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487|回复: 30

开元寺钟楼唐代木门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4-15 10: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该门扇文革时梁思成让正定文保所收藏起来了,所以保存至今。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5 1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5 1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4-15 17: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现存四个半唐代木构建筑那半个。

发表于 2010-4-15 21: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铁钉

铁钉是门结构需要。还是等级意义。怎么分级。
发表于 2010-4-17 18: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逍遥游天下在2010-4-15 21:10:00的发言:
铁钉是门结构需要。还是等级意义。怎么分级。
( _" `3 G3 [/ @$ [' l) p

都是双数哦

发表于 2010-4-17 2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斑马二世在2010-4-15 17:33:00的发言:
. Z6 j% d Z9 y6 E4 B ?

中国现存四个半唐代木构建筑那半个。

8 w- F5 Y. @; y( w, T0 ~% I/ f0 G

请问剩下四个是那些,我知道佛光寺大殿,还有那些?

发表于 2010-5-7 00: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辽代建筑  大同 华严寺下院 薄伽教藏殿 门攒已经非常明显了。。
发表于 2010-5-7 0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斑马二世在2010-5-7 0:05:00的发言:
8 I/ Q# f) D" Q

2004年我去晋东南看古建筑的时候拍摄的另一座唐代建筑:

8 |7 w; P, V/ T! Y+ C

 

+ a6 Z& `1 Z/ S8 ^# q( ?2 h+ X, _

 

" w- v, p+ X, H" T" e+ x2 l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3922.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U% t0 r1 d, N% q% f2 y0 t

 

: H, t7 m( x }/ }& g( m

天台庵

发表于 2010-5-7 0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给大家看几个早期建筑的门,其中最著名的两个唐代建筑南禅寺和佛光寺都是没有门攒的。而再往后五代的建筑也同样是没有门攒,直到金代才出现门攒,同一时期有些建筑也都是没有门攒的,也就是说至少在金代之后门攒才广泛的在建筑中使用,大家看的建筑的多了,自然就明白了,千万不要听信当地景点的那些解说,基本都是不属实的,看图吧。

& J5 s, H T( R& ~7 y. I( o

 

2 Q) _) S/ Q: r# m. D6 t


佛光寺  很清楚可以看到,这座有明确纪年的唐代建筑门上是没有门攒的

9 t9 w! H- h# f/ \/ V% Q! _" b

 

2 G+ Y( k! K k" l8 n6 y" R

 

' O4 L; c/ G2 |4 r


同样的唐代建筑,南禅寺,也是没有的

! y# W R) T7 q; F0 r7 E

 

$ f# c( T' q$ G/ i# I2 z" b

 

# a- P2 t) J+ [$ d* T$ m( u/ `


这个是镇国寺 万佛殿 这个建筑是五代的  同样没有门攒

! j) }4 d2 K; u: w, t: _

 

2 X2 a( s* r; c. k# X

 

6 y3 @1 S+ b5 B# p, L+ w& q! I


$ h( ?! H }( s) _/ }

平遥文庙 大成殿 金代 同样没门攒

! [9 |- b% V% d, @2 E

 

' j7 a! _, m2 v: s/ ]5 m% f

 

8 [& P& ^. h$ R& r& c8 ~- e+ d% E$ X! V

9 @$ F/ J6 ~& u3 O2 J4 S

 

$ Y- r6 {' A( c. P( b. P

朔州崇福寺 弥陀殿 金代 没有门攒

- @1 j( Y# x& r" ?/ D" x

 

7 l4 x" f; q2 }! o


 

) r, Q" t7 G M' w0 ~) }+ Z

5 A' |% }, N8 `' `4 m+ T

 

( C% d$ q$ g( c! z

大同善化寺 三圣殿 金代 直到这个建筑 略晚的金代建筑才看到门攒

+ H3 m5 K$ ^. r# B8 R

 

Z' Y: \' l4 H8 g

而楼主发的照片,有着辽代建筑门的明显特点。。所以说是唐代的门,根据照片就可以完全否定了。。

发表于 2010-5-6 23: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恩。。门攒确实是早期的做法。。。但对于唐代的说法我保留意见。。
发表于 2010-5-6 23: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客人在2010-4-17 20:50:00的发言:
6 ] T( q% m) X0 U- q5 l$ I

请问剩下四个是那些,我知道佛光寺大殿,还有那些?

4 C! v/ u5 ]2 o% D

南禅寺。建中三年(782年) 厅堂式建筑  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  但是在建国以后已经落架大修过了,可以说是一个新建筑,并且做了全面的修复,其中包括恢复了唐代的“波子棂窗”。

' [7 T4 i4 Z8 ]+ Y. t

 

: V4 M4 W6 \$ e; d1 d

佛光寺,大中九-十年(855-856) 殿阁式建筑 有平闇,典型的金箱斗底槽柱网 佛像均为唐代原塑。

' J/ U0 Q7 r5 Y! T; H% ~) L

 

2 v5 r) `! m: _) l( k5 U( e

天台庵,内有唐碑也是断代的依据所在,金代大定二年重修。

; k: M! X9 ~: n: N9 h$ o7 ?

 

2 ~. W6 A+ C) o' g6 }9 I

五龙庙,只是结构反映唐代特点,具体年代不可考。

/ Z3 e7 q3 r6 F Q9 {0 K& Z

 

, ]; B- j/ n" O& o

四座建筑都在山西省。

1 c# R2 ?1 T* ?4 S8 ^# r/ v P3 l

 

5 W+ C, B6 ?! x @' ]$ @3 N) k- Q
 
* {3 w& T' C, }1 v7 l

 

发表于 2010-5-7 00: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4年我去晋东南看古建筑的时候拍摄的另一座唐代建筑:

4 m* r! }; N! V( m& r

 

3 \6 r4 e6 U# t& D7 `" F

 

# A* P! \7 ~; }8 y ^- f/ q5 L$ w" H


发表于 2010-5-10 11: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日本保留的盛唐建筑是原装的吗?
发表于 2010-5-10 11: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客人在2010-5-10 11:25:00的发言:
请问日本保留的盛唐建筑是原装的吗?
5 \& i! h7 i5 U W$ N

......你指从中国掠走的还是他们本国建筑的呢

2 A2 ?- z6 a1 a' I: Z

如果掠走的可能是原装的,如果本国建筑的,日本的建筑史我还没研究过,仿唐建筑是肯定的。。。

发表于 2010-5-10 11: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洗耳恭听大家的看法
发表于 2010-5-10 00: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忽然想起一个问题,楼主说的唐代的木门是指这个门板还是连门框门攒一起算上呢???

" h9 x |5 x* d+ A9 k: u8 S

要是加上门攒,这百分之二百不是唐代的木门。。。那时候门攒还没出现。。。

发表于 2010-5-10 01: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辽代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6 }& W$ `1 _; Y9 p1 M1 T

 

5 r$ J [; \! s( x7 ?

 

& N$ Q% ?7 {% M* A. W


发表于 2010-5-10 0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代北汉 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十年前去平遥时没有数码相机,借用网上照片)

u. ~' u8 y$ L ?' Z

 

5 y0 r$ ?+ c/ I9 T) l7 ~. g2 |

 

/ \5 B9 m4 } h1 X5 J1 j, S; L4 @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04: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油油学有所成,马上毕业了!我说的是门扇。
发表于 2010-5-10 09: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颐和吴老在2010-5-10 4:46:00的发言:
油油学有所成,马上毕业了!我说的是门扇。
8 s4 X4 \1 S; C m. |

原来如此,我说呢。。。怎么看怎么不是。。

发表于 2010-5-10 09: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嘉平在2010-5-10 1:44:00的发言:
& v, ~" R; E/ z

五代北汉 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十年前去平遥时没有数码相机,借用网上照片)

9 q8 T) Q6 v4 \" \+ G2 Z

 

3 a. _1 F2 }7 U0 L1 ^. W6 S' F( M

 

R6 d8 c8 V9 s8 m: Q& O0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06-tup-zgs00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 o8 }$ ^9 T l) e1 R% I# G

五代建筑,佛坛沿袭了唐代的做法,注重对佛的敬仰。。梁架非常清晰透彻,题记也非常清晰。。

6 Q8 S; I8 @* v# Q1 Y

 

1 N4 b' C0 n$ h9 ?! k# ^- F

此外镇国寺的山门也很有看头,为元代建筑

发表于 2010-5-10 09: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嘉平在2010-5-10 1:36:00的发言:
3 y; D/ T- w5 o; w

辽代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 J3 Y6 ?0 ~3 d' u

 

6 Q8 q: h" x5 v s4 C& t3 f% P

 

) N) h. ^5 X, o- l' J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00_4778.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2 v' v8 h9 X

观音阁就不用说了

4 F/ p7 ~! R0 I4 j

壁画上的十六罗汉立像全国仅此一处

发表于 2010-5-10 13: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油油在2010-5-10 9:20:00的发言:
; k2 H c. A; s

五代建筑,佛坛沿袭了唐代的做法,注重对佛的敬仰。。梁架非常清晰透彻,题记也非常清晰。。

& z6 ~0 u% w. x7 F9 K' K6 r# k* w

 

4 B2 Q: J0 v: H9 Z$ o+ A

此外镇国寺的山门也很有看头,为元代建筑

! d0 ?- O2 v4 p% L+ x. b

受教了,谢谢。我想整个五代时期北方的建筑基本上还是唐的路数,一来年代极近,二来他们都在文化上自觉地承袭了大唐的衣钵,包括辽在内。

发表于 2010-5-11 1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嘉平在2010-5-10 13:45:00的发言:
2 j' e8 S6 [ p; w! B

受教了,谢谢。我想整个五代时期北方的建筑基本上还是唐的路数,一来年代极近,二来他们都在文化上自觉地承袭了大唐的衣钵,包括辽在内。

c8 L( _ U2 W( T

恩,当时还是受唐代建筑影响很大。佛坛还是占到了殿堂的整个空间,佛坛上布满了佛像。像唐代南禅寺和佛光寺都是这样,到辽金时期佛坛的布局就明显和唐代区别开来,不再是沾满殿堂的空间,而是留个世人祭拜的余地。。早起建筑还是以佛为主,其实看石窟也一样,一般是整个窟内布满了佛像,就是以佛为中心。

& D9 S% X) U' [* b

 

0 a! _ D" i$ e" ~3 k8 o* W

其实镇国寺这个万福殿的建年已经相当于和北宋交替的晚期了,但是山西由于很多因素的影响,古建筑的建法一般都是同时期较晚的做法,保留前代做法较多。镇国寺后面的藏经楼就是例子,虽然已经是明代的建筑,但是工匠在造诣上还沿袭着宋辽时期甚至是更早的做法。我们说这是明代建筑晚期的做法,晚期指的是做法古老的意思,而不是明代末期的含义。。可能让我说的有点抽象和复杂了,还是亲自去看收获大。

/ ?# Q- a6 e3 ]$ G

 

$ j2 K' h( v* i5 ?. n6 O

只是本人个人意见,大家探讨。

 楼主| 发表于 2010-5-11 2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外部木构:

, F8 y5 i& K/ t* x' x1 L



 楼主| 发表于 2010-5-11 2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内部木构:

, f4 H, U6 G9 K! w



 楼主| 发表于 2010-5-11 2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代如意年建的三门楼:

) s* i7 z' J- h, b; [ }6 u


 楼主| 发表于 2010-5-11 2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钟楼:

8 q" Y/ I, _$ j5 n6 k' U2 c


发表于 2010-10-26 2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古建筑是怎么保存下来的,经过这么多天灾人祸竟然还能存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14 00:06 , Processed in 1.241734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