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午门,才算真正进入了这座昔日的皇宫。穿过幽暗狭长的午门门洞,眼前豁然开朗,一个由建在崇基上的门、廊建筑四面围合而成、面积达26000平米的广场,出现在眼前。此时,人们顿觉天地之开阔、个体之渺小——这,就是紫禁城内第一进院落——太和门广场。 8 M; W& J3 f5 W; m+ b7 l
4 c8 {9 @1 W* ]0 H$ f4 B0 ~太和门广场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2 }: B6 H# Q" [) u2 [/ F$ _& a) \9 m , _$ J7 N4 |: L; b4 H1 _7 m
! l$ B& F( a# b( n+ N 太和门广场北面,居中是太和门,它是紫禁城外朝三大殿的正门。太和门左右各设一门,东为昭德门(明代称弘政门),西为贞度门(明代称宣治门)。东西两侧尽头各建崇楼一座,崇楼连接廊庑各自由北向南延伸至午门城墙。廊庑中间开门,东侧为协和门(明代称会极门),通往文华殿;西侧为熙和门(明代称归极门),通往武英殿。东侧廊庑在明代用作实录馆、玉牒馆和起居注馆,清代改作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和内诰敕房;西侧廊庑在明代为编修《大明会典》的会典馆,清代改为繙书房和起居注馆。
( S5 Y4 ?: v, \+ } j( J$ w # V4 U5 k$ w$ Y' T
宽阔的太和门广场内,唯一的建筑,是建在内金水河上的五座单孔汉白玉石桥,护以云龙纹饰望柱栏板,造型优美,雕刻精细,宛如玲珑剔透的雕冰砌玉,卧于碧波之上。蜿蜒曲折的内金水河,以及河上的汉白玉石桥,在四周高大建筑的红墙黄瓦之中,显得素雅美丽,为充满阳刚的紫禁城,带来一缕阴柔的色彩。 ; X. a$ r- f: `% g) l1 ]. U
9 J' v2 T' V& y* j7 i9 \- r太和门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 R$ ?, Q" ^' h + m: U4 `0 s9 ]* x% ^' E
/ I1 u9 y# p' _( k) D, a 东侧昭德门及崇楼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 [7 I/ V8 i3 T6 P 1 [4 _! u( F- V# J0 E* Y3 J
h! A% J+ Q+ @# p6 m+ |, B- Y" L 西侧贞度门及崇楼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 l& n: O' ?, A$ u$ h% }9 g
. T* `& O& u1 O e
: C+ [ P9 W) @: G' [7 w
崇楼及廊庑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 h9 J* F' B/ s7 C' G- u
. M; i; s$ L8 ?4 s+ G& t
7 `) ~; T! F( }8 K' M- ]3 [* |% W 协和门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 U3 d/ c \# z) w: |. D) t C$ h; q0 M1 O/ a
8 I- f' m5 \) {0 v/ B
熙和门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 c" }% F0 h( V# } x
; F' F8 d/ v2 F! d
4 a2 s. W: ^3 h; @% J3 o, | 内金水河及汉白玉石桥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 Y2 i6 f; S) u
( _# |4 X7 j0 z, r# ?
0 B# {2 i8 N2 d3 N& L! L
太和门建在汉白玉基座上,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九间、进深四间,建筑面积1300平米,梁枋等构件施以和玺彩画。丹陛下列铜鼎四只,门前左右分列石亭、石匮,两侧还陈设有紫禁城内最大的一对青铜狮子,为明代铸造。太和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奉天门,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皇极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称太和门。光绪十四年(1888年)贞度门失火,殃及太和门、昭德门一同被焚毁,次年三门重建,太和门因此也成为了重修建福宫花园之前,紫禁城里最年轻的建筑。 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所,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明万历年间重修《明会典》载有“常朝御门仪”,此仪明太祖朱元璋南京开国时即已制定,后迁都北京,遂以奉天门(即太和门)作为是御门听政的场所。另一说是明成祖朱棣因紫禁城建成及百日,三大殿即被烧毁,以为上天示警,怕“违背天意”不敢再建三殿,权以奉天门为听政之所,此为“御门听政”之起因。 6 v; S/ M3 z9 q
; ^; ]( K" {6 E6 p% v) {5 p: p; V
《明会典》记载:近仪,凡早朝鼓起,文武官各于左右掖门外序立。候钟鸣开门,各以次进,过金水桥,至皇极门丹墀东西相向立。候上御宝座,鸣鞭,鸿胪寺官赞入班,文武官俱入班,行一拜三叩礼,分班侍立。鸿胪寺官宣念谢恩见辞人员,传赞午门外行礼毕,鸿胪寺官唱奏事。各衙门应奏事件以次奏讫,御史序班纠仪。鸿胪寺官跪奏,奏事毕,鸣鞭驾兴,百官以次出。明代的御门听政,隆庆六年时定为每旬三次,逢三、六、九日为期。 & F' k/ c, \3 `
5 n, h2 C/ a' d清帝入主紫禁城后,第一个皇帝顺治福临于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在太和门颁布了大赦令,清代初年的皇帝也曾在太和门听政、赐宴,随后“御门听政”改在了乾清门。 5 M0 R. C2 F7 V9 P
* o ]) \' P- N3 m, `6 @一组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照片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9 b% S% g" u9 T
1 {, z; `& N. Y2 C0 d8 R4 N; f* ?
$ o$ J) o$ j, n y. Y3 P 五座内金水桥,正中最长最宽的主桥是皇帝专用的“御路桥”,栏杆上雕云龙柱头;两旁四座宾桥栏杆皆饰二十四气柱头,主桥旁两座供宗室王公行走的,称“王公桥”,再次两座供三品以上文武大臣行走,称“品级桥”。
4 z0 F. e t; i
. m# N4 c: P: m4 X f8 g( x) O- Z2 y内金水河及护栏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 k/ U: g) l! x* X $ c( K+ s& q$ G7 I! h' r
. D! D( A8 P: e! j0 J
内金水河从紫禁城西北角筒子河涵道引入紫禁城,沿紫禁城内西侧南流,至武英殿向东,经武英殿门前,再东经涵道至太和门前,又经涵道东出至文渊阁前水池,从文渊阁东出经三座门前石桥,折而向南从紫禁城东南角銮驾库处出城,流入午门东侧筒子河,总长2100米。
0 L* Y: Z. ]2 @$ B" p
2 l. F' V6 E/ L& F内金水河的作用,首先是宣泄雨水,紫禁城自西北至东南高差2米,无论多大的雨水,宫内任何地方都不会积水。科学的排水系统把雨水输入内金水河排出宫外;其次是防止火灾,防火是宫里的大事,内金水河中的水起到了灭火的作用。明朝天启年间六科廊(当时在武英殿南)及后来武英殿的火灾事故,都是用内金水河的水扑灭的;第三是满足宫中营造用水,紫禁城内数千间建筑,年年需要维护修葺。打浆抹灰必须用水,内金水河的水为此提供了方便;第四是风水上的需要,西北方向为乾位,为“天门”,东南方为巽位,为“地户”,紫禁城必须以这种走向的水环抱,以“聚集生气”,实际上,在近百万平方米的建筑群中,内金水河(包括筒子河)对小气候的调节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最后是建筑美学设计上的需要,内金水河自然地分割了建筑大格局的空间,在紫禁城严肃规整的环境中,它的曲线活泼生动,使紫禁城雍容华贵而不失优雅。
& t+ Z& f- r+ S: o+ h3 a
- y7 ^9 G- p( g内金水河、桥、午门及远处的熙和门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9 H6 Z7 P" f4 z) U
6 A; ?! O2 K5 N* i- O! Q! [- @
9 w: u- r5 H- g
下集预告:重温故宫——三大殿 . q l' C" D5 }- o2 ?6 j1 C& _) {#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