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 x+ h2 s8 m8 n9 v
东西六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位于紫禁城后庭中轴线两侧,东西各六座宫殿分别排列成“丰”字型,隔东一、西一长街与乾清宫、坤宁宫相接。东西六宫内部,又分别由东二、西二长街分割成两列,东二长街南北开门为麟趾、千婴门,西二长街南北开门为螽斯、百子门。东西六宫,是明清两代后妃居所,门命名为“麟趾、千婴、螽斯、百子”,寓意皇族兴盛、帝祚永延。 6 b* e7 {; D4 b% e
6 u: e: ~6 x# L& @. x+ o8 `
东西六宫平面图(翻拍自于倬云《紫禁城宫殿》)
[原创]重温故宫——东西六宫
. \& e! |: W( L* T b0 n) f 西一长街最北侧长康右门
[原创]重温故宫——东西六宫
[原创]重温故宫——东西六宫
! P3 }6 ]6 y; ?/ E5 n( B+ E西一长街景及中、西侧开门
[原创]重温故宫——东西六宫
[原创]重温故宫——东西六宫
[原创]重温故宫——东西六宫
[原创]重温故宫——东西六宫
[原创]重温故宫——东西六宫
% G: d7 X# p9 t# ]/ `- `西一长街最南侧长内右门
[原创]重温故宫——东西六宫
( o& I' M2 [. v% o
西二长街最南侧螽斯门
[原创]重温故宫——东西六宫
. s. W; X, p+ B9 h6 f; u' y7 l
透过螽斯门看西二长街
[原创]重温故宫——东西六宫
- b E% H- Z2 w6 K- f
* F8 M- e! K, @4 u2 ?7 d& K十二宫的排列,以靠近中轴线为尊、以靠近乾清宫为尊、东西相对位置以东者为尊。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因生父兴献王朱佑杬生于未央宫,更其名为启祥宫,并同时更改了全部十二宫名,随后至清末,十二宫名也有部分改变。清乾隆六年,乾隆帝御笔题写十二块匾额分别悬十二宫前殿,并下旨“千万年不可擅动,嫔妃移往别宫亦不可更换”。 5 ]0 L* M# s- i
9 Q" Z& `# `7 i; D2 r" X以下是按尊卑顺序(东西六宫分开)辑录的十二宫现名、明永乐朝初名、明嘉靖十四年曾改用名、乾隆题匾、及其它说明:
7 y1 a0 M2 @9 ?+ K # l7 ?4 w1 F" n( b4 [
东六宫 景仁宫,初名长宁宫,嘉靖改景仁宫,乾隆题匾“赞德宫闱” 承乾宫,初名永宁宫,嘉靖改承乾宫,乾隆题匾“德成柔顺” 钟粹宫,初名咸阳宫,嘉靖改钟粹宫,乾隆题匾“淑慎温和” 延禧宫,初名长寿宫。嘉靖改延祺宫,乾隆题匾“慎赞徽音”【清改今名】 永和宫,初名永安宫,嘉靖改永和宫,乾隆题匾“仪昭淑慎” 景阳宫,初名长阳宫,嘉靖改景阳宫,乾隆题匾“柔嘉肃敬”
9 j p. c! C" S 5 i' i: |# T! K+ _* p
西六宫 永寿宫,初名长乐宫。嘉靖改毓德宫,乾隆题匾“令德淑仪”【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改今名】 翊坤宫,始名万安宫,嘉靖改翊坤宫,乾隆题匾“懿恭婉顺” 储秀宫,初名寿昌宫,嘉靖改储秀宫,乾隆题匾“茂修内治” 太极殿,初名未央宫 嘉靖改启祥宫,乾隆题匾“勤襄内政”【清晚期改今名】 长春宫,初名长春宫,嘉靖改永宁宫,乾隆题匾“敬修内则”【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复称长春宫】 咸福宫,初名寿安宫,嘉靖改咸福宫,乾隆题匾“不为物先” % O9 ]& t9 R1 S+ v0 s
! f( d4 l2 d; S4 D7 j' @
东西六宫与乾清、坤宁二宫,在设计时是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的,采用五丈方格(前朝部分用十丈方格)为模数,各宫(除永寿宫)前殿均坐落在院落的几何中心(矩形院落的对角线交点)。最初建成时,各宫规制相同:每宫周围环以高墙,庭院近似呈方形,宫墙边长约50米,占地2500平方米;正门辟琉璃砖门,门内为两进三合院,每院有正殿及东西配殿,后殿两侧配耳房。十二宫前殿,除景阳、咸福二宫为三开间外,其余均五开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景阳宫为庑殿顶)。十二宫总占地约30000平方米。
: {; x9 ~8 {; A7 D7 H
( W5 U5 t. [3 p' |1 }* E后三宫与东西六宫建筑分析图(翻拍自孟凡人《明代宫廷史》)
[原创]重温故宫——东西六宫
$ M, Q' H* p. k; |; m. U- z8 d- e
十二宫自建成以来,屡有修缮。清承明制,顺治十二年(1655年)修靠近中轴线的六宫,以居嫔妃。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修整西二长街之西的西三宫、二十五年(1686年)又修整东二长街之东的东三宫,至乾隆年,东西六宫建筑已完备。清晚期对东西六宫改建较多,以西六宫变化最大,其中变化最大的有五座:位于东六宫东南角的延禧宫,建西洋式的建筑“水殿”(宣统元年1909年,未建成);位于西六宫东北角的翊坤宫、储秀宫南东北通成四进院(光绪十年1884年为慈禧59寿辰,耗资63万两);位于西六宫西南角的太极殿、长春宫南北打通成四进院(咸丰九年1850年拆长春门打通,同治十二年1873年为慈禧40寿辰重修长春宫);其余七宫基本保持明代规制。
' \' }# i8 z5 T+ w$ k( j 5 x4 E; l1 k& R9 I: b2 U2 b
^+ w. _7 }( |6 f西六宫之永寿宫
+ t- m+ z0 I, ?4 G s ( m/ {& x; k/ q8 t9 N/ ], l; H
永寿宫为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乐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毓德宫,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又更名为永寿宫。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都曾重修或大修,但仍基本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 - }( k1 [% _. ]3 x
永寿宫为两进院,前院正殿永寿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外檐装修,明间前后檐安双交四菱花扇门,次间、梢间为槛墙,上安双交四菱花扇窗。殿内高悬乾隆皇帝御笔匾额“令德淑仪”,东壁悬乾隆《圣制班姬辞辇赞》,西壁悬《班姬辞辇图》。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皇帝下令,内廷东西十一宫的匾额“俱照永寿宫式样制造”,自挂起之后,不许擅动或更换。 正殿有东西配殿各3间。后院正殿5间,东西有耳房,殿前东西亦有配殿各3间。院落东南有井亭1座。 . t" F5 E F' K/ V/ I" f
永寿宫为明代妃嫔、清代后妃所居之处。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皇帝曾在此召见大学士申时行等人;崇祯十一年(1638年),因国内灾情异象屡屡出现,皇帝在此宫斋居。清代顺治帝皇贵妃董鄂氏、恪妃,嘉庆帝如妃曾在此居住。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崩,孝圣宪皇太后居永寿宫,乾隆皇帝居乾清宫南廊苫次,并诣永寿宫问安。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和恪和硕公主下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和孝固伦公主下嫁和珅之子,均设宴于永寿宫。道光中晚期,外侮内患日盛,而朝廷内部一味讳饰,将各疆吏密奏匿于永寿宫。光绪以后,此宫前后殿均设为大库,收贮御用物件。 永寿宫琉璃门
[原创]重温故宫——东西六宫
[原创]重温故宫——东西六宫
2 M+ X! I% C; s6 y2 q/ C d3 r
永寿宫院内影壁
[原创]重温故宫——东西六宫
[原创]重温故宫——东西六宫
6 p; a) b, b( m& r3 i# r
永寿宫丹陛石
[原创]重温故宫——东西六宫
0 N5 v' z6 d/ W$ t% t3 {* u永寿宫
[原创]重温故宫——东西六宫
[原创]重温故宫——东西六宫
: [7 E/ H: V. D) ]/ I1 D- K" I0 L8 d) k0 c
永寿宫后殿
[原创]重温故宫——东西六宫
' a9 E$ u6 k5 e2 D- L& i
永寿宫西侧纯右门,门外北侧即螽斯门及西二长街,对面为嘉祉门通太极殿、长春宫
[原创]重温故宫——东西六宫
4 u$ |) N/ D/ h% q. z8 S+ ?
5 B2 J3 G, E- R- l/ D" L) s
) n+ w W6 E& I, |9 o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