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613|回复: 6

胡同没了,还是北京吗?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10-19 1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胡同没了,还是北京吗?

9 ~* G* |2 ^1 j0 P

本报记者 林衍文并摄

' y& m) L1 c9 e$ f1 K

. K* N! ^0 `% g+ k6 d* b9 x


# w4 O- ]% {7 n9 f3 M4 | 3 [1 V4 q/ v) I N) K2 J

# ^( H+ ~! c7 `" b1 n3 B# u

2 A* F E; \! H. y! i$ x; {$ g& ]1 Q

; o8 W! D4 Q2 L, @' y2 \ g

    前门大街改造前,崇文区主管领导找到张毓隽征求意见。张毓隽问他,想要文化还是想要商业。领导说,都想要。这个北京爷们儿立马回了一句:“那您别找我了,我只要文化。”

# c b* G4 q( v, z7 ~

    “甭提前门,毁完了东城毁崇文,现在我不认这个北京了!”49岁的张毓隽坐在一张50块钱淘来的老板凳上,手里把玩着几颗羊拐,背靠着一辆1912年出厂的羚羊牌28型自行车。

( v7 ] _$ D; ~

    张毓隽本是手艺人,以捏老北京的门楼和泥人而闻名。如今,他跻身文化保护圈,成了京城唯一一家胡同主题博物馆——胡同张民俗艺术博物馆的馆长。

0 w8 r* `) v# O( m5 i2 b

    博物馆的扛鼎之作,是一条百米长的上世纪30年代老北京微缩景观,景观内200余家四九城的老字号店铺,800余个五行八作的人物形象,都由张毓隽一手完成。

; y5 A F& ^3 n8 j: c9 {" Z# s

    “一连串的刺激啊!”张毓隽这样解释自己创办博物馆的初衷。

! O) p: Y+ J) [5 w' T. g

    上世纪80年代末,张毓隽的南城老家在推土机的咆哮中轰然倒塌,取而代之的是一间位于13层楼上的两居室。

& }1 c: H0 p: f. U& E; `

    一开始住高层,张毓隽还挺乐呵,因为一眼就能瞅见天坛的祈年殿。没过几年他却发现,再望出去时,祈年殿被各种各样的高楼挡住了。

( @1 i# H$ S# X8 r8 R0 t

    张毓隽“深受刺激”,开始没日没夜地拍摄北京胡同的照片,可“有时候快门还没按下,老房子就倒了”。

( @ t j$ d- \

    “一城北京,半城胡同,胡同没了,北京还能在吗?”打那时起,张毓隽动了制作胡同景观,建立胡同博物馆的念头。

0 X+ {( v" q! R T% ~

    此后的6年间,张毓隽一头扎进了胡同里。残损的老砖、脱落的墙皮、风蚀的木头,都成了他的创作灵感,有时候,一天要到同一条胡同去上好几趟。

- w0 e+ o. O! f3 j) G: Z0 _# j

    “你不是来过了吗,怎么又来了?”常有胡同里的老人好奇地问。“这清晨、正午、黄昏,光线不一样,胡同也长得不一样呀!”张毓隽乐呵呵地回答。

, x/ ~) p& K) A* @5 S8 ]4 G

    由于工作太过投入,张毓隽出门常常忘脱工装,光是被警察误认为盲流审问就有过好几回。第一回被逮,老张跟人家较劲了老半天,“我可一堂堂老北京啊!”后来,张毓隽便学乖了,主动递上身份证,能放他回家创作便罢。

' _) `; `! D; t5 k; Y

    据朋友回忆,投身景观创作之前,张毓隽仪表堂堂,满头黑发,是有名的美男子,但区区几年光景,他已是满头白发。

% w" }* } {& z: q) q4 Q6 g$ e3 [* k

    比创作更加艰难的是寻找各方支持。在接连遭到东西崇宣四区主管文化的负责人的婉言拒绝之后,直到2008年5月,这所私人博物馆才终于在卢沟桥的宛平城里找到了容身之地。

6 Q2 Y4 a/ u" d

    为了让这座西五环上的“北京城”更有味儿,张毓隽在博物馆里搭起了戏台,卖起了炸酱面,还特意用铁棍翘起了十几块青砖,填上了黄土。在黄土区里,玩儿的是拍三角、耍羊拐、推铁环,要的就是还原“晴天一层沙、雨天一层泥”的胡同味道。

/ B2 r- i0 j1 W- _! n+ `

    这样的京味着实让博物馆有了不少拥趸。10块钱的门票,有非要交50块的。有在留言簿上表示“王府井是蒙人,这才是北京城”的。还有一个60多岁的老头儿,在博物馆里看了3小时,没说话,扭脸走了。两天后,老头抱来个收藏多年的八宝罐,捐给了博物馆。

1 V0 {. D! F Z; e: f" N; L( E/ V

    然而,在博物馆开张后的两年半里,张毓隽感受到的漠视远比珍重多。

9 _3 _0 a* {' J4 Q

    大多数游客总是先探头问问“要钱吗”,一听收费扭脸就走。今年中秋节,宛平城来了7万人,但真迈步进博物馆的,就俩10岁出头的小孩儿。

8 G) c+ F- p* c" O' K" h5 E I

    “建筑是北京城的根,文化是北京城的魂,这两样儿没了,北京城也就没了。”张毓隽常常站在店门口,看着人流如织,默默感叹。

0 l& |& f6 k$ C/ D4 v- {) l: U- r5 x1 G

    3年来,为了维持博物馆运营,张毓隽几乎赔上了自己的全部家财,就连老丈人的退休工资都要分他一半用来发工资。

g) Q* N! p: X$ p7 W

    据说,曾有家文化杂志要以“胡同张的典雅生活”为主题做一期家庭专访,还预留出了5页的版面。张毓隽没辙,拍了一张家庭照片给杂志社。编辑一看就傻眼了:40平方米出头的老房子里,厨房里的橱柜是白瓷砖糊上的,家具是丈母娘家淘汰下来的,就连墙壁都已脱皮见灰。

& Z S$ _: Q: z5 |7 E' C8 ~! Q

    截至上个月,胡同张博物馆已经亏损了十几万元,工作人员也从13个变成了1个;为了省钱,博物馆夏天不开空调,冬天不接暖气,没客人的时候,张毓隽就把上下两层楼的灯都灭了。

, z6 W* _* F; ^

    唯一的例外是有外国客人组团来的时候,怕“丢中国人的脸”,张毓隽才会打开空调,盛情招待,只是,从今年开始,京戏节目被迫取消,炸酱面也不再供应。

2 ^% I2 x( I0 Q

    年底,博物馆与商业街的合同将到期,如果到那时张毓隽还没有找到赞助方,博物馆将被迫关闭,而馆内的百米北京老街也将被拆断、装箱,搬上卡车,送进偏远农村的廉价仓库里。

% M; X) ^* G% Z3 S* t1 v* b( i

    在阴冷黑暗的博物馆里,张毓隽早早穿上了过冬的毛衣。坐在二层的八仙桌旁,他不时用手机的微光照着墙上梁思成先生的遗像,怔怔地发呆,低声叨念着:“老北京啊!越来越远了。”

( M1 D7 C4 a9 D/ G. Y& w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9 12: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Z. D. W3 V: Z5 ?6 U

 

: o t0 K8 C8 ^+ t7 s4 I' D9 x

          张老先生辛苦了!明年回北京我一定带领全家去您那参观。但参观完可能更伤心。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9 13: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先生玩的那个还是文化么。。。。。

发表于 2010-10-19 14: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liuchangbj在2010-10-19 13:25:00的发言:
# X- l' Q) ? k. p, W Z1 Y$ s8 ~

马先生玩的那个还是文化么。。。。。

2 }, k% J6 s! m. S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片在2010-10-19 11:38:00的发言:
# J3 Y8 q* M' M4 P

同情!!!

7 F) E# j, v- q" g+ S

但也觉得.............文化!是这年月玩的吗?

& D5 t( ~3 e" U, T+ j. h

完蛋了,老北京算是完蛋了,就剩下那些所谓的收藏家了......老张的执着感动这我们,老张的博物馆是真正的老北京一个缩影。

5 n6 Z4 v6 v9 R. f" Q

 

8 I7 e* k- ~9 }4 u: P" ~

tp7CKDWh.jpg
发表于 2010-10-19 11: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情!!!

! L F9 I& I! F+ ^

但也觉得有点幼稚(现如今),如果没有马未都也就不说什麽了!文化!是这年月玩的吗?

发表于 2010-10-19 2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权者才不会管这些。

发表于 2010-10-19 2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亇悲伤的故事,无奈,无助,悲壮,敬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16 22:16 , Processed in 1.14009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