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查看: 15760|回复: 10

从平则门到阜成门到没门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6 0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W- X9 v: `( e0 W! F) r) k

阜成门的前身是元大都的平则门。1267年,元世祖皇帝忽必烈的谋臣刘秉忠开始营建元大都。刘秉忠依据《易经》的典故,为元大都的11个城门命名。元大都的西城墙有3个城门,由北至南是肃清门、和义门、平则门。《易经》六十四卦各自代表一个方位,《谦卦》代表西南方,平则门位于元大都的西南方,因此刘秉忠选取《易经·谦卦》的立义将西南城门命名为“平则门”。

- T9 M( y _$ o \! b

《谦卦》的组成,下边是代表高山的“艮卦”,上边是代表大地的“坤卦”,本来高山是高于大地的,在这里高山却在大地的下面,这就表达了谦逊的美德,而且,在平则门外,北京的西部,也确实有西山。谦逊,是平和的心态,这里有“平”字了,《谦卦》的解释又说“撝(读音“挥”)谦,不违则也”,就是说,发挥谦逊的美德,但是又不违背原则,这里有了“则”字了,“平则门”的命名就是出自这里。

* y) j' L5 E4 U3 P( d. L0 n' |

元大都的城墙是使用夯土建造的,外边没有城砖,所以又叫“土城”,元大都原来也没有瓮城和箭楼,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为了防御起义军的进攻,临时为11座城门增加了瓮城和箭楼。明朝占领元大都以后,又将北部的城区废弃了5里,所以明朝的北京城,西城墙只有两个城门,就是后来的西直门和阜成门。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前,又将北京城向南扩建了2里,那时的北京城城墙是不够规范的,因为明成祖死后,一直有人主张将首都迁回南京,所以也没有整修北京的城墙。直到明成祖的重孙子明英宗皇帝登极的正统元年(1436年),明朝决定不再迁都,这才开始整修北京城墙,为城墙砌上了城砖,建造了城楼和瓮城、箭楼、护城河以及城门口的石桥,并且将以前沿用元朝的“平则门”名称改为“阜成门”。明朝初期落款为洪武六年五月的平则门石匾,现存于首都博物馆。

; x! r( Q6 U" @" R1 p

阜成门,经常被人错误地写作“阜城门”,“城门”的“城”,现在的阜成门内大街上的门牌,就是错误地被写作“阜城门”的。其实,“阜”是“高山”,是“高大”的意思,我们说过,阜成门外有西山;“成”是“成就”,“阜成”一词,出自《周礼》:“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意思是说,周朝的六个部门的长官,各自率领自己的部属,领导着天下九州,在管理民众时,取得盛大的成就。

! N# p& f2 d4 I' k* [

相传,在阜成门的城门洞里边,墙上嵌有一块汉白玉石雕,镌刻着一支梅花,以梅花谐音煤炭的煤,表示此门是运煤之门。现在的阜成门外,有一条“阜石路”,通往北京西郊的门头沟,而门头沟自元朝就是产煤的地方。

% w, J; Y3 p" |, P8 h" X

讲述元大都生活风貌的元代古书《析津志》记载,元代的每年秋季九月,贩运煤炭的商人就赶着牛车去西山运煤,每天有数百辆牛车在道路上往来如织地奔忙,到了冬季,浑河,就是现在的永定河结冰以后,牛车可以过河直抵煤窑,到了春天,冰面解冻,河水泛滥,就不易行走了。还说,元大都的北山也有煤炭,但是质量不好,元大都的用户不愿意购买,所以北山的煤炭价钱低廉。

, n8 X$ k8 A1 W5 ~3 @8 |! ?

民国时期,有很多拍摄阜成门的老照片,可以看到,卖煤的煤铺就开设在城墙脚下。鲁迅先生1924年5月25日搬到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胡同居住,到了10月21日,天气凉了,鲁迅一次买了1吨煤,价钱13元,另加车钱1元2角,想必也是在阜成门买的。

/ F: u% n# _ v% r( W" ~

阜成门的箭楼和闸楼于1935年被拆除,瓮城和箭楼遗留的城台于1953年被拆除。

发表于 2010-6-16 12: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平则门到阜成门到没门儿,它承载的历史太多了,从元大都的阿吒城到明清的阜成门,驼铃声穿越历史知道解放前。可惜“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阜成门链接景德街牌楼和西山的美景也离开我们半个世纪了。
发表于 2010-6-16 00: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知识了!
发表于 2010-6-16 0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烟火老师 咱这会儿可能想得可能是同一个事儿,刚学生发了篇拙作,您帮着斧正一下?

/ ~1 m3 _ Q+ Z: x! G$ f

http://bbs.oldbeijing.tv/dispbbs.asp?boardid=25&Id=63251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0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solin)烟火老师 咱这会儿可能想得可能是同一...

已经读过了,写得很好,因此才发了些阜成门的故事,是去年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讲稿片段。
发表于 2010-6-16 00: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食烟火斋在2010-6-16 0:23:00的发言:
已经读过了,写得很好,因此才发了些阜成门的故事,是去年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讲稿片段。
6 a A# M! a# p% V4 X+ A' ?

每次提及城门 我心里都很难受 我们这辈甚至都没机会看北京一眼

0 L& |6 y5 h; W7 B7 `

 

/ U8 L* k! c# J- z. J

我想 与之相比 梁思成先生等人对古都如此热爱 然后又无能为力

: e3 J9 F+ g. E

 

8 \5 r0 Z& a, z" m% D2 n

还要残忍的让他睁着眼睛看完整个践踏的过程  我已无法描述这份悲伤了……

发表于 2010-6-16 0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有幸看到胡同,已经是大机缘。以后的孩子们什么都看不到。
发表于 2010-6-16 01: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知识了,陆老师
发表于 2010-6-16 19: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飞哥在2010-6-16 12:29:00的发言:
从平则门到阜成门到没门儿,它承载的历史太多了,从元大都的阿吒城到明清的阜成门,驼铃声穿越历史知道解放前。可惜“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阜成门链接景德街牌楼和西山的美景也离开我们半个世纪了。
- c% B1 [# b* s* h* H, M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我觉得总理是出于无奈。 像团城、前门、观象台甚至故宫,可能已经是总理的极限了。我昨天逛潘家园,看到了一张旧报纸“淫民日报”,上面记录的是朝廷为人民群众自发在广场送别周总理这件事定调的那篇社论,被定义为一次政治事件、反动事件,我当时顿了一下,没有买下来,结果1小时以后再回去找,摊主已经不在了,我想周六在过去碰碰~

发表于 2010-6-16 19: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历史,你我现在去评价,都是不客观的,因为我们不可能客观,在这个年代。百年之后,当毫无关联的后人们再去评价,才能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发表于 2010-6-17 19: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增加了对城砖的认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28 07:14 , Processed in 0.129339 second(s), 16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