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6006|回复: 1733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关闭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8-22 23: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r+ i B) x7 T2 K+ m2 n

) m* d. N8 n$ K5 ?' h( P# D4 e" `


    第一机械工业部子弟小学即北京机院附小建于五十年

0 J; b. ^+ c4 z

( \" C' H9 _5 X/ B5 B: x4 ?

代初,后于六十年代解散,是当时北京朝阳区最好的一所

4 Z" g2 y% u: Q4 G( M

小学。

3 Y2 x0 A: g& Q, {6 Q

 

5 \0 z; _, B/ p! f( @

    有哪位或者哪位的前辈在这所学校读过书的吗?

4 z- p+ t- r2 a: y: W) z5 v0 ^0 \0 O2 R

 

1 }; {8 O3 O+ [- L, t: l

 

B5 O6 J3 J# O. J) g4 c6 F, A' E

 

# S M. m7 F% s R

注:实际上,这个帖子是校友“古刹听松”2006年12月4日帖子的延续。到2010年8月22日20点22分封帖的时候,“古刹听松”帖的跟帖数已达到12784,共427页。因大量的跟帖会给网站的服务器带来沉重的压力,网站管理方决定对跟帖达100页以上的帖子包括“古刹听松”帖进行封帖。封帖后,仍然可以浏览该帖,但不能再跟帖了。

$ f5 x: y% v% k. l0 @7 v& z

 

1 Z( _" V2 N1 ~7 y! g: C) V

“古刹听松”帖的链接如下:

" n3 S1 k- |3 s5 @ l5 }

 

7 D) l" E$ t6 t r, y) k- M% }

首页 

3 o. f: z! Q1 Y6 f( K$ m

http://bbs.oldbeijing.org/dispbbs.asp?boardid=21&Id=12614

6 O( K0 S, e/ f7 E8 g

 

: |! g" D# U% {4 u! N: S# y% C

末页

& D% C1 `& X4 P. e' @

http://bbs.oldbeijing.org/dispbbs.asp?boardid=21&id=12614&authorid=0&page=0&star=427

( X2 |" F" A# r% v* G( f% E

 

. T4 ]: g$ F/ C/ ~

 标题: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回复 论坛版权

举报

发表于 2010-8-25 22: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河殇乎???

( R5 k% u$ G7 ~* R! p* ^

 

' e0 O/ ~ f: ]. A. T% v, \! i

相传某要人喜欢三字一断句,一次他庄重宣布:

% J' U/ `* M, |# f" u9 I2 f1 x- U

“黄河小,浪底大,坝合龙!”

# s% ]" y$ v r7 w

 

6 f& q6 L& q' t! \- f' C5 C

呵呵呵,。。。

发表于 2010-8-25 22: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beiwei在2010-8-25 21:35:00的发言:
0 {3 c* B. V/ x7 h' E) k9 V

这不是黄河水,这是多少世纪流不尽的民族血泪…… 

. [+ N1 j( P8 t5 Y: D+ e

"圣人出,黄河清"。历史上不知出过多少“圣人”,黄河仍不清! 

! Q+ h& L% b) ]! x

结论:“圣人”靠不住。

* l; i y+ d( p

解释得有水平。国际歌不是说“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没有圣贤皇帝”吗。还是要靠自己。

 楼主| 发表于 2010-8-25 21: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西水车在2010-8-25 11:52:00的发言:
( Y1 s) K2 m, L6 Y: K4 r

太恐怖了!太血腥了!难道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鲜血染的吗?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血腥史?你是怎么想的?

- B; w/ r" i( {; {& `

这不是黄河水,这是多少世纪流不尽的民族血泪……

2 P' A E% P- i9 z: b% U5 J' i

 

0 O! l3 T6 |5 G- u8 @" ]8 v" u5 P

"圣人出,黄河清"。历史上不知出过多少“圣人”,黄河仍不清!

/ y. {* F3 C! e5 Q+ D9 r$ m

 

, R( ]; p) t T+ g) Y; G! p% }

结论:“圣人”靠不住。

发表于 2010-8-26 12: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0-8-26 11: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BR]回新家报道!
发表于 2010-8-26 09: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发表于 2010-8-26 13: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胡涂人在2010-8-26 12:08:00的发言:
; R! ^5 b* X( I7 i3 {9 D

 

; H4 E7 R$ a0 i c" [( l' f

       【北魏:这不是黄河水,这是多少世纪流不尽的民族血泪……】

+ U. k* y, B7 k) d& j4 Q

     我是从这个角度看黄河。西水车学长,别误会啊。

8 U) F" S$ s" i! N

开个玩笑,不必认真!哈哈!

发表于 2010-8-26 1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sipailou在2010-8-26 12:49:00的发言:
0 x" {3 W; f' N4 d/ q8 H. u
QUOTE:
我是两座新楼的沙发,不是“单人”沙发。网友们需要“河蟹”! 
5 u' g3 z) u" W# O2 x0 r

你发错地方了。

发表于 2010-8-26 12: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两座新楼的沙发,不是“单人”沙发。网友们需要“河蟹”!

发表于 2010-8-25 11: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胡涂人在2010-8-25 11:12:00的发言:
2 r& R5 Z& C. P$ Q, a

                                   

/ v+ C/ B! H4 w( s' r, c

                                        黄河的原色

- T; J4 B' F( j& c) B# q) D' Z

太恐怖了!太血腥了!难道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鲜血染的吗?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血腥史?你是怎么想的?

发表于 2010-8-25 11: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0-8-25 11: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0-8-25 13: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说,我说,哥们儿,别随便删帖子呀,刚渐入佳境,还想仔仔细细观赏呢,怎么转眼就没了!小心不跟你们玩了!请自行恢复《黄河原色图》及评论。

- R, X9 B- e3 X1 X+ x

 

U* n7 t4 e- S* z& _, j/ I

嘿,老天还真显灵了。复原了,谢谢。

- R, }" T& G2 }5 J& y) S2 l' v

 

2 H+ q1 o* A0 ^2 _

“机院附小(二)”帖续的第一个昼夜,即24小时内,大约跟帖18楼,点击约330人次。第一页30帖,点击637人次。

- F7 [& h; _& h& ` [# R

 

: P1 B+ d: n( M

兄弟愚钝,勉强进入前十名(第十名)。抢坐沙发扶手!呵呵。

% }! w# j0 P9 a o

 

! C P5 {3 B& W$ L

鞠大哥,你在哪里?先别忙着绘画,冒个泡泡吧。

 楼主| 发表于 2010-8-25 00: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善若水兄:

; a. ~. x% w3 _* T

 

; L9 d: B4 Q4 H& R' w$ C

在老帖子里,您曾要我问问掌柜有关老帖子置顶和保存的问题。我已问过掌柜并得到如下回复:

; Q. t# a: s2 t6 h( L- F5 U

 

* E- P: w1 r5 D

(掌柜的原文)“老帖不会删除,但不能在老帖中跟新帖。封贴的意义是降低服务器CPU负荷,所以不会将老帖固顶。 ”

* v6 P; n) Q; G

 

) Y3 `! o" N4 O0 _2 n0 [

特此告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5 0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雨中漫步在2010-8-24 15:03:00的发言:
  , _8 _* ^& ]& L1 `- ~% |4 L; P


    第一机械工业部子弟小学即北京机院附小建于五十年

/ S. ]/ I. r! n* W* Z! o

& J; B5 \6 D( v4 U

代初,后于六十年代解散,是当时北京朝阳区最好的一所

( ^: a, l" A' T2 g. O7 H

小学。

2 ~9 U# X, v% N: ]; m7 Y8 S

 

2 \9 S+ D& ], v

    有哪位或者哪位的前辈在这所学校读过书的吗?

: g8 e$ N, J G- P1 {! m, _) Q

上面是beiwei的原帖,所以我才说他“偷懒”的,谁知道他老兄又重新编辑了帖子,显得我的跟帖不太符合事实了。本想删帖,又舍不得好不容易得来的“沙发”,心想反正这里都是校友,大家也不会太在意,就还是保持原汁原味了。

; F6 z3 m7 h% s) i' @

另外:以前网上帖子编辑后会有显示,这样原帖编辑了,跟贴不变大家也明白怎么回事,我觉得挺好的,现在不知道老北京网出于什么考虑取消了编辑后的显示。

2 ?' b1 I) u9 a3 s* r, {3 W

你的帖子当然不能删!这都是有趣的过程。如果没有你的通知,我还不知道啥时候才发现提前封贴了。当时我急急忙忙先把最基本的内容贴出来,就是为了抢个时间。

3 x/ B& J8 [$ u; T! ]. ~" J

 

5 D3 I2 r$ \% B" d" L. z! M

因为这是第一帖,我也不知道网站是否允许修改(此帖我自己都无权删除,只有版主和管理员有权删除)。假如不能修改,我就跟贴把其它意思写上去。后来发现此帖能修改,我就修改增加了一些内容。其实我原来准备了一些内容,是简要说明学校的一些历史情况。因当时不在手头上,也就算了。

发表于 2010-8-24 1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门纪念823炮战52周年 b9 f# o( ~( Q# ?5 G
2010-08-23 12: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 中 小】  
& o6 Y. Z3 B5 s' x1 x* ^8 y! S6 b. k4 h
8 M8 |' { x+ j4 }0 D1 S

    

k" U P; W( b' l S: q0 Y! V

  中新网8月23日电 据“中央社”报道,金门纪念八二三战役(即金门炮战)52周年“公祭阵亡将士大典”,今天在太武山公墓举行,当年参战老兵、军民代表缅怀先烈保家卫国的精神,并期盼两岸炮声不再响起、走向和平。

; v5 N2 i/ }% M

  据报道,“公祭大典”23日上午在太武山公墓忠烈殿举行,由“金防部指挥官”张庆翔、金门县长李沃士共同担任主祭官,“福建省政府”秘书长曾华德、“立委”陈福海、县议长王再生、八二三战役战友协会理事长吕芳烟等分任陪祭官,参战老兵、地方各界首长、军民代表800多人参加。

+ Z! p& J) U, ^ I- |

  张庆翔与李沃士向烈士灵位上香致祭,并带领全体人员行三鞠躬致敬,随后前往墓园献花、追思,场面庄严隆重。

1 N7 p( a6 V- I9 W4 l+ O

  张庆翔代表防区官兵向吕芳烟等八二三战役老兵致上最高敬意,欢迎重回金门参与缅怀袍泽纪念活动。

/ W, O1 T' t# [- P- `

  李沃士代表县民感念八二三老兵奉献,他指出,“战争无情、和平无价”,过去战争的惨痛经验,两岸人民应谨记在心,做为历史教训,共同朝和平方向发展。

+ s9 d' y4 K j! D6 }

  据悉,77位老兵代表重回金门,他们期盼战争悲剧不再重演。吕芳烟并表示,八二三炮战胜利,确保台湾的经济建设起飞,希望能获得荣民就养金、将八二三订为纪念日、及列入民众教育教材。

发表于 2010-8-24 15: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j0 |7 `3 y% C$ {/ O


    第一机械工业部子弟小学即北京机院附小建于五十年

( n; S. h. v2 M$ t

0 _& W* _6 T h# B

代初,后于六十年代解散,是当时北京朝阳区最好的一所

/ ^: [6 q; v) A' c$ e

小学。

( I% Y! C# p* z D: L' j

 

2 o8 k7 B8 o( x; j: p

    有哪位或者哪位的前辈在这所学校读过书的吗?

! d3 u- @3 _1 M9 R

上面是beiwei的原帖,所以我才说他“偷懒”的,谁知道他老兄又重新编辑了帖子,显得我的跟帖不太符合事实了。本想删帖,又舍不得好不容易得来的“沙发”,心想反正这里都是校友,大家也不会太在意,就还是保持原汁原味了。[em63]

& m9 N0 M( |. K+ P6 s; L; |& w

另外:以前网上帖子编辑后会有显示,这样原帖编辑了,跟贴不变大家也明白怎么回事,我觉得挺好的,现在不知道老北京网出于什么考虑取消了编辑后的显示。

发表于 2010-8-24 16: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0-8-24 15: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新盖的房,雪白的墙,墙上挂着MZX的像,越看心里越“靓汤“……”,

3 a$ u! K0 Y* N" i2 S8 B4 D

           呵呵,隔壁“街边儿”的育新校友唱着”儿歌”来看望一机部附小的同学们,乔迁之喜

发表于 2010-8-23 22: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 U7 F+ t: `+ t! B' G+ ]! R

        在‘新家’搬迁时,想对大家说几句话:
    自从“古刹听松” 2006年12月4日 发表了那石破天惊的第一帖之后,已经3年多了。在广大师生和热心网友的关注、参与下,我们的学习、交流、互动平台(大家称之为‘家’),已经成为我们师生校友们精神生活的寄托。鉴于老北京网论坛的新举措:“自 2010年9月1日 起 ,寻找老街坊版将对回复超过100页的帖子进行锁帖处理”,无奈,我们只好另辟新径,发表《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二)》为主题的新帖,供同学们发表新帖,继续我们的情谊。请海内外学友们相互转告,踊跃跟帖。

- P4 Y9 P4 h1 u+ ^

 

% A V, G, R# J8 a: ?. Q' M C- n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01: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冬虫夏草在2010-8-23 8:09:00的发言:
4 O- z+ Y4 ?( P% p

 

0 I9 [- N! a" K' j

附小的坛口昨夜好似突发泥石流,转眼间就截成堰塞湖,憋住水流,着实令人心慌意乱。

( P+ o4 J9 T. e' V7 ?* x3 }

万幸的是,虽然突如其来,有些措手不及,但“接班人是俊杰”,处变不惊,及时炸开一个缺口,让围堵一时的水流,像黄河壶口的瀑布,奔腾飞泻!苍天有眼!

: _6 G) T/ ~- P- ^, t8 ]
. a( [! U( |3 _) f$ w

发这个帖子有些戏剧性。

) u, o# a# l6 j' X0 u! m

 

" H8 [) r1 o, w6 H

其实,这张新帖子的设计我早已经准备好了,存在自家电脑里,就等2010年9月1日---封贴日也是学校开学日凌晨发出。

x0 P+ _% |' P. H2 o3 ~; x

 

% }! l; H) Q, T+ w

昨天晚间我出门在外。大约晚上10点半,突然接到总联络官漫步的信息,称老北京网提前封贴!要我赶紧着把新帖发了吧,别等9月1日开学了。

* N+ E3 ^* ?# n9 ?& y4 H4 @

 

) O% P* l2 n" v

这可真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啦!正好在我手边有台电脑,赶紧开机上网按原来方案整出了一个新帖子发了。但原来的一些设计没在手边,比如弄个机院附小校徽的贴图或者GIF动画之类的。当时我准备回家后再用原来准备的素材修改一下(24小时内还可以编辑更改)。但我贴出后,发现这样朴素的效果很好。就决定不再改了。

8 C- J# w7 [1 T4 v# e) M& R/ q

 

# g) c1 F# b( V2 ? d# A

漫步笑说“偷懒”,实际上,要的就是返璞归真。我早说过,真正的意义在于“古刹听松”的第一帖。

4 c) [- _' G1 v

 

$ ~) `' L$ C! V' f. X. K1 J

那一帖石破天惊,可比做涅瓦河上阿芙乐尔巡洋舰上的炮响(此巡洋舰至今还停泊在涅瓦河上,据说此舰还在俄罗斯海军编制,为第一号军舰。我看到舰上有水兵),又可比做暗夜沉沉的南昌城内那划破夜空的枪声。

7 L' Y4 {: j) E1 k: r" e

 

8 y+ Y7 h# u" i' n- R

“接班人是俊杰”,只能属于76年那雷霆一击的华交城……  在下“怎比得前辈的古人”?啊--啊!

1 M, j2 {! ~; X" h* A9 X, \5 I

 

5 m, t9 q {- E* Z6 u$ N+ b/ T

巧的是,通常我一般晚11点后就关手机了,传令官的信息是10点半发来的。假如再晚半个小时发信给我,我就接不到了。假如当晚我不再上网,一定会形成堰塞湖啦!

1 E2 h. N! w) L) W2 K3 P% E% M

 

/ v# |4 M6 v/ h

就这样,在2010年8月22日晚23时整(这个准点时间也是巧合),一道闸搬开了,“西水”奔腾而下,蔚为壮观。冬虫形容的很贴切啊!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01: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胡涂人在2010-8-23 10:16:00的发言:
8 B" c( g) l6 g1 ?+ R. C

     方才去了老宅门儿,一看宅门被封,不知所以……何处是新宅?也许从此流离失所……顾盼之余,一琢磨,到“老北京”首页瞧瞧,好嘛,一下那标志性的话语“有谁知道……”映入眼帘,…………

* m( R0 B. Y" q8 F, W' z

   北魏这回成了咱们“东归英雄传”的领头人了。

* k0 g" r0 ]0 B/ R

 

, N) b- v8 K6 ^7 ^5 D! ?; ?

   胡老师、鞠大哥不知知道新家园在这里否?

: A( E% w- O9 N4 T

糊涂兄,您这些天没怎么来,因此有所不知。这个续帖的事儿已经张罗了有段时间啦!常发帖子的老师校友早就知道。那些喜好静静浏览而不轻易出手的同志们也一定早都知道了,那噌噌噌上升的点击量能说明问题。

5 O8 k& f! F5 Q" w: D; j" ]2 g

 

9 A" V+ m& M3 W- r

我这个“领头人”不足挂齿!蒙老师校友信任,委托我发此续帖,我也是顺势而为罢了。老师学长在上,我可不敢效五代后周故事,唱《斩黄袍》啊!呵呵!

发表于 2010-8-23 23: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帖子,我已在老帖上发过,没有想到封贴的时限突然提前,而且在封贴前后时有时无。只好在‘新家'里再发一次。
   附小的才女xingjianjun学友又再现了,真是久违了。好想你啊!
   你这次上的帖子:奇思妙想的三副对比的照片,真是耀眼呀!一对一的原班人马,更显特别。我反复仔细核对你们原班人马之中的每一个人,看个没够。四十年前都那么年轻美丽,就像一群秀美多姿飘飘欲仙下凡的仙女;四十年后,还是她们,岁月的流逝,没有让他们变得衰老,相反她们变得越加成熟、快乐;英姿勃勃,风韵犹存;充满了生命力。让我看到往昔的少先队员,如今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使老师格外感动、赞赏和自豪!
   代我们附小老师们向她们致意和问候!希望她们生活美满、幸福和安康!向西安的附小其他学友们和生活在西安的六位附小教职工们问好!并祝他们都快乐、安全、健康、长寿!
   北京全体的附小老师们、海外学友们、我和我家老头特向组织和参与《4.25师生联谊会》的西安附小师生们问好,并表示最衷心、诚挚地谢意!致以崇高的敬礼!

 楼主| 发表于 2010-8-23 2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冬虫夏草在2010-8-23 11:58:00的发言:
  4 \+ [1 P: N- z

我说——我说

/ Y( ~, W8 |- e% k# |) {

谨以拙文献给当年同台歌舞的男女同学

$ v+ v. P# t5 G4 h ^4 m

fficeffice" /> 

+ v1 B, A* i2 T, m E

(首先向各位行家求援,若把《四十年前后》的照片下载与拙文合并,才可勉强读下去。)

8 }) ^: I8 M6 p1 U1 ^3 q; Z

 

$ ~2 Y5 q. l; |7 ^

                          

3 M8 b0 |6 l3 P, i- I$ S: u7 L

 

% L4 d+ ~) \ V. {: E

这是大型歌舞《民族大团结》,上世纪70年代由陕西机院附中男女同学演出。还记得也只仅仅记得部分歌词是:

* @8 i; p& w6 c$ O$ o& Z# y. O5 s) u

 

- O+ ]+ l+ `2 q* e" y9 ?

“江山万里闪耀着金色的光芒,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辉煌。”

) A f1 H6 L- `/ L7 o* K p

毛主席啊毛主席,您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

. p% j( P6 M U" k* _3 r1 |% u

“千山万水向您欢呼,千歌万曲向您歌唱”

$ e5 T4 [& T, O) v) u; o

 

5 ~3 L& z7 L: y; a; {

“幸福的伽倻琴在海兰江畔激荡,热烈的达普鼓在天山南北敲响。欢快的芦笛吹奏在槟榔树下,深情的马头琴回响在内蒙草原上。”

h; U S: }, O1 o1 } o

 

+ `- c) N0 V( g7 s

 

. H0 ]7 t1 \6 k% R+ p

冬虫的记忆力真好!!

, W% {9 O) u2 L0 X/ o0 ^" A+ H

 

W% q& M( D2 _* G, y* _

那首歌当年流传一时,很多人会唱。

2 s2 l& T3 J1 \5 \# M J4 n

 

1 ], N& A' g1 K7 {

那首歌曲确实动听,因为它发自人们的心底;

: y' x' W. a8 X2 y7 X

那种场面令人难忘,因为它记载了一代人的青春岁月;

6 e' D) E# `' P: ~1 h

那个年代不堪回首,因为它用一块红布蒙上了人们的双眼……

. `/ u' [8 s+ A# J- J7 `

 

3 i3 X4 @: A* x! v" `2 ~1 T9 A! f

请欣赏那首歌:

$ w# d E1 h4 ?# }; T! J, f

 

' j1 u/ i. c2 [$ P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5OTI3NjQ4.html

) v) s) }. l/ C9 n1 s

u1TK9rsN.jpg

3 Q* A. t( N9 ]! J

 

( E6 J% R7 {' Z9 m: R

本来我贴出这张舞蹈照片是解决“冬虫”无法贴图的困难,同时呼应他的帖子。贴出后发现此图片正好也给胡老师随后发的帖子做了图片说明,呵呵。很巧啊!

发表于 2010-8-23 23: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冬虫夏草在2010-8-23 11:58:00的发言:
  ' X1 P! E3 P' D! Z, `) R$ [

我说——我说

0 `) n! j+ v1 J; q/ v) p

谨以拙文献给当年同台歌舞的男女同学

5 a0 \) W& I3 B3 ?

fficeffice" /> 

1 ^$ {; C. i# V: g0 u C

(首先向各位行家求援,若把《四十年前后》的照片下载与拙文合并,才可勉强读下去。)

* H8 j: `# k7 N: W# a x) C6 ]

 

. x, y5 w4 f5 _" [

                          

- ~1 z# B: R3 `5 d" P

 

; U% `8 O: q- \; K0 L

这是大型歌舞《民族大团结》,上世纪70年代由陕西机院附中男女同学演出。还记得也只仅仅记得部分歌词是:

% ]( w" u6 E0 B& W# e# I

 

8 O4 _" ?8 C4 ?/ w: v+ c1 B

“江山万里闪耀着金色的光芒,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辉煌。”

& ~9 k9 r, ?# q5 A/ k+ h

毛主席啊毛主席,您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

, ^; L* k, A0 I! v7 z

“千山万水向您欢呼,千歌万曲向您歌唱”

( w# ?! h. a( N }

 

6 m. g7 Y' T4 e

“幸福的伽倻琴在海兰江畔激荡,热烈的达普鼓在天山南北敲响。欢快的芦笛吹奏在槟榔树下,深情的马头琴回响在内蒙草原上。”

7 J4 D) I) ]$ i* G

 

6 p1 L% O/ J3 s& Z: p

时间久远,有些记忆不全了。倒是上述抒情的地方记得很牢,看来万事情为先。两届演出,参加的人数以百计,不知哪位当时的亲历者能够完整回忆。谢谢。

9 y8 i! l$ k/ h0 q& }( A% h

 

?* x; _, O% }0 q. }3 l" W% |

为什么说是两届演出呢?这台歌舞是我们的保留节目。年代之久,跨越地域之广,堪称之最。说来话长,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北京机院附小(那时已改称“三七小学”),我们五年级就联合六年级共同出演,那时还不知道官话叫“联袂出演”。六年级男生有沙篦子, zhang衍,马四儿,陕机院等。我们五年级的人也不在少数,水小子是少不了的,我也滥竽充数。不过,我们都是站在后面的合唱队员,也就是现在的伴唱——主角是舞蹈者,记得我们年级另一个班的一个爱奚落人男生,讥笑他的同学——另一个男生,在舞台表演刺绣状时小手指还翘起来——一副小女儿状。演出是在白天,小学礼堂,我们是合唱团的,要求穿白衬衣,蓝裤子,头扎白毛巾,陕北式的扎法——疙瘩系在额前。由陈廷武老师导演,组织,伴奏,领唱。

# \& N- A$ y& j6 s" ^! d! X0 E5 ~

 

$ Q' g0 \' i u) a. B

艺术是讲究传承的,而且还要发扬光大。我们走了西口,于是大家也把《民族大团结歌舞》在古城复活了。不知是天意还是巧合,或者干脆是有意安排,当年附小的五六两个年级在西安压缩为一个班,于是顺理成章地成为歌舞的主创主演,还有比我们低一年级的同学。这次我还有水小子等是“二进宫”,又成为伴唱歌手。舞蹈者还是主角,我们班有xingjianjunDuying(照片前排左右),后面是笑盈盈、miaojingweiqingyu等。排练是兴奋的,认真的,当然安排在下午课后和晚上。

; ^$ z3 |( Z+ [

 

1 t) ?6 g, p" M6 i

有一次,夜晚临时停电,而排练时间也快到了,什么时候恢复供电,不得而知。当时,不像现在这么方便,手机一打就万事大吉。大家各自为战,互无联系,是去还是不去,没有定论。负责老师心里也没谱,平时上课还有人腰来腿不来的,何况这是课外活动,再说又没电,黑灯瞎火,不来是本分。在比规定的时间过了大约20几分钟,操场的大灯突然亮了起来,照亮各个角落,只见三五成群,人影绰绰,一经召唤,迅速集结,一点名几乎全都来了。看来大家的心气绝对的高。早就盼着这一时呢。

9 C& J: @; X% N& Y

 

' a" S: m- D. _% ^2 S6 v

这是我们精心打造的文艺节目,阵容庞大,气势宏伟,舞姿飒爽,歌声嘹亮,一出场就让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赢得师生称赞喝彩,进而提交区文艺汇演。区汇演大概是在区文委的一个礼堂举行的,由于是白天,聚光照明效果的作用难以施展,故我们的节目显得有些平面化,立体感不够,更无法做到“三突出”。加之,此次演出带有竞赛性质,优胜劣汰,谁不想技压群雄,脱颖而出,于是大伙儿自然十二分地卖力,不过,文艺与体育竞赛毕竟有所不同,讲究个“度”,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结果,有点压不住阵脚,一句紧跟一句,节奏感稍被破坏。下台后,我们都很失望,更认为无望,必定要“下台”,心中实在惆怅不已。谁知过了几天,传来喜讯说初选上了。不用说,校园一片欢呼。

6 l8 ~, B. N, X+ h! E' K

 

. \$ o7 o: h! r5 {) M# O. B9 @

后来,又去市里的一个剧院演出,这回是晚上。毕竟是更上一层楼。我们这次演出效果不错,反响比较强烈,但山外有山,高手如云,演出后就没了下文,估计或是落选了,或是调演到此为止。

% v0 Y7 J8 x5 g" r

 

7 H) ^+ k/ l+ q/ n' a5 ]6 ~ c

水兄,这一切应当不会忘记吧?!还有当时你那不同寻常的歌声吗?!

4 h: Q, o% H% u7 f

 

' C) R; y2 n6 h3 I8 N7 ^

小学时的联诀演出我记得,经常到三楼兵乓球实力排练。可中学的演出却记不得了,可见人长大了,记忆力却越发变差。不过那首歌词还是记得许多,特别是这一段“。。幸福的伽倻琴在海兰江畔激荡,热烈的达普鼓在天山南北敲响。欢快的芦笛吹奏在槟榔树下,深情的马头琴回响在内蒙草原上。。。”唱起来很好听。

: S9 \. s8 M% n7 o

 

发表于 2010-8-23 10: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0-8-23 11: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8 F: S, E: {9 d$ ]; U2 R

我说——我说

) T# k* y6 K# d3 R8 M3 T4 a$ A

谨以拙文献给当年同台歌舞的男女同学

' m/ K0 E* I Q& \; t* u% }" Y

fficeffice" /> 

2 {1 ~1 |2 H3 e1 c# K, K

(首先向各位行家求援,若把《四十年前后》的照片下载与拙文合并,才可勉强读下去。)

4 ^* e% G& s" D* O' W

 

, c0 V$ S" M- k) c& |

                          

% C# w" \' ^+ p4 G

 

; D) N E T1 U" X/ _. Z" R

这是大型歌舞《民族大团结》,上世纪70年代由陕西机院附中男女同学演出。还记得也只仅仅记得部分歌词是:

* s$ w% n, X$ B! g7 G: d# Y

 

[# x+ {# o% n3 J0 ~

“江山万里闪耀着金色的光芒,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辉煌。”

4 ?& a4 @5 J. ~# ~$ a' t

毛主席啊毛主席,您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

. R/ A' f" e6 f

“千山万水向您欢呼,千歌万曲向您歌唱”

) G4 u5 v0 t& O4 ~: O) b. h2 H

 

: f- {$ z8 v1 V4 {) T1 X2 _

“幸福的伽倻琴在海兰江畔激荡,热烈的达普鼓在天山南北敲响。欢快的芦笛吹奏在槟榔树下,深情的马头琴回响在内蒙草原上。”

6 q6 q" \# t) @

 

! B6 i9 `8 O2 Y0 |2 \7 U

时间久远,有些记忆不全了。倒是上述抒情的地方记得很牢,看来万事情为先。两届演出,参加的人数以百计,不知哪位当时的亲历者能够完整回忆。谢谢。

& ^0 o" D3 ^7 P( w# V

 

1 t% M3 |4 D- J: l6 B: G1 Q, ^. Z! ^

为什么说是两届演出呢?这台歌舞是我们的保留节目。年代之久,跨越地域之广,堪称之最。说来话长,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北京机院附小(那时已改称“三七小学”),我们五年级就联合六年级共同出演,那时还不知道官话叫“联袂出演”。六年级男生有沙篦子, zhang衍,马四儿,陕机院等。我们五年级的人也不在少数,水小子是少不了的,我也滥竽充数。不过,我们都是站在后面的合唱队员,也就是现在的伴唱——主角是舞蹈者,记得我们年级另一个班的一个爱奚落人男生,讥笑他的同学——另一个男生,在舞台表演刺绣状时小手指还翘起来——一副小女儿状。演出是在白天,小学礼堂,我们是合唱团的,要求穿白衬衣,蓝裤子,头扎白毛巾,陕北式的扎法——疙瘩系在额前。由陈廷武老师导演,组织,伴奏,领唱。

5 L: n/ h1 s' o- h+ B( U& f' X

 

, Y/ @2 W* Y( Q0 Z( u `* h1 E

艺术是讲究传承的,而且还要发扬光大。我们走了西口,于是大家也把《民族大团结歌舞》在古城复活了。不知是天意还是巧合,或者干脆是有意安排,当年附小的五六两个年级在西安压缩为一个班,于是顺理成章地成为歌舞的主创主演,还有比我们低一年级的同学。这次我还有水小子等是“二进宫”,又成为伴唱歌手。舞蹈者还是主角,我们班有xingjianjunDuying(照片前排左右),后面是笑盈盈、miaojingweiqingyu等。排练是兴奋的,认真的,当然安排在下午课后和晚上。

8 I$ z* [! H- ~+ Z8 L* C4 Z4 f

 

) B4 y; m' W' A

有一次,夜晚临时停电,而排练时间也快到了,什么时候恢复供电,不得而知。当时,不像现在这么方便,手机一打就万事大吉。大家各自为战,互无联系,是去还是不去,没有定论。负责老师心里也没谱,平时上课还有人腰来腿不来的,何况这是课外活动,再说又没电,黑灯瞎火,不来是本分。在比规定的时间过了大约20几分钟,操场的大灯突然亮了起来,照亮各个角落,只见三五成群,人影绰绰,一经召唤,迅速集结,一点名几乎全都来了。看来大家的心气绝对的高。早就盼着这一时呢。

" x5 ~+ L; ~& H' ^9 ]; O" {# g

 

3 g) `' s* Z" Z% ]1 d

这是我们精心打造的文艺节目,阵容庞大,气势宏伟,舞姿飒爽,歌声嘹亮,一出场就让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赢得师生称赞喝彩,进而提交区文艺汇演。区汇演大概是在区文委的一个礼堂举行的,由于是白天,聚光照明效果的作用难以施展,故我们的节目显得有些平面化,立体感不够,更无法做到“三突出”。加之,此次演出带有竞赛性质,优胜劣汰,谁不想技压群雄,脱颖而出,于是大伙儿自然十二分地卖力,不过,文艺与体育竞赛毕竟有所不同,讲究个“度”,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结果,有点压不住阵脚,一句紧跟一句,节奏感稍被破坏。下台后,我们都很失望,更认为无望,必定要“下台”,心中实在惆怅不已。谁知过了几天,传来喜讯说初选上了。不用说,校园一片欢呼。

# m% h' ?6 `8 B+ S

 

- {0 f* G1 G7 Z5 F/ b: @5 A

后来,又去市里的一个剧院演出,这回是晚上。毕竟是更上一层楼。我们这次演出效果不错,反响比较强烈,但山外有山,高手如云,演出后就没了下文,估计或是落选了,或是调演到此为止。

1 v0 S* ?$ y2 g( q% h9 X: e

 

) [6 i8 E" o( q" `" [+ K" t' Z2 g) {

水兄,这一切应当不会忘记吧?!还有当时你那不同寻常的歌声吗?!

发表于 2010-8-23 12: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俺找了半天,好不容易找到了。一看,只有beiwei的拓荒贴。心中暗喜,可以抢个沙发坐坐了!没料想若干校友都已经报到了。沙发没抢到,连板凳都坐不上了!嗐,没辙。坐地上吧!还让某校友笑话了一顿!

% Z" z' x% x" y N; w* j

O(∩_∩)O哈哈~

发表于 2010-8-23 11: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赶紧冒个泡,先抢个沙发坐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15 15:38 , Processed in 1.34518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