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查看: 13282|回复: 5

[转帖]沙坪红卫兵墓地被评为市级文保单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26 14: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m0 V9 |6 E5 |/ f' Y5 e1 i
 
8 e# P% t( T+ l7 q
' d& L. ^1 T4 @4 w5 n. V5 B

 

1 Y+ Q; a2 R9 [( ?- k) ~

  1月12日,重庆市沙坪公园红卫兵墓园。历经40年风雨,承载着一段特定历史的红卫兵墓园去年12月15日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本报记者 吴伟 摄

. n* t) ]( ^* T+ w

  ■ 核心提示

/ \8 T9 s9 X/ ?0 H

  42年前,山城重庆曾爆发过规模为中国同期之最的“文革”武斗。死难者被分散掩埋于重庆市区约24处。随着岁月流转,这些墓地或被搬迁或被铲除,至今保存完好的仅一处,位于沙坪公园。

& Q p$ K |9 c, H, [# g. i

  2009年12月15日,此处墓园被重庆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5 W5 L" i& |! W( D

  “红卫兵墓”作为特殊的历史记载者,自身也经历诸多波折,曾数次面临被拆除危险。而当时日久远,它记载历史、供后人反思的作用得以体现。

: _3 t) t, E9 u5 D

  沙坪公园内的红卫兵墓园,目前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具有规模的“文革”墓群。它成为文物的过程中也曾有过争议,但最终所有意见指向一个基点:它应当被保护下来。

& i F! c" p7 e6 v8 ?9 C$ s: g n8 U

  在重庆市沙坪公园西南角,石墙围着一个特殊的墓园。它曾长久与世隔绝。

* m' z" R$ S1 x. s; A

  根据沙坪公园管理处的数据,墓园里有113座墓碑,共掩埋有531人,其中约404人死于“文革”中的武斗。

# }2 C' g$ ^% e& @" c

  当地人称它为“红卫兵墓”,据称, 这是一个全国仅有的保存完整的“文革”墓群。

8 c4 s# {4 k# M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围绕这个墓园的一直是去留的问题。

4 B) U, J* t5 q: v6 |. n8 R* V8 ?# C

  “销毁”还是保存,争议一直持续到2009年底。2009年12月15日,红卫兵墓被重庆市纳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_4 s n# @1 w" P1 Z$ k r

  1月12日,记者走进雨后的墓园。这里满是半枯半荣的鬼针草、矢车菊。

/ M, i: ?1 s9 c7 n; o: A

  墓园西高东低,布局杂乱,有一条通往深处的中央小道勉强做中轴,左右两侧的墓碑皆疏密无序。

' T4 t8 j4 T% C; y

  曾在武斗中指挥掩埋尸体的郑志胜老人回忆,“最初就是乱埋,各个单位就近找地方,先来先埋,先左后右,逐步往后移”。

* C5 y! _; M; Q- [. Q' O

  这里多是合葬墓,最大的墓埋了37人,分三层掩埋,层与层之间用预制板分隔。

9 w( z! O6 d, o% t$ H

  墓园中碑型各异,有的碑顶嵌有派别名号的火炬。碑文有“头可断,血可流,毛泽东思想不能丢”,“可挨打,可挨斗,誓死不低革命头”等。

( c, {/ M8 L# o `! P5 Q" i

  红卫兵墓园的研究者、重庆出版社编辑陈晓文根据碑文资料考证,墓园中的逝者,工人约占到58.9%,红卫兵约40%。年龄最小的14岁,最大的60岁,其中26岁以上者46.5%。

7 H! P6 w( l# H5 j1 l

  墓园占地约3000平米,正门右侧有“文革墓群”字样。有数个墓碑,高出了石墙。有些墓碑上的文字已剥落或模糊。

9 `- Y! |+ A* R# h' I' g+ o

  专家认为,这个承载着历史的墓园,因风吹雨打正在自然损毁,必须提到法律高度进行保护与抢救。

. n+ ]8 H7 C3 S" N* d

  仅存的红卫兵墓园

$ _, l2 D4 L' r; w

  学者王康曾目睹一次“复仇”,上世纪70年代,重庆一中某校长“爆破”了一处红卫兵墓

% G" G% i$ i$ Y f3 T# b3 T

  67岁的郑志胜说,他如今每次进墓园,都泪流满面。

2 p5 h+ j( W9 x9 P @8 C

  1967年重庆武斗期间,郑志胜是重庆大学电机系毕业待分配的本科生。他接到的任务是处理尸体,同学送他绰号“尸长”。经他手的尸体近300具,其中送往沙坪公园埋葬的200多具。

5 f. L2 R6 E6 k6 a; ^0 Z( K

  据郑志胜介绍,墓园所在的地方,解放前是开明绅士饶国模的私产。八路军驻渝办事处的工作人员逝世后,饶主动捐地作为墓园,时称“八路军公墓”。周恩来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曾埋于此处,上世纪50年代中期迁移。

* E6 \4 k% W! j

  上世纪60年代初期,墓园埋葬了几名中印战争中牺牲的烈士。

8 B' C j7 ~( u5 P4 Y7 {

  据了解,沙坪公园地处武斗中一个派别控制范围的核心地段,隐秘、幽静,这是它成为红卫兵墓的原因之一。

$ n: j; D. }$ R/ L

  “文革”期间,重庆武斗惨烈,在1967年夏至1968年夏一年左右的时间,重庆市武斗见于官方记载的就有31次,动用枪、炮、坦克、炮船等军械兵器计24次,645人死亡。

3 j/ G# A8 n. f1 h

  据郑志胜介绍,沙坪公园内墓园的造墓立碑,是1967年6月到1969年1月。

+ T# P' T( C) z" G) d, [! _

  沙坪公园管理处负责搜集、整理红卫兵墓园资料的研究员李中华介绍,重庆当时七区三县,相类似的红卫兵墓群有24个,建设厂清水池、重大松林坡、体育馆、牛角沱大桥南桥头、朝天门码头街心花园等处,当年都有掩埋红卫兵的墓地。

- B1 A* f1 K" l8 m! h

  后来,其中23处墓地或被强制搬迁或被直接铲除了。至于墓地当时埋了多少人、何时被铲掉的,现在已无法考证。

; p. p" ^1 B( c

  在“文革”武斗的历史结束后,红卫兵墓因它记载的历史,而成为人们心里的敏感区域。

+ X0 h9 V# R c- p' T9 B

  重庆一名受过“文革”迫害的老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里面所有墓碑都是‘文革’的耻辱柱,一看见它们,想起它们,我的心就会痛起来。”

! D2 L Y$ l4 c. Y+ \. I; n

  重庆民间学者王康曾亲眼目睹人们对红卫兵墓的仇恨。上世纪70年代,曾在“文革”中受过迫害的重庆一中某校长,亲手把埋了几十人的红卫兵墓炸了。

9 f0 C1 G: {1 N- F3 b9 p

  曾几次面临被铲除境遇

9 l% T4 r& A: V5 m

  围绕红卫兵墓的“拆除”声一直存在,而到了房地产开发的年代,它又面临了被地产商铲除的危险

! U, U0 s! J2 j0 |

  根据陈晓文、李中华等研究者的调查,“文革”武斗结束后,上世纪70年代,红卫兵墓园曾一度损坏严重。

# ?9 x2 Y+ p4 o' G/ K- D

  根据陈晓文《重庆红卫兵墓地素描》的描述:“当时墓园仅靠一堵失修颓圮的土墙与相邻的农村生产队隔断,附近农民逾墙撬走上好的石板、建房做宅基石、盖猪圈。1975年全面整顿时修葺公园,才砌整了与外界隔离封闭的院墙,墓园方始得到最低限度的保护。”

8 r1 M% q$ Y; G; ~, b# L, p

  不过石墙仍不能使该处墓地免遭破坏。郑志胜回忆,1976年底,因武斗中牵扯命案他正处于羁押状态,他与几名狱友外出运粮时,向看守请求到墓园看看。他们刚进门口,便看见一群农民正猛撬墓基,打算抬着墓碑石回家。

# P3 [; `- [: A; q

  而随葬品中有钢盔、枪械的传闻,也让盗墓者时常明目张胆在墓地里挖掘,死者的遗骨被散落一地。

! [+ Y7 a Q! q$ W+ F& }& T

  因墓园的特殊性,如何处置“文革”墓群,对当地官方来说一直是敏感问题。研究员李中华介绍,上世纪70年代,时任重庆市委书记鲁大东曾向上级请示此处墓地作何处置,后来没有下文。

7 b6 Y3 u* x% j7 A9 Z' T' z- m

  沙坪公园管理处主任钱立全介绍,1985年,有一名退休老干部给四川省委写信,要求拆除此处墓地。

; V# F4 @2 s7 R" x

  此信被转发回重庆市后,沙坪坝区政府及区委的部分干部产生了激烈的意见冲突。一方赞成把墓地炸掉,以“清除‘文革’遗迹与‘文革’记忆”,而一方,则希望把它保留下来以警示后人。

* c. x/ y$ V! J5 [; N

  据沙平坝区文保部门介绍,时任重庆市委书记廖博康到墓园走了一圈,并未直接表态。随后,他批示了 “三不原则”:不拆除、不宣传、不开放。

& l2 D) t2 l6 |- K6 D

  随后,由民政局拨款修建了更高更结实的围墙。后来,沙坪公园修建了一条从公园通往墓园的石板路,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 r# {2 A$ w5 y. L( E& L, H

  墓园的再一次拆除危机,则与房地产开发时代的到来密切相关。

( ]& [; l! t$ `& `) y

  据传,1993年曾有某港商的一个建设项目,把墓园划入了拆除范围,但后来此规划不了了之。

7 p% d3 j% }, D# v( p1 e5 W

传言引发了文保关注度

" r8 D1 `) ^! ^( \

  2005年,因开发地产要拆红卫兵墓园的消息广为传播,人们也从此知道了有这样一个墓地

3 e$ t% W' s# M! a

  围绕墓园的“拆除”风波并未就此平息。

7 {/ E1 h0 `. s( d

  沙坪公园管理处主任钱立全介绍,到2005年,重庆再度传出有房地产开发商要将红卫兵墓园拆除,对这一地段进行商品房开发的消息。

3 F {6 }6 L9 J6 _9 q4 y9 Q3 [

  此消息一出,引发强烈关注。重庆众多人士积极奔走,呼吁保护墓园。

1 V1 D- T' J5 W& ?

  而许多人通过互联网了解到了重庆有一处红卫兵墓园。

* q( A2 O$ S, S; U

  “这个传言刚出来时,我很高兴,这是好事。”钱立全认为,正是这一消息,使更多人关注了墓园,而这对墓地的保护是有好处的。

7 p3 K+ J4 X& Y1 @( o5 s

  沙坪坝区原文物局书记吴波介绍,沙坪公园附近地理位置好,商业价值高,2005年前后商业开发正如火如荼。不过,当年开发商的意见一提出,即遭到众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强烈反对。□本报记者 吴伟 重庆报道

9 _" ], }! `$ X6 w

  他说,当年高校、民主党派反对拆墓的声音尤其强烈,他们希望此事得到慎重对待。不过,也有一些人认可拆除,认为铲除承载着痛苦记忆的物质,可消灭精神上的伤痕。

2 ]4 l: L' a9 W' f9 t7 h* v5 l

  吴波回忆,此提议原本不在政府规划中,最终也未被列入土地开发议事日程。

% n* `3 c9 H9 d" [' T* s, J& t

  钱立全说,对于墓地的“威胁”除了商业开发之外,还有家属提出要迁移尸骨。

4 [ P0 q9 v$ s8 i3 m

  他回忆,2003年或2004年,有个家在贵阳的死者家属提出,希望把死者的尸骨迁出,以便进入其家族墓地。

7 s( T5 L, f6 Y/ I5 s% B7 n" v

  钱立全说,那是个合葬墓,虽然公园方清楚死者埋在哪个角,但只要迁出一个,就会造成墓地的严重破坏。

R1 F8 _+ z. j4 _ e: E

  于是,钱立全接连两次给那家人写信,希望从文物、从历史的角度,不要迁移。“我还说,他在这里有战友陪着,不孤独。”

$ M# u+ x: X) F- M

  最终,家属方放弃了。

' ], ]+ X1 X- z. {1 r, }

  “假如他要迁,你有什么办法呢?这是人之常情。但如果这个例子一开,其他家属知道了要迁。又怎么办?这墓地就完了。”钱立全介绍,正是接踵而来的“危机”,使沙坪坝文物保护部门及公园管理处产生了一些想法。

1 K) ]6 j( n t# i$ f* B

  他们认为,只有使红卫兵墓园成为文物,才能从法律上避免类似情况一再发生。

" i: t# G ?$ C5 j- U

  艰难的证人调查

$ M( h( x: L2 f

  研究者李中华说,有的人不愿提及往事,有的人已老去,甚至有的人约好了,等要见面时却中风或去世还在2004年末的时候,沙坪坝区文物局联合沙坪公园管理处,便开始了为红卫兵墓园申报文物的前期准备工作。

% ?. Q' d# r* t# V

  吴波说,文物并非是一个东西摆在那里,有一些年头及与什么事情有关,就能成为文物,它还需要见证者提供相关史料进行支撑。

2 R; a( [7 x, o

  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落在了沙坪公园管理处的头上。

. E7 y" G& [- i' Q1 S8 K

  钱立全介绍,因管理处无资金、无政策支持,此项工作一直处于“半休眠”状态。一直到2007年,转机出现。

}, W& @) g6 k4 Z1 z7 y

  这年的4月4日,国务院下发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通知。此时有人建议,沙坪公园应抓住机会。

$ L8 F4 |( `$ S! L [4 R" s' X

  之后,公园管理处聘请了李中华、王友群、秦本志三人组成调查组,开始半公开地对墓园的史料及当年的经历者、死者亲朋等进行调查。

5 q" _2 C) g* R' F! ]

  三人调查小组从2007年9月开始运作。李中华介绍,此后连着两个春节,他们都在墓园中度过。因为死者的家属、同事、同学、朋友等,春节期间会到墓园吊唁。此外就是清明节时来人多。

j/ J0 g0 |0 r! \; N7 [# N

  李中华等人的任务之一,就是与他们进行对话,搜集原始资料,“这是非常艰难的过程”。

3 M8 b5 t7 w4 H+ h5 L

  通常,对方都不愿提往事,“不想谈,不愿谈”,而一旦旧事重提,伤疤带来的痛苦可能“殃及”李中华他们,有人会骂人,“他们很大一股怨气,40年来无处发泄”。

- P5 h2 u2 ?( ~+ w0 Z4 b

  此外,时间太久远了,很多人记忆模糊。李中华说,另一方面,当事人纷纷老去,有时约好了见面,要见面时却发现人死了,或者中风了,这样的情况发生过十几次。

9 v6 Q# M8 v1 i( E+ h" B1 \1 L( N

  还有一种情况,公园可以确定某人埋在墓园里,但找不到一个人证。例如当时在此求学死亡的学生,而他的同学后来又都在四面八方。

7 Z& J ]; |8 A5 M6 s

  为了让家属提供相应帮助,公园管理方想过很多办法,李中华甚至以家属的立场写了很多文章,他们才慢慢吐露情况。“你仅仅说‘这是历史,我们应当承担责任,我们要保存历史’,他们听不进去。”

t$ L! l1 G4 i! A4 W5 P

  李中华介绍,工作组共走访了2000多人,其中1200人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最终,形成了30万字的文本。目前,已了解了100多人的生平、死亡日期和原因,但仍有300多没有搜到。

5 }) d# M! E! \) o1 Z

  钱立全说,工作组的目标是争取把每个死者的生平都调查清楚。他认为目前资料搜集已进入非常困难时期,并且越往后越困难,因为很多人都去世了。

1 S( \# f) K/ l: ?+ ~) @; V

  获得机会的文物申报

+ @7 L. k) J, |! x3 S* i) Z5 \% o

  直到国家文物局长单霁翔提出,要对“文革”期间代表性建筑物保护,墓园的申报才得以公开

/ ^$ `9 i# X6 n# m

  没有“合法地位”就没有文保经费,沙坪坝区文物局吴波说,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能做到“保存”,离“保护”还有距离。

: t9 s* R) L0 x1 F5 H) h

  为防盗墓及游人翻越铁门进入墓园,沙坪公园管理处聘请了3名保安全天进行监控。

- [, J, d% g# f. w

  李中华回忆,他们刚开始调查墓园资料时,连沙坪公园内部员工都不理解:这一个坟墓有啥好搞的?而公园和区领导有压力也不敢说,大家都闷着。

C3 R1 L% Y' W* @! h/ e! c7 S0 q

  直到 2008年4月10日,国家文物局在无锡召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提出,应对“公社运动、大跃进运动、文化大革命运动等时期的代表性、典型性的建筑物、构筑物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合理保护”。

6 n1 V/ k: W7 h3 z

  此后,重庆红卫兵墓园的调查组,和申报文物,才处在了公开状态。

7 Z% M" T. P1 i

  钱立全回忆,沙坪坝区市人大、政协领导也敢说这个事了,区和市文物局才高度重视这个墓地,多次到现场查看,反复组织专家论证。

: S) S! v$ q7 r8 [# X: x- ^

  按照文物申请的流程,先由沙坪公园管理处向沙坪坝区申请成为区级文物,再由沙坪坝区文物局向重庆市文物局提交申请,方能成为市级文物。

! K. b8 ~4 a X: C2 }2 R

  李中华说,向沙坪坝区提交申请很顺利,2008年七八月填申报,很快获得通过。之后,2009年年初,沙坪公园专门组织了人,重新整理资料递交申请到重庆市。

- ^5 ^ A6 b" u& }

  论证会专家无一异议

+ s W& i N6 a4 `8 \ R5 [2 S

  专家吴涛认为,红卫兵墓园成文保单位,说明国人看待历史的态度更加成熟和理性

b1 y2 K+ I1 L. L% [

  钱立全回忆,重庆市领导内部曾有不同意见,不过到了专家论证阶段时,已毫无悬念。

! \; {% D5 s' [7 ?$ E0 }

  就红卫兵墓园评文物的申请,重庆市文物局副总工程师吴涛等20名文史、党史、建筑史、规划专家等,开了两次讨论会。

1 [- |2 x! } E1 [

  吴涛介绍,参与论证的专家是从国家文物局专家库选出的,大多经历过“文革”。第一次会是2009年八九月份,第二次会则在10月。两次会上,他都提出:“我们要面向未来,不要忘记沉痛的历史。”

, m9 k* L( \, _/ R& R

  吴涛回忆,两次论证会,无一专家有异议,都认为该申报文物。会上还有专家指出,这个承载着历史的墓园,由于风吹雨打,正自然损毁,必须提到法律高度进行保护与抢救。

0 b: w$ c" H: t! s3 c. s

  2009年12月15日,重庆市公布了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共193处,红卫兵墓园名列其中。

y0 h4 A7 D6 [8 {. n8 p. O

  据介绍,申报文物时,有关方面对墓园名称作过斟酌,考虑过武斗墓、文革墓等,民间研究者曾钟还曾建议恢复原名“复元寺公墓”。最终,定名为红卫兵墓园。

" F& e- V# F9 V: A$ }* v. ]" W

  墓园成为文物后,钱立全认为公园管理处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避免“建设性破坏”。

% ^/ Y5 h5 U" R

  红卫兵墓地在阳光雨露下已经很久,钱立全认为,操之过急反而容易损害文物。文物修整还需要请专家讨论、规划、出方案,园内目前暂时什么都不动。

% f& {! e4 Y4 y# j; r8 m: K. l7 o

  沙坪坝区文物局局长李波也表示,文物审批刚下来,暂时还没有修复的时间表。

4 F2 a% g; Z9 F X0 r

  据悉,目前重庆红卫兵墓园在做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前期准备工作。不过,吴涛接受采访时说,目前申报时机还不成熟。

4 c! G. z b+ k5 F

  钱立全认为,红卫兵墓园成为文物,体现了重庆市政府的开明。

' R% V( q8 S2 [% e4 w: e

  吴涛认为,红卫兵墓园成为文物保护单位,说明国人以史为鉴意识、在对历史的认识上更加成熟,看待历史更加理性。

[转帖]沙坪红卫兵墓地被评为市级文保单位

[转帖]沙坪红卫兵墓地被评为市级文保单位

发表于 2010-2-26 17: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保留那段惨痛的历史见证!就如圆明园遗迹一样可以警示后人!十年浩劫可以说每个在大陆的中国人都逃脱不了被触及的厄运,只是或多或少罢了,所谓“红卫兵”是那个特殊的年代的产物,“红卫兵”的恶名早已被人们唾弃!借用当时“红卫兵”们的一句话说,“踏上亿万只脚让它永世不得翻身!”
 楼主| 发表于 2010-2-26 18: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德国研究纳粹史的有个概念叫“平凡之恶”估计要引进过来就乱了。
发表于 2010-2-26 15: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期南方周末也对此陵园进行了报道。
 楼主| 发表于 2010-2-26 15: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三刀在2010-2-26 15:09:00的发言:
 本期南方周末也对此陵园进行了报道。
! Q2 @1 J2 H2 t! l- A

就是因为网上没南周,才将就这篇。川美那照武斗死难者墓的老师在798办过展。

发表于 2010-2-26 16: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8-15武斗快被人遗忘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28 07:58 , Processed in 0.142487 second(s), 20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