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 J5 S! I1 n0 X9 | 清代的历局与《时宪历》 8 |9 z5 S) c9 g8 L* l% @
撰文及供图:陆元
+ A2 h: p& p; l! V; L) G+ s8 t每逢岁尾年头,人们都要更换新一年的日历。在清代,日历称为《时宪历》,由皇家钦天监负责编制。每年十月初一日,要在皇宫太和殿举行“颁朔大典”,以皇帝的名义向全国颁布下一年的《时宪历》,所以《时宪历》又称“皇历”。《清史稿?职官志》载,钦天监下设时宪科,“掌推天行之度,验岁差以均节气,制《时宪书》,颁之四方”。而编制《时宪历》的地点,是位于宣武门内天主教南堂西墙外的历局。
2 p4 C: z( v- m3 P宣武门南堂,由意大利人(当时不叫意大利,譬如春秋时期的燕国也不能叫中国一样)利玛窦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是北京第一座教堂。明天启二年(1622年),一些官员和儒者在南堂西侧开办首善书院,聚众讲学,两年后,书院被魏忠贤党羽取缔。 2 y6 L+ O1 Q6 h9 P- r
明崇祯初年,因明朝使用的《大统历》已经陈旧失准,礼部尚书徐光启在首善书院旧址上开设了历局,并经崇祯皇帝批准,聘请日耳曼人汤若望入局协助编制新历。汤若望用西洋新法编成的《崇祯历书》尚未及投入使用,明朝即已灭亡。
# M( Z' i4 a" u P" ?7 H2 M1644年(清顺治元年)6月6日,摄政王多尔衮率清军占领北京,他于6月15日发布了“清城令”,要将内城所有居民驱赶净尽,腾出房屋无偿分给八旗军居住。住在宣武门内南堂的汤若望冒着违令杀头的风险,上书清朝大学士范文程,要求免于搬迁,保护教堂,并献上尚未启用的新编《崇祯历书》,多尔衮闻报欣然采纳,并下令派兵保护南堂。 ; q0 Q- P& L) A) t
在古代,凡改朝换代,必然更换新的历书。多尔衮正计划将国都由沈阳迁来北京,使关外的清朝成为天下的清朝,他急需一部新的历书。这年9月1日,按汤若望的推算将发生日食,多尔衮派官员去观象台(位于今北京建国门)上验证,结果日食过程与汤若望的推算分秒不差。多尔衮遂决定采用汤若望的新编历书,命名为《时宪历》,并在封面印上“依西洋新法”字样,以示其先进性,下令由顺治二年开始实行。汤若望也被任命为钦天监的监正,是正五品的长官。此后,直至道光六年(1826年),清朝钦天监负责编制历书的官员一直由西洋人担任,编制历书的场所也一直是在宣武门南堂西侧的历局。
! K" @; B- E# X+ M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南堂被烧毁,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城后,用庚子赔款重建南堂时,将历局基址圈入了南堂。 / D4 t; }. _$ p' n. y2 u
编制历书,确定节气和预测日食月食发生时刻的依据,是对天象的观测,需要有先进的观测仪器。清康熙九年(1670年),在钦天监任职的比利时人南怀仁设计铸造了6台大型青铜仪器。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法国人纪理安又铸造了一台青铜地平经纬仪。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还由中国人自行设计铸造了一台玑衡抚辰仪,这些仪器曾被八国联军掠去,后经索回,至今仍陈列在北京建国门的古观象台上。 0 f( _2 @( l: O, n, g4 a% o \
《时宪历》到了乾隆年间,被改称为《时宪书》,这是因为乾隆帝名叫“弘历”,“历”字需避讳不准使用。那时的历书中还印有某日“不宜动土”、“不宜嫁娶”之类的迷信说法。
7 }7 j, c9 K) O7 O* o* E《红楼梦》第62回,说贾宝玉的生日宴席上,史湘云出主意说酒令要念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时宪书》上的一句话。史湘云的酒令是这样说的:“奔腾而砰湃(欧阳修《秋声赋》句),江间波浪兼天涌(杜甫《秋兴八首》句),须要铁索缆孤舟(铁锁是骨牌名),既遇着一江风(一江风是曲牌名),不宜出行”。这里的“不宜出行”,就是《时宪书》上的一句话。《红楼梦》成书于乾隆年间,所以这时的《时宪历》已经称为《时宪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