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查看: 7669|回复: 19

植物园的明星鸟—红胁蓝尾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17 17: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植物园的明星鸟—红胁蓝尾鸲

植物园的明星鸟—红胁蓝尾鸲

植物园的明星鸟—红胁蓝尾鸲

植物园的明星鸟—红胁蓝尾鸲

植物园的明星鸟—红胁蓝尾鸲

植物园的明星鸟—红胁蓝尾鸲

植物园的明星鸟—红胁蓝尾鸲

植物园的明星鸟—红胁蓝尾鸲

植物园的明星鸟—红胁蓝尾鸲

植物园的明星鸟—红胁蓝尾鸲

3 a+ Q- G- L0 G+ C6 @3 [! T

今天上午才拍的,请好友们欣赏!

发表于 2010-12-18 06: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趣,鸟类分类居然如此复杂,北京也有如此美丽的小鸟。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20: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新消息(转自鸟网):

% \* l* R7 k% Q2 \2 F+ B# G; Q
应该就是红喉姬鹟。学名:Ficedula parva。
《手册》红喉姬鹟:尾色暗,基部外侧明显白色。繁殖期雄鸟胸红沾灰,但冬季难见。

下图引自:http://orientalbirdimages.org/search.php?p=7&Bird_ID=2689&Bird_Family_ID=&pagesize=1
K3 i" F S- H& @$ e" ^/ s, o f

从图片上看,下嘴色浅。《手册》红喉姬鹟:嘴—黑色。可能同实际有出入。(以上观点仅供参考)
) F7 |' S! e: p2 j, D
最后编辑fenmo527 最后编辑于 2010-12-17 18:38:2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20: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

4 U* x0 r {# d& h$ x& }0 w2 B

(发帖人:山地  级别: 鸟网元老):

3 J, L# {, W6 y- O1 B* Y% ]
. x/ i/ q m- [3 H3 M8 a {
红胸姬鹟不同于红喉姬鹟.据百度百科介绍, 红喉的雄鸟在非繁殖期与雌鸟类似,毛色是灰白的. 红胸除喉部和前胸均发桔红色外,其下喙也发黄红色. 据有关专家说,本例在我国是第三例.
! t5 O1 J; [9 N) n/ E# E " v' m0 f2 H0 a' N' E5 a3 h/ D- z$ [ + C, [/ k1 ?' o$ y! d3 B, _! t , Q8 o# W" k- i% h3 Y# I1 i7 c 1 Z& ?- a5 W; O4 s3 t 8 k! |: v* y; U7 ]7 D8 S
2 b- D9 y% d9 R- K6 e4 |) H& b
' q T# d7 x$ Y/ m' A
5 [. k/ A( X& R5 l
T- ` T2 Q/ x1 g! J
, Y4 \4 c! T8 H h c; B- @
3 ~! d& @! Q. L% p0 p
红胸姬鹟不同于红喉姬鹟.据百度百科介绍, 红喉的雄鸟在非繁殖期与雌鸟类似,毛色是灰白的. 红胸除喉部和前胸均发桔红色外,其下喙也发黄红色. 据有关专家说,本例在我国是第三例.
- e- c, Y& \8 s. k+ c3 A" C( R: m' ~6 u' } ( V6 `0 P0 t% `# B4 `) w+ Q1 A* M9 h) L M8 D- D , ^6 i: B- ~ L5 q& ]; p 2 S' k+ C) k _7 T! f
7 Y% g" @. p& y4 g6 \* J
9 N2 R2 @ y. b7 ]
8 ~1 l( Z M+ F
], C* a3 B9 y, Y4 s$ ?+ m
00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20: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鸟网版主527的判断结果见上帖。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20: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上帖的回复:

/ R8 I8 t$ |* e. D! e

(发贴人:山地  级别:鸟网元老)

5 q7 f( g$ s8 ~0 f2 E5 ]# u

 谢谢版主的指教.  引用百度百科的动物简介: 全长约13cm。雄鸟上体灰黄褐色,尾羽黑褐,尾羽基部白色,胸以下大致灰色,繁殖期雄鸟喉部橙黄色,非繁殖期则近白色。 此鸟是2010年12月16日在北京拍到,
 雌鸟似非繁殖期雄鸟,但胸部沾黄褐色。

- |! `. h0 H, M. ~
最后编辑山地 最后编辑于 2010-12-17 19:2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20: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鸟种认定!!!
发表于 2010-12-17 20: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麋鹿老师

B- T0 s' U3 D! @

    请让我发给付老师去问问,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18: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上二位。

7 L0 N& t! W. b5 U1 D7 h7 @) D5 h

今天就是冲着红胸姬鹟去的,但消息有误。今天得到的消息是红胸姬鹟在圆明园狮子林一带,有兴趣的好友明天可以去看看。

发表于 2010-12-17 18: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好!我啥也不说了,加精!

: Q, ^! E) C1 k1 j

 

% F/ r4 g& k# r( L0 o

美丽的视觉大餐!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18: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版主,明天公主坟见。
发表于 2010-12-17 2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天就知道答案了。。。
发表于 2010-12-17 22: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麋鹿在2010-12-17 21:59:00的发言:
版主,不是我拍的,是转载鸟网讨论贴。
1 A; g2 @6 e* M2 F

抱歉老师我又理解错了,哈哈我改过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21: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不是我拍的,是转载鸟网讨论贴。
发表于 2010-12-17 22: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寰尘已经发到中国观鸟论坛了,付老师应到看到图片了。

i) r; F% Q+ X) K$ W

 

0 L' s: d& O3 y: L# X, L

本来已经确定了,现在来看又有了疑义。不知道最后结果如何?

发表于 2010-12-17 17: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晰、漂亮。据说植物园来了个稀罕物----红胸姬鹟,不知是否见到?
发表于 2010-12-17 17: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漂亮

7 g2 W& M8 i: l& b- B) O( u

太可爱了

发表于 2010-12-18 22: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是红胸姬鶲。。。图鉴上没有,但是具体是亚种还是种好似有些疑问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21: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刚看到一篇香巴拉人的文章,转贴过来:

6 r) N- K: G1 B1 ^

 

( h3 a5 h9 x, h2 b

 

/ Z/ T. x5 w/ s1 @

摘自:鸟类网:http://niaolei.org.cn/posts/2407

红胸姬鹟(Ficedula parva)、艾吉柳莺(Phylloscopus ijimae):可能在中国大陆分布的鸟种

刘阳1、2、Paul Holt3、陆维4

(1、Evolutionary Biology Center, Uppsala University, Sweden;2、北京观鸟会,北京;3、Sunbird Tour, United Kingdom;4、社团法人台北市野鸟学会,台北)


Birds to Watch: Two potential birds for Mainland China

Yang Liu, Holt Paul and Van Lu

Abstract: As birding activities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Mainland China. A couple of new records of avian species for China were contributed by bird-watchers during the recent years. Herein, we introduce the distribution, field identification and status of Red-breasted Flycatcher (Ficedula parva) and Ijima’s Leaf Warbler (Phylloscopus ijimae), two potential species for Mainland China, to arouse the attention and interests of birdwatchers for future discoveries.

中国大陆的观鸟活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特别是近年来,又有数个中国新记录鸟种被发现。仅2005年至2006年,就有白颊鹎(Pycnonotus leucogenys)(张高峰等,2006)、蓝腰短尾鹦鹉(Psittinus cyanurus)(林剑声等,2005)、暗背雨燕(Apus acuticauda)(雷进宇、刘阳,2006)、休氏白喉林莺(Sylvia althaea)(Holt P.in prep.)、欧金鸻(Pluvialis apricaria)(Holt P. in litt. to Liu Yang)、钳嘴鹳(Anastomus oscitans)(王亦天,2006)等6个鸟种相继在中国境内被首次记录,这些记录均主要为观鸟者所贡献。刘阳(2006)预测了在中国陆地及领海潜在分布的鸟种,其中的一些已经被证实或者已经获得重要线索。这些潜在的分布物种中,有些是与一些常见的物种形态极为相似,在野外分辨难度较高,有可能会被观鸟者所忽略。红胸姬鹟(Ficedula parva)和艾吉柳莺(Phylloscopus ijimae)就是这样的鸟类。故笔者将在本文中介绍这两种可能在中国大陆分布的鸟种的分布、分类和辨识,以提醒观鸟者今后注意。

红胸姬鹟

野外辨识:体长仅11cm的姬鹟,体型仅相当于大型柳莺,比红喉姬鹟(F. albicilla)体型要小(实际上重量也轻3-5克)。红胸姬鹟成年雄鸟喉部的桔红色一直延伸到上胸部(红色区域的面积随着年龄增加),乍一看有欧亚鸲(Erithacus rubecula)的感觉。而脸部及前额灰色;后者仅喉部呈桔红色,上胸部偏灰色,且脸部的灰色位于颊部。这些是野外明显的区别。另外,红胸姬鹟的下喙为浅色,而喉姬鹟下喙颜色深(Figure 1)。不过这个特征在野外不太容易观察,在环志时可作为区分雌鸟及亚成体的主要手段。尽管鸣声可作为两者稳定的区别方法,典型的歌唱可能在迁徙过境期间不太容易出现。两者的叫声均为单调的“trrrt”,亦不易区分。

分类地位:曾被置于红喉姬鹟(F. parva)下的普通亚种parva(Clements, 2000),但其与东方的亚种albicilla在形态上和鸣声上区别较大,可能为独立的种(Svensson, 1992及Alstr?m P. in litt. to Yang Liu)。李伟和张雁云(2004)以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的全序列作为遗传标记,测得两亚种之间的遗传距离为6.4%,远远大于两个亚种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别(0.1%~0.2%),为两个亚种的“分割”提供了证据。但是,在刚刚出版的《世界鸟类手册》(第11卷)上,作者以parva和albicilla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有杂交带为由,仍然以亚种来处理(Del Hoyo et al., 2006)。尽管如此,parva作为一个独立的分类单元,日后在中国的记录仍然值得关注。

分布:红胸姬鹟繁殖于欧洲大陆,东至乌拉尔山、高加索山、伊朗北部及喜马拉雅山西部。在亚洲越冬于印度北部(Svensson, 1992)。其在迁徙和越冬期有可能出现于中国新疆西部,西藏西南部。2003年4月及2004年11月在韩国已经有了野外记录(参见http://www.birdskorea.org/albicilla.asp),因此一些“跟错队”的亚成体亦可能于迁徙季节与红喉姬鹟出现在中国东部。

艾吉柳莺

野外辨识:艾吉柳莺具有显著粗壮的长喙,上喙深色,下喙橘黄色。头部至后颈橄榄绿色但灰色味甚浓,背部则偏绿色,与头顶颜色有对比。眼圈仅在下半圈黄色,上半圈断开。眉纹皮黄色,细长延伸到眼后有“上翘”的感觉且稍显模糊。飞羽折合后可看到羽缘的橄榄绿色,有很浅的翅斑,而中覆羽略带棕色,尾羽绿色,外侧尾羽纯白。下体及胁部素净带灰色味,尾下覆羽有亮黄色。腿浅色(Thomas, 2004)。与极北柳莺(Phylloscopus borealis)的区别在于下嘴浅色,无暗色斑,头顶灰色(Figure 2)。与冕柳莺(Phylloscopus coronatus)的区别在于无顶冠纹,且整体颜色偏灰。鸣声也许是在迁徙期间最为有效可靠的分辨手段:鸣唱为清脆连续的 “swee-swee-swee-swee”,节奏会让人联想起极北柳莺,但后者为“dzik”.鸣叫为单声或连续的金属声“twee”及轻柔的“phi-phi”。更多鸣声可参考http://nikonf.hp.infoseek.co.jp/f6hs.html。

分类地位:艾吉柳莺1892年被挪威鸟类学家Leonhard Hess Stejneger(1851-1943)在日本伊豆群岛的色丹岛(Miyake-jima)采得模式标本。从鸣声上看比较接近于克什米尔地区的大冕柳莺(P. occipitalis)。曾被置于冕柳莺(P. coronatus)之下(del Hoyo et al.,2006)。但繁殖生态学、鸣声及DNA证据都指示其为一独立物种(Thomas,2004; Saito et al., 2005; del Hoyo et al.,2006)。

分布:艾吉柳莺繁殖于远离日本本土的伊豆七岛(Izu)及琉球群岛北边的十岛列岛(Tokara)。艾吉柳莺全世界估计为数千只,其越冬区一直未能确定(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06)。一般推测是在菲律宾及台湾,但是野外记录极少(del Hoyo et al., 2006)。1947年12月15日,菲律宾的吕宋岛上采集到三雄三雌,其中五只标本存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近代台湾有二笔标本纪录,分别是1924年12月在埔里有一雄一雌的标本纪录现存于日本山阶鸟类研究所,1960年3月花莲有标本纪录 现存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01)。2005年12 月30日,英国观鸟者Fergus Crystal在台湾垦丁的高士佛山听到一只, 2006年3月底 Fergus Crystal在宜兰苏澳附近录得三只。2006年4月9日及9月23-25日,在台北县野柳均有过境记录並有明确影像记录(丁宗苏与刘阳个人通信)。在熟练掌握了野外辨识知识后,相信台湾会有更多的记录涌现。
由于繁殖地和越冬地的丧失,艾吉柳莺被国际鸟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列为“易危(vulnerable)”物种,并且位列《迁徙物种公约(CMS)》附录II中(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06)。在春秋迁徙期间,有机会在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浙江地区有机会录得。艾吉柳莺觅食时常单独或呈小群活动与树冠层,亦与其他柳莺混群在鸟浪中。观鸟者需要仔细检视形态和辨别鸣声。此外,通过复核各地标本室中在这些地区采得的冕柳莺和极北柳莺的标本,也可能会带来意外的收获。

备注:关于Phylloscopus ijimae的中文名称,《世界鸟类分布与分类名录》称其为“艾氏柳莺”(郑光美,2002)。但是艾吉柳莺的种加词“ijimae”表明了为其模式产地,并不是发现者的姓氏,如加“某某氏”不妥。另一名称“艾吉”实为”Ijima”的音译,让人无法从字面理解含义。“ijimae”的正确中文译名为”饭岛”。故中文名如果用”饭岛柳莺”,笔者认为这样处理使学名、英文名称、中文名称三者保持一致,当为比较规范的名称。即将出版的《台湾鸟类名录》和《台湾鸟类志》正式收录Phylloscopus ijimae,中文名即拟为“饭岛柳莺”(丁宗苏致刘阳个人通信)。由于其英文名除了“Ijima’s Leaf Warbler”之外,亦有“Izu Leaf Warble”,如果采用“伊豆柳莺”的中文译名也会让人感觉亲切(注:日本作家川瑞康成的小说《伊豆的舞女》)。此外,依据其与冕柳莺亲缘关系很近,且繁殖地位于日本国岛屿,称其为“日本冕柳莺”也是一个选择。

致谢:瑞典物种信息中心Dr. Per Alstr?m对刘阳查看瑞典自然博物馆的标本提供方便及对于红胸姬鹟的分类提出个人看法,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雷富民研究员对Paul Holt查看标本提供方便。台湾大学丁宗苏博士提供艾吉柳莺在台湾的更新信息及中文名意见。

参考文献: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01. Threatened birds of Asia: Part B. pp.2070-2075.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06. Species factsheet: Phylloscopus ijimae. Downloaded from http://www.birdlife.org on 3/3/2007
Clements, J.F. 2000. A Checklists of Birds of World. Sussex: Pica Press.
del Hoyo J., A. Elliot and D. Christie eds. 2006. 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the World. Volume 11: Old World Flycatchers to Old World Warblers. Barselona: Lynx Edicions.
雷进宇,刘阳主编. 中国观鸟年报2005. 北京:中国鸟类学会.
李伟,张雁云. 2004. 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探讨红喉姬鹟两亚种的分类地位. 动物学研究, 25:127~131.
林剑声,刘伟民,何芬奇. 2005. 云南思茅菜阳河保护区发现蓝腰短尾鹦鹉Psittinus cyanurus.  动物学研究,.26:321
刘阳. 2006. 中国鸟类家族的新成员(三). 中国鸟类观察,51:15-17.
Saito D.S.,T.Saito, and I Nishiumi.2005.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satellite markers in Ijima’s leaf warbler, Phylloscopus ijimae (Aves: Sylviidae). Molecular Ecology Notes (2005),5:666–668.
Svensson, L.1992. Identification Guide to European Passerine (4th editon). Stockholm, Sturegatan.
Thomas R. 2004. Ijima’s Leaf Warbler. BirdingASIA, 2: 70–71.
王亦天. 2006. 中国鸟类新记录-钳嘴鹳. 中国鸟类观察,52:18.
张高峰,李锦昌,江明亮,张浩辉. 2006. 中国鸟类新记录-白颊鹎(Pycnonotus leucogenys). 雷进宇,刘阳主编. 中国观鸟年报2005. 北京:中国鸟类学会.409-411.
郑光美. 2002. 世界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 北京:科学出版社.

【来源】刘阳,Paul Holt,陆维.红胸姬鹟(Ficedula parva)、艾吉柳莺(Phylloscopus ijimae):可能在中国大陆分布的鸟种.中国鸟类观察.54:p16-17

2 I0 E, z/ t. U8 e5 O9 S1 E9 K

发表于 2010-12-20 21: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学习学习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24 09:23 , Processed in 0.185078 second(s), 20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