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N2 ]( F) p 《西四北头条至北八条》此文原载2006年7月4日《法制晚报》
5 l7 {& x7 H' D" E+ ]中都郊外西刘村,大都闹市鸣玉坊,
D: s# b, {3 W) f* B旧时侯门深似海,今日民居觅沧桑,
- h/ }7 B Y& P# @2 e* ]西四北头条至八条这8个胡同,在元代和明代都属于鸣玉坊地域,在清代划归正红旗辖区。胡同西端的赵登禹路,本是元代引水入城的金水河河道,到明清演变为排泄污水的大明濠,至民国时期利用拆除皇城的城砖改建为地下排水暗沟,地上修筑的马路旧称北沟沿大街。胡同东端的西四北大街,在明清时称为大市街,十字路口处因有明代建造的四座牌楼而旧称“西四牌楼”,1954年为改善交通拆除牌楼后,路口改称“西四”。这8个胡同原来都有始自明代的老名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认为老名称陈腐落后不合时宜,遂按顺序排列改编为西四北头条至八条。这8个胡同现在是北京市25片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 7 u1 G/ V' I& w) ^2 C7 B5 c% Y
. h L8 J" `9 w- ~. x% k" N9 z" D7 R- O
西四北头条
9 J$ P! z# Q) L; ]金代乡村元代成为闹市
' U) S0 Y# p/ _3 m x" p4 _驴肉胡同住过权臣和珅 & A o( ^2 f* M4 e) D# l2 J: r
西四北头条一带,在金代是金中都郊外的西刘村,元代兴建大都城时被圈入城内。位于头条胡同南侧的弘慈广济寺,就是明朝僧人在金代的西刘村寺遗址上建造的。西四路口,元代称羊市角头,周边曾有多处牲畜市场,因此留下了马市大街、羊市大街、羊肉胡同等几处与牲畜相关的地名。这个路口在明代成为斩杀犯人的西市刑场,在清代成为皇帝出西直门前往西郊圆明园、颐和园的必经之地。现在路口那座新华书店使用的木结构转角小楼,就是慈禧太后为了前往颐和园过60岁生日,于1894年在皇宫西华门至颐和园沿途建造的“点景工程”之一。现在,新华书店的地下还有元代遗留的石砌排水暗沟。 2 Z0 Y) x% m7 n" i6 i9 q# o, J5 a
羊市大街(今阜成门内大街东段)往北的第一条胡同,旧称驴肉胡同,民国时改称礼路胡同,即现在的西四北头条。清代著名的贪官和珅,发迹之前就住在驴肉胡同。 ; U! {7 ?# K) ]+ f$ H
有人说和珅少年时家贫无赖,是给皇帝抬轿子的轿夫,其实和珅是正经的权贵子弟。和珅姓钮祜禄氏,属满洲八大姓之一,祖居长白山英额岭。他的曾祖父在清军入关时,因军功受封为可以世袭的正三品三等轻车都尉。他的父亲当过正二品福建副都统,相当于省军区副司令。他的家族隶属正红旗,因此居住在正红旗辖区内的驴肉胡同。
X9 O$ Y% m3 Z和珅10岁时被选入咸安宫官学读书。咸安宫官学是设在紫禁城西华门内的贵族子弟学校,主修满汉蒙藏语言、经史典籍、骑射火枪等课程。和珅18岁娶户部侍郎英廉孙女为妻,19岁因父亡承袭轻车都尉世职,23岁任正五品三等侍卫,选进黏竿处当差。黏竿处的职责是在皇帝游猎时协助捕鱼捉鸟,皇帝出行时随从贴身护卫。和珅正是在护卫乾隆皇帝出行时,因引经据典回答提问应对得体,受到乾隆赏识,不到十年即窜升至一品大员。
1 ]0 Y; N6 F5 I; u乾隆皇帝将女儿和孝公主赐婚给和珅之子后,又将和珅的旗籍由正红旗抬入正黄旗,此后和珅离开了驴肉胡同,在正黄旗辖区内的什刹海西岸明代供用厂旧址上建造了新的府邸,即现在的恭王府。 + X) Y; I; \7 Q- e
/ K o/ J9 ^- a) G; Y+ ~0 j5 L$ A/ {& P- Y b- J* m2 \
西四北二条
1 w, {) M. D/ J皇帝黩武爱操练 ' |; x; H& Y! D
悍将得宠捞金银
0 d% V+ P( u' q. j7 N- m j西四北二条,旧称西帅府胡同,因明代正德年间建有统率进京边军的西官厅而得名。明代驻守北京的军队称为京军,驻守北方边关的军队称为边军,边军的战斗力强于京军。明武宗正德六年,农民起义军逼近京城,京军抵挡不力,朝廷遂调边军增援。边军镇压起义军得胜后返回边关时途经北京,有个作战英勇的大同镇边军将领江彬受到明武宗赏识,被留在身边。明武宗虽治国无方,但酷爱军事,他自封为威武大将军镇国公,在今平安里的太平仓胡同建造了镇国府,又采纳江彬建议,调来大同等四镇边军进京,驻扎在镇国府内。 _; L4 A; n/ W# k
明武宗在镇国府西边建立了西官厅,让江彬统率四镇边军,还赐他国姓,改叫朱彬,又在今北海墙外的教场胡同开辟了内教场,与江彬各领一支军队终日操练,以此为乐。江彬多次怂恿明武宗以巡视为由到外省和边关游玩,干了大量祸国殃民的恶事。明武宗死后,江彬被凌迟处死于西四牌楼下的西市,从他家里查抄到黄金70柜,白银2200柜,其它珍宝不计其数。 7 w2 U0 ]% d0 e& Y. u
# }' E8 y! `7 `- L' J% G
- U' r3 w* e& l: N" f, O西四北三条
5 |) p) H+ t* ?& B业余和尚皇宫做法事 ) Y3 e! Z: ~5 N6 I) S+ T7 \8 F
年老太监看守汉经厂
) K" |( w: J! Q% v; U西四北三条,明代旧称箔子胡同,民国后改称报子胡同。“箔子”,是用苇杆编成的帘子,又叫“苇箔”,是一种建筑材料,可能当年此胡同因有卖箔子的商铺而得名。 # s% c8 i: O8 w% K
明代,在皇城之内的今北河沿大街嵩祝院设有汉经厂,在皇城之外的箔子胡同设有外汉经厂。汉经厂是由太监掌管的司礼监下属的皇家印刷厂,负责刻版印刷佛经、儒学经典及皇家文件,也印刷过《三国演义》、《百家姓》等通俗读物。如今悬挂在大钟寺的周身铸满经文的永乐大钟,最初就安放在汉经厂里。 + f ^8 x* F# F6 M5 s \/ [7 `& b) p
在明代,汉经厂还养着一批由太监充当的业余和尚,他们身穿僧衣但不剃光头,平时在厂里学习念经和佛教仪式,遇到新年、中元节、皇帝生日等节令,就要到皇宫里去做法事。司礼监下属的中书房还有一批负责书写抄录的太监,当他们年老后,就被派往箔子胡同看守外汉经厂。司礼监的历任太监首领死后,还要在外经厂里安放牌位,并由那些老太监们供奉香火。 9 h7 H8 ~9 s6 Y0 e% f" L0 B
明万历四十五年,在外汉经厂建造了皇家大庙护国圣祚隆长寺,寺中有一尊高近5米的铜铸佛像,因造型为毗卢佛身下有千瓣莲座,每瓣都铸有一尊小佛而被称为“千佛绕毗卢”,这尊佛像现存于北京法源寺。现在的西四北三条3号院,就是护国圣祚隆长寺遗址,院内一间小房的墙壁上,嵌有清代乾隆皇帝重修寺庙时题刻的诗碑,乾隆题诗的前四句尚清晰可辨:“燕都四百载,梵宇数盈千。自不无颓废,岂能尽弃捐。” / T5 a# ~: A7 A
7 Q, `: T' ~1 a4 {( [/ N3 @2 c
& \) V, U( R! F9 j
西四北四条
* L2 r4 V; Y5 u0 E$ \( Y1 N4 Y+ i“臭皮”雅化改“受璧”
3 ~1 L, ]0 F6 Y/ B学生除奸洒热血 : }" t. C" q' K) ^2 k) M/ O
西四北四条,明代称熟皮胡同,相传因胡同里曾有熟制皮革的作坊而得名,清代又因熟制皮革会发出臭味而被叫做臭皮胡同,民国时期谐音雅化改为“受璧胡同”。1940年,在这条胡同的冯运修家小院里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枪战。 4 I2 A. z$ a8 Q
冯运修当年19岁,是就读于辅仁大学的爱国学生,他参加了抗日杀奸团组织,枪法出众,曾多次暗杀日伪汉奸。1940年7月7日,是“卢沟桥事变”三周年,日伪政府在中山公园召开了“圣战三周年”庆祝会。冯运修本想在开会时当场枪击日伪头目以示抗议,因敌人防范严密未能得手。散会后,冯运修骑着自行车,跟踪乘坐洋车离去的汉奸《新民报》总编辑吴敬痴,在琉璃厂附近开枪将其击毙,沉重打击了日伪的气焰。 " x7 u3 J* z9 b! x3 C
1940年8月6日晚,大批日伪军警来到西四北四条(当时叫受璧胡同),包围了冯家小院。冯运修躲在厨房里焚烧文件,同时依仗着自己枪法精准,子弹充足,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枪战。敌人死伤数名,难以靠近,最后调来机关枪对着厨房猛烈扫射,冯运修中弹牺牲。
, [. N1 T8 P- W: C + ^& l+ c' {: m% N: v
% D. G# W W/ X西四北五条 9 V4 K( a+ K5 r4 @
皇帝献媚当街造庙 ( n; A) E3 h* }- w# V/ J
电影学院始自胡同
% B0 M! |- E8 k V" S. |7 k0 f西四北五条,旧称石老娘胡同。“老娘”,指接生婆,据传是明代此胡同住过姓石的接生婆而得名。元大都时期的北京就有专业的接生婆,称为“稳婆”,她们在家门口挂着装有大鞋的红纸筐子作为标记,还兼治妇女胎前产后一应病症。 + Q2 z4 A4 [9 G8 m# u
出生于西四北边的新街口小羊圈胡同的作家老舍先生,是正红旗满族人。他在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里提到,清末时北京的接生婆称为“姥姥”,给小说里的“我”接生的是“小白姥姥”,给“我”洗三的是她的婆婆“老白姥姥”。洗三,是小儿出生三天后施行的洗礼,小说讲述“老白姥姥”在洗三时,还要唱着吉祥歌词:“先洗头,做王侯。后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洗洗蛋,做知县。洗洗沟,做知州”,十分生动有趣。
* s w' X1 \0 `( t0 y在清末的地图上可以见到,石老娘胡同东口外,今西四北大街的街心处,曾有过一座朝北开门的小庙,俗称当街庙,道路至此分为两岔,从庙两边绕过。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说,此庙系北征蒙古族瓦剌部兵败被俘的明英宗在获释回京、重登帝位后兴建,意在感谢蒙古族首领的不杀之恩,所以才使庙门朝北。
" ]+ w6 j. n' M! I; H西四北五条7号是一座大宅院,据说曾住过大军阀张宗昌,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电影学校早期校舍就在此院。1950年,文化部电影局在这里开办了电影学校,蔡楚生、陈荒煤、俞平伯等专家学者都曾在此讲过课。成立于1956年的北京电影学院,就是在这所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7号院斜对门的14号院,当年曾是电影洗印厂,现在仍住着电影界的职工。 . ?: E* g4 P9 n( V9 X
" T. t# ~/ r& ?6 n! ?! v3 h- a) o$ \; g2 s% V. t2 i! I1 [! r: D N6 J
西四北六条 ' |# y! `& l1 X+ e- M* ^. e: N
燕山前卫守皇城
3 O# R; ?& F, P* o卫名化作胡同名 3 q) b0 Q$ x: D* J. p3 q
西四北六条,旧称燕山卫胡同,因明代设有驻京亲军燕山前卫的指挥部而得名。清代以后相继改称卫儿、魏儿、南魏胡同。
8 j6 L9 P. f5 y4 _明代的军事管理,分设都督府、都指挥使司、卫、所四级机构。最高级别的都督府,共有东南西北中五个,分别统辖全国各地的21个都指挥使司,统称为五军都督府,最高长官是正一品的左都督和右都督。明代这五个都督府都设在天安门广场西侧,在兴建人民大会堂以前,那里曾有前府、中府、后府等胡同,就是昔日五军都督府的遗迹。
+ i. y' C2 L( }: Y都指挥使司的长官叫都指挥使,是正二品官员,相当于省军区司令,下辖卫。每个卫约有5600名兵员,长官是正三品的指挥使,下辖所。所的全称是千户所,约有1120名兵员,长官是正五品千户。 ; P- C, Q% e4 I* m& {( f
明初,在京城驻有12个由皇帝直辖的亲军卫,例如先是身穿锦衣充当侍从、后又执掌办案抓人的锦衣卫,就是一个亲军卫。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后,为增强实力,又将周边地区的10个卫调入京城,提升为亲军卫,其中就有燕山前卫。亲军卫共有112处营房,驻守在皇城四周,燕山前卫负责防守皇城西部,它的指挥部所在胡同就被叫作燕山卫胡同。
3 p/ G% B O5 L《明史?兵志》记述,皇宫里的警戒也由亲军卫负责,每个卫轮值三天。每逢皇帝上朝,宫门开启后,要先由卫兵们进宫布置好警戒,然后才放百官入宫。晚间巡夜,卫兵们身佩铜令牌,手持铜摇铃,按规定路线每巡一圈后,还要到值更将军那里盖印登记,颇似现在的打卡制度。1449年,明英宗率领京军亲征蒙古族瓦剌部,在怀来县土木堡兵败丧师50万,其中就有燕山前卫的官兵。 ; L q3 j( `" y
北京以卫得名的胡同颇有不少,如安定门内的五道营胡同,原名即武德卫营胡同,白塔寺南的机织卫胡同,原名即济州卫胡同,而恶名昭著的锦衣卫,旧址就在人民大会堂西侧。
/ [1 z, {- \: [( ]4 c+ v
/ U2 S! x! W3 q9 J6 }( ^ F
4 ]/ l! T' t2 d5 i$ W! l7 y西四北七条 & v6 E* d" W& n' _" A5 \
能征善战立功封侯 ) E9 m3 H" V0 h) t2 ^
指挥工程奠基北京 & O# i, h* N3 Z* q2 b, M* O0 I, v
西四北七条,旧称泰宁侯胡同,因明代住着泰宁侯陈珪而得名。清代,因道光皇帝名叫旻宁,“宁”字须避讳,泰宁侯胡同改称“泰安侯胡同”,同期,北京南城的西门广宁门也被改称为“广安门”。
* ?& v$ H( N# w8 b; l% ?( h7 h陈珪原籍泰州,1368年跟随大将军徐达北伐,攻占元大都后,因作战有功被授予龙虎卫百户官职,之后又调入燕山中护卫,成为封地在北平的燕王朱棣的部下。1399年,燕王朱棣借口朝廷有奸臣发难作乱,在北平发动夺取皇位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陈珪跟随朱棣出征,战功卓著得到提升,后奉命返回北平协助朱棣的长子防守城池,在抵御数十万政府军围攻北平的大战中又立战功。1402年,朱棣攻占南京夺得皇位,他册封部下有功将领13人为侯爵,陈珪名列第二,受封为泰宁侯。
3 V' D& Q6 k6 z# P$ _6 b. X朱棣称帝后,仍然留恋他的发祥之地北平,他于1403年将北平升格为北京,又于1406年决定在北京营建皇宫,预备迁都,驻守在北京的陈珪被任命为建都工程指挥官。《明史》说陈珪指挥工程计划周密,条理分明,深得皇帝器重和信任。1421年初,朱棣颁布《北京宫殿告成诏书》,宣告正式迁都,但在建都工程中耗尽精力的陈珪没有看到这一天,他已于1419年病逝于北京泰宁侯胡同里的泰宁侯府中,终年85岁。他的后代子孙共有13人相继承袭爵位,直到明亡。
! u7 M9 I* a K( I: x, j; P清朝定都北京之后,将北京内城划为八旗官兵驻防营区,原居住者不论官民一律被驱至南城和城外,京城奠基人陈珪留下的泰宁侯府邸老宅被八旗新贵夺去,仅存的泰宁侯胡同名称,到了道光年间也被迫改成“泰安侯胡同”。 ( v9 ^$ U; i o8 N- F9 }
& U. M) \" ]$ t/ b( O& Q: }, K7 z6 O# r6 w" F1 ^) n$ r; J6 ?% Q
西四北八条 , a, q% Z2 Y: l% a
身经百战父子封侯
! T* c) Q4 L t, B3 u' L. {五次北征病死边关 + k8 y2 A3 l0 [8 j% U
西四北八条,旧称武安侯胡同,因明代武安侯郑亨的府邸建在这里而得名,清代以后又被讹传为武王侯胡同。
1 k! W' q1 z2 j/ j. u郑亨原籍合肥,他的父亲郑用在明初因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征战有功,升任大兴左卫副千户。郑用告老后,郑亨接任副千户官职,1392年又因出使蒙古族鞑靼部有功,升任密云卫指挥佥事。1399年,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杀向南京去夺取他侄子建文帝的皇位,郑亨率部归顺了朱棣,并在袭大宁、攻沧州、战白沟、夺南京等历次战役中屡建奇功。1402年,朱棣在南京登上皇位后,论功行赏封郑亨为武安侯,还让郑亨的老父亲也享受侯爵待遇,随后派他去镇守北京。郑亨在北京建造了侯府,侯府所在的胡同此后被称为武安侯胡同。
4 n! x! J6 Y; v4 [5 j& e朱棣做了皇帝之后,曾五次亲征退守北方草原的元朝余部,郑亨每次都率军参战,并奉命在大同、宣府等处边关镇守多年。《明史》说他“严肃厚重,善抚士卒”,在边关“垦田积谷,边备完固”。1434年,郑亨病逝于大同任上,他的子孙连续8代继承爵位,世代居住在武安侯府里。直至1644年明朝灭亡,武安侯府在武安侯胡同里存在了242年。
5 f" A: g" e' B7 H$ a( k北边不远处的宝产胡同旧称宝禅寺胡同,因有宝禅寺而得名。1907年,老和尚将宝禅寺迁至今西四北八条37号院。此院居民高宝生先生的父亲原是在护国寺街开办诊所的老中医,于1947年租住了宝禅寺的后院。1949年高宝生在宝禅寺后院出生,因此父亲给他取名叫“宝生”。现在高宝生先生家门前,还有一口当年宝禅寺里的荷花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