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枫影斜渡在2009-10-6 7:31:00的发言: 本文的第一自然段为“引”可称帽,以文后“又:”相同的文体与正文分开。正文从“我喜欢陶然亭”到“我爱陶然亭人。”本想用括号,再用不同的颜色把这“帽”和“鞋”与正文分开,又想到这里是“老北京网”也就作罢了。 # L+ R+ P: |7 Q; Z' x% f0 b
“引”也好“鞋”也好都是形式,是要为内容服务的。倘若本末倒置过于重视形式忽略内容,那要走进死胡同。唐朝的人们找到了“诗”这一载体使得思想喷薄而发,随时间推移,过于强调形式,“诗”形式成了制约思想的枷锁,竹篮空摇,无一重物,到唐末宋初大量末流诗歌填充文坛,垃圾遍地。
6 `' j7 a9 s6 D7 T' D “词”的演化也是如此。 ! A4 n$ x6 Z: w! M" s
所以词被称之为 诗余 ;曲被称之为 词余,盖皆此变化。 / \( K& U5 Z' L1 r
------------------------------- ' B* ^8 |6 B) k5 y
八大怪鸟重目,白石泼墨重草虫,皆为开一代先河之大家,何也? + N: h( W1 w& F1 r& \" |
凝神着力于一点,余不旁顾,胸中有竹,腕下有技是也。 / ^2 `! a* C0 {$ R- Y4 Z: F6 x
----------------
9 V" \: G1 m% \ 我觉着写字约略有如下层次。 0 b* j5 U0 N& c- B% k7 Q
$ F( U1 q# V. t9 {! c4 J
第一,欲 的层面,看到一些事物或心中有一些想法,要表达想表达,这是一种本能与生俱来的欲望。
. |( D( n4 N, w0 a) F. J" l9 R9 o 第二,技 的层面,把想表达要表达的思想通过文学手法变成文字落纸——这可有高低错落的差异了就。通过不停的阅读思考、观摩拆解咀嚼他人作品,形成自己的一套表达系统(主要是词汇量的累积、句式变换、通篇谋局、文体剪裁等等)熟练表达自己要讲述的事物,完成文字以后,与初衷或许有些小偏差,略修剪,不会出大枝杈,基本能完成设想。这需要写字的人潜下心来多年摸索学习,不是一蹴可就。如同画家手中画笔,要粗线条来粗线条,要细线条来细线条,疏处可跑马,密处不过针。
2 p- C: r. R2 c/ b) j' }0 r; g1 n 这个过程是个艰苦漫长的过程,写字的乐趣也在于此。
, Y1 S* v: x# j3 j$ r' r4 H$ o3 F+ s 等到有了个感觉,想要一篇啥样的文字手头儿上阻力愈来愈小,不会吭哧瘪肚使拙力了,大约就能够得上写字匠的边儿了。
, N, E3 D$ ^- N2 f- y8 u% @6 I 所以文字高手的文字不需要别人品评,一篇字出来,自己读几遍就知道这篇字到底是个啥成色、归于哪一档。 $ R/ H3 Q N& w A7 F
第三,艺 的层面。通过以上积累,能够随心所欲表述自己了,就要把文字尽量艺术化,力求臻美。当然,这之前还要有一个思想的修炼过程,如自身修养不达,技术再怎么圆熟,也只能在“匠”的圈子里转。如碑石匠再好也只是镌刻别人写就的文字。
4 f, D/ e3 {! u& O4 N+ H; S-------------------------- / T' J4 K- N$ n; o1 H+ s8 r
对于写字的人来说,倘若思想在文字之前,是好事儿,文字表达能力弱,加强训练就是,终能修成正果;假若思想落于文字之后,需注重学习加强思考,务必使二者等齐,以期达到更高界面。 $ L2 y$ W3 M# ^( {6 |* j( c. ~
! ?' `$ L5 }- x+ X( D9 E' W
假若思想浮浅苍白,又丢失学习劲头,自满自溢,文虽通而无可观者,等而下之,等而下之矣!!
/ I1 _! W: t2 y2 _* J. L------------ ! ~: X; k j0 _# C9 H
一点小感想,敲出来与楼主共勉!!
2 R. I4 u7 A8 ~2 H 谢谢您!!
6 B) h. i7 K' @1 p3 ^; X 握手,一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