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1 D; _5 ^' T1 G6 _; j很明显寺庙登记上地藏庵创建于顺治六年九月是错误的。关于顺治年间的维修,碑文中并未述及,但庙方登记表又言之凿凿,看来当必有所本,绝非无中生有,只是目前找不到相关史料可资佐证。反过来,嘉庆五年的维修寺庙登记也是只字未提,不知是何原因。很难想象几任住持都对碑文熟视无睹。
) ^( j1 @: v9 a0 S
6 p) ?5 W* \0 |2 J1 P9 \从碑文上看,地藏庵原有前后两层殿,后殿供奉观音菩萨。两次寺庙登记的占地面积前后一致,按东西长十丈,一间小式房屋开间按一丈计算,东西向单侧应可建9~10间连房,但现在只有8间,因此推断现尽西院墙外,原后兵马街(旧称兵马司后街,大部现已拆除,只余东口一小段)2号院内应有一块地方原系庙产,后殿或许就在那里,在平面图中用绿色绘出,以区别于现有建筑。但有关史料证明,至少在1930年时后殿就已不复存在了,因为当年《寺庙不动产登记条款表》的“土地面积或房屋间数”条写明:“东西长十丈,南北宽七丈,瓦房十八间,大小灰棚十间,中厕半间,平门一间”(总计30间)。按平面图,南北厢房加大殿,瓦房数已达17间,如此则不可能建有后殿了。另外同年《寺庙法物登记条款表》登记只有“供案一架”,进一步说明当时是在同一座殿内供奉地藏菩萨和观音菩萨。 9 ~5 P4 r: q# y. d" P' q( h
9 U, y7 R7 b8 I( j1 m" U
长期以来,时贤有关阎王庙街的得名由来,或语焉不详,或采用故老相传的版本,即胡同北部路西靠近保安寺街东口曾有一座阎王庙。经了解该庙仅有一座神龛,外加一个可供停放灵柩的小院,但也有人说是土地庙,还有说是雨神庙的,总之众说不一。上世纪50年代,拆除改建成了厕所,现厕所又拆,但位置仍可辨认。民间传说与碑文记载两种说法虽已难辨真伪,但我更倾向于碑文的说法。 5 {, H8 i' g0 S3 S, ~; j$ Y' z
. N$ b) F0 T p
 胡同北部传说中的小庙“阎王庙”的位置
% Q7 r$ I% `: k3 |5 r 9 [$ m* y( s0 Q. @0 Z
铁铸十殿阎君像,应是明代的遗物,碑文说其中一尊缺失,不知何时代之以泥塑,其它皆完好。从档案史料上看,神像一直到民国年间仍然得以保留。1928年的寺庙登记上有“十殿阎君像”。另查民国十九年(1930年)填写的《寺庙登记条款总表》,在“佛像神像”条写明: “地藏王,泥像;十殿阎君,泥像十尊;观音,泥像;文昌,泥像;佛像,木的;韦驮,泥像”(标点为笔者所加,以下同),表明十殿阎君像仍在,但登记为“泥像”。再查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五月十三日填写的《北平市地藏禅林寺庙登记表·寺庙法物登记表》“神像”条“偶像”款下登记为:“阎君十位,铁质;文昌一位,泥质;童儿八位、韦驮一位,均泥质”,另有“佛像”条“偶像”款下登记有“地藏菩萨,泥(像);观音菩萨;泥(像);释迦佛木质”。神像、佛像数量相加即可得出表2的“神像二十三位”。十殿阎君像前后两次登记,先登记为“泥像”,后则为“铁质”,如此看来,1930年的登记或为错误,或系有意为之。可惜如今这些见证了胡同历史的珍贵文物皆已不知所终矣。 7 ~) B# f/ h! f$ O6 f0 b/ e- k8 s
9 w7 i8 x8 Q9 q. f/ v1930年的寺庙登记,地藏庵已为尼僧庙,“别无资产,生活维持全仗租金”,有些奇怪的是居然有两位住持,分别是印纯,五十一岁,俗家边氏,籍贯河北省任丘县;印成,五十一岁,俗家黄氏,籍贯北平宛平县。二人为师兄弟,同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出家。另有徒弟发明、发觉二人,住本庵。地藏庵究竟何时改为尼庵?《寺庙不动产登记条款表》道出原委:“民国四年八月初九日”, “由中文和尚不能供奉香火,让予证果师,转让与徒印纯、印诚”,这里的“诚”字应为“成”。《寺庙登记条款总表》则写有:“本庵系明时建造,顺治六年九月重修,民国十年经证果师重行私修,借款建立”,说明转让给两位比丘尼应是在民国十年以后,同时说明这也是现在地藏庵主体建筑的最后一次的修建时间。 r7 n/ W( ]: ]9 E5 ^( B* R
5 S* G3 x) b3 M" l7 w登记表中“证果”究系何许人也?经查阅民国档案,弄清了这位证果,就是表1中张相公庙的住持修起,而张相公庙就是现在迎新街84号。修起,字证果,出生于1869年(清同治八年),奉天海城(今辽宁海城)人,俗家姓名韩玉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出家,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十月圆寂。生前除北京的庙产外,在奉天(今沈阳)还有一处庙产名为栖云寺。将地藏庵庙产出让给他的“中文和尚”与1906年的住持信和之间的关系不得而知。
8 Y/ m1 O+ L A9 A. h; `2 {( X
, w- O! X0 M4 \% B$ P民国十九年(1930年)六月住持印纯向北平特别市社会局报请登记庙产时仍称寺名为地藏庵,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十一月北平社会局发给寺庙凭照时已改称地藏禅林。
, B3 W- b3 g2 j; `5 T
9 `; w; K- q5 V, f! k* V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三月,地藏禅林尼僧印成称住持印纯外出朝山二年未归,经商准同宗同意,呈请北平市社会局,要求接充管理庙务之责。四月经审核批准后继任住持。 - d0 J7 ?/ m% n+ q, E+ |5 B' T% O. B
3 r. J: \& I: H5 f% S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九月二十一日,住持印成圆寂。十月印成的徒弟发觉呈请北平市社会局要求接充住持,同月经审核获得批准。两次住持的更替,证明人均为: 外四区张相公庙街十五号,张相公庙,修起(证果); 外五区赵锥子街四十五号赵锥子胡同(后称天桥铺陈市街)观音庵,行海(尼僧); 外四区南横街三教寺一号,住盆胡同南头三教寺,国宝(尼僧)。前二者自称与地藏禅林为“本家”或“同宗”,后者称为“诸山”。 3 v+ { I- Z2 s- Z( r( u7 L V- N
( _4 y" b0 Z! Z! b6 g地藏庵最后一任住持发觉,生于宣统元年(1909年),俗家沈氏,一直住在庵内。1960年代,政府破除封建迷信,佛像、神像被拆毁,地藏禅林宗教活动终止,居委会搬入大殿。上世纪80年代初,老人去世。 8 x9 Z0 f1 |. ]" g
7 w: s) U+ [ `0 Z全文完 ; D! S# T* N; {
; d/ M% D, D% d7 s; h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