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 E! E- W7 h" Q- p7 w+ e% X- I
央视播文物新闻,“司母戊鼎”播成“后母戊鼎” 央视主持人错了,还是教科书错了 4 u" s! @# p4 H
专家称,随着对商代文明的深入研究,应释读为“后母戊鼎” 5 L6 I* M' O% z* Q5 z6 i$ `9 F
3月6日,央视《新闻30分》主持人在播报新闻时,将“司母戊鼎”读成“后母戊鼎”,引发众多网友质疑。 - D5 `' G8 s1 A0 |
在历史教科书中,关于这座鼎的说法一直是“司母戊鼎”。那么,是播音员口误,还是教科书出了错?安阳殷墟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仍按习惯称为“司母戊鼎”。对此,有专家称,学术界认为应改名为“后母戊鼎”。 + M1 }$ o2 Q+ @
直播 8 _1 G% q& P+ t
司母戊鼎播成后母戊鼎
& A8 {' X5 N. W 3月6日下午1时左右,网友“锻钢”在新浪微博发帖称,在收听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有关国博布展青铜器大展的报道时,现场记者播报新闻两次提到“后母戊鼎”。
8 y/ a, o9 A7 k- f y& S1 q2 r- G6 J “我以为又发现了新的青铜器。”网友“锻钢”称,可是画面给出的赫然是“司母戊鼎”。 $ W$ E; M e5 j+ T6 T
昨天下午,河南商报记者在中国网络电视台上找到了这段新闻:为给3月下旬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展和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作准备,3月6日上午,从国家博物馆两个文物科技保护中心起运了第一批184件文物运往国家博物馆,其中包括国宝级文物――商代的后母戊大方鼎。 ' X- o* }9 I7 ?: b, E
网帖发出后,众多网友前来围观。网友“我是中国吕洞宾”认为央视失误,“新闻做得太糙,人员素质有待加强”。 $ S9 [1 ?: D3 s
也有网友指出,应该没有读错,因为对这个鼎的命名,是根据出土时鼎腹中三个青铜铭文辨识为“司母戊”,也有人认为是“后母戊”。
& @ x* r. J/ J 调查
3 N- U, i) d% B4 i& D4 r- Y4 b* n6 ~ 国家博物馆网称之“后母戊鼎”
' E% H, d2 v' ? Q& Q 当天下午,“央视新闻30分”新浪官方微博回应网友质疑称,主持人和记者都没有读错,“节目刚播完贺红梅和崔志刚(主持这期节目的两位新闻主播)就找我讨论这个问题了!播前也核实了,其实考古界早已经更正为‘后母戊鼎’了。”
- h" z2 { a; e/ U& }& E 假若如此,那是教科书出了错?网友“公冶老狼”称,这个消息颠覆了他的认知,“我被教科书误导了10多年”。 6 V9 L2 b2 }; A* S( u
对此,“国家博物馆网站”去年12月18日曾回应:“此鼎初始被定名时,专家释读其上铭文为‘司母戊’,随着更多同时期青铜器被发现,目前专家多认为应释读为‘后母戊’。但由于中小学历史课本的广泛宣传,目前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等名称更为有名。”
8 I! R1 n6 O/ s+ p) C' C 河南商报记者查询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官方测试版),在藏品介绍中,名为“后母戊鼎”的青铜大方鼎确为教科书上的“司母戊鼎”。简介中说,此鼎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其腹部铸有“后母戊”三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0 h# a: H9 K0 D- D! {
殷墟 % F2 Y0 m' p; @8 b8 F8 Z
目前仍采用“司母戊鼎”叫法
. C+ T3 c' ?# ?$ d “后母戊鼎”是在安阳的一片农田中发现的,安阳殷墟博物馆工作人员杨女士说,她从未听说有“后母戊鼎”说法,为便于相互交流与宣传,目前有关这座鼎的资料介绍、宣传手册上采用的都是“司母戊鼎”这个称呼。 ! S2 N. { [* Y6 `/ ]4 N8 y! j
“现在安阳殷墟博物馆里放置的仿制品标注的也是这个称呼。”杨女士称,殷墟申遗成功时,这座鼎在殷墟博物馆展览两年。 4 R: f( m! O% y) o$ u/ v- G* n
专家
/ D. a# ^$ R+ Z+ p" u: j2 k 学术界认为应改名“后母戊鼎”
- n% P8 Q# f$ I: x: | 昨天下午,杨女士就此咨询了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考古队的岳洪斌。杨女士说专家认为,商代的字体较自由,可以正写也可反写。所以“司”和“后”字形一样,而意思上此处更接近“商王之后”。
" ~; U' f& ]+ u% F7 D 因司母戊鼎就是商王祭祀其母(名戊)的纪念器物。学术界更多人赞同“后”。“目前学术界没有定论,所以两种叫法都可以。”杨女士表示。 ) H, W, u' D% x9 ?* X' s7 L
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田凯介绍说,一直以来,人们都称之为“司母戊鼎”,随着一些考古学家对商代文明研究的深入,认为应改名为“后母戊鼎”。如果多数专家认为名字应该改,博物院会适应大众的需要。 9 m. b, p3 n; d" {/ }4 U* i# ?
专家说法 8 ?5 @3 i, _! o( ?) C @( X4 k" k4 s i
当释读为“后母戊” 4 \' P' f+ `( h. T' r1 G8 C
在“央视新闻30分”的官方微博上,下午3点12分贴出的微博说,主持人和记者都没有读错,“节目刚播完贺红梅和崔志刚(主持这期节目的两位新闻主播)就找我讨论这个问题了!播前也核实了,其实考古界早已经更正为‘后母戊鼎’了。”
* M5 u7 @8 B5 m3 N/ g3 Q记者6日晚搜索“国家博物馆网站”官方微博所发布内容,发现早在去年12月19日,国家博物馆网站就对此作出回应说:“此鼎初始被定名时,专家释读其上铭文为‘司母戊’,然而随着更多同时期青铜器被发现,目前专家多认为应当释读为‘后母戊’。但由于中小学历史课本的广泛宣传,目前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等名称更为有名。” & x, b& q9 x7 w* b% ^
百度百科中提到,针对后母戊鼎前后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司”读“祀”,“母戊”是商王文丁之母的庙号,鼎是文丁为祭祀母亲所铸;另一说为“司”意为“后”,表明墓主生前乃商王之“后”。 5 k, F! e. i# o' h7 v5 S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发掘出后母辛鼎,对比发现后母辛鼎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的风格均和后母戊鼎一致,而历史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一个王后,专家由此断定出土后母戊鼎的墓的主人也是武丁之妻。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这样反推,“司”应当是“后”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