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 i+ L# D8 L
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皇宫之后,仪仗队随之解散,钟鼓楼上不再用钟鼓报时。此后,北京市政当局改为每天中午在宣武门城墙上鸣放大炮报时,称为“午炮”。
, Z$ E! l+ Z, ?- S/ U利玛窦成为钟表祖师 $ e2 l$ V L: y' f
乾清宫设有自鸣钟处 ~ p4 _4 d2 o* S9 ^
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北京,他向明朝万历皇帝赠送了一大一小两座自鸣钟,大钟每小时自鸣1次,小钟每小时自鸣4次。首次进入中国宫廷的西洋自鸣钟令万历皇帝爱不释手,他担心洋钟一旦损坏无人能修,遂挽留利玛窦定居京城,并赐给宣武门内住宅一所,即天主教南堂的前身。有趣的是,后来北京的钟表修理业竟将利玛窦尊为行业祖师爷。
6 j* d. _* Z5 u( o7 F" E清朝与西洋人的交往更加频繁,西洋自鸣钟也源源不断地进入宫廷。这些自鸣钟均用黄金、宝石等名贵材料装饰,设有发条驱动的人物、鸟兽、花卉,不仅能自动报时,还能奏乐。清帝非常喜爱精美奇妙的自鸣钟,不但命令海关官员大量向外国采购,还让内务府成立了做钟处,进行仿制。
7 O$ g9 |' \7 d; C5 _9 E) r在皇宫乾清宫的东庑房内,还设有自鸣钟处,派专人负责钟表的收藏、保管和上弦。自鸣钟处挂着乾隆皇帝题写的对联: $ \9 P7 Z/ [/ K2 j4 K" u @! d% E
“帘萦香篆斋心久,座殷钟声问夜遥”。
! z6 {3 V8 g' k0 D8 B( P乾隆说过,天朝什么都不缺,只有洋钟和洋枪还是西洋人造得最好。乾隆在《咏自鸣钟》诗中写道: 0 R0 h: @# T2 S6 q5 w3 F% {
“天工诚巧夺,时次以音传。
6 W0 X' t$ ?3 i: o( B; F' F针指弗差舛,轮推互转旋……
$ ~ j+ p. I. }7 u4 L钟鸣别体备,乐律异方宣。 + X5 _# \& U$ _: D$ ?
欲得寂无事,须教莫上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