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众多朋友的参与热议,1楼帖的原图501的拍摄地点初露端睨。 ) m |5 P7 d2 K, b& Y
% F( g3 l- S: C8 ^7 u [7 r9 M5 O多位网友已认同原图501的近景是日坛北的礼神街(景升街)东面的坟场。
2 B* {4 R: I# w3 A8 F
, ^3 T# i% R2 F7 i6 @8 u当然这还未最后确认,须要更多的文字记载和老照片佐证。
+ K4 y2 T: T; p( w4 |# G / ~* R, Y5 |# T$ ^7 [& C; Y
此是后话。
* x' y) K. w) M: ]3 f
8 e' ?4 o. k( S
( E: n9 F6 s: h" v, c- X n % i" P: d6 K8 ~2 B0 t; a: t/ z
假定1楼帖的原图501的拍摄地点是日坛北的礼神街(景升街)东面的坟场。 & B$ j, i o. I6 |( h7 \0 Q: E
) P) K W, A0 Y- J8 F& L9 z
我以为原图501的近景的这道残破的墙是日坛北面稍西的礼神街(景升街)东侧街墙。
) w U# j1 {2 Q* w6 O$ R 9 v3 B: n6 O( c: F0 t: r
: s, R7 g8 f1 {. O5 O
在老北京众多的皇家祭坛里,只有地坛,日坛,月坛建有礼神街,并且在街的两侧修有街墙。
4 O8 W' @& K: A+ N6 g# _3 D* T* m! }
( n; X) {3 _' @- m
/ b' _* O- Z8 y5 i2 d: x
' d- N( S5 ~; ~7 G# s[转帖一]: 《明史》 卷四十七?志第二十三 禮一
0 p& U# _) a" y" r! o
* m4 i4 H% B7 I; ]+ v朝日、夕月壇,洪武三年建。
3 Q7 }7 M1 M$ V+ c3 y5 o7 p朝日壇高八尺,夕月壇高六尺,俱方廣四丈。兩壝,壝各二十五步。 N; m t4 Q I" W' o
二十一年罷。
0 p# m; s% h1 h1 _3 R5 d F嘉靖九年復建,壇各一成。朝日壇紅琉璃,夕月壇用白。朝日壇陛九級,夕月壇六級,俱白石。各建天門二。
4 u! O5 r0 H0 E" C/ \. d) p. J 7 B% V$ m ]4 s+ `$ j# N4 S
4 x) D- F5 z4 `" e* P2 u- x- |# C
[转帖二]: 《钦定大清会典图·卷十一》
/ H) c( [7 Y9 F( w l! w3 S9 t( V( l' I& L
日坛在朝阳门外东郊,当都城卯位,制方,西向,一成。 - K6 Q* T6 Q4 @( r% f* ^, T
......
; D" w3 M; Y$ a$ R% b8 Q" k0 m
1 c( D6 K( |- ?% y9 F' O( e2 \ 坛垣前方后园,周二百九十丈五尺,两面用砖镶砌。 & P* F) E7 N6 U, v4 e% W# `2 m
! g1 s0 S# C `+ }; p
西门北门各三间。 5 u9 }( U; e$ u$ w
西门外直西建栅栏门三、照壁一,北门外照壁一,西角门一。 + G1 t3 o" @6 k( ?8 g# H
西北为景升街牌坊,坊前界以朱栅,长十有五丈。街左右墙各一。 0 r0 o# M4 I+ q0 b0 d5 d- X/ ^
外围墙西自坊西抵坛垣西南隅,长三百八十二丈四尺,东自坊东抵坛垣东北隅,长三百四十二丈四尺。
7 R8 Z: y* N! M9 z; K) H& I5 W其甬路由景升街而南,折而东南达坛北门,门以南折而西而北达具服殿,直南达神路。
! E, P) c9 G1 U, E3 |壝北门外北达祭器库,折而东达宰牲亭,达神库。 - x9 w0 u+ M9 Z: [
其覆瓦均用绿色琉璃,外垣覆瓦用青色琉璃。
* S4 \! J! ^6 D2 W$ x* Z 2 E* ?( N% }5 h" i7 g
8 \: P4 C. R0 T" X; i
一张有争议的老图片引起我的回忆
+ q( f- s0 m6 z. A3 {, n" x. i1 e0 ?
( _. o$ U& l5 j据以上二文看,礼神街及街口牌楼设于明代(相关文字待查); ! f. {. S$ z8 ]+ ?. n7 Y# S5 @
+ r$ a g8 f1 O+ F5 {据以上二文看,礼神街两侧的街墙(日坛外围墙)是清代增建的。
, w2 n% d5 ?4 C1 _% r' v0 p , R% d! x$ {7 M# f5 y$ X& b3 z6 `
清代增建的“两面用砖镶砌”的街墙(日坛外围墙)的规制应有别于明代建(清代两面用砖镶砌并加墙顶覆瓦)的日坛坛墙的。
! {1 t! t6 x) G/ }: q1 g5 R/ ?
/ p& R. `9 Q# v这应是图501.内的墙异于日坛坛墙的原因。
- B- Y: Z% h; ~ - K, [/ t2 i1 D% I- h# Q; @! I. E
& d# f6 ?7 v: \' P
$ l! R/ c- Z% N+ N
三座祭坛的礼神街两侧的街墙今已大部(全部?)无存。
2 N1 r; r2 E$ L ! m5 v1 F" L- ^2 J. P0 |4 I
在老照片里可略见一斑: % W! q- H: d c6 S
$ B4 D0 B; V% x! w- g6 \1 y
一张有争议的老图片引起我的回忆
9 n5 ~& g% _, F- M/ ?* g! _* D/ c8 L
% B7 A4 b" {& L! H0 K9 s
' D3 i! z1 a# w& o6 K7 l/ ~
今地坛牌楼两侧(售票处后)可见街口呈八字状的街墙,会是清时地坛外围墙的原物吗?
1 ?) _/ z7 c) Q + P& w" U, q: @
一张有争议的老图片引起我的回忆
. ~1 `: `5 f9 D# L, N2 L! l" m- i[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15 7:48:49编辑过] |