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方言中的“门”和“桥”等 到底应该怎么念 2 ]0 m4 l% [* O4 ^* M
/ |4 _1 [- ~; t: R) Q* m6 U9 k
郭大誌 ' Q+ V _9 F8 t1 I
. y3 J7 i4 a+ a: D0 Z6 D
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几十年来虽然生长在单位宿舍里,但大 " N, l0 h; o. i) M) T
多数时间住的单位宿舍在胡同儿里,耳濡目染了北京的方言文
& F- v/ {4 [8 V化。虽然,北京籍的记者同行曾对我说:“郭老师,一听您就
. e7 k' G/ n+ n$ z! [4 w+ \是东城西城的,口音就是正!不像我们南城的口音这么土!” - O2 M1 z& M" S% }* e; r
其实,北京的南城——崇文、宣武的口音,也说不上土不土,
: d @1 ]' k) k* {# f" B只是老北京味儿浓;不过,那东城西城胡同儿里的话,老北京
4 T6 D6 N! x" M( _4 h3 _2 Q" ^8 F! Y味儿也差不到哪儿去!而且,我也会说那种所谓“胡同串子味 & ~% w3 ?7 |8 w6 {+ j) D
儿”的北京方言,只是平时说话不习惯而已,说话的语音比较 9 N6 C, E, K5 f- L% W' g" U" F
靠近普通话,所以有时候竟然被外地人认为不是北京人。 对北京方言没有深入了解的人,通常会把北京方言的语音特点 % H( v* b0 F8 u+ F7 W
归结为“儿”化音多。其实,北京方言语音中的“儿”化音,
* o0 P% g5 L8 ]* _) g( P5 E. q远没有四川人多。而且,据我研究观察,在北京的一些类似的
- ~: l1 P+ R o: G* |/ W) v地名中,就有的带“儿”化音,而有的却不带“儿”化音;这 / c& ]5 f e7 F8 r. s- ^0 f
无疑是一个很有趣的方言现象——
& E; }7 h g1 K4 j3 |门与门儿 J' L: }/ j* X3 h) W8 Q
比如,老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城门,所谓“内九外七皇 9 _6 W9 e9 [# p4 P; I8 N! ?
城四”,就是内城九座城门,外城七座城门、皇城四座城门,
; }3 {4 }' Q$ L& n8 t& E/ y+ k: u大多数都叫作“门”——包括元大都时的健德门(位于德胜门 $ b0 p, |$ H$ P
外小关儿)和安贞门(位于安定门外小关儿)、光熙门(北三
& H2 w. j3 U' F# s4 t5 _环太阳宫桥以南);而在四川同事嘴里说起来,就全成了“门
- ?4 }0 P# x; u& E6 t2 m儿”了,诸如“前门儿”、“崇文门儿”、“宣武门儿”、“ 4 F3 d1 R4 H* _
朝阳门儿”、“东直门儿”等等。其实,在北京方言中,只是 $ t, @5 G' e" j/ j# @# c1 X
在指某个具体建筑的门的时候,才说“前门儿”、“后门儿” ! ^7 [: X \9 B0 X/ D
;甚至连地安门俗称都是“后门”,而不是“后门儿”。不过 / B" v: p' M2 {
,也有例外,对于非正式的城门,“门”后边一般会加“儿” ! B" X4 m$ D) w2 J2 k
化音,比如“西便门儿”、“东便门儿”以及“黄化门儿”等 7 T8 Z3 h0 c! k x# K0 p
等,就是如此。
; I9 g. D/ x7 T2 o桥与桥儿
# \( T" _- ]! ^而对于以“桥”作为地名的地方,语音上也有分别。比如立交
5 |! E$ N" I( N+ o2 i' N8 C: v/ u桥,一般都不带“儿”化音,如“长虹桥”、“三元桥”、“
& v# C" @% Z# h. n航天桥”、“国贸桥”等等。其他如“卢沟桥”、“金水桥”
! _5 A+ ^* G$ V0 i$ G、“银锭桥”等至今仍保留有桥的地方,也都不带“儿”化音 " ]5 q+ z% W/ Q+ {2 |& Q( w% h7 q
;只是在原来有桥而后来没有桥了的地方,一般会带“儿”化 ! C1 N7 O# N; p& o
音,如“天桥儿”、“北新桥儿”、“洋桥儿”、“草桥儿”
: H( S3 o8 {6 u: e、“半步桥儿”、“双桥儿”、“白石桥儿”、“厂桥儿”等 % v- z4 F( a% F# T. N
等;而“后门桥”(虽然后来挖出桥来了!)、“东大桥”(
$ W/ z7 I, `- }. Q) x! {4 o不过,最近听一位60多岁的老哥说,他家原住朝外,现在的蓝 I. Y5 C D7 u G0 ]. E
岛大厦以东原是一条河,上世纪50年代东大桥的桥还存在呢! / v% S% [ y; U5 G' l$ m7 h
)等却不知为何又没有遵循这个规律!(后来有人提出:“后
/ |% [6 ?7 q9 l4 L) W) _0 a门桥”实际上口语里是“后门桥儿”,我们家就住在北皇城根 % C; H5 e, L: S( J) ^
儿附近,这个“后门桥儿”的说法不会有错,可供研究参考。
9 E" U) g6 }- G; o- h9 j另外小辙音向上兼容大辙音的情况很普遍,故“后门桥”正读
- w7 I7 N$ Y7 p6 q也没有问题。 在下拙见,愿与君交流——在此感谢此君指教! # A; D$ M" n/ n1 d5 f/ s
)
5 r1 i0 M' O1 L园与园儿 7 l% m/ k, V2 ]3 ~1 \
再有就是以“园”为名的,在北京方言中大约与皇家园林及和 4 ^5 c. P6 F' X7 N. ~0 X, x% N
皇家园林有关的,都不带“儿”化音,如清代北京“三山五园
) X, F% V4 F t& K) h”中的“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和
( U# k. O3 u7 i“清漪园(颐和园)”以及清华大学所在的“清华园”、北京
2 ^! ?! L8 _! R1 i9 i1 A% g大学所在的“燕园”等。而跟老百姓相关的则大都带“儿”化 5 `" I5 ^# ^2 e& H& ]* b( Y
音,如“木樨园儿”、“南菜园儿”、“祁家园儿”、“姚家
6 T( U$ x7 |# u8 f9 p园儿”、“西罗园儿”、“甘露园儿”等。
3 {" r$ U7 x+ r9 x) Y) Q口与口儿 5 }; [; n4 a4 K) e% r
大多数以“口”作为地名的,在北京方言中大都带“儿”化音
7 e) T1 V) ?' w6 b+ j) p,如东城区的“灯市口儿”、“蒋宅口儿”,西城区的“六部 & B, Q" H1 v: x
口儿”、“新街口儿”、“冰窖口儿”,宣武区的“珠市口儿 + d% Q, J& G" h$ ]
”、“菜市口儿”、“校场口儿”、“手帕口儿”,崇文区的 & _5 I, B( }5 y; H- q6 n
“羊市口儿”、“小市口儿”、“磁器口儿”、“蒜市口儿” % ? h* v0 U7 {2 |0 R
、“沙子口儿”、“鲜鱼口儿”,石景山区的“模式口儿”等
& W8 O4 V" D, x" h7 @" j/ [等。个别的不带“儿”化音,如西城区的“宫门口”、石景山
3 O; b+ x- i# X9 O q区的“衙门口”等,好像也大都跟皇家或者官家有关系。 9 b/ t2 k3 H5 T1 ?0 E# L
楼与楼儿 ; E0 n0 t2 |2 P" m* w, [/ U* j
大多数以“楼”作为地名的,在北京方言中都带“儿”化音,
( i( ~4 I8 L9 K5 N如“骑河楼儿”、“呼家楼儿”、“白家楼儿”(朝阳北路东
M; Z0 h: t1 j2 m, s+ K. F# h五环处有立交桥)、“赵家楼儿”(“五四运动”时爱国学生 " @% {: y3 v1 q. |$ ~& k
火烧的那个)等。但与皇家或官府有关的则不带“儿”化音, . q: ], E0 P+ e0 @
如“鼓楼”、“钟楼”等。
# u6 p3 X6 q3 d& X- X2 P街与街儿 1 `: c5 P3 D; E) H+ g* J% y5 G
一些以“街”作为地名的,在北京方言中都带“儿”化音,如
) y: |5 N7 |- d; V“小街儿”(有东直门和朝阳门的南北“小街儿”)、“顺城 9 A( ^; Y' P) p! u' |
街儿”(北京的每个城门根儿底下一般都有)、“宽街儿”、 : p+ F( Z+ k4 u2 c1 Q/ Q$ _
“煤市街儿”等;而“长安街”、“石驸马大街”、“柳荫街
6 ?; U2 H) d9 {" T4 j+ v”、“猪市大街”(现东四西大街,又称“五四大街”)、“ . P% g3 Y% `2 n, R3 j
骡马市大街”、“锦什坊街”、“李铁拐斜街”、“烟袋斜街 6 ^. {% Q z, `# m& ~3 O
”、“定阜大街”等则不带“儿”化音,也不知是遵循了什么
9 x, c6 {# \1 j9 |6 J. Z规律!
: }4 j/ j; w [1 c以上陋见,还望对此有研究者多加指点,共同探讨之!
7 K9 s5 o$ M# [ + t8 Q3 ~& ^+ B
[此贴子已经被草长鹰飞于2011-10-12 15:05:0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