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957|回复: 21

[讨论]关于故宫,几个问题与大家探讨!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11-13 23: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何为“大内”?
单士元老先生的《故宫史话》说:“皇城里面仍有外朝、大内之分,所谓大内就是皇帝居住的宫殿” 。那么,明清的大内是仅指紫禁城内廷部分,还是指整个紫禁城?

! L( p& ]5 B x. ~

 

: |, v& h7 o7 j. {, i7 {$ W& m$ W8 h

2、单士元老先生认为燕王府是元隆福宫(太子居住之地),看到另一本书说燕王府就是使用的元大内(元大内定义应该没有歧义,仅指大明宫),燕王府究竟在哪?永乐十五年营建的西宫和燕王府又是什么关系?

2 s D) L/ g& R( Q6 J

 

6 p1 X/ d* M, _; G

3、明太庙祭祀一直采用“同堂异室”,嘉庆帝听了道士馊主意,在太庙建7庙分祭,后6庙火灾始恢复旧制。7庙当时建在了太庙何处,如何排列?

$ Q! i1 @( c' S! L

 

% e' v$ X4 o [' z, G" f* |& ?1 U

4、明永乐肇建紫禁城,总共需花多少银子?能有个大致的估算吗?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3 23: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一本好书,我最近正在看《明代宫廷建筑史》,以上问题全有很详细的介绍,书不错!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3 23: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斑马二世在2010-11-13 23:50:00的发言:
9 `; b8 C/ J2 \; n% K3 V" M

推荐一本好书,我最近正在看《明代宫廷建筑史》,以上问题全有很详细的介绍,书不错!

$ [ N7 V! [4 X: Y

 

+ G0 Z4 F+ u- T# M8 ^* Y

二世兄回复好快!

) J+ q# ^* u" k) m

 

$ b3 g, O0 ]1 {8 f4 o

我正是看了这本书,才有的上述困惑!作者孟凡人,名气、经验比单老弱些吧?

发表于 2010-11-14 0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街客在2010-11-13 23:58:00的发言:
4 V2 b, s. O3 r7 x- v- e6 d; K2 ?

 

8 r& h' g; g% e2 ^1 D1 @, R0 o q# @

二世兄回复好快!

! ]# K C0 C* R

 

% q/ H6 i5 c! z; k

我正是看了这本书,才有的上述困惑!作者孟凡人,名气、经验比单老弱些吧?

3 A/ u9 Y! g4 x+ E! G# w/ |2 m

 

1 h7 ]# `' {; f* e

单老那代人最大的优势就是直接接触很多原始档案,而且早年接管故宫的时候还接触一些前朝的老太监和内务府的工作人员,掌握了很多珍贵的口述历史的资料,其可信程度远高于现在的学者。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4 0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宫廷建筑史》,开始在书店浏览感觉很好,买后仔细阅读发现,除了引用文献使用原文外,大量引用别人现成的成果,作者自己的东西似乎很少。不过作为资料还不错
发表于 2010-11-14 0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街客在2010-11-14 0:09:00的发言:
《明代宫廷建筑史》,开始在书店浏览感觉很好,买后仔细阅读发现,除了引用文献使用原文外,大量引用别人现成的成果,作者自己的东西似乎很少。不过作为资料还不错
3 c3 d: |5 U* E8 p# C; T

 

" W& H* C2 |$ G% j6 k! F# X: O- w

我就是当资料集买的,还有一本单老的《明代北京宫苑考》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4 01: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斑马二世在2010-11-14 0:13:00的发言:
. O+ Z! d, T4 h% t

 

: l; g% o, c ]: M: E T9 \

我就是当资料集买的,还有一本单老的《明代北京宫苑考》

6 p! ^& ^& h' ^+ ~3 c* ^; `; N

 

% P5 _9 M" c# W1 U+ V/ R' |

如果可能,《明代宫廷建筑史》引用的书都搞上一本就过瘾了!

发表于 2010-11-14 18: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斑马二世在2010-11-14 0:02:00的发言:
7 y( t/ f" V8 h- K5 T

 

: I; H2 U% h# ~6 N u+ O

单老那代人最大的优势就是直接接触很多原始档案,而且早年接管故宫的时候还接触一些前朝的老太监和内务府的工作人员,掌握了很多珍贵的口述历史的资料,其可信程度远高于现在的学者。

% B8 ?1 Y; ^1 ` U- W

没错。单士元老先生自从当年跟随“清室善后委员会”进入故宫,一直到去世,没有变过工作单位,直到去世。同样经历的还有陈万里老先生,可惜文革期间含冤去世。

发表于 2010-11-14 18: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街客在2010-11-13 23:48:00的发言:
+ c# Y( c$ j9 L

1、何为“大内”?
单士元老先生的《故宫史话》说:“皇城里面仍有外朝、大内之分,所谓大内就是皇帝居住的宫殿” 。那么,明清的大内是仅指紫禁城内廷部分,还是指整个紫禁城?

/ e: ^4 l: f. B" Q

 

7 ~' S0 G$ F3 `" b+ G k

如果这样说,再按照“前朝后廷”的划分,那么“大内”应该是指紫禁城内乾清门广场以北地区。当初民国优待清室条例,也是把这一部分划为“逊帝”领地。只是把象征国家地位的“三大殿”收归国有。后来,“洪宪称帝”也是在太和殿完成的。

0 ~+ m/ r* o! n7 ?# |, g. B

发表于 2010-11-16 23: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燕王府与元代大内以及明代紫禁城的关系,一直是众说纷纭。也成为紫禁城肇建研究中争论最为激烈的一个问题。其中一个争论的焦点就是在太祖实录中记载的燕王府大殿的规模为十一间,很多研究者认为元代的隆福宫根本不具备这样的规模,而只有元大内的大明殿是史料明确记载的十一间大殿。据此认为燕王府就是在元大内上改建的。但我觉得很多学者忽略燕王府的布局与明代万寿宫的对比研究,万寿宫的布局完全符合燕王府的布局,形制上也与明代藩王府的规模相当。所以我个人认为燕王府就建在元代的隆福宫一代,但是布局完全重新规划的洪武样式。永乐时期的西宫就是燕王府,最后西宫变成嘉靖年间的万寿宫。而明代紫禁城就是在元大内的地盘上修建起来的。反过来想一想,如果燕王府是在元大内的基础上修建的,正殿的规模与大明殿相当,那么燕王府的规模已经形成前三殿后三宫的形制,已经完全满足帝王宫殿的规模,布局也是洪武新样式的,那么永乐迁都完全只需要更换黄色琉璃瓦,把宫殿加以适当扩建即可,实在是没有必要把整个宫殿往南移那么多重建,可见燕王府绝不可能在元大内。

" s; c8 B0 v" C- h1 \

 

$ b3 C. A1 R0 Z" m! ~& m& J

明代皇城既是大内

" v* \# c# Q) T, j

 

$ U. c3 v! C0 s2 J- w4 M

从太庙琉璃门到戟门围绕主殿区有一圈空地,当年七个庙都在这里面,睿庙在太庙的墙外,后来改为玉芝宫了

1 J7 B& N" S6 ^

 

& T$ j: M6 W. X! H+ O

[讨论]关于故宫,几个问题与大家探讨!

[讨论]关于故宫,几个问题与大家探讨!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7 0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jerryli1984在2010-11-16 23:35:00的发言:
+ W5 C% ?8 b$ e7 p

对于燕王府与元代大内以及明代紫禁城的关系,一直是众说纷纭。也成为紫禁城肇建研究中争论最为激烈的一个问题。其中一个争论的焦点就是在太祖实录中记载的燕王府大殿的规模为十一间,很多研究者认为元代的隆福宫根本不具备这样的规模,而只有元大内的大明殿是史料明确记载的十一间大殿。据此认为燕王府就是在元大内上改建的。但我觉得很多学者忽略燕王府的布局与明代万寿宫的对比研究,万寿宫的布局完全符合燕王府的布局,形制上也与明代藩王府的规模相当。所以我个人认为燕王府就建在元代的隆福宫一代,但是布局完全重新规划的洪武样式。永乐时期的西宫就是燕王府,最后西宫变成嘉靖年间的万寿宫。而明代紫禁城就是在元大内的地盘上修建起来的。反过来想一想,如果燕王府是在元大内的基础上修建的,正殿的规模与大明殿相当,那么燕王府的规模已经形成前三殿后三宫的形制,已经完全满足帝王宫殿的规模,布局也是洪武新样式的,那么永乐迁都完全只需要更换黄色琉璃瓦,把宫殿加以适当扩建即可,实在是没有必要把整个宫殿往南移那么多重建,可见燕王府绝不可能在元大内。

: j! h7 h9 Y2 k3 t' |

 

2 [: ]3 ^, t$ D Z% `+ k& g# E' g$ `

明代皇城既是大内

8 N' T* h" E# U. }( t& V

 

5 i; F( T0 C4 E* K, I% v7 U

从太庙琉璃门到戟门围绕主殿区有一圈空地,当年七个庙都在这里面,睿庙在太庙的墙外,后来改为玉芝宫了

9 x3 G; t% q0 q( Y# f

 

/ G' b+ T( d9 \3 A: {1 o; ?( L' R# h

 

( ]3 `4 L! L7 ]+ ~ C

七庙布局图看到了,万分感谢!

; s7 C+ f- t0 w3 z( |0 {

 

0 s" c5 @$ y5 n. F2 x

其余两个问题还是要探讨:

! [, M+ r6 \; Q; p

 

& V$ F6 |9 W# ?$ h7 K3 I+ b: T/ a

1、“明代皇城既是大内”说不认同!
皇城、紫禁城(又名宫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紫禁城包围在皇城中,正统前两词混用,万历朝后有了明确的定义区分。皇城内除了有紫禁城,还有24监、庙,因此,大内,只能指紫禁城(宫城)以内范围。

% `, l; F9 }, P U/ b8 w8 g

 

) m1 }/ [5 ^) G

2、燕王府、元代大内、西宫、明代紫禁城的关系,我倾向于同意《明代宫廷建筑史》说法,燕王府即元代大内,西宫在元隆福宫、西御苑范围,明代紫禁城是拆了燕王府即元代大内后建造的,西宫一直保留(嘉靖后来住了20多年)。

! s3 ~: t/ W1 m k. C4 d

 

" j O, H5 l8 N2 M) X

详细论证就不展开了,《明代宫廷建筑史》书不错,你可以买一本。

发表于 2010-11-17 05: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jerryli1984在2010-11-16 23:35:00的发言:
7 R2 K# x: m$ f& n/ t1 F! Z3 r& y

( t% i3 o6 V0 W2 z$ t3 c

  # ~. t7 ]( U) |* C% I. @

+ A' R+ i1 c; n$ R5 g$ \( B

从太庙琉璃门到戟门围绕主殿区有一圈空地,当年七个庙都在这里面,睿庙在太庙的墙外,后来改为玉芝宫了

5 j( A7 G$ q' D% w" |& l7 I

 

* k. O* w5 i9 {+ a! ]% g: _" D3 L8 c

 

7 Q3 d, c0 o! g" j

谢谢10楼的图。

+ v) w% E* \0 p/ d/ A

 

6 s, ~- i& B8 W a6 S0 ^

 

2 t1 L; e6 j$ w- M2 X1 u. W

3kQv46qz.jpg

6 n" [0 p2 T' I- C& O" W

 

' G- J0 h& b& h# v& n

 

1 r$ H* g: R u9 g0 B" ?2 h

我仅对于10楼的图0735中,睿庙(献皇帝庙.玉芝宫)的标注有些疑问。

0 [* W& ?% o5 _5 H. d$ ?, U# M

 

- W" P/ J) v/ B. _# P

 

( z4 e9 \8 L$ W% ?$ r ~$ s w

[转帖一]:

' L7 O: [! h5 u# E# _% x

 

/ x# q, H! ^9 S7 n5 ~0 F


 

7 I$ M/ j# P& X* Q x

《明会要》   卷一·帝系一   ( 节选)

6 B, d6 h6 @$ R2 g$ W2 C


    ○追谥皇帝
     ......
     睿宗献皇帝元,(宪宗第四子。 )成化二十三年七月戊申,封兴王。弘治七年九月癸卯,之藩德安。正德十四年六月己卯薨,谥曰献王。逾二年而武宗崩,召王世子入嗣大统,是为世宗。礼臣援汉定陶、宋濮安故事,考孝宗,改称王为皇叔父与献大王。嘉靖三年三月癸丑,称为本生皇考恭默献皇帝。七月乙亥,谕去“本生”号。九月丙寅,诏称孝宗“皇伯考”,称献皇帝曰“皇考”。明年五月庚辰,建世庙。七年七月己卯,加上尊谥曰:恭睿渊仁宽穆纯圣献皇帝。十七年九月辛巳,加上尊号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庙号睿宗。太庙,位次武宗上。明堂大飨,奉主配天。罢世庙之祭。穆宗立,乃罢明堂配飨。

( E4 a! X4 @. Q5 e, P* q9 d7 T

 

/ ?3 v: B7 y. A7 ]! a1 p

 

4 T2 ?$ W8 k* L& Q- |4 y6 N

 

* S9 J$ P7 [$ k0 o6 N4 u. N

[转帖二]:

l& m/ d& e/ s' A) P

 

8 P$ K: x4 _) o& t! F( p

     “玉芝宫”背后的故事

+ b+ b( u4 `0 Z) [2 G, d: Y

出故宫东华门,沿着南池子大街向南,在右手边的通往太庙东门的胡同里隐逸者一座专为奉祀嘉靖帝生父明睿宗兴献皇帝(系追封)的祖庙“玉芝宫”。明代的正德皇帝因为无有后嗣,因此当时的皇太后张氏和廷臣商议,准备迎立正德皇帝的堂弟——兴献王朱厚熜为帝,因为他的父亲,已故兴献王朱佑杬是正德皇帝的父亲孝宗皇帝最年长的弟弟,因此依照礼制,朱厚熜便成为了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但是廷臣们给他提的条件是尊孝宗皇帝为父亲,而称他自己的父亲兴献王为叔父。孝心十足的嘉靖皇帝虽然开始答应了这个要求,但即位后很快便发起了被称为“大礼议”的政治运动,即要求尊自己的父亲兴献王为皇帝,称孝宗皇帝为伯父,这自然引起了保守派的群体反对,但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容不得廷臣们的半点否定。这件事情的高潮是以“左顺门(今故宫协和门)跪谏事件”为标志的。当时这些持反对意见的廷臣集结于上朝的奉天门(今故宫太和门)广场东侧的左顺门里,在那里向孝宗、武宗(即正德皇帝)两位皇帝的“在天之灵”哭诉,即向他们“诉说”当今天子的做法如何不合礼制,嘉靖皇帝一怒之下,命令锦衣卫对跪谏的廷臣实行“廷杖”,结果导致当场毙命17人。这场斗争以嘉靖皇帝的胜利而告终。不但他的父亲被追封为“睿宗献皇帝”, 而且他还对太庙的祭祀制度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嘉靖二十四年,他下令拆除原来的太庙大殿,改“祖宗奉于一堂”的制度为一帝一庙,结果在今天太庙这块地方出现了九座小庙宇。但老天似乎不保佑他,九庙刚刚竣工不久,就遭到了一场雷火,其中的八座均毁于这场雷火,唯有奉祀睿宗皇帝的庙宇存留,这就是后来的玉芝宫。嘉靖皇帝闻听这件事情后大为震惊,认为这是祖宗对他的警示,因此马上下令依照原样修造太庙,并把睿宗皇帝的神主(皇帝去世后的牌位)连同以前八位皇帝的神主一起迁入了新修造的太庙当中。而这座新修造的太庙,就是今天的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前身。从此玉芝宫便被冷落了,只是被作为“睿皇帝庙”原址存留下来,一直到嘉靖四十四年,有人上疏称睿庙殿堂之内生出一朵硕大的灵芝,迷信道教的嘉靖皇帝大喜,认为这是非常灵异的事情,于是钦命这里为“玉芝宫”,并且大加修饰,于是玉芝宫又恢复了往日的辉煌,但是随着明朝的灭亡,玉芝宫的命运也随之改变。或许是毁在了李自成农民军的那把大火中, 或许是年久失修自然坍塌,总之在清代这里成为内务府所属的机构之一—门神库,这里专门负责为清宫印制门神画。至今玉芝宫仍存有残墙,逛太庙时您可以到东门里,北侧的残破的红墙即是玉芝宫的唯一残存的遗迹了。

' I9 O2 z, j* V5 ~- e

玉芝宫原址现作为中国联合国协会及外交协会用地。

3 g0 R/ a' M2 u: k: F& B# ]

 

3 X- f- a5 u4 }, [/ h3 k

 

8 T5 V: v- y5 ^5 V

我认为奉祀睿宗皇帝的庙宇应该只有一座——世庙。

4 P8 s, }9 S7 T& _

 

8 d; K- p5 ]' ~! i

世庙的原址现作为中国联合国协会及外交协会用地。

9 b7 }7 K4 L0 p; B# D7 T9 _) @) R: q

 

6 `$ l9 k6 l9 w! G4 c) D

6qsZOYyx.jpg

6drwcPiv.jpg
发表于 2010-11-17 12: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世庙的问题已经研究的很清楚了,你说的这个地方是景神殿,明代放御容的位子,你可以仔细阅读明实录。
《建筑史论文集》16集里面有 嘉靖朝之制礼作乐一文,考证甚详,不必多费口舌。

建议你阅读的范围更广泛些,关于燕王府的问题建议读一下《明代北京都城营建丛考》李燮平写的,基本代表了燕王府西宫说
而燕王府位置新考--《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02期  基本上是燕王府元大内说的最新考证,王剑英的相关论文甚为重要,你都读过了再做评判吧。
明代宫廷建筑史 结论性的总结多,而自己的研究成果甚少。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18: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zhaohq在2010-11-19 20:16:00的发言:
5 @( U: S* `$ x! r7 l% p

[转帖]:      《明史》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七   礼五

- N/ M( l. {/ P, e+ L$ w3 r8 ]

      

/ R; A- u: J* q; j

○宗庙之制
      

/ c( z( j9 }% F$ k, O

明初作四亲庙于宫城东南,各为一庙。皇高祖居中,皇曾祖东第一,皇祖西第一,皇考东第二,皆南向。每庙中室奉神主。东西两夹室,旁两庑。三门,门设二十四戟。外为都宫。正门之南斋次,其西馔次,俱五间,北向。门之东,神厨五间,西向。其南宰牲池一,南向。
      

% B0 x6 Z2 Q! V

...

& W4 r0 F# c( F7 A3 T% _3 N

 

' O* i/ f+ w) u6 X" C

史书浩瀚,我等其实只读了一些皮毛而已!

发表于 2010-11-19 2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明史》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七   礼五

3 a/ d; J) o7 v# O

      

% t7 ?& Q4 F* X( `

○宗庙之制
      

. p* C1 V5 V( @+ L

明初作四亲庙于宫城东南,各为一庙。皇高祖居中,皇曾祖东第一,皇祖西第一,皇考东第二,皆南向。每庙中室奉神主。东西两夹室,旁两庑。三门,门设二十四戟。外为都宫。正门之南斋次,其西馔次,俱五间,北向。门之东,神厨五间,西向。其南宰牲池一,南向。
      

; \. \- U' Q- S$ S* @* N( Z( D

洪武元年,命中书省集儒臣议祀典,李善长等言:
      

$ U' \1 `: D$ t4 K

周制,天子七庙。而《商书》曰:“七世之庙,可以观德”,则知天子七庙,自古有之。太祖百世不迁。三昭三穆以世次比,至亲尽而迁。此有天下之常礼。若周文王、武王虽亲尽宜祧,以其有功当宗,故皆别立一庙,谓之文世室、武世室,亦百世不迁。
      

9 Z" W: c1 ^/ |3 I

汉每帝辄立一庙,不序昭穆,又有郡国庙及寝园庙。光武中兴,于洛阳立高庙,祀高祖及文、武、宣、元五帝。又于长安故高庙中,祀成、哀、平三帝。别立四亲庙于南阳舂陵,祀父南顿君以上四世。至明帝,遗诏藏主于光烈皇后更衣别室。后帝相承,皆藏于世祖之庙。由是同堂异室之制,至于元莫之改。
      

8 f) Q9 L+ o+ q

唐高祖尊高曾祖考,立四庙于长安。太宗议立七庙,虚太祖之室。玄宗创制,立九室,祀八世。文宗时,礼官以景帝受封于唐,高祖、太宗创业受命,百代不迁。亲尽之主,礼合祧迁,至禘佩则合食如常。其后以敬、文、武三宗为一代,故终唐之世,常为九世十一室。
      

) G) r `3 f/ M- ?/ T3 V! B

宋自太祖追尊僖、顺、翼、宣四祖,每遇禘,则以昭穆相对,而虚东向之位,神宗奉僖祖为太庙始祖,至徽宗时增太庙为十室,而不祧者五宗。崇宁中,取王肃说,谓二祧在七世之外,乃建九庙。高宗南渡,祀九世。至于宁宗,始别建四祖殿,而正太祖东向之位。
      

- A. D5 N7 n( ?% p

元世祖建宗庙于燕京,以太祖居中,为不迁之祖。至泰定中,为七世十室。
      

! I- m2 l3 [$ p ^( n3 q

今请追尊高曾祖考四代,各为一庙。
      

2 p: `7 B* Z+ H5 f2 {$ K% i

于是上皇高祖考谥曰玄皇帝,庙号德祖,皇高祖妣曰裕玄皇后。皇曾祖考谥曰恒皇帝,庙号懿祖,皇曾祖妣曰恒皇后。皇祖考谥曰裕皇帝,庙号熙祖,皇祖妣曰裕皇后。皇考谥曰淳皇帝,庙号仁祖,皇妣陈氏曰淳皇后。
      

9 W, K- @, Y# t3 M

诏制太庙祭器。太祖曰:“礼顺人情,可以义起。所贵斟酌得宜,随时损益。近世泥古,好用古笾豆之属,以祭其先。生既不用,死而用之,甚无谓也。孔子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其制宗庙器用服御,皆如事生之仪。”于是造银器,以金涂之。酒壶盂盏皆八,朱漆盘碗二百四十,及楎椸枕簟箧笥帏幔浴室皆具。后又诏器皿以金涂银者,俱易以金。
     

) \2 I' ^6 x. `2 `2 W. I

二年,诏太庙祝文止称孝子皇帝,不称臣。凡遣皇太子行礼,止称命长子某,勿称皇太子。后称孝玄孙皇帝,又改称孝曾孙嗣皇帝。初,太庙每室用币一。二年,从礼部议,用二白缯。又从尚书崔亮奏,作圭瓒。
      

- Q# ]6 I2 _! D9 R. z- i- [

八年,改建太庙。前正殿,后寝殿。殿翼皆有两庑。寝殿九间,间一室,奉藏神主,为同堂异室之制。九年十月,新太庙成。中室奉德祖,东一室奉懿祖,西一室奉熙祖,东二室奉仁祖,皆南向。十五年,以孝慈皇后神主祔享太庙,其后皇后祔庙仿此。建文即位,奉太祖主祔庙。正殿神座次熙祖。东向。寝殿神主居西二室,南向。成祖迁都,建庙如南京制。
      

/ ~& Q, I" H+ A3 S* s. r' S

宣德元年七月,礼部进太宗神主祔庙仪:先期一日,遣官诣太庙行祭告礼。午后,于几筵殿行大祥祭。翼日昧爽,设酒果于几筵殿,设御辇二、册宝亭四于殿前丹陛上。皇帝服浅淡服,行祭告礼毕,司礼监官跪请神主升辇,诣太庙奉安。内使二员捧神主,内使四员捧册宝,由殿中门出,安奉于御辇、册宝亭。皇帝随行至思善门,易祭服,升辂。至午门外,仪卫伞扇前导,至庙街门内,皇帝降辂。监官导诣御辇前奏,跪请神主奉安太庙,俯伏,兴。内使捧神主册宝,皇帝从,由中门入,至寝庙东第三室,南向奉安。皇帝叩头,毕,祭祀如时祭仪。文武官具祭服行礼。其正殿神座,居仁祖之次,西向。二年五月,仁宗神主祔庙,如前仪。寝殿,西第三室,南向。正殿,居高祖之次,东向。其后大行祔庙仿此。正统七年十二月,奉昭皇后神主祔庙,神主诣列祖神位前谒庙。礼毕,太常寺官唱赐座,内侍捧衣冠,与仁宗同神位。唱请宣宗皇帝朝见,内侍捧宣宗衣冠置褥位上,行四拜礼讫,安奉于座上。
      

; u* ?" Z- N9 D! |

孝宗即位,宪宗将升祔。时九庙已备,议者咸谓德、懿、熙、仁四庙,宜以次奉祧。礼臣谓:“国家自德祖以上,莫推世次,则德祖视周后稷,不可祧。宪宗升祔,当祧懿祖。宜于太庙寝殿后,别建祧殿,如古夹室之制。岁暮则奉祧主合享,如古祫祭之礼。”吏部侍郎杨守陈言:“《礼》,天子七庙,祖功而宗德。德祖可比商报乙、周亚圉,非契、稷比。议者习见宋儒尝取王安石说,遂使七庙既有始祖,又有太祖。太祖既配天,又不得正位南向,非礼之正。今请并祧德、懿、熙三祖,自仁祖下为七庙,异时祧尽,则太祖拟契、稷,而祧主藏于后寝,祫礼行于前殿。时享尊太祖,祫祭尊德祖,则功德并崇,恩义亦备。”帝从礼官议,建祧庙于寝殿后,遣官祭告宗庙。帝具素服告宪宗几筵,祭毕,奉迁懿祖神主衣冠于后殿,床幔、御座、仪物则贮于神库。其后奉祧仿此。
      

4 G% U+ R2 g4 m# w0 O

嘉靖九年春,世宗行特享礼。令于殿内设帷幄如九庙,列圣皆南向,各奠献,读祝三,余如旧。十年正月,帝以庙祀更定,告于太庙、世庙并祧庙三主。迁德祖神主于祧庙,奉安太祖神主于寝殿正中,遂以序进迁七宗神位。丁酉,帝诣太庙行特享礼。九月,谕大学士李时等,以“宗庙之制,父子兄弟同处一堂,于礼非宜。太宗以下宜皆立专庙,南向。”尚书夏言奏:“太庙两傍,隙地无几,宗庙重事,始谋宜慎。”未报。中允廖道南言:“太宗以下宜各建特庙于两庑之地。有都宫以统庙,不必各为门垣。有夹室以藏主,不必更为寝庙。第使列圣各得全其尊,皇上躬行礼于太祖之庙,余遣亲臣代献,如古诸侯助祭之礼。”帝悦,命会议。言等言:“太庙地势有限,恐不能容,若小其规模,又不合古礼。且使各庙既成,陛下遍历群庙,非独筋力不逮,而日力亦有不给,古者宗伯代后献之文,谓在一庙中,而代后之亚献。未闻以人臣而代主一庙之祭者也。且古诸侯多同姓之臣,今陪祀执事者,可拟古诸侯之助祭者乎?先臣丘浚谓宜间日祭一庙,历十四日而遍。此盖无所处,而强为之说耳。若以九庙一堂,嫌于混同。请以木为黄屋,如庙廷之制,依庙数设之,又设帷幄于其中,庶得以展专奠之敬矣。”议上,不报。
      

- F/ T; l6 J. R! P' {! s5 V

十三年,南京太庙灾。礼部尚书湛若水请权将南京太庙香火并于南京奉先殿,重建太庙,补造列圣神主。帝召尚书言与群臣集议。言会大学士张孚敬等言:“国有二庙,自汉惠始。神有二主,自齐桓始。周之三都庙,乃迁国立庙,去国载主,非二庙二主也。子孙之身乃祖宗所依,圣子神孙既亲奉祀事于此,则祖宗神灵自当陟降于此。今日正当专定庙议,一以此地为根本。南京原有奉先殿,其朝夕香火,当合并供奉如常。太庙遗址当仿古坛墠遗意,高筑墙垣,谨司启闭,以致尊严之意。”从之。
      

p; w" S3 M/ _; p8 j

时帝欲改建九庙。夏言因言:“京师宗庙,将复古制,而南京太庙遽灾,殆皇天列祖佑启默相,不可不灵承者。”帝悦,诏春和兴工。诸臣议于太庙南,左为三昭庙,与文祖世室而四,右为三穆庙。群庙各深十六丈有奇,而世室殿寝稍崇,纵横深广,与群庙等。列庙总门与太庙戟门相并,列庙后垣与太庙祧庙后墙相并。具图进。帝以世室尚当隆异,令再议。言等请增拓世室前殿,视群庙崇四尺有奇,深广半之;寝殿视群庙崇二尺有奇,深广如之。报可。十四年正月,谕阁臣:“今拟建文祖庙为世室,则皇考世庙字当避。”张孚敬言:“世庙著《明伦大典》,颁诏四方,不可改。文世室宜称太宗庙。其余群庙不用宗字,用本庙号,他日递迁,更牌额可也。”从之。二月,尽撤故庙改建之。诸庙各为都宫,庙各有殿有寝。太祖庙寝后有祧庙,奉祧主藏焉。太庙门殿皆南向,群庙门东西向,内门殿寝皆南向。十五年十二月,新庙成,更创皇考庙曰睿宗献皇帝庙。帝乃奉安德、懿、熙、仁四祖神主于祧庙,太祖神主于太庙,百官陪祭如仪。翌日,奉安太宗以下神主,列于群庙,命九卿正官及武爵重臣,俱诣太宗庙陪祭。文三品以上,武四品以上,分诣群庙行礼。又择日亲捧太祖神主,文武大臣捧七宗神主,奉安于景神殿。
      

4 b1 E% b+ `0 Y: [/ d" K

二十年四月,太庙灾,成祖、仁宗主毁,奉安列圣主于景神殿。遣大臣诣长陵、献陵告题帝后主,亦奉安景神殿。二十二年十月,以旧庙基隘,命相度规制。议三上,不报。久之,乃命复同堂异室之旧,庙制始定。二十四年六月,礼部尚书费寀等以太庙安神,请定位次。帝曰:“既无昭穆,亦无世次,只序伦理。太祖居中,左四序成、宣、宪、睿,右四序仁、英、孝、武。皆南向。’七月,以庙建礼成,百官表贺,诏天下。新庙仍在阙左,正殿九间,前两庑,南戟门。门左神库,右神厨。又南为庙门,门外东南宰牲亭,南神宫监,西庙街门。正殿后为寝殿,奉安列圣神主,又后为祧庙,藏祧主,皆南向。
      

. u8 N4 X+ v7 F! j: W( |

二十七年,帝欲祔孝烈皇后方氏于太庙,而祧仁宗。大学士严嵩、礼部尚书徐阶等初皆持不可,既而不能坚其议。二十九年十一月,祧仁宗,遂祔孝烈于西第四室。隆庆六年八月,穆宗将祔庙,敕礼臣议当祧庙室。礼科陆树德言:“宣宗于穆宗仅五世,请仍祔睿宗于世庙,而宣宗勿祧。”疏下礼部,部议宣宗世次尚近,祧之未安。因言:“古者以一世为一庙,非以一君为一世,故晋之庙十一室而六世,唐之庙十一室而九世。宋自太祖上追四祖至徽宗,始定为九世十一室之制,以太祖、太宗同为一世故也。其后徽宗祔以与哲宗同一世,高宗祔以与钦宗同一世,皆无所祧,及光宗升祔,增为九世十二室。今自宣宗至穆宗凡六世,上合二祖仅八世,准以宋制,可以无祧,但于寝殿左右各增一室,则尊祖敬宗,并行不悖矣。”帝命如旧敕行,遂祧宣宗。天启元年七月,光宗将祔庙。太常卿洪文衡请无祧宪宗,而祧睿宗。不听。

2 J! T4 f4 W& S

 

& w+ \. @& h" `! H# S, [: m9 K

......

% L- M- J0 N$ o# P2 z5 F: T. \

 

7 i: p2 a+ \, y5 v, X$ D

 

% X* M- O9 T' I* A0 F# Q

 

9 O" ^ H+ S! k6 o; {) e5 D3 K

读明史,有感。

5 n- ^* n" }3 @- M: I' t

 

5 `3 G% c% \5 ?+ X* l/ J

大明皇帝会加减法。

1 Y3 i) x% O0 m9 b; f, g

 

- L; ]; x9 ~$ Q1 c6 O

永乐朝,减去建文帝;

- D% F1 b: l5 B; w# t- |( o# ]

 

2 C! f2 q# F5 L, w9 O

正统朝,减去景泰帝;

- B3 V- X# _4 @( o4 u- W/ ?; }, H

 

0 ?5 p* w6 }( v% I1 ?: P: T+ Q. C

嘉靖朝,加上献皇帝;

& J9 q( ~7 S; f- v

 

: u, x2 C# X! v% c5 \

......

# V. [- K$ ]6 |6 d, Q& c) C: s" [

 

; l: a. O' I1 W- s8 U

 

+ u1 N6 j, D2 {2 [+ _$ h# I

到了崇祯朝。

; j! ?+ x# l7 R% E

 

: R% e: [, [. t, @8 O8 c. ]

祧庙9室已满:

9 n0 B3 F7 v- F

 

f& L% k! f/ k+ g

(德祖;懿祖;熙祖;仁祖;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

* h/ d) J9 J; U. X* e

 

5 t5 {# j6 U9 W& i, A8 ?$ e

太庙9室已满:

- Z: B" |+ P3 V8 n

 

. W& v7 H1 [/ e& R9 Q6 V O( ~) S! ^

(太祖;成祖;睿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

: t z6 d2 D9 ~4 x

 

/ l7 h, J2 ^/ G$ h$ Z. E

若崇祯帝崩,将祔太庙,该祧谁?往哪祧?

+ T; f% [, v" }4 W$ D @

 

* v) {0 W4 l! i3 Z0 Y6 J

 

1 }, x A/ A) D; H

嗣皇帝难!

/ A4 O7 W. Q: h( h

 

# ?% }, S7 a% ^% x/ G; O2 O

礼臣难!!!

3 I% ]" e- A& H% F! S- d1 g. P

 

8 b2 J6 |9 k) i' \( [: h

 

0 {' Q0 W3 ?2 \5 C" e# J

 

) G& k/ i. M0 a3 I& N/ r+ D

 

- c* z- d1 s8 n3 e/ u+ T# l& \

人算不如天算。

- {8 f+ D/ o# r) S( Q8 Q

 

+ X" `: @+ Y- K0 ]9 c3 U

大清入关,难题解了。

3 _* W4 R8 g8 G+ l) T7 H5 L% S- o

 

6 s" A% a$ U5 U( a7 Z% B! i8 ?4 V

满人会除法。

4 {4 |6 D! b& P/ w

 

) o' ^3 F* h/ w8 M

全挑,一个不留。

% c6 K7 [/ y! K* n- n5 `$ L


发表于 2010-11-19 23: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zhaohq在2010-11-19 20:16:00的发言:
1 L) q- m# _4 }4 Y j

[转帖]:      《明史》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七   礼五

* f' R' O6 n" @$ x* e. f# D3 O

      

1 C b S8 u- M1 V3 d& L& u7 U

 

% F7 \! @0 ^$ H$ n& _0 o

......

/ c& ^7 I, j1 k1 E1 {' Z

 

9 ]1 ~+ x5 ?) z \

 

# ^6 `; V( n/ e& u! Q! I1 C: _

到了崇祯朝。

S8 g) C6 h1 E, a, z

 

+ h0 L2 n# v7 Y9 ^, R" f6 y5 p

祧庙9室已满:

; `7 a" F' |4 H- q6 `9 P

 

+ k! G( S$ M. v

(德祖;懿祖;熙祖;仁祖;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

8 b7 B- ^9 v1 o* j0 ?* j

 

/ }1 R8 U9 b' p3 E' I

太庙9室已满:

( O8 q6 G& n$ L4 V( }2 G

 

* ^2 Z0 _) [% {5 e% h

(太祖;成祖;睿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

. k3 w; G4 t( k% A6 r' U: H

 

% k; V- T7 V$ g# U5 b7 x+ ~

若崇祯帝崩,将祔太庙,该祧谁?往哪祧?

( p+ u- i- }1 g J

 

" C3 o2 g+ U1 o- U+ V2 ?1 |! i: h4 U

 

1 s( p! Y: Z; F' |6 S7 v3 g$ z+ ?

嗣皇帝难!

: e' W$ r0 r8 `1 L p3 Y

 

: F3 }* l" e* V1 n- G7 Y- h

礼臣难!!!

, g* D! s6 e" |# h* D- ^& `

 

/ q( j* E4 C& d+ z

 

x. X. u2 x' t( S) K1 M% O; w' `

 

8 W- |8 S/ A P. J; A9 u f- D

 

! P' v9 `* v T& N

人算不如天算。

& u6 o0 _- F* ~6 m3 p, M

 

$ }9 ?1 N& t, t- s

大清入关,难题解了。

4 H, Z- C! L8 n+ _6 ^5 I

 

: I% {! U( S9 U9 a S, k: y

满人会除法。

u& M8 ^6 n. N* Z( Q- x

 

, X5 R& f9 M+ ^, W, r

全挑,一个不留。

- ?- C6 l; x7 m6 F; o: F5 h2 H: Z4 r


' j v) x0 d) U

 

0 z" L4 H. l/ u9 z3 A7 ^6 D

 

- P' n- t3 u5 t2 G' q

太庙都没崇祯的位置了,也是天意。。。

发表于 2010-11-18 0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太庙探幽 》      作者   贾福林 

$ @' U) I# Z% d3 |

 

) P4 Q- ?! V! T" S3 Y

 (节选)

" z; d" U1 l4 i7 V

 

" [- Z% }$ M7 k" u' n: \& p; u8 x

......

! _4 E$ c4 Z7 |/ Q

嘉靖十一年(1532年),一个叫廖道南的官员上奏请求将一个太庙改建为九个太庙,即将合祀制改为分祀制。皇帝批准了他的意见,嘉靖十四年--,撤销原来的太庙,开始改建九庙,各个庙都是都宫的格局,祖宗各建专用的太庙,各个太庙的样式都沿袭旧的太庙新建。太祖居中,文皇世庙在太祖东北,位置居于六庙之上,昭穆太庙分别排列在太庙的左右。每个庙都有正殿,正殿后面是寝殿,是神主平日保藏的地方。在寝殿的后面另有祧庙,收藏远祖的神主。太庙的庙门和殿都朝南,其他的庙门分别朝东或朝西。

- `1 y- T; T" _% F- @" s$ s9 [

4 T! v* @# F) ?' A& A) k9 M, i

正统十一年(1446年),修太庙、社稷坛完工。

/ N7 U& d: ]$ ]6 a

天顺元年(1457年),修太庙、社稷坛神道、御道、墙垣完工。

) V/ V3 o6 Q# t: w

弘治四年(1491年)二月,营建太庙后殿,派保国公朱永、工部尚书贾俊负责施工。十月维修太庙和神宫监。

* \' p) N0 P+ ~0 P* F- V" n. P

弘治七年(1494年)九月,修孝陵、太庙。

3 n' N6 O l+ s" \

正德十五年(1520年)四月,修太庙前后殿、东西配殿、神库、神厨。嘉靖四年(1525年)五月,开始建献帝世庙,位置在太庙的东北。

" Q! N0 ^& e9 f" @$ N1 w

嘉靖五年(1526年)九月,献帝世庙建成。

8 a( B3 O8 M+ j5 Q, I5 s/ f

嘉靖十三年(1534年),皇帝要改建九庙,朝廷讨论方案,最后,世庙比其他庙高的方案,得到嘉靖皇帝的认可。

+ l, p+ d4 ^ `/ ?- T) \

嘉靖十四年(1535年)皇帝亲往祭祀先帝和社稷,开始分建九庙,改建世庙。

3 {6 {- \! T/ F! O

嘉靖十五年(1536年)十二月,九庙建成。而且改建了皇考庙,也就是嘉靖皇帝父亲的庙,称作睿宗献皇帝庙,改建后的位置在太庙都宫的东南。将原来的世庙改称景神殿,寝殿改称永孝殿,供奉祖宗皇帝、皇后的画像。

4 [9 d, z6 W9 N+ J. L# {

1 m) W7 n5 ]' U; l. Q- L

嘉靖十七年(1538年),又将献皇帝庙改题睿宗庙。这一年制定了时享和袷祭的礼仪,凡是在立春的特别的祭祀时,皇帝要亲自到太庙祭祀,翅要派遣八个大臣分别祭祀其他先祖派遣内臣八人分别祭祀各位先祖的皇后,立夏的时候进行合祭,各自把褶主奉请到太庙。太祖面向南,成祖面向西,位置在其他的先皇之上。仁、宣、英、宪、孝、睿、武宗东西相对。秋、冬时合祭已是和立夏时相同。

8 o' e+ Y, x( E2 f

嘉靖二十年(1541年)四月夜间,太庙遭灾,八座庙被雷火烧毁,只有睿宗的庙未毁。

3 u' \$ d7 H, U0 H/ M1 C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四月。礼部和朝廷的群臣商议,将太庙建威同堂异室的规制,嘉靖皇帝说:"料造已会计明白,只并力早成。"意思是说:我料到群臣开会已经把太庙合祀的事情讨论清楚决定下来了,我只好听从大家的意见。既然定了下来,就赶快征集力量早日修建完成吧。这样,太庙的规制重新确定下来,一直延续,清代继续沿用。

/ Y6 B z$ G# d l: J

......

/ {/ F( D0 h. @) `* i

 

$ D8 `- C0 t$ H: J2 ?

嘉靖二十四年(l545年)七月,新的太庙建成。

% Q$ J* ~ e. ^# [6 m2 g0 w @

......

, ?+ W' p8 [/ D* w

 

: a E: V, C1 }; }

 

1 ]2 I. N' e0 c! A1 H

看来10楼的图0735中,睿庙(献皇帝庙)的方位标注是对的。

6 Q0 X! _3 H. w0 w

 

8 E( S/ M" y9 k" ^' `

 

" ^6 E- M2 C) W: b' r0 r. u& T

10楼语:

8 g$ t A: A- ~& f% {+ M3 \1 G: c

 

8 C4 i+ l N d% G

“建议你阅读的范围更广泛些......”

2 I6 A! J) g" J& I

 

6 X1 ^6 W: V. O

是个好建议。

发表于 2010-11-18 0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庙遭雷劈 好

发表于 2010-11-22 1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太庙的后殿是祧庙,奉行的是亲尽而祧,这个做法在目前古代宗庙制度保存最完整的实例:韩国首尔李氏朝鲜宗庙(不是北京太庙,北京太庙空剩躯壳)仍然能够见到。

: ~. V+ @& C; t; s i6 G

 

! M# F( T% `1 D$ w& p+ L; L

而清代太庙的做法很特别,后殿始终供奉清室的四个先祖夫妇,到同治死时,中殿的“九庙”(九个夹室,用隔扇在殿内隔开的小间,每间供奉一代帝后的神龛)已经满了,同治帝后的牌位神龛如何摆放就成了难题,后来议定,只改建中殿,增加夹室的数目,而不祧神主,后殿用于固定供奉四先祖,所以终清一代,太庙是没有祧庙制度的,明祧庙在清代只叫“太庙后殿”,这个明清的做法是有差别的。清代灭亡后,中殿还有几个夹室空着。

发表于 2010-11-22 03: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原来庙号庙号,还真是庙的号。

这么说“太庙”这个词沿用至今,是因为明太祖?还是明太宗?
发表于 2010-11-22 07: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街客在2010-11-20 18:41:00的发言:
+ d8 y- r8 ]' j- l8 x* R P% i

 

* d3 R0 ?3 o5 O) C! c) _, B

史书浩瀚,我等其实只读了一些皮毛而已!

. [/ a1 t* E& m i0 `$ O8 s9 l

 

0 E: C' Z* ~7 @( A6 {8 |

 

( F% t; g+ o+ Y

首先感谢楼主开的这一帖:

( O7 D% O% E& G* p+ u, J6 s

 

( j; S' L& l1 O9 J$ D

《关于故宫,几个问题与大家探讨!》

6 R1 P7 u9 B3 X: j1 D3 S2 u( V4 P

 

; X/ }% m3 y0 {

 

[* D! V+ n1 x/ R7 Q$ q

 

- Z0 a1 \& B0 M% j/ X9 `

 

+ E, P% Z4 j1 q7 ^! h% a

我常看到“九坛八庙”一词,萌生了兴趣。

' `8 A+ E) s' A

 

8 U& ]# V8 t& x

2007-09.外地的我第一次走进了北京的太庙。

+ r- O0 H! @0 u

 

& c. A7 w* d8 {8 |( O

太庙里游人少,很清静。

! @8 N y+ E. @8 W: D& W

 

0 g( [5 I8 x' t7 L, R, F3 [

太庙的古建筑很华丽,大部分保存完整。

" M- s4 t* N) |- V5 n# `) Y$ [

 

+ n, j6 s! J7 a. i2 K3 ~

参观太庙,第一次见到了“祧”字。

' O1 W4 n1 s' X: o8 Z

 

4 Q" \! }: g$ P( |8 J x! W% T$ X1 C

网上查阅后得知:

7 T7 @- |$ v& `( d) W4 o

 

/ \' a' o: t* N* q+ @/ Q2 v

“太庙祧殿始建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面阔九间(长61.99米),进深四间(宽20.33米)。殿内陈设如寝殿。清代正中供奉肇祖、左兴祖、再左显祖、右景祖。......”

9 v4 \5 p0 K7 G% b% q e& P: I4 W# Y

 

1 l; b! o! E" I9 ]9 j; B

读书很少的我一直以为太庙祧殿在明代也只是供奉明太祖以上远祖之地。

! M. u: V" U8 a# B. |! W Y

 

! L9 z- s$ x8 J9 n* Y/ S; x, b

 

- D' o: G; F. M

 

. a, k. p* w6 Z' \3 \( Q$ z S

这一次读  《明史》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七   礼五

) |: y. o8 ~: F) s d5 C

 

: \) R9 H$ `6 P' e- I8 A9 U

虽只是一小段“皮毛”,对我来说已收获颇丰。

) f! T& I& t+ J5 w) H! V% F

 

0 z1 v" B; m9 S2 \! d; }

1.初步了解了北京太庙的建筑史。

% Z2 G) N4 x x$ B5 y$ b' ?

 

3 ]7 f x7 o' k* h: s& N

2.初步了解了嘉靖朝对太庙的两次改建过程。

/ n1 g( r- U/ R" |* Z9 A

 

: M, n, L/ `* a0 n6 z0 O

3.对于:文祖世室;献皇帝世庙;玉芝宫;门神库.....有了一些印象。

1 R, `. ~6 j5 X2 ~ G

 

( N" |1 W' m+ E* d+ P' q

4.明代对于“七世亲尽”之祖还有递次入祧殿之故事。

9 x* P# g3 h, I3 }1 w! M" ^9 R4 m6 `

 

) T- E1 _& _, K( L

......

: r7 C" N, S1 ~* u: {

 

; _- T5 a1 b" }* y$ n

 

0 q4 ]9 |, H2 j4 M

我不是学者,只是喜欢明.清古建筑而已。

0 m: O0 Z: F! Q1 A u# i; @

 

; r$ b; f4 X1 W# f* @

我不想考究甚麽问题,只是想解开我对一些古建筑的某些疑惑。

+ m$ d; d" q' ]0 d4 G1 d" k

 

t+ ], m) v8 g: l7 }5 N' H/ u

 

# }$ m% b" T" u1 U( e

 

: P+ h& ~0 l3 U* z4 m$ ?

《明史》;《明实录》;......等书籍可信度稍高一些。

% ^. U8 G9 Q M# ` \! B- T) m7 r

 

# T, x( j. P% c5 h( V; `' q

有选择地读《明史》的部分章节看来很有宜。

0 k8 h5 C0 N" b9 f7 ~+ p

 

. S/ D# s4 c" ]) O3 s+ P1 }' k

 

" X" E B: A; ]+ I g

 

& d# P u$ x: J% K7 H

其它相关的书籍当然可以泛泛地看看。

, \3 m2 f9 M! P Q7 K

 

4 Z0 E# }$ s% u: j+ D% P

书籍中人云亦云的内容读过也就.....

- V0 H! @+ D/ c b7 g- h2 W

 

% v( ?& W$ l7 x" ]+ P' f6 k' b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2 12: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太液池在2010-11-22 3:40:00的发言:
学习了。原来庙号庙号,还真是庙的号。 2 i) ~1 g5 e4 d* D" g7 R

* x- ]$ W' S2 ^* ?9 E2 t
这么说“太庙”这个词沿用至今,是因为明太祖?还是明太宗?
* x8 ?$ ]5 f3 r" L' ^: c1 H( f

 

I) K* G' `' l9 t7 ?/ L

兄弟有点搞了,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16 23:41 , Processed in 1.221289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