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查看: 8595|回复: 22

黑眉苇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24 16: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偷得半日闲,拍得二苇莺:

4 c' u- j, M D

1.黑眉苇莺

/ [1 c' `0 ^! w' [ i$ ?" Q5 `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发表于 2010-9-24 19: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麋鹿拍的很敬业!树人版主很谦虚!
 楼主| 发表于 2010-9-24 16: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2.不知名的苇莺

6 r2 g" a: k0 N

 

Z! Y2 p( p! ]! M+ M$ x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 g8 m; S3 Q/ {( E

请教树人版主,这个和上面的苇莺不是一种吧?

发表于 2010-9-24 19: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友的图加精是我的义务,不过这莺种,特别是,柳莺。苇莺,蝗莺,树莺,篱莺,地莺,说起它们眼泪不由自主的往下流。。。叫我问问其他鸟友吧

" p& {4 o5 J2 r0 K3 j B

我的好友特别让我问您照的时间和地点,这个季节正是鸟类迁徙的日子,北方的鸟都出现了,像厚嘴苇莺, 细纹苇莺,稻田苇莺,我看着l两图

) F- ~% B2 k( j' q9 Z

很明显不是同一鸟种,

+ L; @% k! m1 b6 {+ f) W$ V% u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我看倒是很像钝翅(稻田)苇莺,

1 G: R/ h C) s7 S+ @: h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观鸟会的老师说可能是棕扇尾莺,最近发现北京一经出现,请好友注意,马先生的中国鸟类图中这个鸟种也不是像它画的那样还是和实际有些区别的

3 P# q! f ]! h7 I* m' ^" l3 u

还请好友在鸟网上发发问问看

1 F/ E# ^6 w6 p0 g, i) X/ V! e

 中国最常见的种类为大苇莺(Acrocephalusarundiaceus),是莺类中体型最大的。 还包括黑眉苇莺(Acrocephalus bistrigiceps)、远东苇莺 (Acrocephalus tangorum)、钝翅苇莺(Acrocephalus concinens)、东方大苇莺 (Acrocephalus orientalis)、 厚嘴苇莺(Acrocephalus aedon)、噪大苇莺 (Acrocephalus stentoreus)、棕扇苇莺( Cisticola juncidis tinnabulans Rafinesque)。此鸟是世界上模仿能力最强的鸟,能模仿60多种动物叫声。

7 f' P% S4 o/ q

 

 楼主| 发表于 2010-9-24 21: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版主加精,跟着版主不断在学习鸟类知识。这些鸟片是今天上午在圆明园拍的,地点在紧挨着九州景区西部的河道处。

* I6 a$ a2 [; ?+ \

谢谢颐和吴老的鼓励。

# w0 x7 C5 G9 V- I8 q$ z# k0 d

同时还拍到了红喉姬鹟:

3 x9 U" P G+ K3 z) v

 

, @; w+ k: O. N0 Z+ s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珠颈斑鸠:

# ~8 n) g& q- M/ h0 W( ^' r- R

 

. f0 ]- p j5 u- N- Q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7 C3 T4 [* p x8 O1 [ Y

 

. p! \. L8 m, G, r: K

发现一群棕头鸦雀,费了好大劲埋伏到拍摄位置,却被一对遛弯的老人搅了局,无奈了!

1 H+ G& Q( z4 Q: L

 

 楼主| 发表于 2010-9-28 10: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兰台秘笈!我觉着咱俩出门可以搭伴了,我严重远视,一近一远,天下无敌了。

; f2 A/ h5 u9 Y, D8 x5 f

 

 楼主| 发表于 2010-9-28 1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版主的判断,下载了中国野外鸟类手册,看后觉着是黄腹鹨。两个特征,条形黑色斑纹以及颈侧的黑色三角斑都符合书中描述。
 楼主| 发表于 2010-9-28 10: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发一图,不太清楚,我估计是黄腰柳莺。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发表于 2010-9-28 10: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抓拍成功 祝贺了!
发表于 2010-9-28 10: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好!

 楼主| 发表于 2010-9-25 2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拍到这个鸟:

3 J$ `) K2 y! a& s8 e/ [. v

 

+ B- m7 y, ?1 h9 L: I) C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3 A% ^+ P* T$ Y0 L+ j1 c

请教鸟名?

发表于 2010-9-27 16: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漂亮的小鸟!您照得小鸟张张好看!因为近视又不爱戴眼镜,所以过去总认为到处都是小麻雀,真是把很多漂亮小鸟都给遗漏啦!在这里学到很多知识,欣赏了很多美图,谢谢您和版主。
发表于 2010-9-27 1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 X* r' G5 a* x K: M3 C' x


  恭喜好友拍到黄腹鹨  
 
  中文目名:雀形目   中文科名:鹡鸰科   中文属名:鹨属   拉丁文名:Anthus rubescens   英文名:Buff-bellied Pipit   物种特征:体长约15厘米。似树鹨但上体褐色浓重,胸及两胁纵纹浓密,颈侧具近黑色的块斑。初级飞羽及次级飞羽羽缘白色。罕见亚种rubescens褐色较浓但纵纹较少。虹膜褐色;嘴上嘴角质色,下嘴偏粉色;脚暗黄。   飞行叫声为偏高的jeet-eet声,不如水鹨尖厉。鸣声为一连串快速的chee或cheedle声。   繁殖于古北界西部、东北亚及北美洲,越冬南迁。亚种japonicus繁殖于西伯利亚,但越冬在中国东北至云南及长江流域。甚常见。北美洲的亚种rubescens在土耳其曾有迷鸟记录,偶尔可能至新疆。   冬季喜沿溪流的湿润多草地区及稻田活动。

: e' u$ h$ B5 w


当然也可能是粉红胸鹨(我个人看图鉴像特别是眼纹后的白球斑和鹨长嘴但好友图中颈侧具近黑色的三角块斑推翻我的结论)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pN7WkeCX.jpg
发表于 2010-9-27 1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1 j K+ k& {" x$ ^1 U& k- w

 

G3 Z i' j" z- o; E+ x; r* p7 B* I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珠颈斑鸠-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t. J) X+ k1 d+ B

恭喜好友您拍的斑鸠可不是常见的珠颈斑鸠我没有看见珠颈呀

' _( |$ }9 a6 l3 j$ P- x- ]) ~" U! I

 

S! s' y) H3 z) `

 楼主| 发表于 2010-9-30 15: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f( w1 a8 T# H0 v \

这个鸟极大可能是褐柳莺。

+ p P) k+ W$ l% s, `8 ?# B* _

 

9 z6 w2 B: b) ?4 R% E K9 o2 r

已确认的对照图片:

: ~; y, Y: p$ b8 U

 

6 y9 g7 ]3 m1 B& |4 P4 y; O% d/ w

 楼主| 发表于 2010-10-9 22: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是观鸟行家啊!再次表示欢迎,以后多交流!
发表于 2010-10-9 18: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BR]是褐柳莺  还有那个是树鹨不是黄腹鹨。。。
 楼主| 发表于 2010-10-9 19: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奈何网友也是一个林鸟爱好者,欢迎加入!

! D: }! F3 V6 `' l2 n

最近在想发一个鹀属的专贴,欢迎加入讨论。

发表于 2010-10-9 21: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BR]呵呵 我是小关
发表于 2010-10-9 20: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奈何在2010-10-9 18:02:00的发言:

是褐柳莺  还有那个是树鹨不是黄腹鹨。。。
) j6 m; E, F0 `9 W3 L7 U: V

感谢好友指正!具体是...

发表于 2010-10-9 2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奈何在2010-10-9 18:02:00的发言:

是褐柳莺  还有那个是树鹨不是黄腹鹨。。。
1 _) M3 _; W% \, D* T

感谢好友指正!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

# M4 O- g' U7 B


中文学名:树鹨   
中文目名:雀形目   
中文科名:鹡鸰科   
中文属名:鹨属   
中文俗名:木鹨、麦如蓝儿   
拉丁目名ASSERIFORMES   
拉丁科名asseridae   
拉丁亚科名:Motacillinae  
拉丁属名:Anthus   
拉丁文名:Anthus hodgsoni   
英文名:Orienfnl Tree Pipit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Richmond,1907

0 ~( l& P+ r4 \) u

    树鹨
树鹨指名亚种(学名:Anthus hodgsoni hodgsoni)。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南部、印度、朝鲜、日本、琉球群岛、菲律宾、中南半岛、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广东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陕西南部。   树鹨东北亚种(学名:Anthus hodgsoni yunnanensis)。分布于前苏联、东至勘察加、外贝加尔地区、蒙古、千岛群岛、库页岛、北海道、越南、朝鲜、菲律宾、中南半岛、印度、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内蒙古、东北、河北、青海、长江以南地区、四川、云南、西藏、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南部和台湾。
编辑本段基本资料
    2010年拍摄于福建省闽清县
国内分布: 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北部大兴安岭、河北、甘肃、四川、青海、西藏和云南等地(夏候鸟或旅鸟),越冬于长江流域以南、东南沿海、云南、西藏南部、台湾和海南岛等地。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西伯利亚南部、外贝加尔、阿尔泰山、蒙古,往东至太平洋沿岸堪察加半岛、远东、朝鲜、日本,往南到喜马拉雅山区、印度、克什米尔、孟加拉国、缅甸、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地。   是否药用动物:否   是否经济动物:否   迁徙: 在我国为夏候鸟或冬候鸟。每年4月初开始迁来东北繁殖地,秋季于10月下旬开始南迁,迁徙时常集成松散的小群。   生境: 繁殖期间主要栖息在海拔1000m以上的阔叶林、混交林和针叶林等山地森林中,在南方可达海拔4000m左右的高山森林地带。据在长白山的观察,夏季亦主要在高山矮曲林和疏林灌丛栖息。迁徙期间和冬季,则多栖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草地。常活动在林缘、路边、河谷、林间空地、高山苔原、草地等各类生境,有时也出现在居民点和   体 型: 体重♂20-26g,♀15-25g;体长♂140-170mm,♀141-165mm;嘴峰♀11-14mm;♀11-14mm;翅♂78-92mm,♀75-87mm;尾♂59-72mm,♀58-70mm;跗蹠♂19-24mm,♀18-23mm。   食性: 据在长白山的研究,树鹨食物主要有鳞翅目幼虫、蝗虫、象鼻虫、虻、金花虫、甲虫、蚂蚁、蜷象等昆虫,也吃蜘蛛、蜗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此外还吃苔藓、谷粒、杂草种子等植物性食物。在福建的研究,冬季食物亦主要为步行虫、象甲、金花虫、蝇、蚊、蚂蚁、毛虫、隐翅虫等昆虫和大量杂草种子。
形态
    树鹨
上体橄榄绿色或绿褐色,头顶具细密的黑褐色纵纹,往后到背部纵纹逐渐不明显。眼先黄白色或棕色,眉纹自嘴基起棕黄色,后转为白色或棕白色、具黑褐色贯眼纹。下背、腰至尾上覆羽几纯橄榄绿色、无纵纹或纵纹极不明显。两翅黑褐色具橄榄黄绿色羽缘,中覆羽和大覆羽具白色或棕白色端斑。尾羽黑褐色具橄榄绿色羽缘,最外侧一对尾羽具大型楔状白斑,次一对外侧尾羽仅尖端白色。颏、喉白色或棕白色,喉侧有黑褐色颧纹,胸皮黄白色或棕白色,其余下体白色,胸和两胁具粗著的黑色纵纹。虹膜红褐色,上嘴黑色,下嘴肉黄色,跗蹠和趾肉色或肉褐色。   体长约15厘米。具粗显的白色眉纹。与其他鹨的区别在上体纵纹较少,喉及两胁皮黄 ,胸及两胁黑色纵纹浓密。亚种yunnanensis上背及腹部较指名亚种纵纹稀疏。虹膜褐色;嘴下嘴偏粉,上嘴角质色;脚粉红。飞行时发出细而哑的tseez 叫声,在地面或树上休息时重复单音的短句tsi…tsi…鸣声较林鹨音高且快,带似鹪鹩的生硬颤音。
分布
  繁殖于喜马拉雅山脉及东亚;冬季迁至印度、东南亚、菲律宾及婆罗洲。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及喜马拉雅山脉;越冬在中国东南、华中及华南以及台湾和海南岛。亚种yunnanensis繁殖于陕西南部至云南及西藏南部;越冬在南方包括海南岛及台湾。常见于开阔林区,高可至海拔4000米。
习性
    树鹨
常成对或成3-5只的小群活动,迁徙期间亦集成较大的群。多在地上奔跑觅食。性机警,受惊后立刻飞到附近树上,边飞边发出‘chi-chi-chi’的叫声,声音尖细。站立时尾常上下摆动。   在我国为夏候鸟或冬候鸟。每年4月初开始迁来东北繁殖地,秋季于10月下旬开 始南迁,迁徙时常集成松散的小群。比其他的鹨更喜有林的栖息生境,受惊扰时降落于树上。站立时尾常上下摆动。主要以昆虫及其幼虫为主要食物,在冬季兼吃些杂草种子等植物性的食物,所吃的昆虫有蝗虫、蝽象、金针虫、蝇、蚊、蚁等。   叫声:飞行时发出细而哑的tseez叫声,在地面或树上休息时重复单音的短句tsi…tsi…鸣声较林鹨音高且快,带似鹪鹩的生硬颤音。
繁殖
    树鹨
繁殖期6-7月。通常营巢于林缘、林间路边或林中空地等开阔地区地上草丛或灌木旁凹坑内,也在林中溪流岸边石隙下浅坑内营巢。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巢呈浅杯状,结构较为松散,主要由枯草茎、草叶、松针和苔藓构成。巢的大小为外径8-13cm,内径6.5-87cm,高6.7cm,深4-4.8cm。每个巢约需1个星期即可筑成,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每天产卵1枚,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4-6枚,多为5枚。卵鸭蛋青色、被有紫红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卵为椭圆形,大小为14.5-17.0mm×20.0-23.3mm,重1.8-2.0g。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4±1天。
保护措施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发表于 2010-10-9 20: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哇!

发表于 2010-10-9 21: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有北京观鸟会的好友来指正我就可少给大家误人子弟了!多谢小猴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24 10:51 , Processed in 0.173248 second(s), 20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