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X. D3 s. t+ F) }+ f
3 G6 ~. e8 r- p; T s打开电视,看《百家讲坛》。阎教授正在讲《正说清朝皇帝疑案》。 4 q! n* p8 A/ A% K3 o" f6 w' a
阎教授口若悬河、如数家珍。
* D; I5 k! z* O. B听众们全神贯注、心悦诚服。 6 j- d7 c) G1 j% n+ D/ d# ~, \0 z& ]$ \
妙语连珠,特记录一片段。 5 a' ^% \4 _+ F' e) O, T, U$ x
精彩纷呈,供大家伙分享。
v5 M; J) K' ^0 ]5 V* q2 }
6 q+ A& K h1 s$ T+ U+ T) `" W# U4 m阎教授正襟危坐,正在讲道:
6 A, g6 J& u1 t4 G“张勋率兵入京,溥仪第二次登极当皇帝,是为溥仪复辟或宣统复辟。这年为丁巳年,史称‘丁巳复辟’。但是,历史教科书及论著文章称作‘张勋复辟’,这很值得商榷。‘复辟’怎么讲?‘复’,《史记·平原君列传》:‘三去相,三复位。’意思就是恢复。‘辟’,《尔雅·释诂》:‘辟,君位也。’就是君位、皇位。”
& @7 h% N0 Q/ f8 s
/ {& ~+ }3 F0 R) U! l: ~音调陡然提高,喊道: , j; u! R+ j, y8 o; Q
“那要说‘张勋复辟’就是恢复张勋君位或者地位,张勋你不是皇帝,你仅仅是个安徽督军,有何辟之可复呢?”
3 j- B; i& n9 }0 j M# r! P
' Z! I1 r [0 L2 {4 [5 L# v稍顿,声音恢复正常:
2 d8 s' K8 F" l8 S“应该怎么说?我说应该叫‘张勋兵变,宣统复辟’。或者叫做‘张勋兵变,溥仪复辟’都可以。”
$ |- [% x1 y% p) l2 {
- Y: O; D0 Z4 Y1 |阎教授“铁肩担道义”似地说: 1 v. _; o* o+ F1 ~+ B: @) P
“诸如此类的错误,在历史教科书及以往的论著文章中,比比皆是。如果不立即纠正的话,将会在史学界造成很大的混乱。我认为‘辛亥革命’,就很值得商榷。‘革命’怎么讲?‘革’ ,《说文》:‘兽皮治去其毛’。《书·禹贡》:‘齿革羽毛’。‘命’,汉朝的蔡邕在《独断》中说:‘命,出君下臣名曰命’。《新华字典》‘革命’一词的解释是:‘人们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中所进行的重大变革,是事物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那要说‘辛亥革命’,就是‘辛亥’这个东西要‘革命’啦?” + A& N( b; \% q/ c; z
. V8 a0 Z8 P% C' u5 Y6 P音调又提高了: 0 ~2 h. Y6 v9 I3 o; {( w
“‘辛亥’不是‘人们’,仅仅是个‘干支记年’有何命之可革呢?”
/ J/ J" W$ x3 }. c# t+ e0 P
: _# E4 V$ w8 I! y7 `- m阎教授抑扬顿挫: - x2 q+ T) C9 z/ f- a
9 \ Z: K& @) r& E, a' r
“应该怎么说?我说应该叫‘辛亥年间,人民革命’。或者叫做‘辛亥之年,共和革命’都可以。可是问题又出来了,我们知道,‘干支记年’是六十年一个轮回,也就是说,每六十年,就有一个‘辛亥’,那么‘辛亥革命’是哪一个‘辛亥’年呢?同样的错误,还有‘甲申易枢’、‘戊戌变法’、‘庚子之变’、‘丁巳复辟’等等等等。再举个例子:‘鸦片战争’,鸦片,你不是军队,你仅仅是一个毒品,你有何争之可战呢?应该怎么说?我说应该叫‘鸦片贸易,中英战争’”。 / U) B6 s3 U s5 {) _& w
+ z1 w- n4 y! d) ]! C好像咽了一口唾沫:
2 _, ]8 y! B# L2 l4 { “有一部香港导演拍的电影,叫《垂帘听政》,说的是同治皇帝年幼继位,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这个电影轰动一时,但电影名,很值得商榷。一说‘垂帘听政’,人们就想到了大清王朝,就想到了慈禧太后。难道‘垂帘听政’是大清王朝的专利吗?是慈禧太后的专利吗?我想,这个电影改个名更好,应该叫《慈禧皇太后和慈安皇太后在清朝同治小皇帝登极以后的‘垂帘听政’事件》。”
1 r& c* T* c2 K& e! o$ l
! U% j) a- _, W+ a2 Z, ^阎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解道:
+ Y" G1 k1 l* k9 N7 S! i4 A“那么历史事件要如何定义呢?以往的历史教科书及论著文章惯用四个字,这很像是成语。我认为这远远不够,用四个字是不能说清楚重大历史事件的。成语是不是很准确呢?其实成语也有很多是不准确的。
! y0 k# b Z& M( a0 V: d比如:‘画蛇添足’这个成语,说的是,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有时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施耐庵的《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呢?我查了一下,在《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画了一条蛇,再添上足,那么,添了几只足呢?没说明白。那应该怎么说呢?我说应该叫‘画一条蛇,添四只足’。可是还有问题,蛇添上四足不就是龙了吗?成语的本意也变了。” 1 H3 h0 e) s) b/ R8 M" t& N4 \2 n! a
7 N$ N$ l" N5 `) K阎教授没有受到观众席中笑声的影响,继续讲: & \. C! @9 N" Y& L& ?
) p- N- Y" v; t$ ^8 r' B7 J% \5 \) a
“再比如‘狗尾续貂’这个成语,狗尾为什么要续貂,是在狗的尾巴上接上貂的尾巴吗?没说清楚。我读《二十四史》,《晋书·赵王伦传》:‘奴卒厮役亦加以爵位。每朝会,貂蝉盈坐,时人为之谚曰:貂不足,狗尾续。’弄明白了。貂,是晋代皇帝的侍从官员用作帽子的装饰。因为貂不足,用狗尾来续,不是在狗的尾巴上接上貂的尾巴,而是用狗的尾巴冒充貂皮。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我说应该叫‘貂皮不够,狗尾巴奏’,这样就对了,四个字的成语不行。” + k# j2 z' Z! e# E7 K# q0 D; N
6 k! N$ R, h6 M, O# b$ d
观众席中有掌声,阎教授微笑:
- B6 O- v1 V k4 q2 Q& |4 `“同样道理,在历史教科书及论著文章中,给历史事件作定义,模仿四个字的成语,也不行。不能只用四个字。用几个字才能表达清楚呢?我认为用八个字比较合适。‘张勋复辟’我说应该叫‘张勋兵变,宣统复辟’。或者叫做‘张勋兵变,溥仪复辟’都可以,都是八个字。”
; }+ C: r* S7 m+ U4 M& [ ) n# k: @* T( f. C' G
正襟危坐、手势有力:
: u% D5 {! p4 o+ v& i2 _4 A“历史是镜子,历史也是艺术。它可以借鉴,更可以欣赏。对于历史事件,我们要根据史料,辨伪存真,揭开历史迷雾,恢复事件的本来面目。这就是我所说的‘正解’,它与‘戏说’的最大不同在于完全根据史料,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而不进行艺术的渲染和夸张。对历史,我们要有敬畏之心。我们要用“第三只眼儿”看历史,如何用“第三只眼儿”看历史呢?今天先讲到这里,请听下一讲《脱了裤子放屁》,谢谢大家。” 2 ?& F$ i2 o4 a) \3 _* j
7 n3 d0 F4 H5 T( f' `( a6 M- l* |$ T声明:
/ L( J! l4 M/ f: a3 }: a此《百家讲坛》非CCTV《百家讲坛》,阎教授也不是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