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协委员批城市建筑非洋不取 千城一面
3 `0 ^! L. E3 c$ U/ q 本报记者 叶铁桥 实习生 陈业奇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3月06日 08 版) 6 E) F, ^( Z" k( ]3 n6 b0 S
“非洋不取、千城一面、高大全”——这是全国政协委员、建筑学大师潘祖尧对中国城市建筑提出的三大隐忧。 1 K: h6 H/ }3 j
潘祖尧是资深建筑师,1973年在香港成立潘祖尧建筑师事务所,1981年担任亚洲建筑师学会理事长,后来又担任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第一任会长。
% k1 @2 {0 y1 } 在潘祖尧看来,北京的新建筑和城市设计虽然引人注目,但未必合情合理。他认为,北京的几座标志性建筑中只有水立方“还可以”,因为这个建筑所处的位置原先就是一片空地,而且是为了奥运主题而建,附近也没有传统建筑,比较契合周围的环境。
) R! d* r$ |. q2 X" o5 k2 K! z: R! I; s 但他评价央视新大楼“好像一个外来的怪物”,他认为,作为独立建筑是不错的,但跟周围环境联系起来,就显得突兀了。
1 v$ _! u, i) Y7 b B' W 在他眼中,最不合时宜的是位于人民大会堂西侧的国家大剧院,首先是风格不协调,那里都是有历史感的建筑,大剧院太新太“后现代”;其次,那个区域属于政治区域,而非文化活动区域,在区域布局上不合理;而且,在交通上也不便利。 & K3 `% A( z: }( i/ B2 H: Z, m8 h
事实上,他本人正是当年国家大剧院设计方案评委会成员之一,他当年曾强烈反对这一设计方案,认为是“对我国民族传统、地方特色是唱反调,对天安门地区只有破坏,没有建设,而且在设计上也有颇多的错误”。
) G+ o6 v8 D, R7 f1 P) H$ u6 X 他曾参加前两轮评选,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被邀请参加国家大剧院设计方案的最后一轮评选。 ' }) ~- I' l- f6 D$ L
他认为现在国内在建筑设计上有一种风气,就是盲目崇拜洋设计师,“非洋不取”,现代的、后现代的、伪传统的纷纷登场,让中国成了外国设计师的试验场。
) u6 z8 x/ @0 `6 ~+ C 比如北京,像故宫一类的传统建筑既雄伟,又均衡,四合院也极有特色,但现在北京盖楼,却不怎么考虑文化、地理、风俗习惯、色彩、气候等多方面要素。 2 {$ n) V* ^7 b$ i+ {9 ~
他就看不上在楼顶上建四合院的做法,“四合院就应该接地气”。他认为,具有传统精神的现代建筑设计,理想境界应是将传统精华寓于现代设计手法中,在整体及内部空间和布局上有传统观感。
3 {; Q6 X8 R y# ?# |& B 他也对仿古现象深恶痛绝,他说,一些地方对传统建筑看不起,认为它们老旧、破败,于是推倒重建,结果这些建筑全没了灵魂。 / h6 n+ s5 C: W6 l/ R( r- Q
但他认为丽江保护得还不错,在原有建筑上翻新,没让现代建筑进来太多,保留了原来的味道。
/ O9 Z" u( q) w3 D* j 他觉得内地的城市实在是太没特色了,“千城一面”,原因就在于简单模仿,“看外面流行什么,就仿效什么”,稍微一个有特色的建筑,马上就被模仿了过去。比如北京有天安门广场和城楼,其他城市就纷纷仿建,北京建了“鸟巢”后,有地方开始建“鸟巢二代”,都在照葫芦画瓢。而且互相攀比得厉害,讲究 “高大全”,你建得比我高,我就造得比你大,反正要盖过一头。
! y: \! H [- `% Y2 l “我从事建筑业很多年,虽然人在香港,但在内地也承接过一些项目,既感叹于内地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也觉得中国的城市建设实在太乱了,毫无特色。”他感叹说,“中国的建筑师应该具有独立的思考精神和创造精神,吸收本土建筑精华,学习世界建筑理念,并且赢得城市的信任,这样中国的建筑才会有改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