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元子元子

国庆记事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9-24 09: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元子元子在2009-9-24 7:42:00的发言:
) B* y, q g6 J" [) A# t

哈哈哈,看样子“根红苗正”也好,“体制内人士”也好,只有经历那个年代的人才清楚,家人是否在部队服务,我看你也不像,当时的历史原因,恐怕只有参加过71年大庆的部队人才清楚,没看到吗,由于913事件而连夜回到原单位吗。我确实服务于铁道兵的最基层单位团的卫生队,经历了京原线,然后是太古岚线,亲眼目睹和尝受了当时艰苦的物质条件和落后的作业条件,你们信吗,铁道兵从来都是修的是一个隧道连着一个的隧道,我们的抢救室就建在隧道口,但医疗条件也是有限的,铁道兵每建完一条铁路,都要在当地留下一个陵园......

( d& U7 E' ^' s4 I3 f6 `

年轻人,其实我也不算老,我这帖子只是“国庆记事”谈了我的两次国庆经历,看了一个母亲和他儿子的博客,我真的很感动,现在的孩子都是很会享受的,但他会放弃而选择参加这样的“苦事”,并兴奋和激动着。

* @2 e6 s- `: r+ }! h7 m5 O' Y% U

政治还是不要触及吧,尤其在大众场合。

+ S6 y" z% n/ X' N( f

国家的事情不是你我能左右了得,也不是我们该忧心的,自己的看法自己保留吧

6 x: B6 z" b/ D" l2 A5 a

 

: b+ S7 H( ~, K% H) u* L- i/ }

回复元子元子阿姨并说几句题外话:

1 [, e2 P2 @" E1 `4 v

1:营造一个宽松的讨论气氛是这个版块儿需要的,有什么不同观点说出来,即使差异很大也没关系,既然是讨论,终究有个由不同--辩论-保留不同意见--趋于大同的过程,这个时侯,争论的输赢结果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倾听别人,让别人说话,摆出自己的观点之讨论气氛。所谓水涨船高,焉知辩论的网友不会给自己的思想注入一些新的思考呢?

! q ]! R, U: `: M

2:我不赞成拿不出自己的观点动辄打棍子和稀泥的做法,更有甚者搅水,唯恐不乱,心理阴暗谈不上,最少不那么光明。使用马甲冷嘲热讽之风必须刹住,这是对整个板块的不恭,提请大伙儿注意。风凉话儿在社会上流浪着,时刻想找宿主,整天在文字里滚爬,曲笔骂人谁都会,让我种呢,兴许花儿开得还很艳丽也说不准!诸位,自爱很重要!

4 a. N# s7 X! v2 z4 o8 o

3:这是一个以文字为主的版块,本人忝坐版主之位,有义务对本版整体感觉走向做一个整体规整。我一向认为文字是有生命力的,她的生命力在于文字后面所隐的人。活生生 的人是第一位的。

3 t( T* o2 y: `, f- \ T. G6 X

     用个不忒恰当的比喻,这个版块就是个市场,谁都可以进来交易,不是没原则,笤帚、簸箕、瓜果梨桃随便卖,有点儿书巾气或者销路更畅,是不是?!

. _$ H; N) [/ M

4:我已经表述过我的观点了,并不需要元子元子阿姨同意,我的述说仅表明我的一种态度,或许您不知,您的文字给我所带来的思考于我来说是一桩很有意义的事呢!

* i& r3 W- p8 ^0 t( j& u

5:本人注册老北京网三年有余,除了种自家的地以外,很少胡乱跟帖,别人我管不了,我对自己跟帖的要求是:不言妄语,不说囫囵话,恶语和溢美之辞都不是这个社会稀缺的,它缺少真诚---那种开诚布公、坦荡的真诚。

# W5 e; u# q* Q2 X0 u- \9 ^. a

     跟帖,我就会阐明我自己的想法,尽可能多的述说清楚,于我是一种解剖与梳理,于网友是一种负责。网友有不同意见很正常,提出来,督促我更加深入的思考与学习,感激还来不及呢!!

) F3 y* t8 H8 Q: K& |

6:这是一块干净的地方,在多少网友不计名利、辛勤的汗水浇灌洗涤之下逐渐洁净起来的,我很珍惜,希望大家一样珍惜一点。

6 f* |5 ]! g) v' `( {5 h

7:每个个体生命的人生感悟都有别于别人,每个植株所奉献的花朵都是别人所没有的颜色,一花独放、一边儿倒的风气不是我们应该提倡的。树有树的风采,草有草的婀娜,元子元子阿姨跟帖里言说的京原线铁道兵的艰苦卓绝我有感触,我的一个老领导曾经给铁道兵某一任领导做过好长时间的秘书,跟我说起铁道兵,很有感情。因而,每次走北线去太原,看见隧洞与隧洞之间的墓碑,都会令我心动。

* d# j; u2 L1 G/ H. ?( o+ a

    元子元子阿姨有着那么丰富的生活经历,写出来让后辈人分享,一定是一巨幅很感人的篇章。

. d: g1 [3 a" d* o6 }$ h" v% N

8:口号好喊,“弘扬老北京文化”呀,“人间大爱”啊,中国历来不缺少站脚呐喊之人,独缺踏实下来做实事、默默耕耘勤恳写字之人。要我说,这些人也有私心,他们的私心在于给自己一个交代,给心灵找一处安静和美之地以此追寻“相由心生”之为人最高境界。

' P, u. h) S! N W3 q" D) r

9:我要说的话说完了,不妥当的地方,诸位海涵!

. w9 A6 D8 @. S7 x- Y5 ~( O& B. o

10:祝福元子元子阿姨!!

, F1 G" f8 K# @& n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4 1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语
发表于 2009-9-24 14: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猪哥:

% l! y- X1 }6 V

1:我那样说话有一竿子横抡一船人的嫌疑,这并不是针对某个个体而言,是针对整体。我的眼光狭隘了,看事情应当更开阔一些,这是我的自省。

. p' R4 [- Y3 {

2:对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身上的伤疤,可,残酷的政治教育人们大多缄口为上,不知道您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仅就这个文字版而言),很多人要么是绕着走,要么根本不知,中间出现一块很大的苍白,貌似宽松的社会环境下,还是不能完全放松说话,为何?

7 O) A1 x: y. }! d* J4 C, q

    实际上元子阿姨这篇文字填补了这种空白,很坦诚。

+ J$ T$ U4 B0 h& d& q2 X

    对于如您这辈人我接触不多,有限的接触中,有两点深深打动并影响我。

# |- Y- w$ `6 d" d) J

    甲:不服输的精神,困难面前不低头,要做的事情千方百计做好。

$ [8 K, r' B2 l

    乙:不停顿的学习自我填充精神,以及不耻下问兢兢业业。

8 ~4 m( A; d8 Y9 F

3:千人千面,所呈现出来的文字状态也有所不同。甭说您,我都赶上了一个尾巴。教条式的东西对文字损伤太大了,杨朔咱就别说了,余秋雨之辈不是还一直持续着那种假仁慈和假道义嘛?

5 G: t2 g! d/ n( m7 W. ?

     虚假是文字的死敌。

' x) f1 L& K6 y4 P8 z5 W. G

     歌功颂德是岁月惯性的通病。

9 B6 V9 T% s3 X

    

& N, x6 W$ O% P

     这些都是我不忒赞成的。缺少了思考的文字疑似就是一张皮,立不住;缺少了悲悯的文字干瘪无水分滋养生灵,嚼起来如蜡。

6 x. S2 ~; F, D( N; j4 Z

     我不希望这个版块到处是呻吟、抱怨之声一片,而探头进来一看,空空如也啥也不是。

* K* n0 o+ Y5 k% M

     同样我也不希望这些文字轻飘飘没重量缺少思想的支撑。

' X7 p0 B' j9 @, V9 F; D

     这些疾病我得过,知道它的害处,随着年岁增长,我在慢慢改正纠偏。

8 Y' Z8 e$ v# h6 l

     关爱 悲悯 思考 安静 即使平淡也有甜味 这就是我对这个版块儿的定位。

7 T+ `7 h, }5 [$ s- e

4:今天跟一个越洋回京的老大姐通话,她说了一个到现在还在我心里左冲右突的句子:灵魂都是在往回走的路上找到的。

9 K" U& b! v8 c" s9 [

     对一个人是这样,对一个群体是这样,对一个民族也应该适用——我想。

& F N6 d* _7 m$ x) |

5:问候猪哥,一笑!!

发表于 2009-9-24 15: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草长鹰飞在2009-9-24 0:07:00的发言:
; B3 h! D6 i0 `, {! \7 X

谢谢您中肯的提醒!

" O+ p$ B/ J" H

只是我不太明白啥叫“愤青”,好心的您是否可以给我一个完整的定义呢!?

. A! d" G' t, Y' L' }

谢谢您,握手!!

% i6 t$ b& o7 M0 j/ e% S+ Q

 上午出去,刚回来。

! m- [" {4 p& W# k8 Q

 

5 H) I$ ]( I9 \; R$ P H

 我觉得愤青本来是文学语言,我是从别人的用法里边理解的。网上查了一下:

: U6 ?# w, g! o6 [! b* M3 p0 z6 _ Y

 

+ C/ A$ W9 W, i( M5 r& m/ L

  “愤青”英语简称GTK

- H+ ?( o" c0 l6 F

  “愤怒青年”这个称呼早在1970年代的香港已经出现,当时特指一般对社会现状不满,而急于改变现实的青年。后来,被简称为愤青,并成为中国大陆网络语言中的专有词汇,四个字的原称反而不常用了。

6 G9 q" e% G' A, }% K, X4 {' E. T

------------------------------

W l1 Z% J, r% D X- p

 

4 a6 v& Q# o; A" I

 另外,我做过几年网站,也做过科技杂志编辑。我的看法,版主的主要工作是管理,不宜作为讨论者过多发言,否则就有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嫌疑。

9 M, I% @3 F# f% k6 R, w

 

发表于 2009-9-24 16: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心一的话,不无道理,作为借鉴则毫无疑问,兼听则明,而且,作为网络板块版主这个可有可无的事物,认真了是个事,不认真,又觉着占着茅坑不拉屎,于心不忍,您也知道,惹来的基本是埋怨和批评。

$ ?% b- Q2 _9 S/ I# g; J

其实这对于我这个人来讲,并无所谓,毕竟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尤其是在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背景之下,畅所欲言,倾诉心声,虽然有些乌托邦的可笑,但毕竟也是网络天地给我们的一种享受。

, T1 S, j$ {5 r$ a" W

作为版主,主动的发表自己的作品,这是一种引领示范的作用。既然所谓版主,就得大肚能容,就得兼容并蓄。这也是我在这里混一天,一定要记取的。

. |% ?* r+ H0 k3 N! H% X) |7 g3 {

关于版主如何和版块内,以及我这样的,如何在其它版块发言,我还真没认真思考过,但我觉着,虽然自己是与人为善,但既然是版主,还要注意,也是您的善意提醒。

$ V: w7 X) M+ T+ R+ a

能在某一板块,有真诚的交流,这在老北京网有日子没有见到了,至于您谈到的既当裁判员,有当运动员的提法,我觉得很有意思,不过从我角度讲,我若是一个普通网友,我倒是愿意,我参与的话题的版块版主,与我真诚交流,就如同我与网友交流的时候,特别期望,超级版主与管理员,也发表一些个人意见,这样讨论起来,就更加丰富立体了。

发表于 2009-9-24 18: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话的时候没太注意这儿发言的不止一位版主,不过首先是对草版主说的,别的版主在这个栏目不负管理责任,情况有所不同。

6 t6 [" H% N) X- C

 

/ r! ~) G0 y& \9 X7 A& V" J

另外,毛主席当年说,“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要把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四十多年过去了,文革已经进行到底了,当年讲政治的人都取忙挣钱,或者安度晚年去了。彼得森朋友也别那么执着了吧,你心态不好,这样会把人都得罪了,讲政治不是这么讲法。北京人讲文明礼貌,讲敬老爱幼,讲互相尊重,建议你也退一步,如何?

8 K9 F8 p0 a+ p7 }9 W

 

发表于 2009-9-24 18: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青草在2009-9-24 16:58:00的发言:
; u; |- r0 }- `) c/ l$ M" o

     非常赞同、认同心一网友的建议!

G5 b2 T& b1 O5 A, ?

     非常感谢草长鹰飞网友的鼓励、提示!

% S4 ~6 I* `+ S5 I" A8 B

     在此对彼得森网友给我帖子所做的分析进行必要的解释,因为“来而不往非礼也”。

6 T1 A) U( ?1 z# X3 J( `4 v

     从序号之前的三个判断来看,彼得森网友直接、直白、直率甚至有些纯真的性格真的让人感到很可爱呢。但恕我直言,同时也觉得有些幼稚、可笑,至少说明社会经验、阅历还不够丰富吧。对这些判断,我不想正面回答,因为它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倒使我隐隐的产生了要被“提干”的感觉,呵呵。另外,在不知彼得森网友目地何在的情况下,以我的人生经验,也是不会轻易泄露“隐私”的。我想这也无可厚非吧。其实,文科也好,理科也罢,不过是一张文凭而异。关键是看一个人能否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历并不能真正说明一个人的才华和能力。我们身边有很多学理科的人写出的文章比中文系的教授们写的还要精彩,历史上鲁迅、郭沫若都是学西医的,那可是不折不扣的“理科”,但他们都成为了“须仰视才见”的大文学家。在当今社会大环境下,年龄和出身就更不能说明什么了,只要你有“本事”尽可以在你喜欢的专业领域里施展才华。

% B$ _- u1 x1 I4 W0 O# X" ^8 @

      文字的表述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知识和词句、词组的准确搭配,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写出赏心悦目的精彩文章。如果简单的靠哗众取宠、噱头式的甚至是不礼貌的质问、质疑、判断来引起人们的关注,我认为是不明智举动,所产生的“效果”只能引起人们的反感和厌恶。那就适得其反了。

' [4 ^6 i* o- v" }6 \4 {# u

     “文革”是建国以来“极左”的顶点。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有不少“被打倒的老干部、老知识分子、走资派”的子女参军,并且表现很好。不知这部分人是否属于“根红苗正”和“体制内人士”范畴。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参军无疑是青年人最好的“出路”,很多人为此悔恨、痛苦过。“文革”结束已经30多年了,很多“过来人”都已经不愿意重提往事了,为什么有人还要把这个伤疤揭开,并血淋淋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呢?用意何在呢?

$ N* Y- B0 x7 K) d

      其实,元子姐参军、受训、提干、工程部队这些事都不是我帖子里最关心的,我只是觉得把元子姐简单、甚至粗鲁的规划到“根红苗正”、“体制内人士”范围内,是不礼貌、不道德的事情,因为她们那个年龄段的人(还有老三届)所受过的苦和累、委屈与挫折是现代年轻人无法想象的,我们的社会应该尊重她们、尊重历史!

, b5 X* ~; q# c& c% P; Q' W

我在帖子里不惜屡犯文字表述的大忌,使用了多个“仅此而已”,自己都觉得“惨不忍睹”了,目地就是不愿意把事情进一步深入展开,但彼得森网友还是非常令我失望的把它引申、深化了,所谓的三个判断只能让我判断出彼得森网友的浅浮与稚嫩,还有些许病态的傲慢与偏见。

' i/ j: J- H. }9 U9 ^

      从文字表述上来看,彼得森网友应该是“学文科”的了,但在用词上有不准确的地方,比如说“或许您的家人没有在部队里服务的!”我觉得在部队工作应该被称为服役,或许彼得森网友也可以问一下家里在部队“正在服务”或“服务过”的人,军人在离、退休前的工作到底应被称为服务还是服役呢。不过,据我在《现代汉语词典》333页上看到,这两个词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顺便说一下,目前各干休所、休养所所示出的离、退休干部证件上,登记表格中有参军时间栏目和离、退休时间栏目,绝没有“服务”栏目!规范的讲应该被称为“服役期”。

+ C8 C" F9 j& g, @6 O

      在我们上过的学校里,n年前老师们讲的东西在若干年后还会同样被传授,这一点也不奇怪。教材没变、老师没变、教案没变。变化的只是学生,有点“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意思,这么简单的问题难道也质疑!

4 N8 F2 X6 {9 V) _ O

我这个“不是学文科”和“读文章不心细”的人利用上班时间,断断续续写下这个帖子,只是想给那“学文科”且“读文章心细”的彼得森网友一个解释。

' B: u# A" ?" p: u% H# h3 K# K3 k

      对于在“我和我的北京,我写我的北京”论坛里所说过的、和论坛所应该讨论的题目有所出入的、可能会引起坛友们厌恶的文字,深表歉意!

* G" v6 `- l/ R# x' u% m

      我也不想再对那些无聊、无趣的判断、分析作解释了,因为,这实在是在“瞎耽误工夫”!

, b, Y9 p, T2 r; ~( n. I/ {* `

      谢谢各位坛友!

/ Q# a: o7 O$ A

 

- s) `" ?8 U+ W& k5 w

 

' D6 _; r) f! g G

' | I. M1 z5 n' }% |9 M8 m6 Z

读了青草网友的帖子,什么:被提干呀、......被打倒的老干部、老知识分子、走资派”的子女参军...... 觉得好像您是哪位网友的马甲?想必青草网友也曾“光荣参过军”? 我并不对您的“隐私”感兴趣,只是通过您的文字,判断您是怎样一个人!俗话说,见文如见人! 只是想判断一下,您是否有正常的思维,以便我好决定是否要回复帖子.

* b# N- D8 N. U o

 

+ J: ^' n( }3 z E

 

) ]6 G( \ x' {7 q9 H2 e% ]- }

1.您所提到的:“文革”结束已经30多年了,很多“过来人”都已经不愿意重提往事...... 请您注意看一下本栏目的标示:我和我的北京,我写我的北京---名人、凡人、古人、今人、等各色文体,回忆逝去的篇章 既然---回忆逝去的篇章,怎么不许提以前的事呢?

2 r6 L m1 b3 L6 Z/ @) k8 n9 X& E

 

6 z, t# m1 M! y: T

 

+ Q) \1 ^! _* _& J

2.71年楼主“光荣参过军”,在当年说楼主“根红苗正”、“体制内人士”怎么是对楼主不礼貌、不道德呢?在那个年代不是“根红苗正”、“体制内人士”怎能通过政审呢?在那个年代,凡是被批斗对像的子女,一律不可能参军,除非被平反以后!这是一般性的常识!现在在任的许多省部级官员,当年也因其父辈被打倒而下过农村!当然,被平反以后就是另一翻景色了! 我说楼主“根红苗正”、“体制内人士”---71年楼主“光荣参军”只是说楼主在参军的那一时刻,是红色群体的子女!这和楼主所受没受过苦和累、委屈与挫折完全没有丝毫关系!!!青草网友对那个时代的事不清楚,可问一下您的父辈! 另外,青草网友您怎么就能肯定楼主在那个年代就一定受过苦和累、委屈与挫折???莫非青草网友和楼主是一个人??? 在这里青草网友露馅了!!!马甲否? (从注册时间上看,也说明......)

; S( |1 U7 e" w6 @/ N# ?0 ]8 [8 J

 

, }4 u! d6 a# S; D( |* H# X# Q

 

. W$ B9 j! o V

3.关于用词上有不准确的地方,比如说“或许您的家人没有在部队里服务” 知所以我在这里使用:在部队里服务,而没用---在部队里服役,并不是我用错了单词!众所周知“为人民服务”一词的含意,而人民解放军战士在部队里服务,是对服役一词含意的进一步深化!即人民解放军战士在部队里为人民服务!或许青草网友也参过军吧?不太习惯地方上的这种说法!我的这种说法可能没有什么原则问题吧?北京人当问您在哪工作时,有很多种问法,例如,您在哪发财呢?您在哪高就呢?您在哪当差呢?没有必要必需问:您在哪个单位上班呢?

. u! A# X X: |: A

 

+ q+ k( j' f3 f9 {5 |

 

6 ]; u$ Q3 W E3 Q( S, a

 鉴于青草网友的理解方面的特点,我将不再回应您的帖子!不过我还是祝福您!您是一位“幸福的、很有成就的人士”!毕竟您可以悠闲地利用上班时间,断断续续写下几个帖子!或许您在办公室里,一边吸着香烟,一边喝着香喷喷的茶,一边看着我的回帖.....的确,您真的很"幸福"!   令人想往!!!

发表于 2009-9-24 16: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一在2009-9-23 22:36:00的发言:
0 @* T& _! ]! m8 o4 i @9 X

我在别的帖子上说的一句话:

, w$ R/ t, F& T& Q, m- v! m% J

 

$ J+ R3 `, S3 {

不建议在这里用过多精力探讨政治问题,还有好多专门的网站和论坛

3 k# Y' j' s9 c* p

 

" V( K# {9 K4 G( ^ M

如果外人看到老北京网站净是愤青,对保护北京文化遗产不利

0 k0 m9 Y" v* C

 

" L# S- t2 \1 X) K e9 ?

      非常赞同、认同心一网友的建议!

/ d8 J6 l& q6 ^" u2 N* A

    非常感谢草长鹰飞网友的鼓励、提示!

0 T9 R0 D# R- m) P4 k

    在此对彼得森网友给我帖子所做的分析进行必要的解释,因为“来而不往非礼也”。

8 k* B# }+ W2 A2 P: i

    从序号之前的三个判断来看,彼得森网友直接、直白、直率甚至有些纯真的性格真的让人感到很可爱呢。但恕我直言,同时也觉得有些幼稚、可笑,至少说明社会经验、阅历还不够丰富吧。对这些判断,我不想正面回答,因为它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倒使我隐隐的产生了要被“提干”的感觉,呵呵。另外,在不知彼得森网友目地何在的情况下,以我的人生经验,也是不会轻易泄露“隐私”的。我想这也无可厚非吧。其实,文科也好,理科也罢,不过是一张文凭而异。关键是看一个人能否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历并不能真正说明一个人的才华和能力。我们身边有很多学理科的人写出的文章比中文系的教授们写的还要精彩,历史上鲁迅、郭沫若都是学西医的,那可是要读NNI年“理科”呢,但他们都成为了“须仰视才见”的大文学家。在当今社会大环境下,年龄和出身就更不能说明什么了,只要你有“本事”就尽可以在你喜欢的专业领域里施展才华。

P: ^5 \2 Z* b- V/ d) C

    文字的表述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知识和词句、词组的准确搭配,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写出赏心悦目的精彩文章。如果简单的靠哗众取宠、噱头式的甚至是不礼貌的质问、质疑、判断来引起人们的关注,我认为是不明智的举动,所产生的“效果”只能引起人们的反感和厌恶,那就适得其反了。

- U$ Z. P+ H N

    “文革”是建国以来“极左”运动的极点。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有不少“被打倒的老干部、老知识分子、走资派”的子女参军,并且表现很好。不知这部分人是否属于“根红苗正”和“体制内人士”范畴。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参军无疑是青年人最好的“出路”,很多人为此悔恨、痛苦过!“文革”结束已经30多年了,很多“过来人”都已经不愿意重提往事了,为什么有人还要把这个伤疤揭开,并血淋淋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呢?用意何在呢?

1 Y; ~) J" p) f# D. `! J

    其实,元子姐参军、受训、提干、工程部队这些事都不是我帖子里最主要的部分,我只是觉得把元子姐简单、甚至粗鲁的规划到“根红苗正”、“体制内人士”范围内,是不礼貌,也是不道德的事情,因为她们那个年龄段的人(还有老三届)所受过的苦和累、委屈与挫折是现代年轻人无法想象的,我们的社会应该尊重她们、尊重历史!

8 K& R% g3 Z1 I0 v0 T7 S! }! H' c7 u1 f

    我在帖子里不惜屡犯文字表述的大忌,使用了多个“仅此而已”,自己都觉得“惨不忍睹”了,目地就是不愿意把事情进一步深入展开,但彼得森网友还是非常令我失望的把它引申、深化了,所谓的三个判断只能让我判断出彼得森网友的浅浮与稚嫩,还有些许病态的傲慢与偏见。

2 h& {4 \( k$ i9 F5 i0 g

    从文字表述上来看,彼得森网友应该是“学文科”的了,但在用词上也有不准确的地方,比如说“或许您的家人没有在部队里服务的!”我觉得在部队工作应该被称为服役,或许彼得森网友也可以问一下家里在部队“正在服务”或“服务过”的人,军人在离、退休前的工作到底应被称为服务还是服役呢。不过,据我在《现代汉语词典》333页上看到,这两个词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顺便说一下,目前各干休所、休养所所示出的离、退休干部证件上,登记表格中有参军时间栏目和离、退休时间栏目,绝没有“服务”栏目!规范的讲应该被称为“服役期”。

) x5 S$ }8 _. ]1 {( B

   在我们上过的学校里,n年前老师们讲的东西在若干年后还会同样被传授,这一点也不奇怪。教材没变、老师没变、教案没变。变化的只是学生,有点“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意思,这么简单的问题难道也质疑!

$ H" r' s1 n* Z3 Z) V/ x

   我这个“不是学文科”和“读文章不心细”的人利用上班时间,断断续续写下这个帖子,只是想给那“学文科”且“读文章心细”的网友一个解释。

1 s9 x' W C, R7 w4 N5 R& g: Q

   对于我在“我和我的北京,我写我的北京”论坛里所说过的、和论坛所应该讨论的题目有所出入的、可能会引起坛友们厌恶的文字,深表歉意!

: @3 Z' a" R3 ~. Q) x+ P

   我不想再对那些无聊、无趣的判断、分析作解释了,因为,这纯粹是在“瞎耽误工夫”!

4 f% ?; J+ z4 C4 r& l1 p

      谢谢各位坛友!

) g2 Z4 J# h$ u9 H* F

 

: m$ {9 k" g; c( s* ?7 {! w

 

发表于 2009-9-24 17: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元子元子在2009-9-22 11:27:00的发言:
3 N" A! o0 [' N& U" f4 M+ E, Q7 C

真没想到我的话题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

- x* L. `; N l! o- T

对国庆庆典为什么要说是花钱买脸,而不是显示国家的综合实力呢

5 J+ ^. P+ [* Y, X, N

同志们好不是閲兵的形式吗,其实内容已经大于形式,没有还能叫阅兵吗,当然谁喊就是不一样啊,当过兵的人是有威慑力的像当年邓小平

2 q p# [1 g7 s U1 Q1 z0 [7 K5 r

现在的孩子训练苦吗,有专车送着,有营养配餐,有专用服装及配套的鞋子和帽子等,他们经历着人生中恐怕是这辈子都难以忘却的一段骄傲经历,这是一种机会,是一种无形的爱国主义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热爱自己的祖国,进而才能够爱自己、爱家人、爱周围所有的人。

, p5 L/ h8 l" k Y2 u2 V5 B

劳民伤财是光是给国人看的吗,就像是奥运会一样

& c6 s+ c) j1 j/ U( O$ ^' T5 d Z4 _8 a

各自的经历不一样看法也会不一样

" F0 ]; a/ f; ^- F& w7 a1 Q9 ?

 

: k b- r2 w7 I. O

 

- T. k1 T) Q( A/ q/ g( U N) K0 ]7 j. L
QUOTE:
以下是引用元子元子在2009-9-24 7:42:00的发言:
$ K6 Q, ~8 T. S- V% }. C0 ?
QUOTE:
......政治还是不要触及吧,尤其在大众场合......
% m0 n' o) L. k# b

 

0 m' J* ?3 G# n) @# S, h

 不可思意!

发表于 2009-9-24 17: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不可思意!
% N U( W' D `$ A
QUOTE:
. G3 B, m4 H& j* y t

读了上面的几个帖子,觉得有些怪怪的!同是一个人,一会儿大谈政治:“......的一段骄傲经历,......一种无形的爱国主义教育......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热爱自己的祖国......”.

8 K/ i' z" O S7 ]

一会儿却说:“......政治还是不要触及吧,尤其在大众场合”.

4 O4 k1 `' s, e( j9 z) o$ X


这不是出尔反而---互相矛盾吗?难道当您想讲政治的时候,就可以大谈:爱国主义教育、热爱自己的祖国......而当别人要讲政治的时候,您却不要别人讲!  真不够厚道!!!

' s1 ? n8 \0 T" S9 B


纵观60年以来,全体国民哪一天离开过政治呢?时至今日,政府也没禁止国民关心政治!近日刚闭幕的四中全会也没说不让百姓知道啊!全体国民不关心政治,怎么能领会和贯彻党中央的各项精神和政策?全体国民不关心政治,又怎能听得到胡总书记的声音: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 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

5 v1 g! `& _4 K/ j

 

u0 |' r2 R N3 v1 M% R% [" z1 J

 


9 M) N+ k! O8 G) N9 @% n

发表于 2009-9-24 17: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事论事啊,怎么都开始往个人身上找话了。另外,诸位还是多关注一下晚饭。伙食好才是硬道理!
发表于 2009-9-28 18: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青草在2009-9-28 12:11:00的发言:
! w- K. Z9 I" Y- V! m4 V* |, t
QUOTE:
   我今天有些忙,所以在看到探索网友帖子中的文字段落之间的空隙很大时,就直接在空隙处回复帖子的每个段落内容了,当然,有些您作为“论据”的段落,就不回复了。这样做纯粹是为了节省时间,并且不用按着“滚条”来回拉动帖子来规范帖子中不同段落中相似内含了(晕)。就算“偷个懒。耍个滑”吧,我知道这样做实在是不恭,特在此向探索网友表示深深的歉意!!
; }7 T* e9 F( Y+ u" W: ]; l

    今天看到这个这个帖子,觉得挺有意思。

' |( M4 E+ u9 o$ r4 y, x

回复:同意

& q: \$ l6 ]# O1 E# p+ H$ R \


      细心的人读了这里大约60多个跟帖,从每位网友发表的个人观点上来看,很容易发现哪一篇跟帖在内容上含金量更高!

, t3 K3 t+ j( t, J/ I

回复:同意。并自动对号入座,青草的贴子别说含金了,根本就没一点金属含量。

( V* d! h, J/ ~# Z3 G

    正如很多网友所说: 各自的经历不一样看法也会不一样。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电报大楼上的大钟表,看的时间肯定是不一样。

( E3 f! w' ^0 D# S0 R3 _! j+ K/ ~6 I

回复:前两句赞同.后两句不太明白,电报大楼的钟表,从正南、正东、正西、正北看时,时间不一样吗。建成半个世纪了,怎么就没人发现呢?哪天我去围着电报大楼跑几圈看看(本人木讷且“一根筋”),再试试东北偏东、东南偏南等角度,这好像还真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是不是距离、高度、角度的不同呀?)

4 Z9 |( I7 G* S* G P/ v

    在网络论坛中,应当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讨论一些事情。那么就让我们心平气和地谈一谈各自的看法,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可以一条一条摆出来,让大家共同参与及讨论。

+ b$ ?! U4 W5 l3 i1 _5 n

 

9 f( f/ {6 w% L8 L3 ?8 Z

回复:非常赞同!
      我个人认为,为了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许可使用调侃的语气发言,没必要必需使用类似小学课本里的非常规范化的、以主谓宾正常语续排列的形式书写文章。比如“读书不心细”和“读书不细心”虽然它们的书写形式不同,但是大家还是能够明白其中的意思。想一想,如果在整篇文章中,都全部使用小学课本里非常规范化的语句格式,那么读起来是不是会感到很累?记得有一段相声,说的就是某人在和拉洋车的讨价还价时,使用很正规的语句格式,听起来觉得很累。当然在使用某些调侃、语句主谓语省略或倒置时,所讲出的话应该使大多数人能听明白。青草网友认为使用“读书不心细”,出于“学中文”的彼得森网友之口,就令人不解。我个人认为这里有点儿鸡蛋里面挑骨头的意味!毕竟这里不是小学校里的语文考试。(......比如“读书不心细”只有几个字的句子,竟然有问题,如果是学龄前儿童这样说,我一点也不奇怪,但发生在“学中文的”彼得森网友身上,就令人不解了......)引自青草的61楼跟帖,第八自然段。

. a6 b. ?- W7 N: x

回复:同意。并且我在61楼的帖子中有“ 至于用词准确与否,并不是很重要的问题,反正大家都能看懂意思”的表述。您可能没注意到。

6 l: N& o; P& s* H( L2 v8 Y

 

2 [, q. b! [ l- O, U7 C4 N

 

; H$ b# T# F' b3 r1 H% t

      青草讲了文革中的一些“扣帽子”、“打棍子”、“抓小辫子”情况。读了彼得森的跟帖,没有发现这种“扣帽子”的情况。相反觉得青草却是最能乱“扣帽子”、“打棍子的高手!彼得森在评论楼主“只许可自己大讲政治,而不许别人也讲政治”一事,彼得森在他的第44和第45楼跟帖中,已经提出了证据,这怎么能说彼得森在“扣帽子”、“打棍子”、“抓小辫子”呢?在这里请青草仔细地重读第44楼和第45楼的跟帖!

: {% J) Y( V. P0 j8 m

回复:我理解元子姐的意思是不愿意议论有关政治的话题,原因不知道,但她并没有“不许”别人议论。不许一词可是带有强制性的意思,我认为太强烈了。

' {3 ^& A& D4 `; r# h( _/ F. N


 

* [ c1 N: Z& t5 g# k7 p

  彼得森在他的第31楼跟帖中说到:我们为什么落后这一问题,早在几十年前上政经课时,我们就曾问过导师.当时导师也这样回答的:美国已建国200多年,我们刚建国30年......不知 27楼是哪年毕业的,怎么现在的老师和以前老师的说法很一至?

8 [+ {; y- o5 U P+ \2 x

 

- i+ f. ]+ Y7 s4 y

 

, ]5 p! \7 \) ]# S1 I- ]# c5 m4 k

  青草在他的第43楼跟帖中说到:在我们上过的学校里,n年前老师们讲的东西在若干年后还会同样被传授,这一点也不奇怪。教材没变、老师没变、教案没变。变化的只是学生,有点“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意思,这么简单的问题难道也质疑!

: V, _% j6 E' Q& `

 

; j6 `$ h% I# ^, {! d6 O

 

. @" D I2 Q" U

  我个人认为:几十年以来,老师们在讲解美国与中国落后与先进这一问题上,为什么还使用几十年不变的论据呢?为什么老师们就不能也学一下我们的领导人那样,以与时具进的态度,给学生们教授一些新观念呢?(也许我个人也对老师要求的比较高,只是个人的想法)请看看我们的领导人,是怎样以与时具进的态度,发表的一些讲话!请看彼得森在他的第31楼跟帖中的最下部分!可能有些人认为老师们对某些问题几十年不变的授课方式,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这也是能令人理解!终归每个人所受到的教育,生活环境有所不同,每个人的观念也自然不一样!!!

5 e) c4 M5 m, o' i0 A1 @( A5 H

回复:因为美国、中国建国时间及相关方面的对比,仅属于“政经”课本范畴,并不是说其他教材也不会发生变化。您对“有些人”的看法,本人完全赞同。

% i9 b: W0 D' L% |" B/ |& Q

 

+ U/ Q6 V$ E( U8 J" y/ G5 k v

 

7 D0 T2 Z4 F1 }4 H# O2 F

 

8 m2 r% T, u: U& K* y O

 

1 z4 Y$ \: V6 T4 z& n

  关于彼得森所说青草“怎么不许提以前的事呢?”

2 t6 B3 \9 x ?( N

这是事实:

; J* ]. m8 t& _

请青草回头看一下,您在43楼跟帖中,第六自然段结尾所写的:「“文革”结束已经30多年了,很多“过来人”都已经不愿意重提往事了,为什么有人还要把这个伤疤揭开,并血淋淋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呢?用意何在呢?。」。

5 @1 U2 Y8 ?4 C5 b: m( l3 w2 }* q

 

5 S7 C* ?7 E+ @. ]0 b" m

 

* ^' q: L, O1 p/ }

      青草的意思是不是:如果别人提及文革的事,就是别有用心、居心叵测?青草的意思是不是:“不许别人提以前的事”呢?很遗憾,青草在61楼跟帖中,却失口否认他反对别人重提文革的事。(......对于彼得森网友的质问“怎么不许提以前的事呢?”,对于这顶“大帽子”我真是战战兢兢,诚惶诚恐,眼前真好像出现了“抓走资派”的场面。我百思不得其解。在我的文字中没有出现这样的叙述呀。......)引自青草在61楼跟帖里的第四自然段。

3 K- ]/ [& G+ O1 c3 d9 p6 F

回复:您恰恰把我的解释给用省略号省略了,我在您括号中文字的后面(省略号部分)是这样写的“看来还是理解上的差异,就像一位坛友所说的,“文革结束后,已经历过伤痕、反思阶段”(也有30年了),在经过一段痛苦、彷徨后,人们认识到只是停留在这个阶段是远远不够的,人和社会都要向前走下去,如果只是反复抚弄那伤疤(甚至是至今没有愈合、还在流血的伤口),有意思,有意义吗?”。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明白这个意思。

3 ~, i; ^8 b( `: b

 

4 Q& j7 [) e; n8 H3 C6 d; x


      青草的这种写了后面,就忘了前面所说过的话,这在写作当中,可是犯了大忌!!!

0 o' O( i9 W8 o2 U( D# A

回复:谢谢提醒。

3 Q6 Q. N2 J% h' h8 b) D

 

- M+ Y( z9 H } m- ~' i- V


      在彼得森的跟帖中倒是没发现有文革式的火药味,但是在青草的跟帖中,通过一些文字却能感觉到一些F\F的特点。(青草的61楼跟帖,第六自然段:我就不信这个邪了!!!“)

# s6 q& }0 D, U. X; y# d


 回复:我英文不行,F\F是面对面的意思吗?

9 o+ u0 {+ T: \, X/ V( y

    准确的说是:有选择性的F\F,有选择的失明”!青草有选择性地从很小的方面去挑彼得森跟帖中句子的写法,但是却没有看到元子元子网友第6楼的跟帖。元子元子网友使用了八个点的省略号。在小学学的好像应该只是6个点的省略号!

/ E) s l, W( |2 w

回复:您就直说吧,是不是想说“对你想谴责的帖子中的细节百般挑剔,而对你想保护的帖子中的问题却视而不见”。我只是注重元子姐博文中那种质朴、纯真情感了(仅此而已),却是忽略了省略号的点数(不过,我确实眼神不好)。

6 K# ~. B t1 e( W

    我个人认为,上面这些并不重要!只要大家能够明白其中的意思,就不要死盯着这类小事、小节上!

; [5 X0 L. q8 _! k5 Q5 T) g' S

回复:有同感,也有过相似的表述。

" T( Y$ c$ U8 B, X2 W4 l4 I+ V& {


 

% Z/ W$ m- c) c0 j" u% x

    青草讲:彼得森网友给我回帖中的最后一段让人肉麻。我们都是成年人,您觉得有意思吗?

5 P8 s( F( Z% f8 L5 G0 a+ Z( H


 

! E3 H; H5 |0 Q( Q+ B0 r3 v

    我读了彼得森的这段话,没感觉话中带有粗俗,低级的意味,怎么说是肉麻呢?我个人体会,彼得森的意思是不是说:现在年轻人找工作相当难,青草可以悠闲地利用上班时间,断断续续写下几个帖子。确实很不易,当然青草网友是幸福的(比起那些大学毕了业,还一直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而言)。祝福青草可以"永远"在这种悠闲的工作环境中,没事偷着"幸福"地乐吧!

3 x6 X) E5 ~- K% a, V

回复:现代汉语词典第961页上对“肉麻”一词的解释是:由轻挑的或虚伪的言语、举动所引起的不舒服的感觉。我的感觉是虚伪,而且确实让我感到不舒服。
 

* f, v$ l# L9 m; y3 {

    我个人认为,作为有正常逻辑思维的成年人,不应该只观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小节(不包括在写文章的时候,写了后面,忘了前面的话,类似这种显而易见的低级水平的大错误!),而忽略了一些很重要的大事!

( f- C8 {+ E2 n& B$ ~7 @ W

回复:我在帖子中说过,“我已人到中年”,在这个年龄段的人,大事肯定不能忽略,可“鸡毛蒜皮”的“小节”、“小事”也是必须关注的!否则,就很容易被别人当做反面教材(玩笑)。虽然有无所谓的心态,但毕竟形象受损呢。(看,一不注意,又犯了大忌了!还是别让孩子们看我这烂贴了,误人子弟呀)
 

7 B/ M- D% S, m: S, E% \/ x

    青草说:「“文革”结束已经30多年了,很多“过来人”都已经不愿意重提往事了,为什么有人还要把这个伤疤揭开,并血淋淋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呢?用意何在呢?」

- ?( ?' n/ ~! c& p4 p/ B, Z4 o* d


 

5 a+ C2 d1 N6 ~) U9 X, l1 M0 ?

    青草的意思是说:“文革”结束已经30多年了,如果再有人重提这件血淋淋事情,就是别有用心呢?就是心怀歹意?那么我想问一下,为纪念或者重提九一八、九一一事件,难到也不应该吗?如果再有人纪念或者重提九一八,九一一,难道就是别有用心?九一八,九一一事件,哪一件不是血淋淋的伤痛???很遗憾,事实上人们在每年的这些时刻,都要纪念这一令人难以忘怀的悲痛日子!!!

8 m( i) N u4 n4 J: j

回复:您把我的意思引申了。如果您真正了解那场浩劫在人们肉体和心灵上造成的巨大伤害,就了解这句话的含义了。应该是“往事不堪回首”的意思吧。和“九一八”还是有区别的,现在有人把它定为抗日战争开始纪念日。“九一一”和“文革”相比,那是小巫见大巫呢,没法比。

: L) a' w/ R F2 H

    一个忘记了自己历史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 c/ k& f1 Q) a3 \! F* V- m

回复:同意您的观点。
 

% Y5 q, t2 Z, F4 Y

    很幸运还有很多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们,愿意在尚且还活着,还能拿的动笔的时候,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我从心底里感谢这些对中国真实历史负有责任感的前辈们!!!

5 Y, D) ]" ]) e( _4 s

回复:赞赏!

1 p/ k- d) D' Z7 P0 E


(......但我总希望,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我们尚且活着,还拿的动笔,也许写出的东西,有个人恩怨的色彩,但只要是真实的,就价值连城!!)引自老猪871网友在54楼跟帖里最后自然段的发言。

" m& V2 r: |3 q( m) D% h


 回复:同感!

7 M9 @2 F0 v0 r. V% }9 W6 H2 s

 

7 \2 }, }. U9 Q+ h: d

感谢探索网友给了我跟帖的机会,在我生活中增添了些许乐趣.对于使用了这种不礼貌的回帖方式,再次向您表示歉意!

+ @4 |# f/ i- e, A5 R& |

祝您天天开心!快乐!

7 n- F, G+ i; w# I: U9 o. x

4 E# k2 C( H- a v, W& q

青草网友的这个跟帖也收藏了,谢谢!

发表于 2009-9-28 17: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青草网友:

; E6 O, v! o+ p# h4 `. ?5 i, `4 U

 

- u& o% R( r* T

1.青草网友在第72楼跟帖中说: 电报大楼的钟表,从正南、正东、正西、正北看时,时间不一样吗。建成半个世纪了,怎么就没人发现呢?哪天我去围着电报大楼跑几圈看看(本人木讷且“一根筋”),再试试东北偏东、东南偏南等角度,这好像还真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是不是距离、高度、角度的不同呀?)

; T- b- P$ z' _8 y( M: Q

 

4 P, m+ x) f; F4 y k

 

8 @) F! P5 W Z$ x8 J" p# J

青草网友可能很忙,没有注意到这种情况。您可一首先站在电报大楼的正对面,(观查电报大楼正面大钟的这面表盘)并记住大钟上的时间,比如此刻的时间是12点5分。其次,您可以移动到电报大楼正面的东、西边,您就能发现,电报大楼正面的东、西两个不同的侧面和您在电报大楼正面,您所看到的时间绝对不是一样的!您在电报大楼正面东西两侧的两个位置离电报大楼越远,大钟上的时间差距就越大!(注意:在各个位置上,同样观查电报大楼正面大钟的同一个表盘当然,无论您站在大表的东西南北某一面,只要不是正对着那一面,只要与某一正面有一个斜侧向的角度,所看到的时间就不一样!)

( m0 L* G9 Z3 ?5 e3 N, M) [

 

' E1 p$ f/ V' _( ]

 

, f9 K' ^# |% I3 N9 q- S. [

2.青草网友在第72楼跟帖中说:同意。并且我在61楼的帖子中有“ 至于用词准确与否,并不是很重要的问题,反正大家都能看懂意思”的表述。您可能没注意到。(青草在这里只提到,“用词”准确并不是很重要的问题,但没讲“词句运用”的准确性也不重要!)

1 }8 L. E7 X: V8 W, t/ M

 

+ j" I, e: T3 E1 D. p" x; t; e

青草网友在这里有犯了和前面一样的错误:写了后面,又忘了前面所说过的话,又一次犯了写作上的大忌!!!

) }: K7 ]) T& N! o4 f

 

& ^7 U: l, n9 p: R& W) h4 H

请青草网友回头看一下您在61楼所说的: 至于用词准确与否,并不是很重要的问题,反正大家都能看懂意思。不过还是提醒彼得森网友再把读过的课本学一下,服务与服役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姑且把它定为“概念模糊”吧。但词句的运用就重要多了,比如“读书不心细”只有几个字的句子,竟然有问题,如果是学龄前儿童这样说,我一点也不奇怪,但发生在“学中文的”彼得森网友身上,就令人不解了。如果碰到再复杂些的“偏正”、“递进”等大型词组呢......

+ D& _. E! y4 \# S" p

 

6 ?* J+ g8 y" y

您在以前的帖中曾强调“用词”准确性的重要(服役服务的区别),到了第61楼您已经不再强调“用词”准确性了,但是您在这里还在强调“词句运用”的重要性!(“读书不心细”和“读书不细心”的区别)

. R$ t9 H" {! H; h3 |2 v

 

* \3 H& x) w# N( o

关于在网络论坛中,不必特意关注这类“用词”准确性和“词句运用”的准确性问题,我已在69楼中讲的很清楚了,这里不是小学校里的语文考试!!!无论使用什么单词,什么样的句子结构,只要大家都看的明白,文章中的主要概念和逻辑关系不要搞错就可以了!!!如果您在论坛中总是纠缠在“用词”和“词句的运用”这类小事上,而忽略文章里的主要概念逻辑关系问题,恐怕没有谁愿意和您交流了!(可能会有和您一样,总是纠缠在“用词”和“词句的运用”这类小事上,而忽略文章里的主要概念和逻辑关系问题的网友愿意和您交流!)

8 r1 W, B& j2 K- E _3 \

 

# {9 F' D1 d" F" S

 

q" i! X; }$ k3 p& r% i# h" k. A

 

' g# ~4 i ^9 ~* E! A+ @

请您再重新仔细读一下:(引自探索69楼的第五自然段)

$ P/ e7 {% o( j( V' e

 

5 ]+ L' m W. d& r3 H

我个人认为,为了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许可使用调侃的语气发言,没必要必需使用类似小学课本里的非常规范化的、以主谓宾正常语续排列的形式书写文章。比如“读书不心细”和“读书不细心”虽然它们的书写形式不同,但是大家还是能够明白其中的意思。想一想,如果在整篇文章中,都全部使用小学课本里非常规范化的语句格式,那么读起来是不是会感到很累?记得有一段相声,说的就是某人在和拉洋车的讨价还价时,使用很正规的语句格式,听起来觉得很累。当然在使用某些调侃、语句主谓语省略或倒置时,所讲出的话应该使大多数人能听明白。青草网友认为使用“读书不心细”,出于“学中文”的彼得森网友之口,就令人不解。我个人认为这里有点儿鸡蛋里面挑骨头的意味!毕竟这里不是小学校里的语文考试。

- k# ^8 J7 C$ h# v* N4 D

 

/ U4 s) `9 }3 x' g/ l

 

e1 `( m9 f% {) x( m$ D& B

3.青草网友在72楼曾说:

9 T+ ]& b7 @" W# T" y4 j* l

......和“九一八”还是有区别的,现在有人把它定为抗日战争开始纪念日。“九一一”和“文革”相比,那是小巫见大巫呢,没法比。

: B- p- }+ L# `2 y% J+ d

 

: p, N: h! M# w% q& `

 

8 Q. Y$ i, r6 o; u

      我的手边没有《现代汉语词典》,“抗日战争开始纪念日”说的是什么?无从查起!中国政府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了有关抗日纪念日有:“七七”抗战纪念日、“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青草网友说的是哪一个,猜不出来!

- \& b5 S! H9 m- U8 k

 

- X$ o: g5 X9 H8 k; ~

 

1 Y7 f% g- [+ m1 l2 m5 Q& f

4.青草网友说:「“文革”结束已经30多年了,很多“过来人”都已经不愿意重提往事了,为什么有人还要把这个伤疤揭开,并血淋淋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呢?用意何在呢?」

" d* ~+ m/ y# D& R' b( B1 ~+ T% \

 

' x; K' c# u& c6 U8 h

我的理解:文革结束已经30多年了,如果再有人重提这件血淋淋事情,就是别有用心呢?就是心怀歹意?

! u) w$ i2 h$ d; n* ]- F$ r

 

& [4 q2 i2 Y) t: x* a# A

而青草网友说:文革结束已经30多年了,很多“过来人”都已经不愿意重提往事了,为什么有人还要把这个伤疤揭开,并血淋淋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呢?用意何在呢?的本意是“往事不堪回首”的意思(请见青草在72楼里的回复)不知道是我的理解有问题?还是青草网友表达的不清楚?

! [: D4 Y1 w& D* o" z7 I& O* B

 

) G1 ?% d/ j w% v! |0 O+ v+ r9 O6 ^

 

7 M6 Z' U) N' {, b% A. p9 m' n

5.青草网友在72楼曾说: 我在帖子中说过,“我已人到中年”,在这个年龄段的人,大事肯定不能忽略,可“鸡毛蒜皮”的“小节”、“小事”也是必须关注的!否则,就很容易被别人当做反面教材呢。(玩笑)虽然有无所谓的心态,但毕竟形象受损呢。(看,一不注意,又犯了大忌了!还是别让孩子们看这烂贴了,误人子弟呀)

, O k6 b, M }- C/ p" o" n

 

: R0 c+ S% I( \- y9 w

请青草网友重新仔细读一下我在69楼的发言!我讲的是:在网络论坛中,不必特意关注类似于“服役”和“服务”、“读书不心细”和“读书不细心”的“鸡毛蒜皮”式的这类“小节”、“小事”!我在这里只是特指在网络论坛中,文章书写上的“用词”和“句子结构”上的“小节”、“小事”,并没讲在人们日常生活、工作或其它领域!!!

% o5 D6 S7 r& Y$ u: K

 

8 o3 H) E% g/ s4 A9 [

 平常所说“外交无小事”,在外交上当然就不能忽略“小节”、“小事”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请青草网友不要混为一谈地去理解“小节”、“小事”! 网络论坛中,文章书写上的“用词”和“句子结构”的“小节”、“小事”和人们日常生活、工作或其它领域的“小节”、“小事”,不是一个概念!!!

" @0 [% ~$ O8 o! Y

 

2 b' h7 t( U( G) s6 E

 

& b/ U/ H0 r, ~( M$ \5 Y9 K1 ~

请特别注意:概念不可混淆,这也是写作上的大忌!!!!

发表于 2009-9-28 12: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东到西,政客们都爱开炫耀自己的大派对,实际是折腾百姓的辛苦钱。好像北京刚说过不折腾了,怎么又开始折腾了?一甲子,当然值得折腾一下。在大会堂开个派对,请几个有头有脸的人物捧捧场唱唱赞歌,挺好。这样给治安部门减轻不少负担,也少给恐怖分子制造机会。
发表于 2009-9-28 12: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看了探索网友要把我的帖子给孩子们当教材的告知,颇有些担心呢。我本人无所谓,只是觉得现在的孩子们接触的东西多,辨别能力强,对此恐怕会嗤之以鼻,心里会说,这么烂的文字帖也给我们看。建议还是找一些比我好一些的帖子吧,别忘了,孩子们可是经常私下议论某个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可别让孩子们,特别是家长们有误人子弟的担忧哦。
" S- {9 |5 i9 Z6 T# F O, J7 p1 ^
QUOTE:
   我今天有些忙,所以在看到探索网友帖子中的文字段落之间的空隙很大时,就直接在空隙处回复帖子的每个段落内容了,当然,有些您作为“论据”的段落,就不回复了。这样做纯粹是为了节省时间,并且不用按着“滚条”来回拉动帖子来规范帖子中不同段落中相似内含了(晕)。就算“偷个懒。耍个滑”吧,我知道这样做实在是不恭,特在此向探索网友表示深深的歉意!!
7 Q3 i Q+ a3 b! M8 a7 S( `
QUOTE:
以下是引用探索在2009-9-27 18:29:00的发言:
) r# S# b T( E7 }8 ^! r# |

    今天看到这个这个帖子,觉得挺有意思。

; S$ G' Y1 m; P( n* p5 @

回复:同意

A$ P9 l$ N$ H


      细心的人读了这里大约60多个跟帖,从每位网友发表的个人观点上来看,很容易发现哪一篇跟帖在内容上含金量更高!

* n+ Z8 l) y5 F( a* b+ x

回复:同意。并自动对号入座,青草的贴子别说含金了,根本就没一点金属含量。

# @! v! i" H4 O" }$ A( y; W

    正如很多网友所说: 各自的经历不一样看法也会不一样。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电报大楼上的大钟表,看的时间肯定是不一样。

8 U0 w, R# n2 K+ r v6 p

回复:前两句赞同.后两句不太明白,电报大楼的钟表,从正南、正东、正西、正北看时,时间不一样吗。建成半个世纪了,怎么就没人发现呢?哪天我去围着电报大楼跑几圈看看(本人木讷且“一根筋”),再试试东北偏东、东南偏南等角度,这好像还真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是不是距离、高度、角度的不同呀?)

- N1 @* [4 D7 a

    在网络论坛中,应当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讨论一些事情。那么就让我们心平气和地谈一谈各自的看法,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可以一条一条摆出来,让大家共同参与及讨论。

& u0 Z. I1 \3 O1 j8 j" S1 W( o" d

 

5 \0 ]2 c; S! a7 c6 t

回复:非常赞同!
      我个人认为,为了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许可使用调侃的语气发言,没必要必需使用类似小学课本里的非常规范化的、以主谓宾正常语续排列的形式书写文章。比如“读书不心细”和“读书不细心”虽然它们的书写形式不同,但是大家还是能够明白其中的意思。想一想,如果在整篇文章中,都全部使用小学课本里非常规范化的语句格式,那么读起来是不是会感到很累?记得有一段相声,说的就是某人在和拉洋车的讨价还价时,使用很正规的语句格式,听起来觉得很累。当然在使用某些调侃、语句主谓语省略或倒置时,所讲出的话应该使大多数人能听明白。青草网友认为使用“读书不心细”,出于“学中文”的彼得森网友之口,就令人不解。我个人认为这里有点儿鸡蛋里面挑骨头的意味!毕竟这里不是小学校里的语文考试。(......比如“读书不心细”只有几个字的句子,竟然有问题,如果是学龄前儿童这样说,我一点也不奇怪,但发生在“学中文的”彼得森网友身上,就令人不解了......)引自青草的61楼跟帖,第八自然段。

. A7 H. i6 |: ~, y7 @6 F/ G

回复:同意。并且我在61楼的帖子中有“ 至于用词准确与否,并不是很重要的问题,反正大家都能看懂意思”的表述。您可能没注意到。

! ~+ h% k* f/ e! [0 k; h

 

7 Y$ X$ {$ b- c C

 

! y/ F9 x, P, x+ s7 x! i4 L

      青草讲了文革中的一些“扣帽子”、“打棍子”、“抓小辫子”情况。读了彼得森的跟帖,没有发现这种“扣帽子”的情况。相反觉得青草却是最能乱“扣帽子”、“打棍子的高手!彼得森在评论楼主“只许可自己大讲政治,而不许别人也讲政治”一事,彼得森在他的第44和第45楼跟帖中,已经提出了证据,这怎么能说彼得森在“扣帽子”、“打棍子”、“抓小辫子”呢?在这里请青草仔细地重读第44楼和第45楼的跟帖!

. z2 g# X4 z# J& d% g9 x3 p

回复:我理解元子姐的意思是不愿意议论有关政治的话题,原因不知道,但她并没有“不许”别人议论。不许一词可是带有强制性的意思,我认为太强烈了。

5 [0 n: V7 @/ [4 T9 b7 i


 

6 d1 x) J% H8 \ ~6 H

  彼得森在他的第31楼跟帖中说到:我们为什么落后这一问题,早在几十年前上政经课时,我们就曾问过导师.当时导师也这样回答的:美国已建国200多年,我们刚建国30年......不知 27楼是哪年毕业的,怎么现在的老师和以前老师的说法很一至?

" }1 f# }! e6 v5 J

 

( C& p' O" C" h) t

 

/ Q- `0 y' J) o

  青草在他的第43楼跟帖中说到:在我们上过的学校里,n年前老师们讲的东西在若干年后还会同样被传授,这一点也不奇怪。教材没变、老师没变、教案没变。变化的只是学生,有点“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意思,这么简单的问题难道也质疑!

' X. f* S' w5 ^& [* U0 F& Y

 

/ H) i6 N- T- Y" H9 \

 

3 I) k3 D5 \5 }5 ~) H

  我个人认为:几十年以来,老师们在讲解美国与中国落后与先进这一问题上,为什么还使用几十年不变的论据呢?为什么老师们就不能也学一下我们的领导人那样,以与时具进的态度,给学生们教授一些新观念呢?(也许我个人也对老师要求的比较高,只是个人的想法)请看看我们的领导人,是怎样以与时具进的态度,发表的一些讲话!请看彼得森在他的第31楼跟帖中的最下部分!可能有些人认为老师们对某些问题几十年不变的授课方式,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这也是能令人理解!终归每个人所受到的教育,生活环境有所不同,每个人的观念也自然不一样!!!

8 R, l2 h4 g& R2 A& P

回复:因为美国、中国建国时间及相关方面的对比,仅属于“政经”课本范畴,并不是说其他教材也不会发生变化。您对“有些人”的看法,本人完全赞同。

/ L- N% w- f! E# x! w9 H- W

 

3 k/ A3 b, y( s) f

 

) u7 ?5 ^2 Z$ |( s q% `& d8 m. Z8 ^

 

i {- Z5 u7 S B: u- `* W9 ^

 

' k% l, b+ `- Y0 S0 _. C( @7 h

  关于彼得森所说青草“怎么不许提以前的事呢?”

A% E- P1 K1 Z# p' ^( w6 G# E

这是事实:

9 n* G3 k$ W4 L# F0 e7 z. \

请青草回头看一下,您在43楼跟帖中,第六自然段结尾所写的:「“文革”结束已经30多年了,很多“过来人”都已经不愿意重提往事了,为什么有人还要把这个伤疤揭开,并血淋淋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呢?用意何在呢?。」。

7 E6 @5 g. k/ i1 d" `0 k6 R

 

g# q' \4 |1 @/ ?) X8 d

 

: `1 r; K6 V; i+ F

      青草的意思是不是:如果别人提及文革的事,就是别有用心、居心叵测?青草的意思是不是:“不许别人提以前的事”呢?很遗憾,青草在61楼跟帖中,却失口否认他反对别人重提文革的事。(......对于彼得森网友的质问“怎么不许提以前的事呢?”,对于这顶“大帽子”我真是战战兢兢,诚惶诚恐,眼前真好像出现了“抓走资派”的场面。我百思不得其解。在我的文字中没有出现这样的叙述呀。......)引自青草在61楼跟帖里的第四自然段。

( @) z! @4 c3 T! @6 [, i

回复:您恰恰把我的解释给用省略号省略了,我在您括号中文字的后面(省略号部分)是这样写的“看来还是理解上的差异,就像一位坛友所说的,“文革结束后,已经历过伤痕、反思阶段”(也有30年了),在经过一段痛苦、彷徨后,人们认识到只是停留在这个阶段是远远不够的,人和社会都要向前走下去,如果只是反复抚弄那伤疤(甚至是至今没有愈合、还在流血的伤口),有意思,有意义吗?”。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明白这个意思。

* D! l7 t0 Q2 {6 A

 

( d* U- ?) T% r/ m" D% C: ~


      青草的这种写了后面,就忘了前面所说过的话,这在写作当中,可是犯了大忌!!!

2 O+ C$ J u2 u/ t2 M, w8 n& K- c

回复:谢谢提醒。

& Q) h- O/ f( _9 J. Z

 

% Y$ t; v2 Z" ~6 E5 a4 p! i1 Y


      在彼得森的跟帖中倒是没发现有文革式的火药味,但是在青草的跟帖中,通过一些文字却能感觉到一些F\F的特点。(青草的61楼跟帖,第六自然段:我就不信这个邪了!!!“)

1 p3 G4 o0 T# Z5 \


 回复:我英文不行,F\F是面对面的意思吗?

! M) R- h# j7 `, p. W, Q

    准确的说是:有选择性的F\F,有选择的失明”!青草有选择性地从很小的方面去挑彼得森跟帖中句子的写法,但是却没有看到元子元子网友第6楼的跟帖。元子元子网友使用了八个点的省略号。在小学学的好像应该只是6个点的省略号!

* d9 v# H: R+ O9 `! G% Y6 y

回复:您就直说吧,是不是想说“对你想谴责的帖子中的细节百般挑剔,而对你想保护的帖子中的问题却视而不见”。我只是注重元子姐博文中那种质朴、纯真情感了(仅此而已),却是忽略了省略号的点数(不过,我确实眼神不好)。

; V5 y; c( G- g3 k) q9 f5 I

    我个人认为,上面这些并不重要!只要大家能够明白其中的意思,就不要死盯着这类小事、小节上!

: S `7 a" \* d+ }. M

回复:有同感,也有过相似的表述。

1 R7 b z5 }/ q; [% U) C


 

4 ^8 ?. O V% e

    青草讲:彼得森网友给我回帖中的最后一段让人肉麻。我们都是成年人,您觉得有意思吗?

+ e X/ e) _0 s4 n


 

8 F' `7 y) i, T# j

    我读了彼得森的这段话,没感觉话中带有粗俗,低级的意味,怎么说是肉麻呢?我个人体会,彼得森的意思是不是说:现在年轻人找工作相当难,青草可以悠闲地利用上班时间,断断续续写下几个帖子。确实很不易,当然青草网友是幸福的(比起那些大学毕了业,还一直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而言)。祝福青草可以"永远"在这种悠闲的工作环境中,没事偷着"幸福"地乐吧!

; K; u( C) y9 E' G; M4 k* p

回复:现代汉语词典第961页上对“肉麻”一词的解释是:由轻挑的或虚伪的言语、举动所引起的不舒服的感觉。我的感觉是虚伪,而且确实让我感到不舒服。
 

9 C" Q l, a% H# L8 V- j

    我个人认为,作为有正常逻辑思维的成年人,不应该只观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小节(不包括在写文章的时候,写了后面,忘了前面的话,类似这种显而易见的低级水平的大错误!),而忽略了一些很重要的大事!

- e* d! b( ?0 T c8 o. M! X/ K

回复:我在帖子中说过,“我已人到中年”,在这个年龄段的人,大事肯定不能忽略,可“鸡毛蒜皮”的“小节”、“小事”也是必须关注的!否则,就很容易被别人当做反面教材(玩笑)。虽然有无所谓的心态,但毕竟形象受损呢。(看,一不注意,又犯了大忌了!还是别让孩子们看我这烂贴了,误人子弟呀)
 

3 m) t c; G+ B) D0 X# M

    青草说:「“文革”结束已经30多年了,很多“过来人”都已经不愿意重提往事了,为什么有人还要把这个伤疤揭开,并血淋淋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呢?用意何在呢?」

" B3 l2 w8 p+ |; e9 J0 m4 x6 q


 

( F Z0 f! ~5 O2 R2 N$ @& s

    青草的意思是说:“文革”结束已经30多年了,如果再有人重提这件血淋淋事情,就是别有用心呢?就是心怀歹意?那么我想问一下,为纪念或者重提九一八、九一一事件,难到也不应该吗?如果再有人纪念或者重提九一八,九一一,难道就是别有用心?九一八,九一一事件,哪一件不是血淋淋的伤痛???很遗憾,事实上人们在每年的这些时刻,都要纪念这一令人难以忘怀的悲痛日子!!!

. d j t& X3 i P- D5 ~

回复:您把我的意思引申了。如果您真正了解那场浩劫在人们肉体和心灵上造成的巨大伤害,就了解这句话的含义了。应该是“往事不堪回首”的意思吧。和“九一八”还是有区别的,现在有人把它定为抗日战争开始纪念日。“九一一”和“文革”相比,那是小巫见大巫呢,没法比。

, b8 W; x4 |- ~7 ^$ K1 w, E9 S5 ?% ?

    一个忘记了自己历史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 C; M/ k- t* a- K

回复:同意您的观点。
 

" C I9 t& U, ?$ g" W( |

    很幸运还有很多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们,愿意在尚且还活着,还能拿的动笔的时候,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我从心底里感谢这些对中国真实历史负有责任感的前辈们!!!

0 {- O/ }/ F" _; m

回复:赞赏!

4 m* c" y$ G+ B( ~3 l. c


(......但我总希望,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我们尚且活着,还拿的动笔,也许写出的东西,有个人恩怨的色彩,但只要是真实的,就价值连城!!)引自老猪871网友在54楼跟帖里最后自然段的发言。

2 S, V. q; N! a9 Z4 f! B3 a


 回复:同感!

; l* D& {4 ^# u/ R3 I) V

 

8 ^5 \% v; A- B, Y

感谢探索网友给了我跟帖的机会,在我生活中增添了些许乐趣.对于使用了这种不礼貌的回帖方式,再次向您表示歉意!

# S/ r" r$ F# Y2 R

祝您天天开心!快乐!

0 x7 _8 ]1 ]1 f( a) Q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25 12:33 , Processed in 1.190062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