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仇视”老建筑
" c Q% j! S- g 3 ], e8 l C: A) L
近日,美国媒体报道了北京凯莱酒店于本月初被拆除一事。文章认为,不断变化的城市面貌已成为众多中国城市的普遍现象,中国应该更多地思索如何让建筑的使用寿命更持久。 _. h/ U( q6 Y! l. ^: H8 u2 S
作为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一家四星级酒店,凯莱酒店曾一度被看作是建国门一带的地标性建筑,在很多人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次被拆,其“东家”中粮集团给出的原因是现有酒店存在“硬伤”,如层高偏低、客房面积过小、车位少、没有绿地面积、酒店设施老化、无法满足现今高级酒店的要求等等。据说,凯莱被拆除后,将在原址重盖一座更高也更高级的大型酒店。 7 M7 m8 u5 Q' a7 S X
本来业主自己拆房,别人是无话可说的。可现在这个业主是国企,拆除的建筑涉及全民所有制的国有资产,任何一个中国人就都可以来管一管了。对此,笔者不免也想发问:好好一幢酒店,非得要拆吗?闻名世界的香港半岛酒店建成于1928年,至今仍跻身全港十大酒店之列,人家为什么不拆除重盖呢? + G! n- |4 a" f$ t# G- e- m
其实,在今日中国轰轰烈烈的拆迁潮中,凯莱的案例并不新鲜。然而它却是一个切入点,引发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在欧洲、美洲,到处可见建成百年甚至几百年的老式酒店仍在营业,其古老建筑以及百年来入住的客人名单甚至成为卖点,为世界各地的客人所津津乐道。而中国的城市为什么就这么“仇视”老建筑,建成仅20年的“地标”,围起绿色纱幔说拆就拆了呢?
3 H7 t F: O3 c' w; s6 x 作为城市最重要的构成元素之一,建筑的面貌与风骨决定着一座城市的气质与文化底蕴。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曾述及,新旧相依是保持大城市活力的有效方式之一。这一论点不只针对城市风貌,也有更实际的考量,那便是新旧夹杂可以令价格产生阶梯,以容纳不同收入的人,令各阶层可以混居相处,杜绝城市严重分化,保持社会活力与和谐。当然,这里有一个理想前提,那便是每一幢建筑的设计和建造都是尽责的、用心的,不只经过细致的规划与监管,更融入了设计者的心血在其中。
: M( }7 C6 M! T+ G& v' o 在迅速发展和变化的中国,一些事实却令人侧目:计划经济时代大量赶制的建筑,不仅粗陋不堪,建筑寿命也非常短暂;更可怕的是,这样的事今天仍在发生--时下的城市“大跃进”在摧毁这些几近临时性建筑的同时,又在以每年20亿平方米面积的“高效率”生产着新的“垃圾建筑”。
* b4 N4 A! D& N7 N/ w 正是在这场“拆了建、建了拆”的运动中,中国创造了两项世界第一--在消耗了全球最多的水泥和钢材的同时,中国也生产出全球最多的建筑垃圾--每年高达4亿吨,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垃圾总量的30%--40%。“短寿命”与资源高消耗并存,已成为建筑产业的一大通病。 ' r0 p( {4 p5 P: i* V5 {+ h
同时,“短命”的建筑也造成大量投资付诸东流。建设花钱、拆迁花钱,重建更是花钱,如沈阳夏宫当年投资即超过2亿元。而就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作为奥运会官方接待饭店的凯莱酒店还投资了上千万元对酒店进行了重新装饰和布置。
' m: P: o9 x) e! j3 Y$ L建筑过于“短命”也造成了城市记忆的缺失。“我们现在能找到的历史悠久的建筑,全部是古人留下来的文物,建筑寿命这么短,我们怎样靠建筑来保存民族发展进步的记忆?”中国房地产协会会长刘志峰说。 4 O( D8 g! b* n" K
有学者称,北京城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已经更新了70%。这种更新的速度在城市史上是罕见的,而如此低的使用率将会消耗惊人的国民财富。在社会福利亟待解决、民生投入继续加强的背景下,此一现象可以说是触目惊心。 ' b" a# X3 H6 F
如果拆迁与粗制滥造的房地产成为利益群体瓜分国民财富的日常手段,那么中国城市的美好明天是不会到来的。世上任何一座城市都不应迷信将来,新的不一定比旧的好,将来的不一定比今天的强。只有立足当下,廓清利益谜团,或者说,只有每个部门、每个开发商在盖每一座房子时,都想着100年以后还会有人使用这个建筑,城市的未来才会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