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二锅头1在2010-11-11 19:48:113的发言: 谢谢枫影斜渡的指教。仅凭石子图能否看出是元代? # t" e! |1 B: L, f7 P# c
6 ~4 n, I2 T" v8 U4 D# e6 B
在皖南村祠堂前多有一个广场,由于南方多雨,又要经常举行
' D _( V% g- b( |" u活动,广场用鹅卵石铺地很普遍。祠堂可能早建,但绝大多数 2 c" b5 t% o6 D# L! _
为明清以后重建。 4 a) g/ F/ M9 M7 O
但是,这类装饰图案不太可能是元代的。ffice ffice" /> 6 }" K6 ]+ @/ Z& U" p4 _0 C
这种构图是“双凤交颈”(或两只孔雀)借意而来的。 ; W- J f8 g! d0 n
明朝皖南人在朝廷做官较多,也以仕途为主,受当时“情俗” # A$ H8 @! t9 l- }* L
文化的影响,在装饰图案中大量使用“情”的主题,不必
5 f' c' O/ v3 i {* ?/ ]忌讳什么。这在徽剧和徽民居的各种装饰中都有体现。
! r" B; W6 u7 ]4 z; o1 H清以后,清汉军中皖军是主力,而养皖军的主要靠徽商。
: Y I2 T+ \! Y) \5 y d! u/ O+ a大量的皖南男人常年在外,为保后院安全,确保血统, 1 C! G+ o' d; l& q% c5 E
社会文化就要大肆宣扬“女德”。 & { z0 e7 o2 G" |0 z0 {$ @# f$ @
尤其到了清中晚期,在围剿太平军起决定作用的皖军越来越扩大。
" Q! o; I2 R k9 T% h7 K9 L$ y当时的地方官员担负着维护军心稳定,严禁破坏军婚的一切责任, ( l9 h1 |8 v" d) V
从组织到舆论,从言行到宣传,维护着“三从四德”,避免可能产
! {2 o; A, y; s; T1 K生邪念的媒介。皖南贞洁牌坊其数量,其密度不仅是全国之最, . n% b$ u+ R! V* E& q# O
连造型都借八卦中的“兑”取其“贞”意。很多吉祥象征图案在
- R+ {* J1 @5 B" \+ e- D这个时间,在这些地区也发生了更为隐讳的变化。 6 c+ g# @5 q1 f7 T, T! N
因此这种图案不会早于清中期,也有可能很近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