筑坟丘,仅有少量泥土覆于上,墓门均在往山路一侧,用一层青砖砌成墙,墓门墙直接露于外,未加盖封土。目测一下,墓室高与宽均不到一米,深不超过三米,大致仅容放下一具棺木。有些墓是单独埋葬,有些则两三个甚至四个墓连一起。其中,很多墓的墓门已被人砸开,有些可见死者的骨骸,有些则空无一物。在墓群附近发现几块已被用作台阶的碑刻,碑文多漫灭不清,其中一块碑文可见“墓距所居之乡约六七里之语”,但不见明确纪年。此种墓葬形式在温州景山上比较多,并不局限于此一山坡,这种墓葬形式与当地常见的太师椅式的墓葬大不相同。请问各位内行人士,这种墓制形式是哪个朝代的?是否属于较为少见的墓制形式?谢谢!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7 1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能看出是什么年代的墓葬吗?
发表于 2009-4-27 08: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哦,普通民间墓葬吧。。。。葬式是地方特色。

发表于 2009-4-27 11: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普通晚清民间墓葬吧
 楼主| 发表于 2009-4-27 0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搜索了一下,在这座山上曾发现南宋非常盛行的夫妻合葬双穴墓,墓长2.7米,内室宽约1米,高约0.9米。没看到具体照片,不知道是不是就是这种墓。

1 s+ w$ }; `8 }% R( L

 

3 u0 f4 f$ I" s' H& Q( h9 a% I

 

) P6 b9 q5 p& m2 `( u

温州景山宋代古墓新发现:墓主官至武翼大夫

" K# m/ }! \% o/ f. J9 m


$ Q' G3 |6 ]& x) |4 S% [8 r2 a. n8 k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1日18:55 温州新闻网

7 }/ m7 ^0 L+ [$ F' C9 u! N+ ]


 温州新闻网3月11日消息:景山宋代古墓发掘工作昨结束,据了解,文物部门共发掘出了十余件陪葬品,墓主身份也已确定。

8 J6 U& M; E) R


6 d4 L' J/ m# R5 M8 P. P

  墓室里发现一支银簪

1 y8 }) l( \8 {) Z9 q

 

r/ z6 m2 F' S1 w! I& W) W* S- r

  经现场挖掘和考证,可初步肯定这座古墓是南宋非常盛行的夫妻合葬双穴墓,墓长2.7米,内室宽约1米,高约0.9米。继前天考古人员发掘出了铜镜、铜盆等青铜器后,昨天,考古人员又发现一支已折断的银簪。另外还有三四件瓷器、一面铜镜和一批铜钱。据考古人员介绍,陪葬品大多在女墓主的墓室内,男墓主的墓室里只有一面铜镜、一两件瓷器和一些铜钱,这是否说明当时的女性地位比较高或是该家族家道中落,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 O+ R8 ?& `) s% T @( M8 e* r) P" O


 

5 E: G& j$ L7 b# d! o

  墓主是宋朝官员

, ?7 f* D" s; j+ ?2 v$ k# H4 D

 

4 F3 O$ Z; S9 y/ @7 j$ U) I8 y

  昨天,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的考古人员对挖掘出的两块墓志进行了清洗,其中一块墓志上的字迹十分清晰。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副所长梁启华说,可见这是男墓主的墓志,根据墓志铭判断,这应该是宋朝武翼大夫赵淑仪夫妻俩的合葬墓。赵淑仪家世显赫,他娶了右武大夫仇天民的女儿为妻。他的妻子死于南宋绍兴年间,当时赵淑仪住在永嘉,将妻子葬于护国山。13年后,赵淑仪也死了,享年六十七岁,葬在了他妻子的旁边。而赵淑仪妻子的墓志十分模糊,难以分辨,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温州晚报林娜/文)

 楼主| 发表于 2009-4-27 0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在电视上看到广西一些地方的农村至今还盛行在山坡上建横穴墓,不过那不是砖室墓,而是在山坡上横着挖一个洞进去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4-27 00: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墓室内有骨骸,明显有被焚烧和翻动过的痕迹。
 楼主| 发表于 2009-4-27 0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在一起的四个墓室,因为所占位置太近,只照出三个。
 楼主| 发表于 2009-4-27 0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墓群附近一块石碑,上面可见“墓距所居之乡约六七里”字句。
发表于 2009-4-27 0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说,不过年代不像很久远,大概是清代的吧,墓中的尸骨好可爱啊
 楼主| 发表于 2009-4-27 00: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附近另一建筑工地的山坡上,估计是不久前被建筑施工者砸开的两个墓室。


 楼主| 发表于 2009-4-27 00: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成为上山台阶的碑刻。可否从这些碑刻风格上判断古墓群的年代。
 楼主| 发表于 2009-4-27 00: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个墓室也被焚烧和翻动过。
发表于 2009-4-27 0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8楼碑刻具体内容.
 楼主| 发表于 2009-4-27 0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个尚存骨骸的墓室。
 楼主| 发表于 2009-4-27 00: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座尚未被破坏的墓,很明显是双室连体墓。
 楼主| 发表于 2009-4-27 0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块碑刻中只有一块碑文保存较好,具体见5楼贴子,但因上有浮土,只看清“墓距所居之乡约六七里之语”一句,打算近期再过去带点水,把碑刻冲洗一下,再看看具体内容。

 楼主| 发表于 2009-4-27 00: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该古墓群中一个风格独特的墓,很象本地常见的太师椅式墓。
发表于 2011-3-29 21: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块碑,应该是墓地的界碑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16 21:53 , Processed in 1.194379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