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共赏13----水在说 ) b$ G; U1 z% g1 w
# H: n" K3 `/ G' a7 V: q+ `" Y9 B
( y8 S+ |" O9 V e 4 i6 c1 |" I p8 A
水 在 说 ' g2 b* l% r* P' B
8 k. ~0 O' v6 r3 S, y
& H+ A `. f& j. n2 S) `6 D. E$ K
这几天,我买了一款净水器,商家马上就来安装,我寻思:“装在哪儿合适呢?”不由得很多往事涌上心头。 2 P6 \0 c; B1 _- j" h
我生于上世纪50年代,算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了,家住宣武门外校场口内的一条胡同里。打我记事儿起就对水特别关注。当时我家住的小院没有自来水,那水缸又高又大,记得我妈还在缸里养了几条鱼。水缸的水从哪儿来的呢,当时是自己打了。那时,一条胡同才有一个水管子,而且打水的时间只有下午1点到5点。我还小,在我上面还有15岁的姐姐和12岁的哥哥,家里打水的任务就落在姐姐和哥哥的身上,两人每每因为抬水的事打架,直到水缸见底了才肯打水,真像动画片里偷懒的两个和尚。有时他们俩贪玩儿,经常错过打水时间,水缸里有没存水,妈妈晚上做不了饭,只能到街坊家要,回来还少了一阵“狂风暴雨”。 ( R. s. `$ \# E! \2 E
后来,我长大了点儿,哥哥姐姐和妈妈都上班了,妈买来了扁担,明白了吧,该轮到我挑水了。我个小,扁担钩儿长,只有把钩儿盘在扁担上才能勉强挑起来,而且水桶太沉了,每次我只能两个半桶水一步一步摇晃着挪,“咣啷咣啷”的,一路还要歇几次才能来。每次打的水本来就不多,再洒点儿,到家剩不下多少。没办法只能多去几次,每天都去,不知不觉,肩膀被压肿了一个大包。有人说,要不是挑水,我恐怕还能再长高点儿呢。 # O0 r5 |. D4 w$ r
过了几年我也上班了,虽然没人打水,不过还好,水管子进院了,终于再也不用那个大水缸了,从此水缸的任务就是养鱼。 " v! n: _' V. I! z w; C: h x
上世纪80年代我成家了,搬进了筒子楼,那时一层一个水龙头。每天早上全楼的人排队洗脸刷牙,到了晚上再排队洗菜做饭,有时候那个对都能从二楼排到一楼,好不壮观。再赶上谁家接孩子上楼,堵在楼梯上谁也过不去,那叫一个热闹。后来大家聪明了,自己不排队了,把自己的洗菜盆儿按顺序摆好,然后人在一旁聊天,轮到自己就过去洗菜,其他人接着聊,这恐怕就是最早的排队机吧。这倒好,不但省力,还省空间,而且就连哪家今天吃什么都能一目了然。这样还是不方便,于是大家开始从楼道往自家引水龙头,那真是别有一番景色。楼道里纵横交错的满是管子,谁家有老人和小孩可得注意了,弄不好就绊一跤。这还不算,水龙头接出来了,问题也就来了,水费怎么办?那时侯可不是一家一个水表,大家公摊水费。哎呦!每个月就因为哪家用得多、谁家缴的少争吵不休。每家的房子也随之扩容。“扩容”可不是面积加大,而是功能更多了。那时候每家就一间房,男女老少都在里面住。“扩容”以后,这间房可真是“超豪华综合小户型”,集卧室、客厅、厨房、餐厅、洗手间于一身,有句时髦的词儿叫SOHO吧,我觉得这间房应该算“现代城前传”。
( O& j1 A9 W) T6 n; [. h5 Z+ k 上世纪90年代初我搬进了单元楼,就是现在住的地方,厨房、卫生间都有自来水,还能随时洗澡,再也不会为用水发愁了。今天,喝水还要讲求纯净水质,我们不但过得更舒适,而且更健康了。 9 d# q0 h F9 X
我比祖国小一岁,马上就要进入花甲之年,从水的变化中,我看到老百姓六十年生活的变化,看到祖国六十年的变化。 , e9 @; y2 n0 b- g& ?$ V7 W# X
3 D( ~8 ?6 s3 k# P& [. J( B- F
 & _1 T# T: `( H8 u3 P
D. z4 E1 E- p
2 X$ v2 U7 x$ S! r2 m2 b(邱美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