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钟胡同" O% _+ |$ b$ ~3 ]' w I0 L5 L
铸钟胡同,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鼓楼西大街北侧。明代属日忠坊管界,清代属正黄旗辖区。 2 Z1 h' U/ c7 {+ A3 d
铸钟胡同,明代旧称铸钟厂,因设有铸造大钟的工厂而得名,现在钟楼上悬挂的大铜钟及大钟寺里的永乐大钟均出自此处。明末清初的学者孙承泽所著《春明梦余录》说,在他那个时代,铸钟厂尚有明代遗留的十几口大钟,高度达二丈余,横七竖八地倒在院子里。 / h! C7 A" G# K1 ~6 `5 ?/ @: |' z
明代钟楼最初悬挂的是一口大铁钟,因音色不好被替换下来,一直闲置在鼓楼后边,现存于大钟寺。相传,为钟楼铸造现在悬挂的这口大铜钟时,屡次未能成功,工匠们都面临杀头危险。工匠领班的女儿情急之下,投身熔炉,融入铜液,这才将大钟铸成,铸钟厂为纪念这位女子,建造了“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其实古代没有大型熔炉,铸造大型器物时,都是用许多小熔炉同时化铜,然后将铜液集中倾入铸造模型。传说虽然离奇,但娘娘庙确实存在,遗址就在铸钟胡同旁边的小黑虎胡同24号院,残存的大殿已于2000年前后拆除,拆下的木料直径将近1米。 + P; C3 h3 }: f6 J/ J
在清代,钟楼和鼓楼上撞钟击鼓的工作由銮仪卫(皇家仪仗队)的旗鼓手负责。每晚的一更和五更,都要击鼓撞钟各108响,这108响还要分为前后两节,每节54响,节奏是“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二更至四更,则是只撞钟,不击鼓。 , W* s( T0 ^4 T) x" X
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皇宫之后,仪仗队随之解散,钟楼和鼓楼上不再用钟鼓报时。此后,北京市政当局改为每天中午在宣武门和德胜门的城墙上鸣放大炮报时,称为“午炮”。
; Z/ o- u# E2 c9 n* s1 P2 @ 4 A& }4 S" W$ ?8 L% y# b
 3 m' }% q! `! j8 S7 g+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