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查看: 9076|回复: 16

1915年正阳门改造工程全过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8 20: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15年正阳门改造工程全过程

1915年正阳门改造工程全过程

1915年正阳门改造工程全过程

1915年正阳门改造工程全过程


1915年正阳门改造工程全过程

1915年正阳门改造工程全过程

1915年正阳门改造工程全过程

1915年正阳门改造工程全过程

1915年正阳门改造工程全过程

1915年正阳门改造工程全过程

1915年正阳门改造工程全过程

1915年正阳门改造工程全过程

1915年正阳门改造工程全过程

1915年正阳门改造工程全过程

1915年正阳门改造工程全过程

1915年正阳门改造工程全过程

1915年正阳门改造工程全过程

1915年正阳门改造工程全过程

1915年正阳门改造工程全过程

1915年正阳门改造工程全过程

1915年正阳门改造工程全过程

1915年正阳门改造工程全过程

1915年正阳门改造工程全过程

1915年正阳门改造工程全过程

1915年正阳门改造工程全过程

1915年正阳门改造工程全过程

1915年正阳门改造工程全过程

1915年正阳门改造工程全过程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2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西合璧的正阳门

1915年正阳门改造工程全过程

1915年正阳门改造工程全过程

% C: l3 f+ d5 C/ g, d6 v

 

. G! f. ~/ `$ {6 z1 c x, X

改过后还是很有特点。。。

发表于 2010-5-28 2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启钤的功绩.这样改造是否算成功呢?多谢分享!
发表于 2010-5-29 11: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一个问题,城墙皮如何紧密与内部填土相连接的?
发表于 2010-5-29 1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自然之子在2010-5-29 11:37:00的发言:
请教一个问题,城墙皮如何紧密与内部填土相连接的?
% @6 v& Y+ P5 q5 e

夯筑

发表于 2010-5-29 22: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自然之子在2010-5-29 11:37:00的发言:
请教一个问题,城墙皮如何紧密与内部填土相连接的?
0 _$ ~- T( x0 B/ c0 Z5 k

 

* v6 f4 D( L1 @" E9 Q( \. x! o" G

这有个理解问题,不存在内部填土这个名词,早期的城墙都是夯土夯实的,是明代中期开始在外面包砖的,外面包了还不止一层

1 z5 U2 U* @0 P& v6 R

 

" {1 x% o& V+ I/ ~/ q$ p, l- B! i' f

 

发表于 2010-5-29 17: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了解了一段历史,感谢楼主分享。
发表于 2010-5-29 23: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一见,学习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5-30 11: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从古至今、历朝历代的工匠们佩服之极。。。。。。
发表于 2010-6-10 2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想看朱启钤的那张照片
 楼主| 发表于 2010-6-11 2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

, L! J. p( K6 u! ~2 H3 }# D6 e) L/ q


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严严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

    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

    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

    “梁思成?”她答道。

    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

    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

    “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崔勇这样评价朱启钤。

    崔勇的博士毕业论文,题为《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写于2000年。但他在查阅资料时发现,除10多篇后人回忆外,再无与朱启钤相关的研究资料,“由于历史的原因,朱启钤被新中国成立后的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

    何为历史原因?崔勇并没有详谈。但翻开史册,却能惊奇地发现,在中国上个世纪前半叶的政局动荡中,朱启钤留下这些痕迹:北京巡警厅厅丞,北洋政府5任交通总长、3任内务总长,袁世凯称帝大典筹备处处长(后曾因此被通缉),北洋政府代理国务总理,南北议和北方总代表,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特约代表……

    宦海沉浮,毁誉交织,朱启钤的身影,就在这一次次的身份更换中变得日益模糊。但依旧清晰的,是他所创下的“累累实业”。

    朱启钤督办修筑的津浦铁路,至今仍是我国最繁忙的铁路大动脉之一。他任董事长的中兴煤矿公司,是其时仅次于抚顺、开滦的全国第三大煤矿。他在上海创建的中兴轮船公司,是我国首家以民族资本兴办的远洋轮船公司,解放后成为新中国远洋运输事业的基础力量……《华盛顿邮报》曾热情洋溢地赞道,朱启钤“成绩斐然,在远东罕有其匹!”

    而在崔勇看来,朱启钤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更是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朱启钤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祯,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

    朱启钤还以其深厚的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

    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

    梁思成晚年也曾回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治安很差,每次野外勘测古建筑时,朱启钤均事先通过社员中的党政头面人物,向当地政府打招呼。每到一处,各县县长均亲自接待“一帮文弱书生”,并派员向导,必要时还派保安人员护送。

    有数据显示,截至1937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

    崔勇感慨,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

    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60周年。6月13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而位于东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

发表于 2010-6-11 21: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朱的一生,可谓“福也享了,孽也造了”,此人聪明过人,审时度势,知道失去与得到,果断的让出了营造学社的逾制房屋,换来的东四11条的三进院子,其子孙后代依然安然的过着好日子,即使他躲不过史无前例的十年,老先生在十年浩劫到来前的1964年,以92岁高龄先走了,这辈子算是值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16: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1915年正阳门改造工程全过程

1915年正阳门改造工程全过程

1915年正阳门改造工程全过程

1915年正阳门改造工程全过程

发表于 2010-6-14 22: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上
发表于 2010-7-30 04: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8cuo
发表于 2010-7-30 08: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靳京在2010-5-30 11:02:00的发言:
我对从古至今、历朝历代的工匠们佩服之极。。。。。。
5 P# y* l. I2 e. h# \0 |/ i s5 }

就是不佩服本朝的,看看他们做的那些个东西

发表于 2010-7-30 08: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分享美图!!

' C; T: u* ]& F1 x7 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5 18:19 , Processed in 0.148316 second(s), 19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