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 x0 I2 h% w8 d; O+ }) [
7 k0 j. r. F# U8 S6 _) Q: x
$ } f& s( P8 G! [大约1986年,她从西安调到“郑州钢管厂”
4 j0 ~- ^/ J( C女儿小名叫文文,儿子叫磊磊 ; k& d8 f5 t, R: a2 Z2 N: X) J( W
西安市民焦聪玲昨日给本报发来邮件,讲述年过半百的她代10多名同学寻找30年未见的老师。他们当年都在西安黄河棉织厂子校中学上学,班主任是王淑荣老师。遗憾的是,王老师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随家人到郑州,就此失去了联系。 8 L6 B# F5 r/ @3 Y4 v9 K
3 w0 y- G- ~! c: S1 S , ~ @! Y* B+ U8 v. ^5 }6 G- _% e
本报和西安晚报跨省合作,希望能圆师生思念梦。晚报记者 董洪刚 实习生 李蕾/文 晚报记者 廖谦/图
0 l$ v% u' b' m ; m( Z* v3 a5 u
“我们年纪都大了,很想再见见王老师” 3 G! i0 K; Z H/ b
分别30多年,西安学生寻找当年恩师 " O" }4 Q9 c+ L- b
“如果当年没有王老师,我就不可能参加高考,更不会有今天的生活。”焦女士回想起当年的岁月有些哽咽。焦女士是1977届的高中毕业生,面对刚刚恢复的高考,她有些胆怯,曾经萌生了放弃考试的想法。王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不仅单独给她“开小灶”补习功课,还经常找她谈心聊天,给她鼓励打气,有几次王老师还到她家中帮助她做家人的思想工作。 ; j0 \2 h2 c# @8 E/ |. q
如今,焦女士已从西安某单位中层干部的位子上退休。每逢教师节来临之际,她都要给孩子讲当年给她莫大帮助的王老师。 6 a0 h; ?- k( T" E2 k( m
“帮忙找找王老师吧,我们都很想她。”程先生的声音中充满了期待。程先生告诉记者,当年他们几个男生特别调皮,但是王老师对他们并没有另眼相看,始终用自己慈母般的爱心呵护着他们,还经常给他们缝补穿破了的衣服。 7 \6 e/ w: [! K, o$ F' j3 B( V
现在,每年的同学聚会上,程先生和同学们经常谈起当时的感动。“现在我们年纪都大了,很想再见见王老师。”程先生激动地说。
& ?. ]7 y+ [* y延续师生情,本报记者多方查找“钢管厂”
9 q, @5 Z" h I& o
2 c/ ]+ N- i/ @7 G, e " u9 a1 C" {9 D- D- ~3 p$ B. T
如果您有王淑荣老师的信息 $ P5 k% t1 R: ]
欢迎拨打本报热线67659999 # i! G2 k% g& ~, V
* Q! j. L; _; D8 n# D 年过半百的学生在西安,他们朝思暮想的王淑荣老师可能在郑州,一段老师和学生的感人故事在两座古城之间传递着。昨天下午,记者接到了西安晚报记者的电话,协商一起努力将这段感人的师生故事延续下去。
% G) U' P* r' l- q- b; N: q 记者开始寻找王淑荣。 & j8 g' B$ v( t
记者拨打查询电话,找不到郑州钢管厂的电话,只有一些小钢管厂的电话。记者与其中6个小厂取得联系,询问这些厂家是否知道上个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的郑州钢管厂,他们都说好像有,但具体位置和电话都没有。
, s9 J. U1 M' \# Y8 F: H/ i' u( S 随后,记者与郑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取得联系,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郑州有很多钢管厂,但是说上个世纪80年代的钢管厂,有些详细资料需要查查。工作人员说,尽快协调有关科室,搜集这个厂的信息,争取找到相关资料信息。不过,即使有这个厂,也可能改制了。 * C! n+ [9 _. k) |' J! b
如果您知道王淑荣老师的信息,欢迎拨打本报热线67659999。 . k$ @' I$ C* B. b, ^% }
4 N0 ~, S, L8 G 焦聪玲发给郑州晚报的邮件
+ a9 ~" ~4 A$ { , S6 f% E1 c0 D6 R- M7 ?6 Z' g4 U1 y
你们好! 5 [2 x& ?2 N0 X* L
我是西安一个退休人员,叫焦聪玲,今年50多岁了,上世纪70年代在西安黄河棉织厂子校高中上学,毕业这么多年了,非常想念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今给你们写信,想通过贵报寻找我的恩师。老师您在哪儿?分别30多年了,我非常非常思念您。 2 M, j- ]1 a6 o
我的老师叫王淑荣(女),郑州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大概1974年至1977年在西安黄河棉织厂子校中学当老师,是我们1977级一班的班主任,教的是数学课,后来西安黄河棉织厂子校解散了,王老师调到厂里的教育科工作,后来听说1986年随爱人(爱人可能姓张)调回郑州,在郑州“马钢厂”或是郑州钢管厂工作,具体我不清楚。她调回郑州后就失去联系了,她一个女儿小名叫文文,现在应该有30多岁,儿子小名叫磊磊,估计老师现在年龄也有60多岁了吧。
5 O6 R3 n' h) t4 d' d( c u 王老师她很简朴……是我人生中遇到的好老师,是值得我们钦佩与尊敬的,(她)就像是阳光下的一片片绿叶,每时每刻都在无私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就像那风中的红烛流尽了最后的血和泪。现在西安的同学们每次聚会都会想起王老师,把寻找老师的任务交给我,多次托郑州的朋友打听老师的下落,都没有结果。希望通过贵报寻找我们一直想念的老师王淑荣,期盼着好消息传来。有哪位朋友知情,请告诉我她的近况,在此表示真诚的感谢! ! f+ H* h$ T& {) T. ]9 n( d; `' z
$ q1 K4 f+ S1 ]$ }: D; H
学生:马旭 程宏伟 周健
; \0 L7 `. _7 |0 C2 W9 i王保珠 刘振钢 吴改兰 : C( N+ S" c4 o
张宏 王义英等 * t0 s$ ?2 A* U* S3 i S
1 W T. Z0 g7 l6 W ; n& ?& C" m4 R% _0 u. ~# v
王老师和学生视频见面 ; S8 y! _: T" t# M4 o2 W
, Z5 \% B7 l3 r' M$ i. n 近70岁的王淑荣专门吃了速效救心丸,“怕太激动” ; c0 f4 o& w( V3 l! D
问候、唠家常,相约9月西安见 0 v8 }% L" ^4 w
& j5 T8 F2 Q. z& {* m }5 Z9 x& w
王女士来电:我就是晚报要找的王淑荣,我也着急想早点联系到学生…… & F: ?1 e9 m6 i7 |# v
- K8 u5 s, @4 n5 B& d
本报28日刊登《“王淑荣老师,我们好想你”》一文后,引起了很多市民关注,当天本报接到10多个电话,其中一个就是王淑荣老师。晚报记者董洪刚 实习生 李蕾/文 晚报记者 廖谦/图 ; y- t2 F0 `3 n( P& {% v
“晚报的文章我看了一遍又一遍,真想见见他们”王淑荣老师说,她当天收到四五个电话,说晚报上刊登了西安的学生找老师的报道,她赶快到报亭买了份《郑州晚报》。“我非常激动,我把文章看了一遍又一遍,孩子们的形象像是昨天刚刚见过一样,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她说,真没有想到,30多年过去了,失去联系的学生会再次联系上,而且是以这样的方式。
( y; Q) a! u; b 翻出老照片,从相册里找到77级的学生照片,王老师记得每一个学生的名字,“真想见见他们。” + w+ S; ~1 ^* v9 `0 j
王老师1983年随爱人调到郑州玛钢厂,做职工再教育工作,1986年调到郑州财税学校当老师,直到退休。 7 X2 j, w' _+ v1 w! b& n# p* t
“我是从河南农业学校(现在河南农大)毕业的,曾经梦想当一个园艺师,后来从事教育,而且爱上了教育。”她说,她深爱学生,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4 j3 R0 J: u8 B, R
/ b' _5 j3 Q: D( u5 j$ ^( ` 本报与《西安晚报》牵线,两城视频聊天 9 Y# o$ e3 o2 p; g) i( u; \! u% }
- x( G8 u6 |1 @1 Z4 q( q1 s; U
本报记者与《西安晚报》记者约定在上周日下午3点,两城进行视频聊天,让年过半百的学生和近70岁的老师彼此看到对方,聊聊家常。
% d/ J1 Q+ ^4 m+ Y/ {$ K$ ]3 a王老师和老伴早早来到报社,等待着与学生视频聊天。 & d5 b' v; Z4 ^: q% f5 k* k2 r$ P* g
“我很激动,来之前,我吃了速效救心丸,我怕我太激动了。”今年67岁的王淑荣说,她已经退休多年,身体不错,家庭也很幸福,时常会想起曾经教过的学生。离视频聊天还有20多分钟时间,王老师说起了她的学生,虽然已经过去30多年,“在我的脑子里,全都是他们充满朝气、充满憧憬的样子。” " u% h( o( p: x9 m/ L+ l
30年后,老师和学生在视频里见面了视频时间到了,西安、郑州两地的两台电脑链接开始。 d/ F9 b4 N! R4 P
西安,在学生穆少春家里,7名学生有的坐在视频前,有的站在电脑前,有的弯着腰盯着视频。画面里,学生们都已经不再是老师描述的充满朝气的十七八岁的学生模样,人到中年的他们,争相要和老师说话。 * H" a& Z- l7 u( o D9 O
郑州,在《郑州晚报》采访大厅,王淑荣老师和老伴有些紧张地看着视频,画面上不断出现一张张稍模糊的形象。“这是焦聪玲,这是张改兰……”看到30多年没见的学生,王淑荣很是激动。
" p8 V& O+ i5 B+ Z3 P& i 由于声频有些问题,着急的学生们开始拨打电话,看着视频,通着电话,一场特殊的老师和学生见面会开始了。这次见面会相隔30多年,当年风华正茂的老师已经是退休在家的老人,当年青涩的学生已经人到中年。激动、开心,学生们轮流和王淑荣老师聊天 / @3 Q: y3 |% l) s( ^: p7 x, K
“焦聪玲……”王淑荣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音,看着画面里的焦聪玲,她说,“30多年没见了,我要是不见你,我脑子里还是你那时候的样子。” # o) j+ T: [. n8 q1 G4 G
视频里焦聪玲也非常激动。
$ M2 v, E, I5 {. z' B+ v: J“看到你们幸福,我为你们高兴,老师特别想你们,希望你们能够健健康康的。”王淑荣听到学生都好好的,她紧张的情绪放松了很多,谈话也家常起来。
$ e' s+ N8 ]& z1 D4 _1 | 随后,学生一个个轮流和王淑荣老师聊天,接电话的王老师和画面里的学生都非常开心,有的学生还和老师耍着调皮。
- P7 ~4 T {/ w' h, y. H( y- A+ Z整个视频聊天持续了半个多小时,王老师有几句话让一旁的记者不得不记下来。“够吃够喝就好了,不要为了钱去卖命,身体健健康康才是关键。”“家庭和睦,孩子健康快乐,照顾好父母双亲,这就是幸福快乐。”
3 ]: l1 U6 {! n “我会在9月到西安重游,我要见见你们” ( h- U _! a$ B: w' T$ ? v
视频的最后环节,7名学生希望《西安晚报》的摄影记者能为他们提前拍张合影照:王淑荣端坐在电脑前,微笑着;学生们有坐着的,有站着的,围坐在电脑里的“王老师”身边。
7 ^5 _! k$ `! Y: A% h8 k 王老师的学生说:“感谢《郑州晚报》,让我们找到了30多年未见面的老师,是你们的努力,实现了我们的愿望。”
' B. [0 a; `2 B' H 王老师也给《西安晚报》记者留言:“感谢《西安晚报》记者,让我再次见到了我的学生,谢谢你们。”
) A. T! k& e. f& K4 W 最后,王老师特别跟学生说:“我会在9月到西安重游,我要见见你们,我们在西安见!”
. ^( I1 K; r4 B# b' t2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