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beiwei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关闭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11-15 2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春天里-同步字幕-旭日阳刚

9 N7 i+ [" I4 p: B2 Z; k

 

3 j4 b- i8 ^8 j# S0 {) c6 N

      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很感人! 有兴趣的朋友请打开,没兴趣的也就算了,各有所好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5 18: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5 l$ @4 a* L+ g& l( V

文革开始大串联时,因年龄小,赶上了不敢去,没这个胆。据说火车站人山人海,列车上人满为患,连插脚的地方都没有,座位上,椅背上,行李架上,甚至座位底下都躺满了人。厕所已不是单间,总得挤进四五个人。不知人们三急时怎么办?要是在碰见一个肠胃不好的,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 V$ \0 I+ _& X3 {. L9 h+ q r

fficeffice" /> 

+ k: Y; |; ^% ]- i1 D9 m# z

闲话少叙,话说我们附小毕业的一对表兄弟,相伴前去南方串联。两人拼命挤上火车,里面就像人们常说的仿佛“沙丁鱼罐头”。表兄弟俩被挤散了,谁也不挨谁。这可急坏了小哥俩。临行前两家人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互相照顾,秤不离砣。尤其是表弟,相对年龄小,没住过远门,还有点。。。。。。

/ p: Z; E, d, a% j

 

* M/ k( a% \6 U

哥俩踅摸了半天,终于看见了对方,一个在车厢前头,一个在中间。不过只能做手势,不得靠前一步。表弟一脸焦急,对着表哥大声喊道:“表哥,你把钱包放在哪儿了?”

% k( ?7 X: `5 |# g$ D- G ^

 

6 d: f/ i& Z8 L( u

表哥闻声,哭笑不得。一车厢的人都面面相觑。

发表于 2010-11-16 01: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春天里

发表于 2010-11-15 23: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冬虫夏草在2010-11-15 18:58:00的发言:
  * F9 @9 R* C% g* {

fficeffice" /> 

- X. N3 U+ c" J9 [( _

哥俩踅摸了半天,终于看见了对方,一个在车厢前头,一个在中间。不过只能做手势,不得靠前一步。表弟一脸焦急,对着表哥大声喊道:“表哥,你把钱包放在哪儿了?”

' ^& m( a* ^3 c- R8 C: O+ m9 R _7 I( R

 

" k) v% O' S- A8 A

表哥闻声,哭笑不得。一车厢的人都面面相觑。

+ v* J9 L( m% A1 f% m

      唉,确实令人哭笑不得。不过冬虫夏草真是奇人,天下那么多的奇闻趣事怎么都让他听见看见了,乐一乐去烦恼,笑一笑十年少,与冬虫夏草相伴肯定能夠快乐又长寿。

发表于 2010-11-15 22: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youyou在2010-11-14 21:30:00的发言:
! d# n$ B' C% u0 R

鞠大哥:我还真记不起1966年郑州火车站的模样了,那时候也没有注意看。

% A% w% h- ?) O

我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在郑州工作,在郑州读的大学,那时候的郑州火车站是这样的,我还有印象。

% @3 t' J0 k& L: \/ \

       哎呀,真没想到曾经有幸与youyou同在郑州为国效劳,现在看来又多了一位母校的学子曾经来到中原大地为民辛勤工作。令人遗憾的是youyou在郑州时没有机会相见说道说道校友短长......。

发表于 2010-11-15 23: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胡涂人在2010-11-15 9:40:00的发言:
. `# _5 g0 a2 o& D% e

     

5 `4 m2 R, E+ D" T2 L; k- i

     嘿嘿嘿,可怜天下父母心,嘿嘿嘿……

! D! _% Q) Q% [+ }

        糊涂人老弟的几段琐言碎语真实道出了中国社会、家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长辈对晚辈的镂骨铭心的关爱?还是对社会诸多习俗的无奈?还是无人敢于特立独行另辟新径?

发表于 2010-11-15 22: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玉龙雪山在2010-11-14 13:07:00的发言:
6 D1 Q( U$ V* l) r' n8 Q

       再有3个小时,胡老师和潘叔叔就要降落在洛杉矶国际机场了,让我们为二老祈福-----平安!顺利!健康享!快乐!

1 c1 r' H/ i5 I* U3 U) ]( Y, i

顺祝胡老师的一双儿女合家幸福!工作顺利!与父母共享天伦.......

! Z0 N1 V) U+ M/ ~1 x% H

胡老师两口赴美国与儿女团聚,精神上会得到最大的慰藉,可喜可贺。我想大家都会衷心祝贺胡老师全家共享天伦之乐。我找到据说是洛杉矶机场的两幅照片,不知胡老师两口在洛杉矶机场下飞机能否见到这两个场景。

+ Z* d1 [# q& Q+ k% n+ Z5 Y

 

/ r% ]9 [5 G$ I1 c9 A- S" |' s

3clNFjm6.jpg
AmceW8z1.jpg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发表于 2010-11-16 19: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玉龙雪山在2010-11-15 21:44:00的发
1 C u5 ?; x9 s
QUOTE:
     玉龙学友发布的这个演唱视频“春天里”,在网上十分红火,我也很喜欢。这两位--旭日阳刚歌手, 是44岁的王旭(农民工)和29岁的刘刚(流浪艺人),最近在星光大道翻唱了三首歌手汪峰原唱的歌曲“怒放的生命”“北京北京”“春天里”。嘶哑沧桑的歌喉,唱的心酸质朴、感情真挚、令人感动。反映了最基层的群众呼唤,实现公平正义,为困难群体提供改变命运的机会。
9 d) J; s) t1 E- S" \) C7 [

发表于 2010-11-16 2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玉龙雪山在2010-11-15 21:44:00的发言:
z! v+ i- y5 y8 h( w; ?0 i

 

8 L# ?/ Z# w+ p. T* L

      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很感人! 有兴趣的朋友请打开,没兴趣的也就算了,各有所好吧。

8 S, O3 M- t- ~+ {8 T7 m

这首歌唱出了玉龙雪山老弟的心声?但是在你的照片中你都是笑容可掬,找不到忧伤的面容。我想换一个角度来诠释,不知合适不合适。

+ A/ D n" Y1 J9 O6 g

 

* F) |* d7 {+ D

Cbh6pVbx.jpg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发表于 2010-11-16 20: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嘶哑沧桑的歌喉,唱的心酸质朴、感情真挚、令人感动。反映了最基层的群众呼唤,实现公平正义,为困难群体提供改变命运的机会。”

- v# ]7 a2 K- M) ~

       gui_my学姐点睛之笔正是这段视频的魅力所在。

9 {, u: q( G6 i9 c) I8 G/ i4 f! J; g

       我再去找找歌曲“怒放的生命”“北京北京” 听听这么样。

发表于 2010-11-16 20: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歌唱出了玉龙雪山老弟的心声?但是在你的照片中你都是笑容可掬,找不到忧伤的面容”

+ |9 J1 Q+ P' d6 U3 j9 v

 

. I: [0 N* N+ W' C+ D$ L

    鞠老学长又为我作画了,在您这里总能获得无比的快乐。

, c7 |1 m$ U0 w( T$ r* S' A$ e

    正像gui_my学姐所说的“嘶哑沧桑的歌喉,唱的心酸质朴、感情真挚、令人感动。反映了最基层的群众呼唤,实现公平正义,为困难群体提供改变命运的机会”

( x) { Q( r+ S$ f% s* |3 ^

    还有再别康桥学姐所说的“昨晚,在北京晚报上看了整版的关于二人的介绍,今天正想在网上找找视频,附小论坛上看到了,很震撼,听了好几遍,我办公室的同事也听了。发自内心的演唱,大概会给演艺界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 ^+ X# ?3 J' ?! {. J

    几天来耳畔总回荡着《春天里》嘶哑苍桑的歌声,在电脑上反复看了十几遍了......

发表于 2010-11-16 1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0-11-16 13: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 _& x; Q* \- u7 e

     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很感人! 有兴趣的朋友请打开,没兴趣的也就算了,各有所好吧。

5 G: W( ~ }' ~

  

! I3 q' ^* r7 {6 |& }: Z" g2 S

   昨晚,在北京晚报上看了整版的关于二人的介绍,今天正想在网上找找视频,附小论坛上看到了,很震撼,听了好几遍,我办公室的同事也听了。发自内心的演唱,大概会给演艺界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发表于 2010-11-17 11: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1956年离开北京到郑州,对北京母校的老师与同学仍然是留恋不舍,思绪绵绵。。。。。。

! J q# M% f) o8 C

 

$ |6 p8 ~0 v2 A( s% o

3ZaYbDxX.jpg

! q, M7 _- J- n) {& u8 y9 b. A2 m

       上面画面左边那个塔是60年代以前的郑州二七纪念塔,为纪念早年二七大罢工而建,是木制的,是那时郑州市的标志性建筑。画面右上角是母校第一届毕业生与老师的合影,但是这时我却在郑州市郊的三官庙小学。人生只有一次的母校小学毕业照我是彻底无缘参与。下面是现在的二七纪念塔。

6yLlKtT2.jpg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发表于 2010-11-16 21: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呼呼以下是引用胡涂人在2010-11-16 11:45:00的发言:
  看到他回忆初早年依依不舍地离开北京,来到当年还是简陋陈旧的郑州……一段心酸文字很是感动。
8 B! B) ` r7 G) X

       我那里如老弟所说那样。不过当年不愿离开北京母校却是实情,那时父亲奉命带领北京机校基建科的同志到郑州筹建郑州机器制造学校,我的班主任陈老师在我离校的前一天晚上召集全班为我开欢送会,同学们送我少儿书籍、学习用具等在我桌前堆了一堆,我哭成泪人一般,在火车上仍然泪水不断。父亲的同事劝我说别哭了,等郑州机校建好了,跟你爸还回北京。我虽然不全信,但还存一丝幻想。郑州机校校址在城郊,父亲把我安排在附近一座农村小学,继续我六年级未学完的学业,学校的条件很差,更激起我对北京母校的思念。我还时常问父亲能不能回北京,父亲的回答是:你还有完了没完哪,我耳朵都让你问得磨出茧子来了。郑州机校建成开学,我已经上中学了,北京的母校我是永远回不去了。只能“把我还留在那时光里”......

发表于 2010-11-21 18: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 B4 G% F$ m9 C' \- }" ^

上面的画题目没有记住。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北京302车站。 

& T6 w- a5 J2 Y) V u H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走”。

) r2 ^% @- c0 y/ ~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高考”。

1 @# v1 v1 C. L6 x) _& Y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世博会”。

. I+ Z' u- G; |7 Q

当代的发展要求中国油画要进一步地关注中国当代社会,这不仅要通过作品反映当代社会生活,更要深入当代社会的精神层面,并与之紧紧联系在一起,使艺术创作成为当代社会精神的表征和重要的组成部分,进一步展现当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使中国油画具有更为深厚的人文精神。 

发表于 2010-11-21 17: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昨日到美术馆看“油画艺术与当代社会——中国油画展”,一幅巨幅油画“等”引起我的兴趣,在普通的北京大北窑公共汽车站,站立着近百位等车人,形态各异。反映出当代中国不同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贴出照片,供有兴趣者共赏。

. d, g. B1 G/ D- o2 D3 h

 

4 \/ ?$ N' f1 n4 b) V6 i

“等”的全幅。

) h/ n+ G% [7 T' M7 G) ^! B5 ^


“等”的局部1。

" R' ]- x4 L q0 a6 j3 c

 
“等”的局部2。

9 L2 t1 v. g" W) N& j( G+ D


“等”的局部3。

# ?, V# j' }# w, @


“等”的局部4。

发表于 2010-11-21 17: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等”的局部和细部。

( M4 e. Y; @/ ?) b/ f$ H$ @







发表于 2010-11-21 18: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 u% ^) q: |; v" [9 }: v

 

( ^0 [7 P& Z% }( p) j5 c6 k# h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 p& v& ~% Q9 w# W+ C: J" q$ g

“存在”全幅。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存在”的细部。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发表于 2010-11-21 14: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由飞翔:11月19日的《京华时报》登载了“两个农民工和他们的《春天里》”

" B6 W- i: b/ ]% L+ `, Z. G

 

' Z9 k: o) A- U. C

   多日未露面的自由飞翔也加入了农民工与《春天里》的热议,有视频截图,有画像,还有他们的身世简介以及围绕这个议题在媒体上反映的其他情况,使我们对这个内容从多角度、多层面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更深地认识。谢谢自由飞翔。另外再多问一句,两幅线描画像是你的作品吗?画得真好。

7 l7 l( H a% i$ Z1 n

 

发表于 2010-11-21 14: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往篇关于农民工的文章转录如下,有兴趣可以看看。  ( n$ ^2 A4 [* C9 v$ i6 L$ k: E
: C+ {+ X W1 e+ M ! s/ x/ n% B' N& D( Z* w* p- i8 O0 b, u! P7 H1 l6 J0 w. S8 x8 }9 f
2 _- _' n0 {& j Q! L. M

 

! D& V' f: j! a8 L- G" P. J

 

: O# Y* |0 A; d

 

3 u1 _5 ~$ F5 w( z2 o) U' T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之道

+ }7 @# w2 A1 s9 }

■ 王春光

4 M! H$ z9 S6 ?

 

1 p6 y7 {: r2 ]' M- L8 E- B

 

6 J% C3 j6 v+ w. E8 i

农民工的社会作用与

- [* b2 t8 k ], c. \9 E" Y

国家政策的转变

9 C3 @. l) d1 S! s' @6 M; h1 [3 C


    假如农民工都回到他们的村庄,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呢?也许很少有人会想这样的问题,但这确实是理解农民工作用的一个很好的角度。当然,农民工的收入会少很多,农村会有更多的人无法就业,城乡差别也会继续扩大。而城市没有了农民工,也将陷入瘫痪:城市居民买不到菜,找不到保姆,在餐馆就餐没了服务员,街头垃圾没人清理,兴建高楼大厦、拓宽街道,找不到工人干活,大量工厂要停工停产,等等。显然,这会给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带来难以想象的损失。作为吸引外资的最大筹码,“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不但起不到作用,还会转变为沉重的负担。可以说,农民工成了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快速进步和发展的一个举足轻重的社会群体,对他们的贡献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正是看到了农民工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国家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逐渐改变了对待农民工的态度。农民工不再是“盲流”、“流民”,而是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成员。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改进农民工就业、生活、教育、社会保障状态的政策,特别是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出台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以及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取消各种有关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和制度。具体来说,国家有关农民工的政策有了几个大的转变:第一,加大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如集中清理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发展农民工工会组织、强化对农民工最低工资的执行监督等。第二,取消收容遣送制度,出台救助政策,确保农民工在城市的行动自由。第三,出台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学困难的政策和农民工技能培训政策。第四,逐渐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第五,一些地方开始了户籍制度改革。

! W9 K7 w- s6 H) m4 ^


农民工依然面临现实困境

* \7 I5 m$ O3 K: \/ @ {' P


    尽管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改善了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但是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还是没有明显的提高,他们的边缘化问题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有加重的趋向。农民工的边缘化表现在六个方面:就业的非正规化、发展能力弱化、居住边缘化、生活“孤岛化”、“名声妖魔化”、社会认同内卷化。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社会向农民开放了就业市场,但是城市的大部分就业政策仍然把他们排斥在外,农民工只能在城市经济的边缘、低层地带就业。这样的就业得不到法律和制度的有效保护,工资收入低,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相当不稳定,对社会的贡献得不到长期的回报。国际劳工组织将这样的就业称之为“非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造就了一批“城市工作中的贫穷者”。他们与城市原有的工人干同样的工作,却拿不到同等的收入,更不能享受与后者同样的福利待遇。在过去的10多年内,当城市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的时候,农民工的收入不但没有任何增长,实际工资反而有所下降。
    农民工也不能像城市居民那样享受到体面的生活。他们没有经济能力在城市购房,也租不起体面的住房,只能居住在雇用单位提供的简陋棚屋,过着多人居于一室的集体生活,或者在城市犄角旮旯的破旧房子、地下室、城乡接合部的简易房子中居住。他们远离城市的主流生活,根本达不到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水平。他们在城市一旦没有了收入来源,也不能像城市居民那样由政府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处在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
    虽然这几年国家一再要求各地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但是,多数农民工子女仍然被排斥在城市国民教育体系之外,不少农民工只能将孩子送回老家,过着与子女分离甚至与妻子分离的生活。理想的发展路径是第一代农民工在城市经过艰苦奋斗,为他们的子女在城市社会奠定基础。但现实是,他们并不能获得这样的基础,特别是他们的子女不能与城市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机会。因此,第一代农民工的弱势地位被传递给他们的子女,使他们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继续处于弱势地位,这种弱势地位还随着城市社会的发展进步显得更加突出。不但农民工子女的能力并没有因为农民工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农业向非农转移而得到强化,而且农民工本身在这样的流动中也没能有效地提高发展能力,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竞争中失去了仅有的资本,最终被城市抛弃。
    还有一个大问题是,农民工的贡献并没有获得大多数城市居民的肯定,反而城市社会将许多社会问题归咎于农民工,将农民工“妖魔化”。最近几年,这种“妖魔化”在城市舆论中有所收敛,但不少城市居民还是从心眼里看不起农民工,排斥农民工,认为农民工素质低,影响社会秩序和环境卫生等。不少城市居民不愿让自己的孩子与农民工子女在同一个学校上学,城市管理人员仍然把农民工看作“高危人群”。社会的排斥是双向的,被歧视的一方也不会认同城市,这给城市社会带来许多消极影响,比如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冲突,对城市公共财产的破坏,社会治安恶化等等,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还有一个迫切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和第二代农民工在不断壮大,他们在现存的社会架构中,既没有对城市社会形成应有的认同,对农村社会的认同也在弱化甚至消失,他们寻求相似的小圈子里的彼此认同。这反过来使他们与社会(特别是城市社会)的关系变得紧张、不和谐、不协调。

: K- }! M9 L" D8 @8 [3 Q. J! C) o


从改变边缘化状态入手

) t, M6 P0 C+ T2 _0 k: ^# @

解决农民工问题

& L5 |# |4 x# T& g. i5 d0 u' L


    农民工问题存在的时间如此之长,涉及上亿人口和不同代际的关系,事关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城乡统筹,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关头了。
    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没能使农民工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得到根本缓解的关键原因在于,这些措施仍然仅仅把农民工当作劳动力看待,既没有取消其“农民”身份,又没有给予他们“市民”地位,将他们吸纳到当地社会中去。单项的政策安排固然有助于改善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但是无法根本改变他们的边缘地位,特别是无法使农民工顺利地实现身份转变,真正实现城市化,与城市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一个合理公正的社会,应当使每个成员享受同等的就业机会、发展机会、生活机会和政治机会等等。而农民工在许多方面都不能与其他成员享受平等待遇,不能实现“同工同酬”、“同工同时”、“同工同权”、“同城同仁”。农民工碰到的问题是全方位的,从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生活到社会认同,都处在边缘化状态。这种边缘化并不是因为农民工本身努力不够造成的,而是社会给他们设定的,是一些不合理的、歧视性制度带来的。这是一个文明社会所应该避免的。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公正。要实现社会公正,就必须解决农民面临的不公正待遇问题,要解决农民工在机会上边缘化问题。
    破解农民工难题,牵涉我国现代国家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国民待遇。是否构建了国民待遇制度是现代化国家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由于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国民待遇制度,在基本权益上使得农村人口(包括农民工)没有获得同等对待,因此一些看似合理、公正的政策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所以,构建覆盖全民的国民待遇体制,围绕着给予农民工最基本的国民待遇这一点来设计政策,是目前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最根本出路。为此,国家应该从社会管理制度上进行根本性改革。如果说以前要促进经济发展,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其目的是建立市场体制,那么现在应该要改革社会管理制度,其目的是要实现国民待遇体制。国民待遇是每个公民的最基本权利,包括生存权、受教育权、就业权、迁移权、社会保障权、政治参与权等。提供国民待遇是中央政府的责任和义务,而获得国民待遇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因此首先要改革现行的财政体制,真正体现各级政府在履行国民待遇上的事权和财权相匹配的原则,落实对每个公民的国民待遇。另一项改革当然是户籍制度,对农民工来说,虽然户籍不是限制他们流动的障碍,但仍是他们难以改变身份的体制性障碍,是阻碍国民待遇体制建立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改革现行的人事制度和政绩考核制度,也是实现国民待遇体制的一个必然要求。

$ P8 G% f1 G4 f" V' W" l8 I

                               (编辑:何艳) 


发表于 2010-11-21 14: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玉龙雪山小弟有关《春天里》的视频与文章在母校网坛激起校友们的热议。这首歌经农民高吭激情引唱传遍四方,人们在感叹歌曲唱得朴实无华,激动人心的同时,更同情农民工当前的境遇和现状。这首歌及唱歌的农民能够引起校友的关注和热议,不仅是让人感受到校友们对社会弱势阶层的关心和同情,另外也是意识到这些年每个人所享受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成果中都有农民工的奉献。所以不仅是政府,而且是整个社会都在呼吁尽快解决农民工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成果理应回报给农民。还有引起这么多校友关注这个问题,这说明母校学子都是忧国忧民,爱国恤民的仁人善者,与我们的校友为伍,会享受到人世间的真情实爱。
发表于 2010-11-21 19: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最后的画的题目记不清了,好像是“青春的记忆”。我想去过兵团或插过队的同学们看到画不会无动于衷吧。由于有玻璃框罩着画,出现反光,就不能正面照,否则在画中的人脸上会有光影,只能避开光影,在偏右的方向照,人就有些变形。
发表于 2010-11-21 2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laojy在2010-11-21 14:40:00的发言:
8 o( J. }# g% b) l+ y; x8 x5 k0 \! u/ R

两幅线描画像是你的作品吗?画得真好。

. @$ b$ I$ y9 x; i

 

5 }; g3 K7 m! l, k! P

谢谢鞠大哥的夸奖!我哪有那个水平。插图李明辉,应该是京华时报特聘人员。我也是看到咱们的网上热议,才关注这个话题。

发表于 2010-11-21 21: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熟悉的陌生人在2010-11-20 11:52:00的发言:
  4 @4 a0 P$ Z" `; h( j

 

" a' H g; B: i" R

2001年7月17日:

2 M- j6 d% M7 T& |8 o

今天是个难忘的日子。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ji9.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x+ q' p- y% w; o

  

% U( Q; k6 {% G) l4 Y

 

' g- D9 W8 p Y6 x+ ?

   附小的学子不得了,了不得。熟悉的陌生人由于充满年青人的活力,热情、积极、执着,在历史性的一天闯进了中俄关系展开新篇章的重要一幕。成为中俄友谊发展重大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有幸见到中俄两国的领导人,而且用相机记录了这个令人难忘的时刻。当时的中国领导人见到这样的中国青年,心中会特别高兴,一定会翘起大姆指说:“中,真中!”(河南话,意思是特别好,特别棒)

* Q4 N$ Q) M g& w

 

[upload=gif.gif]UploadFile/2010-11/2010112121201645401.gif[/upload]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发表于 2010-11-21 21: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1年7月18日的《人民日报》对熟悉的陌生人难忘的17日这天重大事件是这样报道的

( l( v) n/ [9 C% k/ B& {. O2 Y/ ?

 

; h w o: n Y; c- Y: G" L

 

! H( B4 c: r, p& r/ {& V
9 T& y4 A3 s8 Y' z5 |8 s v4 D3 O3 y* d% O U2 ?2 F C" |9 N+ A1 ^( B3 _6 x, @4 K9 T8 A$ M+ P. c( ^9 ?$ r+ B0 V* [: d3 e, \7 V8 P# K: f+ a2 b: `. j( g# t5 J! X4 c- U0 ?. r3 i$ g' z* D$ A% Z& X$ X" P4 d, b
4 a5 r; x1 r# _

记江主席在莫斯科大学演讲

* d6 z* v$ c/ F$ K9 |

本报记者  刘水明、孙勇军、马剑

2 z# _. d. J+ D$ u6 v. ?7 L

    

/ \, R0 t4 c2 s8 E
5 K8 l/ p8 T! J9 ^- u3 [5 o+ [: M1 Y6 E4 A$ k, M! _# ^, }1 h3 o8 o2 W) q5 E6 U, C: v5 I6 ^# \, l S; p! Z/ T
, R+ f! ?! X+ o


    7月17日,俄罗斯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国立莫斯科大学迎来了一位贵宾。正在对俄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来到这里,向1400多名俄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和该校师生发表重要演讲。

    位于列宁山上的莫斯科大学居高临下,可俯瞰莫斯科全景。这座建于1755年并于1953年扩建的俄罗斯大学规模宏大。正中是一座32层的大厦,楼内大礼堂休息厅里有俄罗斯科学家门捷列夫、茹科夫斯基、巴甫洛夫和米丘林的铜像,其墙壁上镶有欧几里德、达芬奇、牛顿、哥白尼、达尔文以及中国的祖冲之、李时珍等世界60位杰出科学家的肖像。这座大礼堂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也许有些陌生,但亿万中国人民对于毛泽东主席生前关于青年人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的著名讲话,却永远铭记在心。毛主席的这句名言,就是40多年前他在这个礼堂接见中国留学生时说的。今天,江泽民主席来到这里,与俄罗斯朋友一起展望中俄关系的美好未来,意义深远。

    能容纳1000多人的大礼堂座无虚席,许多人只好站在四周的回廊上。上午9时40分许,江主席在普京总统、克列巴诺夫副总理和莫斯科大学校长萨多夫尼契的陪同下步入礼堂,与会者全体起立并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萨多夫尼契首先致欢迎辞。他说:对莫斯科大学来说,今天是一个隆重的日子,江主席的到来是莫斯科大学的荣幸。随后,江主席发表了题为《共创中俄关系的美好未来》的演讲。江主席在演讲中,深刻阐明了昨天他与普京总统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原则精神及伟大意义,热情讴歌了俄罗斯人民为世界和平做出的历史性贡献,科学地指明了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全面介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就新世纪中俄关系的发展提出四条建议:增进政治互信,巩固中俄睦邻友好的基石;扩大互利合作,增强中俄共同发展的动力;加强文明交流,增进中俄人民的友谊;深化中俄战略协作,共同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发展。江主席的演讲精彩、动人,多次被热烈的掌声所打断。这种演讲者与听众敞开心扉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使会场气氛达到高潮,取得了加深了解,增进友谊的最佳效果。

    江主席结束演讲走下讲台,普京总统立即起身与他热情握手。接着,普京总统发表即席讲话,高度评价江主席对发展俄中关系的关注和贡献。他指出,江主席在莫斯科大学阐述条约的主要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议结束时,莫斯科大学合唱团成员在舞台一侧特地为江主席演唱了一首中俄两国人民非常熟悉的优美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坐在台下前排的一些白发苍苍的友好人士走到台前,依依不舍地与江主席握手告别。

    江主席带着俄罗斯人民的真挚情谊离开了演讲现场,但他建议中俄世代友好的宏亮声音将永远回荡在莫斯科大学礼堂,回荡在俄罗斯人民的心里。(本报莫斯科7月17日电) 

    《人民日报》 (2001年07月18日第三版) 

LRv10Yir.jpg
发表于 2010-11-21 21: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母校网坛以前好像缺少画展这方面的内容,西水车带来了当代画展的油画作品,增添了大家浏览的新内容。谢谢。
发表于 2010-11-22 14: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盘子在2010-11-22 10:56:00的发言:
) B* j' r, k8 I3 v6 L# P" D% j

现在农民工工资已经非常高,一个工150是最基本的,加班还可以再多拿一些钱,基本每天200,这还不是技术很强的工种。昨天我工地上2小工要走,问为什么,回答说:你们不加班。也就是嫌工费挣得少。农民工干的是最脏最累的活。但是工费也不算少。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多农村的年轻人也不出来做工了。更多的人宁愿拿1000出头的工资在政府机关混日子,不做辛苦赚钱多的工作。这已经造成很大的用工荒。工地为了赶进度,不得不在技术工种用无证人员。这也是造成事故的巨大隐患。

0 J; c, ]% A3 ?4 q, o8 P; H

       要这样农民工的工资还真是不少啦,农民工干的是最脏最累的活,能得到如此的报酬还真为他们高兴。

" ~4 o+ m0 _ y% \- {) y

       在河北农村一些好的个体企业一般也能拿到1800左右,技术工3000多。有的给厂里做推销成就了不少的老板。

发表于 2010-11-22 08: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0-11-22 1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A$ @9 p* A& z: l4 ~* _: G1 u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之道

: ^1 {$ ^5 u0 T2 i2 n, i

■ 王春光

+ x+ x5 q( A2 l2 D b' @, n; v

 

9 j' @6 h8 R" W4 A c$ ~8 Y$ c

 

1 g: \; \0 t5 s" o6 m( U7 v

农民工的社会作用与

& x0 O& F; g# ~" d! |$ `9 ?

国家政策的转变

( F r( T% ^" y/ Q& u4 H


    假如农民工都回到他们的村庄,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呢?也许很少有人会想这样的问题,但这确实是理解农民工作用的一个很好的角度。当然,农民工的收入会少很多,农村会有更多的人无法就业,城乡差别也会继续扩大。而城市没有了农民工,也将陷入瘫痪:城市居民买不到菜,找不到保姆,在餐馆就餐没了服务员,街头垃圾没人清理,兴建高楼大厦、拓宽街道,找不到工人干活,大量工厂要停工停产,等等。显然,这会给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带来难以想象的损失。作为吸引外资的最大筹码,“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不但起不到作用,还会转变为沉重的负担。可以说,农民工成了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快速进步和发展的一个举足轻重的社会群体,对他们的贡献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5 I% D8 x: g8 D! R d2 s

 

: {: c; g, ~# q: `

    鞠老学长贴出的文章祥尽得阐诉了农民工问题。农民工给社会带来的都是有益的奉献,农民工才是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群体。至于那些在城市好逸恶劳、巧取豪夺,非偷即抢的不法之徒,不能算在农民工的账上,社会就像大自然一样,有益虫也有害虫,到什么时候害群之马总是有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16 09:36 , Processed in 1.257297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