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905|回复: 11

民国初期之孙中山墓园(南京)--中山陵[含3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2-28 09: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国初期之孙中山墓园(南京)的正式称谓是“中山陵”。

7 m( l8 k' W' o" s4 r" G

 

p& |6 s6 I+ K. T$ F0 e

我只是觉得很不妥。

' }7 h" i# D# i' r% ?- D

 

# V2 m( b) [) B3 | C+ [! j

[转帖]:

3 }3 i" n9 G' |0 a( W0 F- C4 @8 K

 

$ c- a# `2 M, d9 v4 ^/ `

访孙中山纪念堂,为什么是“谒陵”?
推荐本文 
--------------------------------------------------------------------------------

: h' L. t s1 k

□ 陶 杰

$ D8 ]6 i! I; {8 F. k

  国民党前主席吴伯雄访问大陆,来南京故都的中山陵献花圈,无论国共两党,发布消息,都叫做“谒中山陵”。
  孙中山逝世几近100年。中山陵已成为国人脑海中的一大景点,“谒中山陵”却折射了现代中国人政治心理的一个盲点。
  孙中山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受的是西方教育,信奉的是脱胎自美国华盛顿宪法精神的民族、民主、民权的三民主义。孙中山首创亚洲最古老的共和政体,既是共和,那么这位“国父”的坟墓岂会被尊崇他的国人定为“陵”?
  “陵”是皇帝之墓,中国的大人物死了,坟墓的名称也分为三系。孔子与关羽,是中国儒家一文一武的两大守护神,只有孔子与关羽死后,坟墓才够资格称为“林”。忠臣猛将,功在邦国,如岳飞,死后的一座土丘,也不过叫“岳坟”而已。孙中山死后,坟墓建成纪念堂,却被供奉成“陵”这一级帝皇的身后待遇。造访孙堂,像叩见皇帝一样,尊为“谒陵”,那么孙总理推翻2000年帝制,建立共和,所为何来,岂不白忙了一遭?
  因为中国人的潜意识之间,不论“共和”也好,“民主”也罢,根深蒂固,还是需要一个皇帝。孙中山没想到自己领导革命,结束帝祚,中国人还是把他当开国老皇帝办。还是袁世凯这一点看得清,干脆复辟称帝,年号洪宪,什么国会、共和、五权分立,袁世凯知道,这一切通通是废话。“袁世凯有当皇帝的野心”,中国人的历史课本都这样说,并以此把老袁定为坏蛋。中国人既奉孙大炮为皇帝,袁大头也想当当,又有何不可?
  访孙中山纪念堂,至今还叫“谒中山陵”,折射了中国人政治心理阳光照射不到的一片阴暗面。孙中山虽然领导革命,对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学研习不足,他的错误是一步登天:推翻帝制之后,学习美国的政治制度,为中国设计了一套共和制。当时了解孙中山的人,许多都看出了孙中山是政治外行。中国是一个小农社会,人民的教育素质低,民间迷信神祗的香火犹盛,讲述什么“德先生”和西方议会民主,一直只是知识分子学术小圈子的沙龙喧嚣。在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在游历英美和欧洲之后,即主张引进君主立宪,梁启超却反对,认为既然是“革命”,不妨彻底,该效法美国和法国的共和。
  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看出了问题,她感到不对劲,中国正在循错误的历史方向滑落,赛珍珠在《我的中国世界》里喃喃自语:“孙中山是一个无私的君子,他的品格无可置疑,但他摧毁了他的同胞生之所系的一大秩序,天国是美好的,但真危险啊,万一在走向天国的途中,灵魂失落在地狱里,那怎么办呢?”
  “生之所系的一大秩序”是什么?就是中国这个农民社会对帝皇的膜拜心理。农业经济,丰收和旱饥,都要看“老天爷”的气候脸色,皇帝既是“天子”,则天命可畏,皇帝就是不容质疑的宿命。赛珍珠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尚未深至民族心理的层次,但另一位地理学家亨廷顿就一针见血了:“南方人出于狂热,把共和政体强加在一个国民公德几乎荡然、而极不宜行共和政体的国家。”
  但如果设想,当年孙中山把清室的一套戏台袍甲留下来,把皇帝的权力掏空,爱新觉罗家族和八旗子弟成为类似英国上议院的骨干,中国人的帝皇崇拜,下有一个宣泄表述的渠道,王储大婚,还可以像英国一样,成为促进旅游的国际花边盛事,但皇室却无法滥用权力,让暴君和昏君干的只是祭天、祷地、接国书的体面事宜,委任民选首相,岂不东西合璧,更切合中国国情?
  今日回顾,一切当然太晚。错误的判断、偏执的抉择,学医出身的孙中山,面对痼疾,只知用抗生素的猛药,而于社会科学和文化传统识之未深。中国很快就被军阀割据,中国人民在一场“共和实验”中,挣扎着走向天堂,灵魂却失落在地狱。辛亥革命结束了名义上的帝皇统治,五四运动又要打倒孔家店、废除文言文,但今日吴伯雄“谒中山陵”,却没有人质疑“谒陵”是帝皇和奴民意识的流露,是孔家店与文言文中最封建的部分。吴伯雄一行人在中山陵前合照,一副笑嘻嘻的模样,可有想过,他也背叛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
  今天,看见美国人高高兴兴带着孩子,也踏上了梯阶,走进林肯纪念堂参观,林肯的石像也很大,他却不是美利坚一统天下的太祖老皇帝,去林肯纪念堂,英文叫A trip to,也不是什么“谒陵”。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开的这个玩笑太大了,“国父”于地下岂能无憾乎?
 

% H o. W+ H: \

民国初期之孙中山墓园(南京)--中山陵

民国初期之孙中山墓园(南京)--中山陵

民国初期之孙中山墓园(南京)--中山陵

民国初期之孙中山墓园(南京)--中山陵

民国初期之孙中山墓园(南京)--中山陵

民国初期之孙中山墓园(南京)--中山陵

0 y7 E1 ~7 u# e: r8 K, ?( ^& G% V

 

' _/ x* e" u0 G' z8 O8 j9 x+ C/ [

 

/ z9 @5 L* D3 @. T, I6 a

 

0 T: j0 C' L5 f( {& r

 

9 c/ L& j7 M$ C, d

[转帖]

@0 P" A- P4 i" d" p3 L' O/ s& R

中山陵-历史沿革

" i+ C, ]0 f& F# e6 B z5 ?5 D" Y% r

        一、葬事筹备处(1925年4月4日——1929年6月30日)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举国悲痛。1925年4月4日,在北京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筹备安葬事宜,推举张静江汪精卫林森于右任戴传贤杨庶堪邵力子宋子文孔祥熙叶楚伧林焕廷陈去病负责先生的葬事工作,并选墓址于紫金山。

二、奉安委员会

* l4 C) ?6 ~6 S. K7 e
中山陵中山陵
$ n9 M; U! L: x% J1 N


1929年1月14日奉安委员会成立,1929年6月1日国民政府举行了奉安大典,将中山先生的遗体由北京迁葬于南京中山陵。

三、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
1929年7月1日,国民政府组织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葬事筹委会是日撤消,一切经手事项移交总理陵管会办理。

四、伪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
1938年,伪督办南京市政公署实业局园林管理所在其下设伪中山陵园办事处,暂时维持陵园现状。1942年4月6日,汪精卫指定褚民谊等组织伪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负责名义上的日常工作。

五、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
1945年8月17日,重庆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派出首批人员回南京接收伪国父园,恢复陵园的正常工作。1946年7月2日,国民政府明令公布《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组织条例》,原《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组织条例》即废止,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遂改为“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 在动荡的局势中,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只做了一些小的修缮工作。

六、中山陵园管理处
1949年4月28日,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8月前,中山陵园属于军管时期。1949年8月,改称“中山陵园管理处”,隶属于南京市政府园林管理处。

七、中山陵园管理委员会。
1951年7月成立中山陵园管理委员会。同年9月,成立整风委员会分会,由高艺林任主任委员。1958年4月,园林管理处并入南京市城市建设局。管理委员会也隶属于城建局。

八、中山陵园革命委员会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同年6月城建局撤消。1968年4月成立了中山陵园革命委员会。1970年1月22日,江苏省革委会决定以中山陵园为范围,增设钟山区,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陵园隶属于钟山区革委会。

九、中山陵园管理处
1975年4月,市革会决定撤销钟山区,陵园管理处划归南京市城建局领导。1982年8月,市委、市政府将中山陵从市城建局划出,为市属局一级单位,全民事业性质不变。

十、中山陵园管理局
1996年6月,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宁委发(1996)19号文“中山陵园管理处”更名为“中山陵园管理局”,为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此时的中山陵园在保护、恢复现有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不断开辟新的景点、景区,把山水风景、文物建筑、名胜古迹及人造园林艺术融为一体,呈现出一个多功能的旅游风景区。

2007年5月8日,南京市钟山风景名胜区-中山陵园风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

) P2 \" B* Q# y

 

* O1 C q) v3 s' j

........

% A4 x" T9 q; z4 ~/ P5 G3 w

 

' X% `+ W. S# _# }1 b" i

由上文可见,“中山陵”一直是称为中山陵园的。

& [! T7 T. f( i( E, w. s

 

1 A/ L* y% a3 R! }) m }

多写一字,抹掉了对先总理的亵渎。

; e' y6 _0 h5 ]

 

2 g1 ?- j8 R% x# }1 U* h) H$ u1 E


 

! J( z) ~: x' w% [6 V7 u* b- R* ]


( `0 W1 |: Z; }/ E$ s$ C

 

0 o3 ^8 d2 B8 e6 r& B3 P5 @

 

2 v4 J* d8 ^' H: N# G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2-28 09: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南京中山陵

我给添几张照片吧——

* ]/ c3 n# H! A% k3 A* _

 

, O- N* \% `+ Y2 x) C1 k

【原创】南京中山陵 

+ W, ]7 `- {$ E2 k; d

 

) _4 h; o! _4 ^/ ]: m w+ n. i


y$ x$ o" I& m6 O* K& V/ J

 

4 {9 s4 r8 r1 A* S7 k- ]5 ?


' J9 E& Q/ R+ V" A5 m4 i# f$ X

 

, \" B. O2 f- V9 @# O2 K


6 ~3 y2 V b, r5 U

 

' G5 m, F$ W8 r7 O


' v, n* u/ R$ X9 Z

 

7 D- s) z5 k. g. P1 [


, ]: `# N! b4 l

 

4 x' M1 k3 D& g* |- H9 r+ F* \) g


; n0 @! h, h& p5 P) g: W

 

( Q. S+ r& B. e& J$ F


) `8 \ x5 ]& j+ d% Q

 

! x% z! k* _$ `5 c- i# b6 X1 p


: R3 [* ^. x) S4 M3 B+ e( @

 

L/ ~; n1 X# b% E$ E3 y


* A# m; K$ T' k$ V' G

 

! o* O0 @0 U0 e; n% {


% A! {8 r9 E' F' d/ A

 

/ p4 j: q/ x) N- `( {9 w. h


& G7 C" M4 v: l" ]

 

6 U V/ ^: o& q5 U+ X


7 o, ^5 ^/ ^$ B" [

 

' w3 k0 H1 I, c' X4 z* q


* K- q& [+ w5 S0 h% s9 N( o7 u

 

6 G x- G) K6 y& l# B2 h {8 r


2 k( p$ T# ^2 l8 `

 

% J6 h0 t! Q( q

 

4 F; ]. s% o8 D

 

6 f: S3 A& R9 w* ~' d5 e

 

6 a- i& b7 _8 W6 O. ^

 

发表于 2010-2-28 13: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图!
发表于 2010-2-28 15: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

( x9 G9 Y1 {) _* R" Q, q

 

发表于 2010-3-2 2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照片。去过,看过。

 楼主| 发表于 2010-3-4 10: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山陵园图片(上部)

Q$ M6 N( Y- h

 

$ e) J- A$ m" {; `/ W

[转贴]:

7 J' F! z0 j8 G _: U

 

) N4 n, P8 e& J4 U( z, ]4 O# F9 l

中山陵园原名总理陵园,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

6 @7 E- s- U) Q4 ]

中山陵园依山而筑,坐北朝南,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 t5 Z J" S( F1 p1 z; s& d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于1929年6月1日奉安于此。

- K/ N( f$ a- [' A


 
中山陵园自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

; ]7 Q$ @! ?# p- J$ W% M3 W

中山陵园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

& S; E: J- \- V

中山陵园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

' R" Q* b# ]/ E$ B9 Q2 ~

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园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

# x8 |/ b! h/ ?! ^8 w8 E# L

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

3 I' R" i0 f9 \' C

当时,孙中山先生的葬事筹备处广泛征集陵墓设计方案。

+ L. ]) q! g) b6 ^

结果,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式图案荣获首奖。吕彦直还被聘请为陵墓总建筑师。

) {- L$ O4 }8 } U0 A7 {" x5 T' h

这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调和谐,从而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

9 f2 ]4 Z' N! ?: ~# m$ c+ q

 

7 U% R' o- V4 v. E


; w# D9 [0 j# I9 n$ t, t# \










/ U3 \# j5 t$ g. R3 @& T" m

 

+ m" j3 m% L9 y4 X0 Z$ d8 H


中山陵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

" ?4 G4 ^/ b: h3 s" z$ i' W



* b4 ?) p4 P( e





2 `2 l5 E$ T! r# ]7 M% Z9 a

 

# v4 O) l! P$ z9 O" I

由博爱坊沿墓道步行而上四百余米,就到了中山陵的大门--陵门。

- w% @; H3 h# O% @

 

; y( z5 [2 R' Q- c8 A0 K$ B

陵门建筑在中轴线上的正中,门前是一块相当大的水泥平台,能容纳一万多人。

1 F& X9 ?8 |: L' z* V9 q

 

: F8 W& P+ _' P3 n- F6 I1 ~

平台两侧是绒毯般的草坪。在左右草坪上,互相对称的十棵四季长青的黄杨球,还有六株名贵的千头松,其状如伞,异常优美。

! G1 g( T9 y! g4 ~1 T+ O2 _1 h

 

' w- ]$ K+ s7 G1 X/ `; X

陵门的外面,两边有半环形的石拥壁,与陵墓的围墙相连,把中山陵墓拱卫在里面。

6 D& i( Z' x/ S: i5 v

 

- L: s+ b# i% M1 ?9 h+ ]6 G* G6 l

在陵门的两旁,有一对造型生动的汉白玉石狮,颈毛光滑柔软,张口正视前方,形态逼真。

( u* ^( o/ V# L4 ?8 {! X9 A) o* f

 

: z6 |% x8 Z0 @7 O; P' r

用这对石狮分列建筑物的两侧,从而使建筑物更加突出,显得陵门气势磅礴。

( \* v4 e6 N" ^- x/ u; L

 

- p) o. i" G3 [7 d

陵门建在水泥大平台之上,但要比大平台高得多。

. [. Q) m. u$ b* T7 V9 X

 

5 X- N- q- X+ d- `" g3 n! U2 v) j

游人登上20级花岗石台阶,方才到达陵门。

% R& t, R, n: ^1 d: Y: y

 

1 n4 h) \* p# c( w

它的平面为长方形,宽24米,进深8.8米,高16.5米,中国古代传统的木结构形式,但全部用花岗石建成,其斗拱、梁、枋等处的图案花纹,均雕刻得十分精致。

$ u9 U, p) u8 {+ E2 f& |

 

( o. C q6 h& K! `) G

陵门的屋顶为歇山式,上面盖蓝色琉璃瓦,这种色彩有静穆、哀悼的气氛。

. {4 b; T# g Q" x; i" c. i

 

1 J3 [3 U: d5 V6 ~7 ^ j, ^

陵门有三个拱门,中间的比较大些,两边的稍为小点,由于两边门略为小点,觉得中门有了尺度感,显示出高大。

8 H9 B o0 J* _0 C) L `

 

: h' ^" }' F7 _( w* y' y

南面三扇门都有梅花空格仿紫铜双扉,北面三扇门,则仅有门洞而无门扉,南面正门的上方,镶有一方石额,上刻“天下为公”四个馏金大字。

5 E) a: n; U6 O5 P" w/ ?

 

7 [4 z6 o3 r( [8 x0 w; Q" w

这是孙中山先生的手书,端庄朴实,雄迈俊逸。

6 {1 {& N, ?5 M( d# r( J

 

& ^! m: g9 p- p. @3 s0 R* U) ?

 

1 ~! }1 K! f" c. s9 v7 k6 s

“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Z1 r9 r* j/ h2 A5 }

 

: _: W. r4 c" R& q* e6 D

孙中山先生借用“天下为公”作为对“民权主义”的解释,说明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 a8 J' C' B9 j0 x5 R

 

5 ~. d+ V# e( E2 ~

孙中山先生平时也很喜欢将这四个字书赠友人。

0 ~0 ^4 H% c7 {; d

 

3 F7 G3 Y' ] _" U: Y! q9 w

陵门面阔实五为间,东西各一小间,常年门扉关闭,里面存放六顶藤制轿子,二顶为躺式的,四顶为坐式的,为国内外年迈要人谒陵时乘坐。

8 S7 P% N5 l8 T' K

 

9 Y) f' p8 l( y3 G7 j! l

这些轿子“文革”期间搬到音乐台化妆室保管。

7 _$ E9 g9 z3 b, ?7 m) s

 

$ B+ B6 j' Y7 Y1 N

陵门前大平台东西各建有一座硬山卷棚式的相对称的休息室,屋面覆盖蓝色琉璃瓦。

8 a4 \" y, U# [6 z) d2 o

 

4 g. K7 M$ A' i% Q8 k

东房做卫士室,西房作休息室。

4 n+ s4 m# H9 C' ?8 C3 f

 

2 b$ r- \7 V9 Z F# B

室内装有洗手间设备,实际上是两座象征性点缀建筑物。

7 }4 j @. v; [3 C& _







( K: E. k5 ^3 S2 S+ v' M# f

 

9 G$ i+ S# T9 s

碑亭建在陵门后面第二层平台上,以花岗石建造,重檐歇山顶,上覆蓝色琉璃瓦,仿中国古代传统的木结构形式,高17米,宽12.2米,亭为方形。

3 @/ A {/ H: Y3 d6 ^9 O

 

4 n. I* Y0 H' n8 a

墓碑竖立在碑亭正中,墓碑为长方形,高9米,重达几十吨,是用一块巨大的花岗石雕琢而成的。

$ i L1 g- ?% d& H% l6 y1 Q0 z2 \

 

) d1 h; a9 a+ K, }7 q% L( t5 _4 B

当年建造这个碑的时候,负责建陵工作的葬事筹备处,曾向国内各省广泛征求墓碑材料。

/ {% U8 x. |, N

 

i4 t; N- p- y ^/ ~" h

据说,从福建选制了一块庞大的花岗石碑料。

! r6 @! Z) |) F) C

 

) P4 S4 m7 k/ \

在装运时,由于体积太大,又极其沉重,装上船不久,就沉没到水里去了。于是,只好又从福建赶制了第二块花岗石运到南京来。

+ n' H$ S1 T* p# K

 

+ R z/ N2 F# L2 x% h

仅从下关码头全靠人工滚木一步一步地移到紫金山下,再从山下运到山坡碑亭工地,就用了四十多天的时间,由此可见当时工程艰巨和宏大以及建筑工人坚韧不拔的毅力。

1 T" ]% T$ L# _' D9 P, i4 ]6 i

 

0 n, D7 u- a( V; z3 B& U& g8 H: `

现在,人们在碑亭里见到的大石碑,就是用当年第二块福建花岗石制成的。

! Z9 Q' f; h" b9 r

 

4 D$ `, o d! R( g9 l/ A1 ]

碑亭的东、南、西三面,各有拱门一洞,供谒陵者出入。

, d. i. a: t- r8 s& M* o

 

# r( S* h0 j3 ~) Q

碑亭的北面,也有一个拱门,但门的下半部装设了石栏杆。

6 |3 v8 B0 p' X4 ]

 

! e2 Q* @. S$ o2 U7 g6 a0 |, C

游人到此远眺,可见蓝瓦屋顶的祭堂巍然矗立,青绿色的紫金山峰峦直指云天。

( \: i e( W( T; s1 T

 

, U1 T! k- u& q' y5 q

对孙中山先生的“高山仰止”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8 v4 w" r8 s& j$ B5 q- q% _3 p

 

# u3 w% T9 U, z! u

关于碑亭中的墓碑碑文,在陵墓工程刚开始兴工的时候,1926年3月18日,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曾讨论过。当时准备在中山陵为孙中山先生刻墓碑、墓志铭、传记等,并且作了分工,由汪精卫写碑文,胡汉民作墓志铭,吴稚晖写传文,张静江撰记文。

0 S6 y6 {2 s# I

 

" l* B$ r' H1 ?; }" E

可是,过了将近两年多的时间,这些碑文内容都没有确定下来,到1928年1月7日,葬事筹备委员会在上海召开会议,认为像孙中山先生这样伟大人物的思想和业绩,不是墓志铭、传记文字所能概括得了的,故以不用为宜。

+ ~) _- ?: }. K; s% @+ ~" ]- B

 

6 H5 I: c% K' O% U g! w" s9 [

丧事筹备委员会决定由谭延闿书写碑文。

" b4 P) D/ l, `+ }5 J/ c

 

( E# Q. L' ~$ w4 M% s% |* d

1930年3月7日,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又明确规定了碑文的内容和书写格式,在这块大石碑的正面自右至左竖刻三行鎏金碑文:

4 ?. N; s! L, n5 `. V$ k) C& [( g

 

0 Z8 t$ P& [/ V1 }% v0 H

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1 F- d- I6 r2 Q; n; Y5 t% V( \

 

/ V& e4 O9 G5 l( k" f

字为颜体,笔画流畅,结构严谨,雄健有力。

9 n/ ^0 ~+ w) I- g8 z3 {

 

# {/ c( Q0 ^/ q4 c

碑亭里这块大石碑的顶端和底座刻有图案花纹。

0 z) i" \, i& {% {" @3 Z

 

3 f" M' A2 T7 m: ]. J, e

顶端四周为云彩朵朵,底座周围是巨浪层层,线条简洁,十分朴素,均由中山陵的建筑师吕彦直亲自设计。

3 h& z+ a8 K4 p2 A* n

 

2 [% a( j k% |# Y) S

这些图案花纹,似乎在默默地告诉人们,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比天高,比海深。

! P9 X) o f) g. E! i' P

 

) B I$ C! v8 j' T- ~

碑的顶端花纹下面,朝南朝北两面,分别刻国民党党徽一枚。

$ _8 p8 |, K' |+ e/ p

 

; X) i$ t9 L/ r) V+ H8 _ t

这两枚国民党党徽原为阳刻,曾在十年动乱中被铲除,1981年中山陵园管理处按照原样重新修复。

9 A: z* K% e! W2 a




" x( t% y, b' f$ y# U* d" a: o- `

 

( W" ^1 }! W( ~' @4 d! q9 L

上部完。

# Y8 f! k8 n2 I7 u

 

6 C: f' |3 _/ {; p6 M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0-3-4 15: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山陵园图片(下部)

" r+ k( _1 c1 ?1 Q$ O, S5 V T

 

8 {, J0 S5 Z' k+ Z) q# I

[转贴]:

, z5 S' z5 Q6 c" v- [, q+ T' h

 

, _, N; U' q( j# {8 \" m2 j

由博爱牌坊至祭堂,谒陵者与游人必须经过392级花岗石台阶。

8 M. k$ h* G: O4 J

 

5 C) A* Y5 z& G; [ q5 C

这392级石阶,全部用苏州金山花岗石砌成,是中山陵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

; n2 Y% @8 |0 M$ B

 

- Q9 c4 c( ?- A6 ]) G% k

它把牌坊、陵门、碑亭、祭堂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庄严雄伟的“警钟形”整体。

& \3 J9 L1 J( k

 

2 i4 R6 Q6 r! n5 ]

中山陵的设计者和建筑者,巧妙地把392级石阶分成10段,这种布局,独具匠心,颇有特色。

+ F! L( b- o }- {! u8 j4 e5 m

 

5 B. H& |; w. G" G5 t9 B8 D

由下向上仰视,只见台阶,而不见平台;但从上向下俯视,只见平台,而不见台阶。

! ]& y: G4 d! K3 @2 A6 l' L

 

5 d' I' W- q9 h j( L

平台两侧还建有建筑物和陈列纪念物品,这样,392级石阶就显得宏伟壮观,富有变化和韵律。

( x& a/ |! w4 R; i9 Q4 {* e @

 

& d! h1 P, ?, R6 S1 r

在第六层平台,左右两侧陈列着一对巨大的仿古铜鼎,上面刻着“奉安大典”四个篆字。

+ |$ p3 |( S: P. X

 

J4 ?+ V' Y% x

这对铜鼎是当时的上海特别市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葬礼而捐献的。

) C* c, n N. g1 j/ h6 r

 

* ?! Y$ b4 ~$ q$ u- y6 w

西侧的一尊铜鼎向北内壁上有两个孔,一大孔,另一小孔,这是日军占领南京后,用钢弹击穿的。

# ^" e* [* w, ]

 

- @5 K+ @$ p7 w4 N6 J9 R t

 

3 {: N! p3 v C7 i* w% N, F- C

7 D* u+ @4 l7 N% J7 ^4 z/ n s


6 {6 q7 y+ e9 D" J4 _9 a) ]

 

2 M+ ]/ @7 l7 O w

 

5 S0 \. W8 c% \3 b# w

 

# l! }9 u# I2 L; @! a- f' a

从第七层平台继续攀登30级、42级,54级石阶,分别到达第八、第九、第十层平台。

- q! V( c0 n1 T9 Z' F1 m, c

 

- Y7 U/ g' |, T5 J9 x

这里已接近陵墓,坡度较陡,更加突出了祭堂和陵墓的雄伟气势。

9 ?5 Q; K, j+ S) p

 

d7 G& m( v4 d, a) j7 D% q

这126级石阶的两侧建有石栏杆,又在石阶上纵向设两行栏杆,将石阶分隔为三道。

( V% \; f0 h0 K* l$ o9 P0 u: Q

 

3 D( s+ ^3 \$ Q6 t2 n$ Z" Z0 R

1929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的灵榇,就是在执绋人员护扶下,由水平相当高的北京日升杠房的108名杠夫们,从中道抬到祭堂。

1 C+ O# a" H: I6 F7 f

 

- ]4 G5 h: V: V% d/ ~

石阶上的两行石围栏里,还各设特制的人造大花盆,圆形、方形各30只,作为陈列纪念性花木之用。

6 H9 [7 G" q G

 

" m( W1 q" J( `7 c) @7 l# K+ K

中山陵的祭堂,就建在第十层平台上,但从第十层平台还要往上走过9级石阶,方能进入祭堂大门。

& j6 k: Z9 r9 U

 

4 S+ d8 ^* W9 y! {; q- `

到这里,中山陵一共是10层平台,392级石阶。

5 @0 i. U$ E5 f

 

* h2 ^+ @8 o2 D: L

 

3 _5 j& E7 `, B7 c5 O

 

+ a& u5 ?5 }" e" D1 z+ S. A& _





9 D5 f$ K% z! P- H# `

 

, M8 O& s, E% B( H; `

 

2 [+ `/ \, l0 y+ p& A- d

 

' V5 ?/ n% P, O' X* k# O

 

4 L7 |% i" \% L. O

在第七层平台,布置了一对豆绿色石狮子。

1 _2 E) ^$ _+ a# I) C- R4 S" \0 |

 

) U- Z# r% j2 B! H5 n' \

此为福建著名雕刻铺蒋源成的第三代传人蒋文子所制,雕刻艺术极为奇妙。

2 r& |( F4 u0 @5 [

 

, ]' T; V5 {: `, T+ R

在两只石狮的口中,各有一只圆球,能在口中自由转动而不会掉出。

0 k0 m+ W- n7 e6 v r+ S: ~, T* R

 

: m- Y) J0 r" `# d

后来,在汪伪时期,西侧一只雌狮的牙齿被损坏了,圆球也就此失落。

# w$ x- B+ {! U |* j

 

& l. ]( v1 ^& ?5 T6 D

雌狮脚下一只小狮也被盗走了。

' l4 G$ w+ i: z5 g( \4 c

 

" j! g }4 Q- B$ c

 

; {$ i' t! ?9 G8 k4 a4 V* S


( t1 ~4 n: w* h6 k0 q* f5 \6 P

 

! Z' O( x/ h0 p; R




9 y# e% @+ B4 t

 

" \: l! b) X" b

 

* z9 S9 E$ h' R1 q0 A" S

 

4 L l2 N3 |1 [$ w2 `5 w

祭堂位于海拔高度158米的第十个大平台上。

k; ]0 W+ u# t* a

 

, s2 J* g6 u+ f4 Z$ `1 d3 P

这个大平台东西宽137米,南北深38米。

S1 N+ p' i2 f0 m) T6 Y0 C! _

 

3 B* h# \6 @1 t6 K2 N

在这个平台的四周,处处有景。

8 p* g& N I: Z& ^* R, _+ E

 

7 Q' K3 x/ a4 v1 Y) u) k. K

站在祭堂的前面,向南俯视,墓道和台阶上,游人如织,络绎不绝。

0 U9 Y" D5 m( \$ X8 C+ m

 

3 y9 z$ w/ T8 x* [) p, R

掩映在绿色林海之中的蓝瓦银墙,典雅庄重,煞是壮观。

/ e l6 i0 d2 G$ W5 f# U7 x

 

( h: b' w" D; V/ `5 Y' i

阳光照耀下的陵园景色,五彩变幻,七色交织,真是瑰丽奇绝。

- U& l- n! ]( f+ [

 

2 ^3 V! j k; [( U% E

回首北望,则见紫金山青松似海,烟雾缭绕,云气山色,朝夕多变,气象万千!

+ p* U' X! h+ H' k1 [2 N7 Q5 i

 

& P+ a& @. O; y9 q

 祭堂两边,还各有四方草地,各植雪松四株,枝叶如盖,四季长青,靠南的女儿墙草地,列植龙爪槐八株。

- w+ Q. Q! Z. s( R

 

* V2 E( t: S3 y

这些郁郁苍苍的绿树,让人们从心里感到,不管岁月流逝多久,孙中山先生留下宝贵的革命精神,永远像这些苍松翠柏一样万古长青,深深地扎根在中华大地上。

+ i. J6 M* a) R, W( j/ R" v

 

! f+ ^1 I) F! w g8 q

大平台的两侧和北部约五米高的花岗石拥壁,它把墓室护围在里面,拥壁内侧遍植龙柏,形状古拙有致,令人留连。

/ _/ O# d% s( _$ w/ L0 h/ O8 ^9 r

 

8 M, _# }% u- R4 ~3 j( Z

大平台北部高墙的外面,即陵墓(墓包)的后面,亦称后花园,广植名贵花木广玉兰、白玉兰、桂花、梅花、冬青等,在西侧高墙下建一边门出人,为拱卫人员和工人长年护卫,管理之用。

! ]0 w% i n# N L

 

* B; r, e$ J2 @6 J

大平台与后花园周围的这些树木和花卉草坪,不但对祭堂与墓室起到修饰,衬托的作用,而且还有很好的保护功能;夏季降温增湿,隔热遮阳,冬季又能增温减湿,挡风去寒。

* S2 K# [' Y/ b! S w8 v, `$ x

 

2 W, k( u2 R# R4 f4 t- x q" x

中山陵祭堂,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仿古宫殿式建筑,它把建筑融于自然环境之中,吸取了中国传统陵墓布局的特点,采取中轴线对称的布置方式,并具有西方石造建筑的永恒纪念性。

+ w* K4 h8 F+ C1 A5 t6 q/ V* Z, H

 

) q6 o5 M/ y( O" C9 p

建筑的色彩也没有采用传统帝陵的黄色琉璃瓦和红墙,而采用蓝色屋顶灰白色墙身。

6 Y! h: J' S1 Y2 p3 z8 e6 _

 

9 S4 Y- G) L" \! }

这些都反映了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民主的愿望。

, o6 W1 B1 d. z$ L: E0 ~: r" x

 

8 E; u( F' W5 H# j$ E

祭堂长28米,宽22.5米,高26米,堂的外部全用香港花岗石砌成。

e* m z- V3 e( ~

 

8 E. B; ^9 ~( W1 h& g9 `% _

重檐歇山顶,上覆蓝色琉璃瓦。

; o& C) a5 W% I @

 

. F2 F! V7 K( O+ @$ z! P

当时,在设计师吕彦直原先的设计中,碑亭、陵门的屋顶用琉璃瓦,而祭堂则采用铜瓦。

+ U7 p! `; x0 Y* F7 U

 

% G7 [! e5 B, C

铜瓦虽然坚固、水恒,但价格昂贵,葬事筹备委员会便决定改为琉璃瓦。

! X" `0 x9 S( J2 j U, K

 

1 C9 F. w2 U. e7 p

檐下各筑石斗拱飞檐二层,堂之南面有三个拱门,上刻花纹,各门设梅花空格的紫铜门二扇。

8 u2 y$ R. G4 U$ u6 g% _

 

, b( P3 F! g0 r6 E- ]

门楣上分刻“民族”、“民生”、“民权”字样,由张静江书写六个鎏金篆字。

8 A5 K* l& j& W

 

4 o/ B- [' W8 u) k8 a; c/ F

在中门上嵌总理手书“天地正气”四个鎏金大字。

# S y- l" s% D) X7 L

 

& ^& n8 s; `! R3 f' P# N& f

 

9 X9 W% I( E) w$ k# d) ^


. S" P" j. D0 [8 @6 s



' S4 P2 m8 Q4 S1 o7 y

 

: d$ A3 U" f% |- `" N

 

3 e/ e! v1 K: s

 

5 g3 V: w$ A @& h" _4 C7 F' b6 \

在祭堂前面东西两侧,矗立一对高大的华表,是用福建花岗石雕琢而成的。

5 ^7 b2 i2 f: @6 \( @9 ~( } k

 

4 F6 z- C) s9 G* @1 S

华表高12.6米,下部直径2米,上部直径1米。华表的断面为六角形,六面均饰浮雕卷云纹。

# F! \& Z/ j; L1 w( V6 N+ S

 

; \; K; z a2 }8 c7 o) l

远远望去,华表仿佛直插青天,富有很强的立体感。

' x. y/ q) ?2 `8 d: U! C

 

1 ^( H- y/ y1 H. }

 

) r8 m- w, G# j) q- f S3 k3 f

3 v- h5 p* x! G& W4 s

 

; F( Q" i8 @( C, n' b

 

% u2 W, E& I6 H! Y

 

0 t d+ J8 m6 b$ L" z

大石阶边的两侧石座上,各置紫铜带盖的铜鼎一尊。

& @9 z) i& M. j7 z) U( v

 

; ?3 n& R/ J3 s: b; Y, M; f

华表与铜鼎,把祭堂衬托得更加宏伟壮丽,又增添了肃穆和寄托哀思的气氛。

; l N$ C. `3 d! {7 B

 

- ^# q) T' w5 k1 D

 

" z. K% {6 D2 k5 [% q3 q2 \: v

) ]" a* z% }% B$ |# A1 ^* m) ?8 M$ u

 

8 x& Q: ^" L: @" t% A

 

) m' z! Q4 E8 _2 W& {

 

& K5 y9 `/ p8 _( T. h

 

2 U9 s3 D5 B. m9 q

祭堂四隅各建堡垒式方屋,备藏纪念物品及供谒陵人员休息之用。

3 o7 ? Y) R+ V/ k7 u& e4 z

 

# c8 @- S& Z/ m4 a% m

内置红木雕花靠椅,椅中镶嵌天然大理石景观圆形画面。

3 M/ R; ^ d: ^; v2 C

 

. n5 `- }4 P! H

堂内地面,用云南大理石铺就。

; l9 d, c; t- v# N3 R! _ k* z f0 ?

 

J, G ~( w% H0 v& C" d+ l5 s' u

前后左右有直径80厘米的青岛黑石柱12根,四隐八现,下承大理石柱础。

6 m8 `( `% _2 `# h, V. b2 d. n. h, Q

 

) e- c, p1 Y3 P7 q% H, Z0 u# _

这12根石柱除了承托祭堂的屋顶以外,还有在建筑学上所说的“隔”的作用,使祭堂本来很大的空间仿佛延伸得更加高大开阔了。

/ [1 A0 r% X, z

 

M3 U, f- g3 B7 N- P* x

祭堂的顶,为“斗”式藻井,上面镶以花磁,为国民党青天白日党徽。这种藻井图案,显得新颖朴实,色彩浓重鲜丽。

; F- W6 M) T% a6 |" P

 

$ E1 W* D0 _" G1 ?+ ^8 i4 G

祭堂的中央,供一尊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全身坐像。

. @3 ?+ e& i0 m* p2 c# N- e' f7 R

 

: Y9 w/ W) x9 h7 L3 l

这尊坐像在法国巴黎是用意大利白石雕琢而成。

, w! Q& J, G$ N

 

4 p2 s6 K+ v7 f5 P. ^

坐像高4.6米,底宽2.2米,是出自当时世界著名的雕刻家波兰人保罗朗特斯基之手。

* ]* O. [/ V. J5 L. d# Q3 x+ s( ?

 

0 N0 A% Z. s* h2 m, ?$ i4 l2 g

孙中山先生身着长袍马褂,高额广颐,手持一本长卷,那凝视着前方的深邃目光,那凝重的身躯,给肃立于此的人们以难忘的启迪。

. S# n" I& I( a+ n8 ~7 Q

 

8 p. Z# |, l4 D& ` ^- ~! Q6 `

 

2 C' P; p2 B1 Z1 e

 

/ j* q' q3 B! O& Y4 Y

 

: u+ x% q. H7 j




2 @0 U+ K- x7 z m3 Y

 

* Q4 ?- |! |; H; Y: s+ k! m# f9 \- N

 

+ P: d$ y$ z' Y: `6 d


祭堂地面全用白色大理石,四壁之上部纯用人造石粉饰,下半部用黑色大理石护壁,壁上刻总理手书《建国大纲》。

2 d" f' w) M- N5 [

 

: ], U/ k8 G# m9 l4 b9 c5 |

 

+ U% T! ?7 C! [4 N$ N# a4 X

! C9 z3 [: l; T- z$ j" f! A

 

3 g; q k* C& L. ]2 v4 S

 

9 o( a3 N* T2 w9 F& @

 

7 d( X/ m6 c& l

 

# v! o+ R: H+ I7 l* O

墓室,亦称陵寝,在祭堂之后,与祭堂相连,从祭堂到墓室,那狭长的通道上有两道门。

' ?! y( K8 Y, b% e

 

& ]/ o" Z# Z6 X r: r

第一道是两扇美国产的紫铜保险门,做得非常精致。

) B9 z% B) q' y D! Y( y

 

, `7 A- M. g, V

门外用黑色大理石砌成外框,门额上镌刻孙中山先生的手书“浩气长存”四个鎏金大字。

% d& B) x: R$ X5 `

 

9 N, U; k9 k2 O# W' T) ~

第二道是单扇铜门,门楣上刻有“孙中山先生之墓”七个篆字,为张静江所书。

( i% g% V: R8 m4 J

 

a, W) C' [! ~/ N2 j8 Q( k

祭堂与墓室之间的通道和这两道门,既是为了保障墓室的安全,也使祭堂和墓室都有了尺寸感,显得深远高大。

9 n5 \! P7 d( r- j& \$ ~* F

 

+ F3 ^# n, T% o! e8 b% G

 

5 L6 j5 [: y# m+ t

 

7 S" R8 p! ?& W0 a! @' m2 B8 N/ \



, }# d2 J' e; v: P

 

; b; T5 T- D6 e( I7 u( p! u4 N

 

% C! o& J% I8 d/ K& _0 ~

 

& `' K! u0 O( R


 

; X0 u, F% e4 }9 f. W

墓室形如覆釜,直径16.5米,高10米。

9 x, h$ w0 P1 w& `7 f. m4 t% ^

 

& N% P/ H. }5 O

由于这里是孙中山先生遗体的安葬之地,所以要绝对保证安全。

' ^2 d* O9 `# T! R" q; X

 

4 s5 H$ K: E+ w

墓室的结构相当坚固,由三层材料组成,外面用香港花岗石铺砌;中间是高标号钢筋混凝土;里面的四壁用米色人造大理石贴面。

0 v1 w4 ~8 E& i6 d* e3 b

 

- G) k9 D. u: X- L

墓室内圆顶作窟窿状,以磁镶成的青天白日国民党党徽作为藻井。

: b8 W" a5 j1 O# g( n6 x

 

: |0 w W* B2 W+ r6 }5 Q: G# Q; O* I

地面全用白色大理石铺砌。

0 ] ?# J, _( k, g

 

/ D, j6 |8 v5 Z* W

墓室的中央,是一个圆形的大理石墓扩,直径为4米,围以大理石栏,栏高88厘米。

4 |4 T: l: f5 T: ?) ~

 

$ ~/ i( T( }, z% K4 ]& P! z5 [0 z

石圹深入地下1.6米,底部用花岗石铺垫,周围砌有隔墙。

0 }4 e0 y1 `$ C* Q6 z7 `: c* a

 

3 l9 V& U$ B( d; Q0 n/ T9 c2 w/ F, e

孙中山先生的灵榇,就放在这个石圹之下深约5米处。

2 H# g8 p6 \' ]2 ?* Z8 D/ F! }0 Z

 

0 a" b# ]6 A8 o1 ]# {

在石圹内,安放了一尊孙中山先生穿中山装的全身汉白玉卧像,由捷克艺术家高琪雕琢,供人们瞻仰。

2 U# L5 I: F- H+ l/ u8 s4 @

 

}- r Y1 e0 n" D. L

 

- W' Q8 L; ], e) v. S* u$ t

 

2 u' R9 e" V# f# }' v4 u3 ]



0 X! m' e) v4 H6 V* }( g( y9 r

 

4 D7 e8 Y0 K8 R* e

 

' e2 X0 D U. D( ?% K

 

. p( X ?) ~, F+ B8 u8 `

 

) K" l* F$ `4 j! w* y/ R

[转帖]:

% F4 q* K v q" j

 

* [+ E% m$ M( t7 u5 m

关于安放孙中山先生灵榇于中山陵,历来众说纷纭:

& P( q5 J' m$ q5 X' A" h+ b

 

3 f) u. q' C( Y

有的说孙中山先生遗体在抗日战争中,南京沦陷前,被蒋介石迁移到重庆去了;

; L' w8 M0 G2 g) N) {4 o

 

2 A; f! ^, U9 A" K/ S

有的说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又被蒋介石带到台湾去了;

% C* V% M' H. e- l. h/ x, F$ S5 r5 }/ \

 

) L. R o7 B. k2 S) r) L

这些都是以讹传讹。

- f3 i7 c/ o0 @ A/ m

 

; n$ @, y2 R2 \6 P0 a G" X

自1929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遗体奉安中山陵后,70年来,孙中山先生遗体从未移动过。

( ^) W. h* ?/ C; }

 

1 J* z& {8 D Q/ U/ S

 

' U \9 e/ k9 P# ?+ k& ?$ ^

......

" ]: ]1 G$ C( g/ d7 S

 

7 m. d1 B* E0 H# \

全文完。

! A! }' ^+ j; t: M



发表于 2010-3-4 16: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 Y/ F& O4 [/ Z" o0 `

 

发表于 2010-4-16 16: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捷克雕塑家设计卧像 7 Z2 o) t# Z' O# i) P4 c

  在建造中山陵时,筹备处决定在中山陵墓室内放置一尊可供人瞻仰的汉白玉孙中山卧像。鉴于当时中国的雕塑技术落后,中山陵修建委员会向国外公开招标,主要面向英美雕望家。1928年,经委员会与国内雕塑专家评审,捷克雕塑家高崎的设计图形方案最终中标,修建委员会即向他提供材料,开始制作。

3 |* e8 H2 E8 W

  经过将近一年的制作,白色大理石中山仰卧像制成。该像与孙中山实际身高大体一致,中山先生着中山装,两手合放在胸前,双脚自然并拢,眼帘轻轻垂闭,面容安详慈善,似乎是在革命忙碌之余,暂得片刻休息。中山先生脚边雕刻有一束素洁白花,象征着干百万谒陵者对中山先生的无限敬意。

. b8 w3 f1 D2 f ` o8 L+ L* X

  1928年,孙中山先生的灵寝设计方案中,除了墓室仰卧像,还要求设计便于祭祀的灵堂中山坐像。由于灵堂中的坐像供人们祭祀拜谒,设计要求较高,中山陵修建委员会仍然决定在国际范围内公开招标。波兰著名雕塑家保罗·兰窦斯基最终中标。

2 m' a! m( i1 I+ ~

  保罗·兰窦斯基是位严谨的艺术家。他看了中国提供的白色大理石材料,认为质地较软,易受酸性水气腐蚀,提出应该用世界上最好的雕塑材料——意大利白石雕琢。中山陵修建委员会也倾向于使用传统的意大利白石材料,这种材料质地细腻坚硬。坐像体积比仰卧像大一倍,工程进度较仰卧像制作时间要长。

发表于 2010-4-16 16: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水晶棺”最终未用主要原因有两个:

+ e- {6 ^. j e& @, [

 

. V+ a) _9 N% M1 \( {) x

  其一,专家认为它仅适用于气候寒冷干燥的北方,而若在炎热潮湿的中国南方,遗体最多只能保存20年。

8 V" a: Y9 u2 `( b

 

/ ?) I% R6 }" f/ W3 v

  其二,此时已经发现,由于初期的防腐处理不够理想,孙中山遗体的皮肤开始变黑,不可能按照所希望的那样长期保存原先的状态了,使用“水晶棺”已无意义,只能改为土葬。水晶棺尽管未用,仍应算作“第二棺”。

$ h9 \8 r5 ]" M, ^* Z

 

" @/ V M+ ~$ G5 ^9 o- n. j

  孙中山灵榇按原定时间于4月2日移往碧云寺,放入金刚宝座塔的石龛内。同时,又由协和医院另外制作中式新棺。4月5日清明节,有关人员打开美式沉香木棺,将孙中山的遗体用中式新棺重新装殓。

; h8 O/ h/ C5 r. }

 

' q8 a9 m; A7 K3 k3 {1 S8 A

  这具棺椁为楠木材质,内壁用耐腐蚀的铝材制作,棺内满盛福尔马林药水,浸没遗体,以达到防腐的目的。棺椁上部装有玻璃盖罩,以便观察内部情况,其上再覆盖楠木棺盖。

! c3 {" D( U$ S; S+ A

 

2 Y" H6 W/ e' u. Q% f

  装殓完毕后,重新放回石龛内。这是孙中山遗体的第二殓,中式楠木棺为“第三棺”。

' p; v, b; N6 N* u3 t; S. b2 Z7 i

  接下来的故事极为惊险曲折,而且迷雾重重。

" h5 T; O5 U' Z x9 ~

  那段时间,中国正在经历持续不断的战乱,北京西山一带治安不好,常有散兵滋事捣乱。此外,有传言说张作霖、张宗昌认为孙中山停灵的地方风水好,以致北伐军连打胜仗,因此只有焚尸方能破解。守灵人员得知消息,紧张万分。

发表于 2010-4-16 16: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据当时担任守灵负责人的李荣事后回忆,他曾前往协和医院向院长刘瑞恒求助,打算把孙中山的灵榇转移到协和医院保存,刘瑞恒认为不妥而没有答应。李荣只好请刘瑞恒开列防腐药水名称,自己前往德国药行购买,同时将存放在中法中学的那具沉香木美式棺(即前面所说的“第一棺”)运回西山。 % q. K1 \; j: b9 b

  1927年11月25日深夜(实际是26日凌晨)2时半,守灵人员秘密地将孙中山的遗体从楠木棺(即“第三棺”)移入美式棺(即“第一棺”妹藁ㄒ┧栏氐奖淘扑履诙嗨旱纳蕉茨冢苑啦徊狻U馐撬镏猩揭盘宓牡谌纭?/P> ; P, p$ Q, I1 U

  1928年初夏,张作霖败退东北,于6月4日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6月7日,守灵人员将孙中山遗体重新移回楠木棺(即“第三棺”)。这是孙中山遗体的第四殓。

6 k( o4 C( Z p, P7 N5 E

  如果仔细琢磨,这段“史实”似有许多疑点。

5 B/ x9 R4 ?0 z, j7 \( n9 j5 Q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使用福尔马林保存遗体,不仅需要特殊材质的容器,还得由专业医务人员配置操作才行。

( W3 {+ w9 K G- c8 C8 b/ P, F

 

( ~% d. e* [) K

  这样的工作,是军人出身的守灵人员所难以完成的。更不必说“用棉花药水包裹防腐”了──如此处理方式,遗体难免会接触空气,怎能保持原样?

; M$ n1 \. e) q' y- ?! A

 

- h: n/ a/ w4 ?& K3 |

  在奉安大典完成后出版的《总理奉安实录》一书和2001年8月出版的《香山公园志》中,均没有关于孙中山遗体移藏水泉院的记载。

, t! p& N6 F) z

 

% o0 o9 v4 _5 D* m/ X

  本文撰写者陈光中曾与香山公园有关人士探讨当年守灵人员移灵的情况,他认为不太可能。别的不说,仅看水泉院的那个山洞,虽环境幽静,却并不深邃,即使勉强移灵,把遗体藏在与金刚宝座塔这么近的地方,不但未必隐蔽,反倒有欲盖弥彰之嫌。

4 r" a9 e& S k, A2 u+ O' a+ u9 R% C

 

- m4 x2 O/ c9 z( ]3 }

  “移灵”一说,也许是守灵卫士无奈之中想出的计策:故意散布传言,让人以为孙中山的遗体已经不在碧云寺了,以此转移视线。

7 @- m" W+ f; a. j$ |* A

  当然,这些只是推测。毕竟时隔80多年,历史的真相难免益显模糊了。

: n. c& Z _ B8 L

  1929年5月,南京政府正式拉开奉安大典的帷幕。5月20日下午2时,孙科与协和医院的史蒂芬医生来到碧云寺,在守灵人员协助下,将中式楠木棺(即“第三棺”)内的防腐液放净(有关资料记为“保护油”。

( W% T1 }% s& t) p

 

% |' X0 |: m/ x' X

  这一细节表明,孙中山的遗体是浸在棺中的防腐液即“保护油”里的),史蒂芬将遗体揩净后用白色绷带包裹周身,然后移入美式沉香木棺(即“第一棺”),暂时重新放回石龛之内。这是“第五殓”。

8 [9 u% N& c2 }- D

 

2 H5 Z6 ^$ U( K4 h; B

  22日晨7时,迎榇专员指挥守灵卫士将灵榇移到金刚宝座塔前下方的普明妙觉殿。8时许,宋庆龄等人赶到,由史蒂芬医生及助手、护士将遗体以白绸裹缚,并为孙中山理发、更衣。

3 l/ C/ ], p+ y; R" ]( [

 

$ Q: o+ Z* r# d' A; o5 |

  原来是准备穿中山装的──这是最恰当的方案,但医生比较有经验,说人的遗体长度比生前要缩短好多,中山装需要身架雄伟,并不适用。

" \0 `+ L- R9 M# w$ V- q, p! _

 

9 \5 J% P" L4 v* T

  所以,最终是仿照回教葬礼的方式,内裹白绫、外着长袍马褂。

3 l2 S7 @7 ?% d

 

. N5 c5 U S3 _0 u+ j5 [+ r* G

  更衣完毕,在宋庆龄等家属的守视下,由孙科等人将遗体移入另一具新棺──特制的美式铜棺。

6 N& @# o( {' t& j' g0 {) |

 

' A; a8 q0 p% e, Z5 d U

  这具棺椁是1925年决定将孙中山土葬之后,治丧处特地向美国订购的,早在1925年8月便已运抵上海,存放在香山路孙中山故居内;1927年5月转运至南京;1928年12月运抵北平。此为孙中山遗体的第六殓、“第四棺”。

+ v2 o8 T | v z

 

1 S& s( g F2 r

  11天后,这具承载孙中山遗体的铜棺安置于南京中山陵。

发表于 2010-5-8 11: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想,清朝未倒时,周围的植被一定比这个还要茂盛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2 15:13 , Processed in 1.30747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